标题: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十九 内容: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九弥勒菩萨说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韩清净科记本地分中思所成地第十一之四卯六、善语2辰一、举颂言贤圣尝[1]说最善语爱非不爱语第二谛非不谛语第三法非非法语第四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标释善语2未一、总标今此颂中,言善语者,所谓善说、善言、善论。 所谓善说善言善论者:此三皆是善语异名。 无倒记别,是名善说。 语具圆满,是名善言。 正断他惑,是名善论。 当知善说有三种相。 所谓悦意、无染、唯善。 未二、别释3申一、爱语由第一语,令他庆悦。 申二、谛语由第二语,令自尸罗终无穿阙。 申三、法语由第三语,能令他人出不善处,安住善处,因此引摄利益安乐。 由第一语令他庆悦等者:此释前说悦意、无染、唯善三差别相。 当知悦意,即爱语相。 无染,即谛语相。 唯善,即法语相。 由此道理,下辩义中说此三相,名为释句。 午二、料简差别3未一、爱语或有爱语,非谛、非法。 谓如有一,以美妙言,称赞他人非真实德。 未二、谛语或有谛语,非爱、非法。 谓如有一,以染污心,发粗恶言,诃责他人真实过恶。 未三、法语或有法语,非爱、非谛[2]。 谓如有一,善知称赞及与诃责,知可称赞、可诃责已,然不称赞,亦不诃责。 唯善方便为说正法,能令彼人出不善处安住善处。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所有善语,若标、若释。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卯七、正行果利2辰一、举颂言信惭戒施法善人所称赞是名趣天道能往天世间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依出家辨2未一、释颂初一句5申一、信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 申二、惭耻在居家。 申三、戒受持净戒。 趣得衣服、饮食、卧具,便生喜足;减除器物,俭约资缘。 申四、施凡所获得如法利养,终无私隐,必与智人同梵行者而共受用。 趣得衣服饮食卧具等者:趣谓追求,得谓获得。 谓于随一衣服、饮食、卧具等事,若追求时,知量而取;若获得时,无染受用。 常生欢喜,生正知足,是名喜足。 申五、法所有正法初中后善,称扬梵行。 所谓契经乃至论议,皆能受持、研寻、究达,传授他人,广为开阐。 所有正法初中后善等者:摄异门分说:初善者,谓听闻时欢喜故。 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 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 又梵行者,谓八圣支道。 (陵本八十三卷十二页6312)契经乃至论议,如声闻地别释应知。 (陵本二十五卷六页2091)由具闻慧,名能受持。 由具思慧,名能研寻。 由具修慧,名能究达。 悲愍他故,传授于彼。 随其所受,能正开示,名广开阐。 未二、释颂后三句2申一、标彼既成就是诸善法,当知必获三种胜利。 申二、列3酉一、第二句一者、诸佛诸佛弟子真实善人之所称赞。 诸佛诸佛弟子真实善人之所称赞者:此释颂中善人所称赞句。 诸佛及圣弟子,皆已见谛,证无漏智,是名真实善人。 由具信惭,故为称赞。 酉二、第三句二者、若彼尸罗财施之所摄引福德资粮、法施摄引智慧资粮善圆满者,便得趣入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 便得趣入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者:此释颂中趣天道句。 显扬论说:或有处清净身清净,谓色无色界已见谛者。 (显扬论十八卷十七页31,572b)即此所说证解脱处,清净诸天众同分中。 由已见谛,名证解脱;色无色界,名清净处故。 酉三、第四句三者、若彼二种资粮犹未圆满,便能令彼速得圆满。 身坏已后定生善趣,多往天上乐世界中。 午二、依在家辨2未一、释颂初一句复有差别。 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信恶尸罗当堕恶趣,信悭贪者得贫穷报。 如是信已,于现法中恶戒、悭贪深生羞耻。 以羞耻故,弃恶尸罗,受清净戒;弃舍悭贪,以无垢心安处居家,广说乃至善行布施。 未二、释颂后三句由此因缘,于现法中圣贤所赞;身坏已后,乃至当生善趣天上乐世界中。 复有差别等者:此中显示在家正行,及正行果所有胜利。 是故于正行中,略无有法;正行果中,略无趣天道胜利。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二种正行,及正行果所有胜利。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卯八、多闻2辰一、举颂言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依世间道2未一、释颂第一句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依先时正所应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无倒教法恭敬听闻;闻已遂能了知其义。 于依先时正所应作施论等者:谓于诸欲,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法,是名正所应作施论、戒论、生天之论。 此为善说正法者,初时所作无倒言论。 义如声闻地说。 (陵本二十五卷五页2085)是故此说先时正所应作无倒教法。 谓现法中种种恶行,及当恶趣苦无义因诸恶行所,应速远离;及往善趣,舍生恶趣苦无义因。 及当恶趣苦无义因诸恶行所者:谓诸烦恼能生众苦,当堕恶趣,名当恶趣苦无义因。 又此为因,能与恶行为所依处,是故说言诸恶行所。 未二、释颂第二句彼由了知如是法义,法随法行,能远苦因、能引乐因;由此因缘,得乐舍苦。 彼由了知如是法义等者:无倒闻思,及善身语意业,是名法随法行。 由此不堕恶趣,当往善趣,是名能远苦因、能引乐因。 午二、依出世道2未一、释颂第三句若于增上四圣谛等相应教法恭敬听闻,闻已遂能了知其义。 谓一切有生死大苦寂静涅槃。 谓一切有生死大苦寂静涅槃者:于三界中,诸生死苦皆永寂静,是即涅槃。 了知此者,名了知义,谓胜义谛之所摄故。 未二、释颂第四句2申一、约根已熟补特伽罗辨彼由了知如是法义,若根已熟,资粮已满,便能获得如是义识。 心清净故,纔闻法已,于诸圣谛未现观者,能入现观;已现观者,便得漏尽。 若根已熟资粮已满等者:声闻地说:谓有如是补特伽罗,已能获得最后有身。 谓住于此能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 是名已成熟补特伽罗。 (陵本二十一卷十五页1863)此说能入现观及得漏尽,如义应知。 申二、约根未熟补特伽罗辨若根未熟,资粮未满,即由如是远离诸恶,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发增上慧,由此能舍一切苦本烦恼无义,证得涅槃。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先闻正法,如理思惟;先如理思,法随法行;法随法行为先因故,得胜利果。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如理思惟,谓于世出世间二种法义。 