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故事】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尊者 二 内容: 劝念三宝  天资聪明的迦旃延,终于被佛陀崇高的智能和伟大的人格所感动,成为教团中开悟证果的弟子,迦旃延非常欢喜,不但自己从此得救,更遂了舅父阿私陀仙人的宿愿。 尊者迦旃延,本来就是一位不平凡的人物,何况他现在跟随佛陀出家,并证得了阿罗汉果。 他通达很多外道的经论,有很多外道的朋友,他发愿要先把在迷途上彷徨的修道者,一一感化过来皈依佛陀,接受佛陀的真理。 因此,迦旃延在教团中不但热心服务和修道,在教团外更是热心传法弘化,宣扬佛理。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救世主佛陀的真理,得著迦旃延尊者有力的弘传推动,更容易普及社会人群,深入人心,自是意料中的事。 佛法的真理,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长新的,迦旃延越宣扬越有信心,他认为自己能做佛陀真理的使者,实在是最大的荣幸。 因为迦旃延对佛法的信心、热忱,使他的大名像百花的芬芳,远远的飘扬,无论谁,一提到迦旃延的名字,总是要竖起大姆指。 有一次,佛陀到自己的祖国北方的迦毘罗卫国宣化,迦旃延也跟著佛陀住在诃利聚落的精舍里,在这里的村庄,无论大家小户,都有他宣化的足迹。 有一天,村上有名的八城长者病了,他想到要去特别向他说法,解除他的病苦。 迦旃延到了八城长者的家中,对睡在床上的八城长说道:「长者! 听说您的贵体有点欠安,我奉佛陀的慈命,特来向您慰问。 您找医生医治了吗?」「谢谢佛陀和你,我的病怕是无望了,很多医生都说我害的是不治之症。」八城长者很