法随法行者,谓世间道能远苦因、能引乐因,及出世道满与未满所有资粮。 得胜利果者,谓世间道得乐舍苦,及出世道能入现观、证得涅槃。 卯九、离欲胜利2辰一、举颂言智者如空无染污不动犹如天帝幢如泛清凉盈满池不乐淤泥生死海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3午一、第一义3未一、释颂初句3申一、标今此颂中,辩阿罗汉苾刍心善解脱,超诸戏论,犹如虚空。 超诸戏论者:此中戏论,谓八世法。 如下自释,所谓利、衰,乃至苦、乐。 如是一切皆不能染,是故名超八世法者。 如闻所成地释。 (陵本十五卷二页1279)申二、征何以故? 申三、释2酉一、举喻譬如虚空离诸戏论,净与不净皆不能染。 酉二、合法诸阿罗汉亦复如是,一切世法若顺、若违皆不能染,所谓利、衰,乃至苦、乐。 未二、释第二句又诸有学已离欲贪,向阿罗汉,于四念住善住其心,修无相心三摩地时,如天帝幢;于其一切动发憍举、戏论营为、生愿俱行所有贪爱,不能倾动。 于其一切动发憍举等者:此中略显三种不能倾动。 一、谓不为计我我慢之所倾动,即此中说动发憍举。 二、谓不为一切相之所倾动,即此中说戏论营为。 三、谓不为后有爱之所倾动,即此中说生愿俱行所有贪爱。 未三、释后二句又诸有学已离欲贪,得不还果,于上解脱心生欲乐。 譬如游泛清冷泉池,于爱味定上分诸结热淤泥中,终不欣乐。 由于此中不欣乐故,亦不欣乐生死大海。 于上解脱心生欲乐者:不还圣者,已离欲贪,未离色无色贪,是故说言于上解脱心生欲乐。 午二、第二义复有差别。 谓阿罗汉所有饮食、言说、游行,处无相住,有余依苦之所随逐。 如其次第,三处应知。 如其次第三处应知者:颂中四句有三相别。 一、谓无染,二、谓不动,三、谓不乐生死。 阿罗汉果具足证得,于其饮食、言说、游行等,若行、若住三处,如次应知。 午三、第三义复有差别。 谓慧解脱诸阿罗汉、有学身证,及俱解脱诸阿罗汉。 如其次第,三处应知。 谓慧解脱诸阿罗汉等者:声闻地说慧解脱补特伽罗、身证补特伽罗、俱分解脱补特伽罗。 (陵本二十六卷四页十六行[3]2181)如彼应释。 配属颂中三所说相,如次应知。 巳二、略辨义2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3未一、依离欲辨谓薄伽梵此中略示,离三界欲,于佛圣旨犹有余依,离欲界贪胜进道摄,及不还果。 未二、依胜利辨复有差别。 谓略显示解脱胜利、等持胜利、智慧胜利。 未三、依学果辨复有差别。 谓略显示增上心、慧学所得果,及显增上心、慧二学。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说有三种差别。 初二差别,如次配属颂中三相。 第三差别,总显颂中三相心、慧学果所摄应知。 初差别中,言于佛圣旨者,谓于圣道究竟修故,无复退失,是名于世尊所梵行已立。 今说于佛圣旨,亦是此义。 卯十、知见如来2辰一、举颂言2巳一、不知若以色量我以音声寻我欲贪所执持彼不能知我若于内了知于外不能见由内果观察彼音声所引若于内无知于外而能见由外果观察亦音声所引若于内无知于外不能见彼普障愚夫亦音声所引巳二、正知若于内了知于外亦能见英雄出离慧非音声所引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5午一、释第一颂3未一、举类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体是异生,未断虚妄分别欲贪。 未二、辨相2申一、见相测量观见世尊具三十二大丈夫相,遂便测量: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其所说法决定微妙,其弟子众所行必善。 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者:菩萨地说:如来略有十种功德名号。 于中能破诸魔大力军众,具多功德,名薄伽梵。 言无虚妄,故名如来。 已得一切所应得义,应作世间无上福田,应为一切恭敬供养,是故名应。 如其胜义觉诸法故,名正等觉。 (陵本三十八卷三页3105)是诸异生,于此功德名号不能觉了、不能随念,但随听闻,故生测量。 申二、闻声毁谤彼于后时近不善人,闻不正法,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他所引故,于佛法僧还生毁谤。 随逐他论等者:此中他言,谓不善人,意显外道师及弟子。 除佛及佛弟子名真实善人,所余一切,皆不善人之所摄故。 内无自证,唯从他闻,是名随逐他论及他音声。 于一切事现正随从,是名信顺。 系属于他,名所引摄。 未三、结过如是皆由不如实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 不如实知如来法身者:由是异生无圣慧眼,未证法性,故于如来法身不如实知。 午二、释第二颂复有异生,由内静虑果天眼通,远见世尊,便作是解:此薄伽梵,定是如来应正等觉。 余如前说。 午三、释第三颂复有由外欲界系业果报肉眼,见已测量;当知彼亦随逐他论及他音声,信顺于他,他所引摄。 午四、释第四颂复有异生,于尔所见都无所有;彼普被障,长时为他音声所引。 复有异生于尔所见等者:前说天眼及与肉眼所观见相,名尔所见。 由是异生于内无知,复于外色都无所见,名普被障。 长时无明,堪为外道之所引夺,是名长时为他音声所引。 午五、释第五颂3未一、举类若诸贤圣,除断、调伏、超越欲贪,得圣慧眼。 未二、辨相2申一、正知见彼由如是圣慧眼故,于内证解如来法身。 虽于外见如来色身,或见制多,或图画等,而能了知非第一义应正等觉。 申二、信决定彼由如是于内正知,于外正观,不随他论及他音声,不信顺他,非他所引,于佛法僧决定信受。 未三、结正如是皆由如实了知如来法身,故致如此。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若唯世俗见如来者,则不决定;若以胜义见如来者,是则决定。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异生,或以天眼、或以肉眼见如来者,名唯世俗;此为他引,名不决定。 若诸贤圣,于内证解如来法身,名以胜义见于如来;非他所引,故名决定。 卯十一、心染无染2辰一、举颂言第六增上王染时染自取于无染不染染者名愚夫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4午一、释第一句今此颂中,第六增上王者,谓心、意、识。 午二、释第二句2未一、染时若有已度五暴流,未度第六意暴流;尔时其心随逐诸定所有爱味,故名染时。 第六增上王等者:此说第六意处,名增上王。 心、意、识三皆意处摄,望前五处,有胜作业,名增上王。 未二、染自取复有补特伽罗,于长夜染取为己[4]有,于可爱法执藏不舍,是故说彼为染自取。 午三、释第三句2未一、释染名贪名为染;因贪所生当来世苦,亦名为染。 于长夜染取为己有等者:无始时来,生死苦果长所随逐,不了知故,复生当来生死众苦,名长夜染。 此即因贪所生当来世苦,名之为染。 即于此苦不生厌离,起希求愿,是名取为己有。 摄异门分说:藏者,谓于内所摄自体中爱故。 执者,谓于我所中爱故。 (陵本八十四卷十六页6401)由是当知,此可爱法,通说自体及与境界。 此即唯贪,名为染故。 又复当知贪名为染,由贪能取,名染自取。 因贪所生当来世苦,亦名为染;此显苦为所取,名染自取。 未二、显无染若染自取,于所染心不随功用,摄受、遮止、修意对治作意故;如是彼心于现法中无有染污。 若染自取于所染心等者:此约贪名为染,显无染义。 贪现行时,能染于心,由是当知贪为能染,心是所染。 于尔所时,若自了知杂染过患,作是思惟:必令自心随我势力自在而转,不应随顺自心而转,是名于所染心不随功用。 由是数数思择,令有贪心舍有贪性,是名修习遮止作意。 于离贪性常勤修习,安止其心,是名修习摄受作意。 如是作意,意相应故,对治染意,名意对治作意。 于无染心,此染自取当来世中因彼诸苦,亦无有染。 于无染心此染自取等者:此约因贪所生当来世苦名染,显无染义。 午四、释第四句若有于彼随作功用,而不摄受、亦不遮止、不修意对治作意故;依此苦因,长夜受苦。 于此苦因不能远离,故名愚夫。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远离苦因所有胜利,及显苦因能感自苦,是愚夫性。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初义,配属颂中初三句。 次义,配属颂中初二句及第四句。 卯十二、失坏善因2辰一、举颂言有城骨为墙[5]筋肉而涂饰其中有贪恚慢覆所任持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释初半颂今此颂中,所言城者,谓心、意、识。 此城唯以骨充砖石,筋代绳纴,肉当涂漫,为形骸墙[6]周匝围绕。 午二、释后半颂3未一、标种类此城中有违害善说法毗奈耶所有善法,四种恶法之所任持。 未二、举贪等二是在家诸受欲者,谓贪与瞋;二是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谓慢与覆。 未三、释任持2申一、别辨2酉一、由贪等由着诸欲、希求诸欲,与鄙秽行不相违背,由着诸欲希求诸欲等者:于已得欲染爱受用,名著诸欲。 于未得欲染污追求,名希求欲。 由是因缘,若于可意事境现前,便生贪着;若不可意境现前时,便生瞋恚。 常住极下、极劣、最极鄙秽欲界地中,造作贪瞋所起诸不善业,是名于鄙秽行不相违背。 于善说法及毗奈耶尚不信受,况当修善。 酉二、由慢等恃恶说法而生憍慢,不能自然趣佛世尊、或弟子所;设佛世尊、或佛弟子由悲愍故,自往其所,然彼由覆、随烦恼、缠染污其心,尚不如实发露己[7]过,况能信解修诸善法。 申二、总结如是当知,于彼善说法毗奈耶相应善法二种心城皆不能入,何况复能取为己有。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在家、出家总由四种杂染因缘,失坏善说法毗奈耶。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四种杂染因缘,谓即贪、恚、慢、覆应知。 卯十三、扰乱对治2辰一、举颂言如龟藏支于自壳[8]苾刍善摄意寻思无所依止不恼他证般涅槃无所谤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3午一、释颂初二句2未一、舍恶寻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依初静虑舍三恶寻,所谓欲寻、恚寻、害寻。 未二、舍善寻3申一、标又能弃舍初静虑地诸善寻思,安住无寻无伺定中。 申二、喻如龟藏支于其自壳,略摄寻思亦复如是。 申三、释无寻无伺定者,应知此上乃至有顶。 午二、释颂第三句2未一、无依止彼于此定正安住时,不生爱味。 未二、不恼他3申一、易可共住出已成就可爱乐法,调顺柔和,易可共住,不恼有智同梵行者。 申二、为他欣乐又为智人同梵行者欣乐共住。 申三、成就无诤又复成就无违诤法。 午三、释颂第四句2未一、证般涅槃彼由如是正方便故,于诸圣谛能入现观,及得漏尽。 出已成就可爱乐法等者:此说成就六种可爱乐法。 堪忍他恼,是名调顺。 易可共住,性不恼他,与诸有同梵行者共住一处,常令欢喜,是名柔和。 如声闻地说。 (陵本二十五卷二十二页2160)云何六种可爱乐法? 谓具慈愍身语意业,是名为三。 于诸财物和同受用,是名第四。 同戒、同见,是名第五、第六。 即此六种可爱乐法,亦名成就无违诤法。 闻所成地中说:又有二法,令居一处同梵行者,未生违诤遮令不生,其已生者速令止息,无斗、无讼、无诤、无竞。 一者、展转互起慈心,二者、平等受用财法。 (陵本十三卷二十三页1167)若六若二,开合不同,然义无异,应可准知。 未二、无所诽谤2申一、由正了知彼于诸法不由他信,获得善净胜智见故,如实了知法真是法,毗奈耶真是毗奈耶。 彼于诸法不由他信等者:谓于诸法,由净智见,如实现证,非缘于他而生信解,是名不由他信。 摄异门分说:善说法者,道理所摄故,任持胜德故。 毗奈耶者,随顺一切烦恼灭故。 (陵本八十三卷八页6299)此中法毗奈耶,应如是知。 申二、离颠倒见由如是知故,终不依止诸见颠倒,于法谤法,及于非法亦谤非法;终不显示非法为法,法为非法,非毗奈耶为毗奈耶,或毗奈耶为非毗奈耶。 于法谤法等者:如有说言:无有妙行,无有恶行,及无妙行、恶行二业果及异熟。 于中妙行,说名为法。 恶行,说名非法。 诽拨俱无,名谤二种。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3未一、标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善说法者四种扰乱断对治道。 未二、征何等名为四种扰乱? 未三、列一、染不染寻思扰乱,二、于胜定爱味扰乱,三、互相违诤讼扰乱,四、于正道诽谤扰乱。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如次配属颂中四相应知。 卯十四、舍寿行别2辰一、举颂言等不等而生牟尼舍有行内乐定差别如俱舍卵生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显差别2未一、示现所依2申一、色身等此颂所明,谓佛示现住最后有菩萨位时,先所获得三十有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圆满庄严妙色身生,于后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其色身生与前正等。 申二、名身不等其名身生,由胜无漏不相似故,与前不等。 未二、示现弃舍2申一、标依定力又佛示现内寂静乐及沙[9]门乐为依止故,得定自在;如定心力,舍诸寿行及诸有行。 又佛示现内寂静乐及沙门乐等者:于现法中住静虑乐,是名内寂静乐。 无漏界中离贪瞋痴,证胜义乐,名沙门乐。 由此二种为依止故,得定自在。 即此为依,舍诸寿行及诸有行。 此中舍有余依,名舍寿行。 尽苦边际,名舍有行。 申二、辨等不等2酉一、色身等彼舍边际妙色身生,与前正等。 酉二、名身不等其名身生与前不等,故有差别。 其名身生与前不等者:此名身生,谓定自在。 由此殊胜不相似故,与前不等。 午二、喻道理3未一、举喻如因其壳[10]卵生鸡等,依卵而生,即此生已,渐渐增长,种类相似,破壳而出。 未二、合法如是如来色身、名身差别道理,当知亦尔。 如因其壳等者:此中壳言,喻彼无明,由覆藏义,是壳义故。 卵生鸡等,依卵而生者,喻依色身胜名身生。 即此生已,渐渐增长,种类相似者,喻定自在。 破壳而出者,喻舍寿行,及诸有行。 未三、别释此中差别,谓佛世尊若不弃舍诸寿行者,应满寿量方般涅槃。 定力所持,舍寿行故,不满寿量而般涅槃。 巳二、结略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舍诸寿行,色身、名身二种差别,及显弃舍所依因缘。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初义,配属颂初二句。 次义,配属颂后二句。 卯十五、贪瞋痴爱2辰一、举颂言无淤泥等欲无魑魅等瞋无罗网等痴无江河等爱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举世俗不自在法2未一、标此颂所明,谓有四种能为世俗不自在法,世间现见能令有情不自在转。 未二、列一者、陷溺淤泥;二者、鬼魅所著;三者、入于罗网;四者、堕驶流河,随流漂溺。 能为世俗不自在法者:淤泥等法,唯假安立,无有实体,是名世俗。 能令有情不自在转,故名世俗不自在法。 午二、喻真实不自在法3未一、标复有四种能为真实不自在法,能令有情不自在转,当知亦尔。 能为真实不自在法者:此中真实,翻前世俗应知。 谓贪瞋等,实有体性,非唯假立故。 未二、征何等为四? 未三、释4申一、欲谓如有一,生长欲界,陷溺不净腥臊生臭诸欲淤泥,不能自在引发守护增长善法。 陷溺不净腥臊生臭等者:此中不净,是其总句。 腥臊生臭,是其别句。 受用饮食,变坏所成,故名腥臊。 诸肉血等,变坏所成,故名生臭。 陷溺如是诸欲泥中,于未生善不能自在引发,于已生善不能守护及与增长,由是说名不自在法。 申二、瞋又如有一,弃舍诸欲,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得出家。 心怀忿怒,性多恶言;由忿所持,不得自在;不数学处,动生违越;于诸智者同梵行所,屡以粗言击刺、诃摈、侵恼、毁辱。 不数学处动生违越者:谓于二百五十学处不能受学,是名不数学处。 或受学已,恒行毁犯,是名动生违越。 申三、痴又如有一,弃舍诸欲,于恶说法毗奈耶中而得出家,入诸恶魔大痴[11]见网。 彼既入已,流转生死,不得自在。 申四、爱又如有一,生长上分诸离欲地,于诸爱结未能永断,亦未遍知,不得自在,还生下界,顺流而住,难可出离。 于诸爱结未能永断等者:此中爱结,谓下分贪。 未断彼种,名未永断。 不了过患,名未遍知。 巳二、略辨义2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2未一、总显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界、诸品愚夫缠缚。 未二、别辨2申一、举能障4酉一、障净出家复有差别。 谓如有一,陷欲淤泥,不能自在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 酉二、障离恚害又如有一,为性忿怒,忿怒所蔽,愤恚缠心,尚于自身或害、或损,何况于他。 酉三、障敬父母又如有一,成就痴品诸恶邪见。 谓无父母,毁谤父母;于父母所反希敬养,况自能为。 酉四、障行惠施又如有一,广集诸欲,贪爱所漂,不得自在;尚不欲自食,况能惠于他。 尚不欲自食等者:谓于诸欲尚不欲自受用,何况惠施于他。 当知此为贪爱所漂,令不自在,是故颂中喻如江河。 申二、显所障2酉一、标如是四法,当知能障诸聪慧者四应知法。 酉二、列谓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远离恚害、敬事父母、乐行惠[12]施。 卯十六、佛无戏论2辰一、举颂言虚空无鸟迹外道无沙门愚夫乐戏论如来则无有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总摄三求此颂所明,谓有众生希乐胜欲,欲求所摄;又有众生希乐胜身,有求所摄;又有众生希乐沙门及婆罗门所有解脱,梵行求摄。 希乐胜欲欲求所摄等者:此中说有欲求、有求,及梵行求。 若有众生堕欲求者,一切皆为三种欲生。 堕有求者,一切皆为三种乐生。 堕梵行求者,一切皆为求无漏界。 或复有一为求不动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起邪分别,谓为解脱,当知此名邪梵行求。 如有寻有伺地说应知。 (陵本五卷七页342)午二、别辨其相4未一、释颂第一句2申一、标摄此中欲求、有求摄者,谓我因少分布施、少分持戒,当得往生善趣天上乐世界中,以妙五欲而自赏纳,欢娱游戏。 彼既修习如是愿已,得最胜欲及最胜身。 申二、喻成譬如众鸟翱翔虚空,遍虚空中无安足处。 如是众生,于其所得无常诸欲及身分中都无安住,当知亦尔。 未二、释颂第二句2申一、标列若乐沙门及婆罗门所有解脱梵行求摄,复有二种。 或依善说法,或依恶说法。 申二、随释2酉一、无沙门依恶说法诸外道辈,并无沙门。 依善说法邪梵行求所摄受者,亦无沙门。 酉二、有沙门正梵行求所摄受者,得有沙门。 依恶说法诸外道辈并无沙门等者:声闻地说四种沙门。 一、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活道沙门,四、坏道沙门。 此初沙门,广说乃至第四沙门,于外沙门、婆罗门教空无所有。 若于是处,八支圣道安立可得,即于是处有初沙门,广说乃至第四沙门。 (陵本二十九卷十八页2461)此中说无沙门及有沙门,义应准知。 又善说法邪梵行求所摄受者,为求不动,妄执解脱,八支圣道不得安立,是故说彼亦无沙门,由说圣道名沙门故。 未三、释颂第三句又此一切三门所摄,或欲求门、或有求门、或梵行求门。 如是皆名乐着戏论。 如是皆名乐着戏论者:由堕欲求、有求、邪梵行求,于所生处起希趣欲,即于彼彼境界起戏论爱,依此说名乐着戏论。 未四、释颂第四句当知如来弃舍一切所有希求,故无戏论。 即以此义,类知如来诸弟子众,正梵行求所摄受者,亦无戏论。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离善说法及毗奈耶勤精进者,皆空无益。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卯十七、真实牟尼2辰一、举颂言住戏论皆无踰墙堑离爱牟尼游世间天人不能识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愚夫摄2未一、出轻毁此颂所明,谓阿罗汉苾刍永离贪爱,由四种相,于恶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属主,解脱自在,随意游行空闲聚落。 由四种相等者:谓离识住,及离戏论、逾欲爱墙、逾无明堑,是名四相。 由此不为魔怨之所驱役,是名解脱自在。 言魔怨者,略有四种。 谓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 如声闻地释。 (陵本二十九卷二十一页2473)如是魔怨,一切愚夫之所系属,故得主名,愚夫是彼所驱役故。 有诸愚夫,遇见如是真阿罗汉,于最究竟自在游行,不如实知,便于二处妄生轻毁。 云何此善男子弃舍自属养命珍财,乃求属他资生众具? 何故弃舍生天方便,苦勤精进求有断灭? 未二、显难识2申一、人是诸愚夫见生天上有胜功德,见处居家有多财产,故于牟尼妄生轻忽。 申二、天彼所事天,于此牟尼广大功德尚不能了,况能事者而能识知。 午二、牟尼摄2未一、征云何离爱诸阿罗汉由四种相,于恶魔怨一切愚夫所系属主,解脱自在? 未二、释4申一、离四识住谓诸愚夫由四识住,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死中往还五趣;非阿罗汉。 谓诸愚夫由四识住等者:色、受、想、行,名四识住,由彼识蕴于此住故。 谓诸异生补特伽罗,未得厌离对治喜爱,由所润识能取能满当来内身,由此展转能取能满不能弃舍诸异生性,以于内身能取能满故,于流转中相续决定,是名为住。 如决择分说。 (陵本五十四卷二页4286)此中愚夫,谓即异生。 往还五趣,谓即流转相续决定。 申二、超诸恶见又诸愚夫如由重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 谓或增益、或复损减诸恶见故,发起种种执刀杖等恶不善法,堕诸戏论,生诸恶趣,令造种种诸恶业缘;非阿罗汉。 谓或增益或复损减诸恶见故等者:谓于无常常倒,于苦乐倒,于不净净倒,于无我我倒,名增益见。 谓无施与等诸邪见行,名损减见。 由是起邪分别,能引无义,不能引义,名堕戏论。 余相易知。 申三、逾欲爱墙又诸愚夫如由中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处欲爱系缚垣墙,不能出离欲界生苦;非阿罗汉。 申四、逾无明堑又诸愚夫如由轻过,为魔怨主之所驱役,令生色界及无色界,无明深堑周匝围绕,闭在生死众苦牢狱,于生等苦不得出离;非阿罗汉。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一切愚夫羞不应羞,应羞不羞;于不应怖而生怖见,于应怖中生无怖见。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一切愚夫羞不应羞等者:谓求属他资生众具,是不应羞。 不舍自属养命珍财,是即应羞。 苦勤精进,求有断灭,是不应怖。 为魔怨主之所驱役,是即应怖。 若于此四生颠倒见,是名愚夫。 卯十八、蠲除四轭2辰一、举颂言若有熏除诸寻思于内无余离分别超过碍着诸色想四轭蠲除不往生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举有学4未一、释颂第一句此颂所明,谓如有一,已入有学位,未离欲界欲。 依初静虑,熏除欲界诸恶寻思。 熏除欲界诸恶寻思者:谓欲、恚、害不善寻伺,名恶寻思,由此能令堕恶趣故。 未二、释颂第二句依第二静虑,内等清净心一趣性,初静虑地所有分别无余永离,无复分别。 内等清净心一趣性等者:显扬论说:内等净者,谓为对治寻伺故,摄念正知,于自内体其心舍住,远离寻伺尘浊法故,名内等净。 心定一趣者,谓如是入时多相续住,诸寻伺法恒不现行。 (显扬二卷六页31,487a)由内等净,说初静虑地所有分别无余永离。 由心一趣,说无复分别。 其义应知。 未三、释颂第三句2申一、超碍着依第三静虑,超过第二静虑地诸喜碍着。 依第四静虑,超过第三静虑地诸乐碍着。 申二、超色想依无色定,超过一切所有色想。 未四、释颂第四句4申一、标如是渐次,因依诸定,乃至有顶若定、若生,蠲除四轭。 申二、征何等为四? 申三、列一、蠲除染污寻思轭,二、蠲除不染污寻思轭,三、蠲除喜乐系缚轭,四、蠲除一切色想轭。 蠲除染污寻伺轭者:欲恶寻思,故名染污。 初静虑地出离寻、无恚寻、无害寻等,能治二种杂染,名不染污。 申四、释由此因缘,于诸下地不复往生。 午二、简异生当知异生虽到有顶若定、若生,犹为四轭所系缚故,于诸下地还复往生。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到有边际有学、异生二种差别。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到有边际有学异生等者:非想非非想处,名有边际,亦名有顶。 意显异生虽到有顶若定、若生,犹为四轭所系缚故,于诸下地还复往生。 有学不尔,是名差别。 卯十九、净信四行2辰一、举颂言惠施令福增防非灭怨害修善舍诸恶惑尽得涅槃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4午一、第一句2未一、惠施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虽处居家,而心远离悭垢缠缚,受持七种依福业事。 未二、福增由此因缘,若行、若住,广说如经,乃至生长如是福德。 受持七种依福业事等者:此中依言,谓摄受依。 有余依地中说:云何摄受依? 谓七摄受事。 即自己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僮仆、朋友、眷属七摄受事。 (陵本五十卷二十二页4040)于所摄受,随摄受仪业用而转,如菩萨地别释其相。 (陵本四十八卷二十六页3898)是名受持七种依福业事。 如契经言:诸有净信,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成就有依七福业事,若行、若住、若寐、若觉,恒时相续,福业渐增、福业续起,此中广说,乃至生长如是福德。 如应当知。 午二、第二句2未一、防非若有复能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清净出家。 既出家已,具足忍力,为护尸罗,虽遭他骂、侵恼、诃责,或以身手、瓦砾、刀杖殴击伤害;恐坏尸罗,当为障碍,心无恶念,不出恶言,唯缘彼境与慈俱心,于一切方遍满而住。 唯缘彼境与慈俱心等者:现前饶益,名慈俱心,当知此说慈无量定。 由慈行相胜解遍满具足而住,乃至十方一切无边世界,是名于一切方遍满而住。 未二、灭怨害由此因缘,于现法中自他相续所有怨害,并皆止息;当生无恼乐世界中,无多怨敌,为世欣仰,众所乐见。 午三、第三句2未一、修善如是善修正方便已,依增上戒起增上心,依增上心发增上慧。 未二、舍诸恶当于圣谛入现观时,则能永舍趣恶趣业及诸恶趣。 午四、第四句2未一、惑尽又修如先所得道故,渐次永除所有诸结,于有余依涅槃界中而般涅槃。 未二、得涅槃如是后时,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复般涅槃。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2未一、标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得净信者四种正行。 未二、列一、感财富行;二、感善趣行;三、离恶趣苦,清净修行;四、离一切苦,清净修行。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略示得净信者四种正行等者:如次配属颂中四句应知。 卯二十、圣教不共2辰一、举颂言诸恶者莫作诸善者奉行自调伏其心是诸佛圣教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3午一、诸恶莫作此颂所明,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正信,于一切种、一切因缘、一切处所所有恶行,皆能断灭;于一切种一切因缘等者:身语意行,名一切种。 贪瞋痴惑,名一切因缘。 依有情事处,及非有情事处,名一切处所。 如前自释。 (陵本十七卷五页1469)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能善受学尸罗律仪。 午二、诸善奉行2未一、标彼由三相奉行诸[13]善。 未二、释谓善住尸罗,守别解脱清净律仪,乃至受学所有学处。 依增上戒学发增上心学,依增上心学发增上慧学。 彼由三相奉行诸善等者:此中三相,谓即三学。 于戒学中总有六相,如声闻地别释应知。 (陵本二十二卷二页1893)略不具说,故于文中置乃至言。 彼由此故,于所知境如实知见。 午三、调伏自心2未一、标如是具足诸善法已,复由三相调伏自心。 未二、释谓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 复由三相调伏自心等者:此中三相,谓即厌患、离染、解脱。 摄事分说:云何厌? 谓有对治现前故,起厌逆想,令诸烦恼不复现行。 云何离欲? 谓由修习厌心故,虽于对治不作意思惟,然于一切染爱事境贪不现行,此由伏断增上力故。 云何解脱? 谓即于此伏断对治多修习故,永拔随眠。 (陵本八十五卷十一页6450)义应准知。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三学学果,显自圣教不与他共。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略示三学学果等者:三学学果,配属颂初三句。 圣教不共,配属颂后一句。 卯二十一、善调伏心2辰一、举颂言难调伏轻躁沦坠于诸欲善调伏其心心调引安乐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初半颂3未一、释难调伏此颂所明,谓宣说心、若意、若识,长夜爱乐愦闹杂处,于愦闹处难得远离、难可调伏。 未二、释轻躁虽强安处无间修习诸善法中,而不一向能住离贪、离瞋、离痴,亦不一向能住策举、无掉、寂静;然复疾疾还生有贪、有瞋、有痴、下劣、掉举及不寂静。 未三、释沦坠诸欲虽强安处内寂止中,长夜爱乐色声香味触故,于五欲境驰趣沦没。 而不一向能住离贪等者:此中略显自心杂染爱乐相,广如决择分说应知。 (陵本五十一卷十二页4105)午二、后半颂2未一、释第三句诸圣弟子,于如是等乐着杂染能生苦心,终不纵其令自在转,亦不随顺;数数思择成办远离,恒修善法心一境性。 彼由如是正定心故,能如实知;如实知故,能起厌患;由厌患故,能得离染;由离染故,能得解脱。 未二、释第四句彼既如是善调伏心尽苦因故,于现法中得安乐住,当来众苦亦得永尽。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能不随顺长夜流转左道之心,及不随顺所得胜利。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如次配属颂初三句,及后一句应知。 卯二十二、善知心相2辰一、举颂言于心相善知能餐远离味静虑常委念受[14]无染喜乐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释初句此颂所明,谓如有一,有学见迹,能善了知止、举、舍相。 能善了知止举舍相者:谓奢摩他品所缘相及因缘相,是名止相。 若由净妙所缘境界策励其心,及彼随顺发勤精进,是名举相。 若由所缘令心上舍,及于所缘不发所有太过精进,是名舍相。 如声闻地说应知。 (陵本三十一卷八页[15]2572)有学见迹,觉分俱行,于此诸相知无颠倒,名善了知。 午二、释后三句2未一、标四功德由此因缘,得四功德。 未二、配释其相4申一、餐远离味谓心住一缘,远离粗重,能善受用身心安乐;是初功德。 申二、能获静虑又净定心尽所修故、如所修故,能正审虑诸法[16]道理,获得内法毗钵舍那;是第二功德。 获得内法毗钵舍那者:谓依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内法毗钵舍那。 申三、能常委修彼由如是清净止观为依止故,于所修习菩提分法,勇猛无间,能常修习、能委修习,无懈无惮;是第三功德。 能常修习能委修习等者:谓由无间方便,名常修习。 若由殷重方便,名委修习。 如次说名无懈无惮。 申四、获正念等及受用乐彼由如是无懈惮心,获得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脱,又能受用解脱喜乐及无染乐,于现法中得安乐住;是第四功德。 获得第一正念正知等者:阿罗汉果具足成就六恒住法。 谓眼见色已乃至意了法已,无喜无忧,安住上舍,正念正知。 彼于尔时,领受贪欲、瞋恚、愚痴无余永尽,是名第一正念正知心善解脱。 受用第三静虑离喜乐故,是名解脱喜乐。 受用第四静虑舍念清净寂静无动乐故,名无染乐。 如是于现法中领受安乐,亦即名为现法乐住。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2未一、标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相善巧四种功德。 未二、列谓奢摩他所作、毗钵舍那所作、无懈惮所作、到究竟所作。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四种功德,如次配属颂后三句应知。 卯二十三、真实苾刍2辰一、举颂言无工巧活轻自己乐胜诸根尽解脱无家无所无希望断欲独行真苾刍辰二、长行释2巳一、总标此颂所明,谓成就五支,永断五支,当知得名真实苾刍。 巳二、别释2午一、成就五支3未一、征何等为五? 未二、释5申一、无工巧活谓不依止矫设方便邪活命法,亦不恃赖有势之家,亦不修治名称族望,亦不诈受诸佛所说、圣弟子说,犹如依止工巧处所,非法希求衣服饮食。 是名初支。 亦不诈受诸佛所说圣弟子说者:谓为引他令信于己,及为利养恭敬称誉,非求涅槃、非缘涅槃而听闻法,是名诈受诸佛所说、圣弟子说。 与此相违,名不诈受。 申二、轻自己又复减省器物众具,善弃珍财,衣仅蔽身,食纔充腹,知足欢喜;凡所游行,必持衣钵。 是第二支。 申三、乐胜又希慕沙门、爱乐沙门,希慕学处、爱乐学处;命难因缘,尚不违越所学禁戒,何况少小利养因缘。 是第三支。 申四、诸根尽又彼如是正修方便,净命喜足,爱乐学处,于诸圣谛未现观者,能入现观,得清净见;或时失[17]念,暂尔发生恶不善寻,引起贪欲、瞋恚、愚痴,迟缓忘念,速复除遣。 是第四支。 又彼如是正修方便净命等者:前说无工巧活,即此正修方便净命。 前说轻自己,即此喜足。 前说乐胜,即此爱乐学处。 由是因缘,成就第四支,谓诸根尽。 此中诸根,谓贪瞋痴三不善根。 由入现观得清净见,三不善根断不现行,或复除遣故。 申五、解脱又彼修习[18]如先得道,于诸结、缚、一切随眠、随烦恼、缠,心得解脱。 是第五支。 未三、结如是名为成就五支。 午二、永断五支3未一、征云何复名永断五支? 未二、释2申一、举五支2酉一、标谓阿罗汉苾刍,于五处所不复能犯。 酉二、释5戌一、无家所谓不能舍所学处,而复退还。 所谓不能舍所学处而复退还者:意显不舍所受具戒,退还居家,故此顺颂无家解。 复有差别。 声闻地说:阿罗汉苾刍诸漏永尽,不能习近五种处所。 一者、不能故思杀害诸众生命。 (陵本三十四卷二十六页2813)即此所说不舍学处应知。 戌二、无所又复不能有所贮积,执为己有而受用之,亦不受用诸欲境界。 戌三、无希望又复不能为财、为命,知而妄语。 戌四、断欲又复不能弃舍诸欲,行不与取。 戌五、独行亦不复能永离贪欲,独住独行,而更习近非梵行法,两两交会。 申二、出断因或计自作而招苦乐,或计他作、或自他作、或非自作亦非他作,不由因生而招苦乐。 或计自作而招苦乐等者:此显阿罗汉苾刍永断五支所由。 谓不妄计苦乐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他作、无因而生,于缘起支,如实觉了故。 未三、结如是名为五支永断。 卯二十四、心性染净2辰一、举颂言心远行独行无身寐于窟能调伏难伏我说婆罗门辰二、长行释2巳一、别释颂2午一、初半颂2未一、举心异门今此颂中,所言心者,亦名为意,亦名为识。 未二、释四行相4申一、远行此于过去一切愚夫,无量差别自体展转及因展转,虽无作者而流生死,前际叵知,故名远行。 无量差别自体展转及因展转者:三界五趣所得自体种种非一,从无始来相续不绝,是名自体展转无量差别。 随所生处自体之中,由无始来乐着戏论、净不净业为因缘故,余体种子皆悉随逐,名因展转无量差别。 申二、独行此于现在一一而转,第二伴心所远离故,一切种心不顿转故,名为独行。 此于现在一一而转等者:于现在位剎那生时,或同分心、或异分心,不俱起故,名一一转。 由是建立等无间缘。 无二自性同时并生,是名远离第二伴心。 一切种心待缘方生,无杂乱起,名不顿转。 此即释前一一转义。 申三、无身2酉一、标随转又此现在,随其自体初起现前,或由贪性、或由瞋性、或由痴性、或由一一所余烦恼随烦恼性,即彼自体不毕竟转。 随其自体初起现前至不毕竟转者:此显心无实随转性。 或时由贪相应现前,乃至或时由余烦恼相应现前,即此当知彼心自体不毕竟转。 胜义伽他作如是说:毕竟共相应,不相应亦尔,非一切一切,而说心随转。 其义正同。 酉二、举喻成2戌一、出异品如五色根,或同、或异、或劣、或胜,随其自体初起现前,即此自体毕竟而转。 如五色根或同或异等者:诸有情类五有色根,由界、由趣、由生、由类,更互相望,或同、或异、或劣、或胜。 既现前已,初后无异,名毕竟转。 戌二、成心性3亥一、标心不如是。 亥二、征何以故? 亥三、释心经彼彼日夜、剎那、腊缚等位,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异生时生,异灭时灭。 由心自性染污之体不成实故,名为无身。 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异生时生等者:谓心与彼贪等非一众多种种品类心所有法,俱生俱灭,故成染污。 然彼自性唯是无记,实非染污,故名无身。 心心所法变异无常,剎那生灭,是名异生时生,异灭时灭。 申四、寐于窟此未来世居四识住而有随眠,可于后生有往来义,名寐于窟。 此未来世居四识住等者:谓心于现在世居四识住,未得厌离对治喜爱,为彼所润,能取能满当来内身,望未来世说有随眠,于流转中相续决定,故说可于后生有往来义。 午二、后半颂若有聪慧,由此四相,能于过、现、未来世心,如实了知,修厌离灭及心解脱;彼能超度诸萨迦耶,到于彼岸,安住陆地,名婆罗门。 修厌离灭及心解脱等者:摄事分说:又于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厌。 于无欲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离欲。 于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于诸行修灭。 (陵本八十五卷十页6448)此说修厌离灭,应可准知。 前说:若婆罗门证婆罗门所应作事,超登一切萨迦耶岸,安住陆地,当知此是真婆罗门。 (陵本十八卷十一页1563)此名婆罗门,其义正同。 巳二、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心于过去长时染污,无作者性;于现在世性是剎那,自性清净;于未来世由有放逸、不放逸故,染污、清净。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过去染污,配属颂中心远行义。 现在自心清净,配属颂中独行及无身义。 未来放逸染污,配释颂中寐于窟义。 又未来不放逸清净,配属颂后二句义应知。 卯二十五、在家出家染净品别2辰一、举颂言5巳一、第一问答谁能覆世间谁能令不显谁复能涂染谁为大怖畏无明覆世间放逸令不显戏论能涂染苦为大怖畏巳二、第二问答诸流处处漏是漏谁能止当说谁防护众流谁所堰世间诸流漏是漏念能止我说能防护由慧故能堰巳三、第三问答念慧与名色今问是一切何当永灭尽唯愿为我说念慧与名色我说是一切若诸识永灭于斯永灭尽巳四、第四问答云何念所行诸识当永灭今请垂方便为释令无疑于内外诸受都不生欣乐如是念所行诸识当永灭巳五、第五问答若诸善说法及有学异类彼常委能趣请大仙为说不耽着诸欲其心无浊染于诸法巧念是苾刍能趣辰二、长行释3巳一、标缘起此是波罗延中,因阿氏多所请问颂。 巳二、别释颂3午一、释初问答颂3未一、初二句2申一、辨世间2酉一、标一切言世间者,略有三种。 一、欲世间,二、色世间,三、无色世间。 酉二、简今义今此义中,意辩出家、在家二种世间。 申二、辨出家2酉一、总标列出家世间复有二种。 一、恶说法,二、善说法。 酉二、随别释2戌一、由无明恶说法者,无明所覆。 戌二、由放逸善说法者,由有明故,应可显了;由放逸故,令不显了。 未二、第三句3申一、总标若诸在家异类白衣,为诸戏论之所涂染。 申二、别释2酉一、戏论2戌一、标当知戏论略有三种。 戌二、释谓三种言事,名为戏论;于四种言说,有所宣谈,亦名戏论;能发语言所有寻伺,亦名戏论。 酉二、涂染若于过去、未来、现在三种言事,依四言说发起异类分别思惟,或违或顺,是名涂染。 申三、结成若前戏论,若后涂染,诸在家者多分可得,是故说彼为诸戏论之所涂染。 发起异类分别思惟等者:谓依现在行,分别过去、未来曾更及未曾更种类相貌,是名发起异类分别思惟。 由此思惟不可意相、或可意相显现在前,是名或违或顺。 如前已说:未来无相,故无分别。 如此如是当来决定不可知故,乃至广说依现在行分别为因,生诸杂染。 (陵本十六卷十二页1405)由此当知,异类分别及涂染义。 未三、第四句此中恶说法者无明所覆,善说法者放逸不显,诸在家者戏论涂染,彼于现法苦因转时,于此苦因不能如实知是苦因;于此苦因爱乐而住。 由此因缘,生当来苦,即说此苦名大怖畏。 彼于现法苦因转时等者:此中苦因,谓即无明、放逸及与戏论。 有情差别随应当知。 午二、释第二问答颂4未一、释诸流漏又恶说法者,由无明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诸在家者,由戏论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善说法者,由放逸门,从六处流漏泄众苦。 从六处流漏泄众苦者:眼乃至意六种暴流,名六处流。 如前已说:暴流有六。 谓眼暴流能见诸色,乃至意暴流能了诸法。 (陵本十七卷十六页1505)义应准知。 由是暴流,住贪瞋痴,不能越度当生众苦,是名从六处流漏泄众苦。 未二、释念遮止如是无明、放逸、戏论诸门流漏,由闻他音、内正作意,于诸行中了知过患;此相应念逆流而转,故能遮止。 如是方便,名伏对治。 由闻他音内正作意等者:此句长读,为显念能遮止诸漏,故说相应正知能了诸行过患。 兼显正知因缘,故说由闻他音、内正作意。 未三、释慧堰塞若出世间正见所摄诸无漏慧,于三种流皆能堰塞。 如是方便,名断对治。 未四、释俱防护于此流漏,若伏、若永二种对治,皆能断故,俱名防护。 于三种流皆能堰塞者:无明、放逸、戏论三门流漏,名三种流。 出世间慧能令永断,名能堰塞。 午三、释后三问答颂2未一、料简染净2申一、一向染又恶说法者及在家者,一向堕于染污品摄。 申二、二可得若善说法毗奈耶中,二种可得。 诸纵逸者,堕杂染品,非显了摄;不纵逸者,堕清净品,显了所摄。 未二、显无放逸2申一、总标又若已显了、若应显了,当知二种皆无放逸。 又若已显了等者:诸阿罗汉不为三界无明所覆,名已显了。 若诸有学犹为余无明[谷-禾+卵]之所缠覆,名应显了。 如是二种清净品摄,由是说言皆无放逸。 申二、别释2酉一、无学2戌一、释第三问答颂诸阿罗汉斯已显了,于不放逸,无更须作不放逸事;于四念住,若念若慧已善修故,已善证得清净识故,唯有决定。 唯有决定者:谓阿罗汉所作已办,更无应作,无勤功用,已到彼岸故。 于无余依涅槃界中,善清净识当永灭故,若念若慧亦随永灭。 余依所摄先业所引一切名色,亦随灭尽。 戌二、释第四问答颂乃至彼法未永灭来,于六恒住常善安住;于离欲地所有内受,及于诸欲相应外受,不生欣乐。 如是名为诸阿罗汉正念现行,乃至寿尽识方永灭。 于离欲地所有内受等者:受用现法乐住,是名内受;受用外境界事,是名外受。 酉二、有学3戌一、标若诸有学斯应显了,于不放逸,应更须作不放逸事。 戌二、释2亥一、释第五问颂彼复二种于不放逸不放逸事,谓常所作、委悉所作。 有学异类。 若诸有学极七反有,或复家家、一来果等,及于现法堪般涅槃,于下分结及上分结心无染污;为断彼故,修习对治。 亥二、释第五答颂4天一、释后颂第一句又于诸欲不耽着故,诸下分结不能染污。 天二、释后颂第二句心无浊故,诸上分结不能染污。 于下分结及上分结心无染污等者:谓若有学极七反有,或复家家、一来果等,此于下分结心无染污及修对治。 若阿罗汉向于现法中堪般涅槃,此于上分结心无染污及修对治。 是名有学常委所作异类应知。 天三、释后颂第三句又于一切有苦法中,如实知集乃至出离,于四念住善住其心。 天四、释后颂第四句修习如先所得圣道,能趣究竟。 戌三、结如是修习对治道故,彼于一切不放逸中,诸所应作不放逸事,皆得究竟。 又于一切有苦法中等者:于有苦法,此说苦谛。 知集乃至出离,此说集、灭、道谛应知。 巳三、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在家者及于外法而出家者,决定杂染;及显于善说法毗奈耶中而出家者,若行放逸堕染污品,若不放逸堕清净品。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决定杂染及堕[19]染污品,配属第二颂。 堕清净品,配属第四、第六、第八、第十颂应知。 卯二十六、依诸欲2辰一、举颂言5巳一、诸欲爱味于诸欲希求或所期果遂得已心定喜至死而保爱巳二、诸欲过患诸乐欲众生若退失诸欲其色便变坏如毒箭所中巳三、诸欲出离若远离诸欲犹如毒蛇首彼于爱世间正念能超度巳四、诸欲自性2午一、事欲田事与金银牛马珠环钏女仆增诸欲是人所耽乐午二、烦恼欲攀缘沈下劣变坏生诸漏从此集众苦如船破水溢巳五、离欲功德若永绝诸欲如断多罗顶弃舍诸愁忧犹莲华水滴辰二、长行释3巳一、举依处此是义品中依诸欲颂。 巳二、别释颂5午一、第一颂2未一、释希求等谓如有一,希求未来所有诸欲;为获得故,发勤方便,得已现前耽着受用。 如是希求及正受用所得诸欲,由此因缘生喜生乐。 未二、结名爱味如是总名诸欲爱味。 午二、第二颂2未一、释退失等又彼希求及正受用所有诸欲,于其所得、所受用事若退失时;随彼诸欲恋着爱味,爱箭入心,如中毒箭,受大忧苦,或致殒殁。 未二、结名过患如是名为诸欲过患。 爱箭入心等者:此中毒箭,喻彼苦受,乐受变坏所生苦故。 集论中说:变坏故,是有色义。 是故颂言:其色便变坏。 心心所法,假名色故。 午三、第三颂2未一、释远离相2申一、举毒蛇喻又复毒蛇,譬诸欲境;毒蛇首者,譬诸欲中所有爱味。 若诸愚夫爱味诸欲,贪着受用,如蛇所螫。 申二、不生爱着若有多闻诸圣弟子,远离诸欲所有爱味,如毒蛇首,终不爱染而受用之,广说乃至不生耽着。 彼于诸色所有贪爱,乃至于触所有贪爱,皆能调伏、断灭、超度。 未二、结名出离如是名为诸欲出离。 午四、第四颂及第五颂2未一、总标列又诸欲自性略有二种。 一者、事欲,二[20]、烦恼欲。 未二、随别释2申一、事欲(第四颂)2酉一、释2戌一、初半颂3亥一、标列体性事欲有二。 一者、谷。 彼所依处,谓田事。 二者、财。 彼所依处,谓金银等事。 亥二、释彼依处2天一、标决定何以故? 诸求谷者,必求田事;诸求财者,必求金银等事。 天二、随别广求金银等复有二种。 一者、事王,二者、商贾。 亥三、明彼方便2天一、于求谷等求谷求田,方便须牛。 天二、于求财2地一、事王求财事王,方便须马。 地二、商贾2玄一、举胜方便2黄一、列诸事求财商贾所有方便,若金银等共相应者,谓诸宝珠;金银异类不相应者,谓环钏等。 黄二、明最胜此举最胜。 求财商贾所有方便等者:此中方便,略举二种。 一者、宝珠。 此与金银种类同故,众共受用,名共相应。 二、环钏等。 此与金银异类,非共受用,名不相应。 玄二、例余当知若买卖言说事务,当知亦尔。 戌二、后半颂2亥一、举助伴2天一、女积集如是财谷事已,受用戏乐所有助伴,谓诸女色。 天二、仆若未积集,招集、守护及息利中所有助伴,谓诸僮仆。 亥二、释耽乐如是财谷积集广大,于此处所耽乐不舍。 酉二、结如是一切皆名事欲。 若买卖言说事务等者:此亦求财商贾所有方便,由是说言当知亦尔。 申二、烦恼欲(第五颂)2酉一、初半颂3戌一、攀缘烦恼欲者,谓于事欲随逐爱味,依耽着识,发生种种妄分别贪。 戌二、沈没下劣又于事欲,由烦恼欲令心沈没,成下劣性。 戌三、变坏生诸漏若彼事欲变坏散失,便生诸漏,愁叹忧悲种种苦恼缠绕其心。 酉二、后半颂彼由如是于现法中诸漏蔽伏无有对治,犹如船破水渐盈溢,招集当来生老病等种种苦恼。 午五、释第六颂2未一、初半颂若于诸欲已得出离,便能永绝随欲爱味发起贪着诸染污识,犹如断截多罗树顶,不复生长。 未二、后半颂又彼事欲可爱、可乐乃至可意若变坏时,非[21]清净识诸忧愁等一切苦恼皆不得住;如莲华叶,水滴不着。 巳三、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2未一、自性谓薄伽梵此中略示,诸欲爱味、过患、出离三种自性。 未二、功过又显爱味能为过患,及彼出离所有功德。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今当略辩上所说义等者:此中二义。 初义,配属前三颂。 后义,配属后三颂应知。 卯二十七、造贤善2辰一、举颂言于过去无恋不希求未来现在诸法中处处遍观察智者所增长无夺亦无动辰二、长行释3巳一、举依处此是造贤善颂。 巳二、别释颂3午一、标修梵行谓如有一,于佛所证法毗奈耶获得净信,以正信心弃舍家法,趣于非家。 由五种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 午二、别释五相2未一、释5申一、无恋谓能舍离居家诸行,无所顾恋;亦不缘彼心生追恋,还起染着。 是名初相。 申二、无希又于现法利养恭敬未来[22]种类所有诸行,不生希望;亦不愿求当来人天所有诸行,修行梵行。 是第二相。 又于现法利养恭敬未来种类所有诸行等者:依现所得利养恭敬心生味着,由味着故,发起未来种类分别思惟,是名现法利养恭敬未来种类所有诸行。 依此诸行,希求未来还得如是种类利养恭敬。 与此相违,名不希求未来。 申三、观察2酉一、释3戌一、于法安立又于现在五取蕴摄色等诸法及彼安立,能正观察。 又于现在五取蕴摄色等诸法等者:如集论说:何故名取蕴? 以取合故,名为取蕴。 何等为取? 谓诸蕴中所有欲贪。 又说:变现相是色相,领纳相是受相,构了相是想相,造作相是行相,了别相是识相。 又复广说建立色蕴,乃至建立识蕴。 (集论一卷一页二页三行31,663b)此中诸义,随应当知。 由是于诸法中能正观察。 戌二、于身语意2亥一、举身行又于现法及当来世诸身恶行及恶果报,谓我于身不应发起所有恶行, ,广说如经,乃至应断身诸恶行,修身善行。 亥二、例语意行语意善行,当知亦尔。 又于现法及当来世诸身恶行等者:此依身语意行起遍观察应知。 戌三、于去来今又于色等诸蕴,能随观察去来今世,皆是无常。 无常故苦;苦故无我;由无我故,于彼一切不执我所,乃至于彼不执为我。 酉二、结如是如实正慧观察。 是第三相。 又于色等诸蕴能随观察去来今世等者:此依去来今世起遍观察应知。 申四、无夺又依初法毗钵舍那,诸根成熟,福德、智慧二种资粮,于当来世通达增长,非诸王等所能劫夺。 是第四相。 又依初法毗钵舍那等者:谓住现法,能入正性离生补特伽罗诸所有智,是名初法毗钵舍那。 申五、无动又依第二法毗钵舍那,于现法中涅槃功德能善增长,非诸烦恼及随烦恼所能倾动。 是第五相。 又依第二法毗钵舍那等者:谓住现法,能般涅槃补特伽罗诸所有智,名第二法毗钵舍那。 未二、结由此五相,修行梵行,令善清净。 午三、结名贤善若依如是一日一夜,亦为贤善、第一贤善。 当知超度此余一切所有梵行。 巳三、略辨义3午一、标复次,今当略辩上所说义。 午二、释谓薄伽梵此中略示,于善说法毗奈耶中所修梵行,于一切相皆善清净,不与他共。 午三、结当知是名此中略义。 于一切相皆善清净者:颂中五相,名一切相应知。 丑二、后颂结嗢柁南曰:恶说贪流怖类誉[23]池流贪作劬劳得义论议十四种嗢柁南曰恶说等者:此总结前体义伽他,开合有别。 体伽他中,别说十三,谓恶说等乃至得义。 义伽他中,一一差别有二十七,总合为一,说为论议。 是故总数成十四种。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十九--------------------------------------------------------------------------------[1] 「嘗」,大正作「常」。 [2] 「非愛非諦」,大正、陵本作「亦愛亦諦」。 [3] 「十六行」,披尋記原作「六行」。 [4] 「己」,陵本作「已」。 [5] 「牆」,大正作「墉」。 [6] 「牆」,大正作「墉」。 [7] 「己」,陵本作「已」。 [8] 韓清淨作更正:金陵本作「[穀-禾+卵],今改「殼」。 下同。 [9] 「沙」,大正、陵本作「妙」。 [10] 韓清淨作更正:金陵本作「[穀-禾+卵],今改「殼」。 下同。 [11] 「癡」,磧砂作「魔」。 [12] 「惠」,大正作「慧」。 [13] 「諸」,大正作「眾」。 [14] 「受」,陵本作「愛」。 [15] 「八頁」,披尋記原作「三頁」。 [16] 「法」,磧砂作「染」。 [17] 「失」,大正作「夫」。 [18] 「習」,磧砂作「集」。 [19] 「墮」,披尋記原作「隨」。 [20] 「二」,大正作「二者」。 [21] 「非」,磧砂、大正作「於」。 [22] 「來」,磧砂作「求」。 [23] 「譽」,磧砂、大正、陵本作「與」。 发布时间:2025-10-16 12:08:2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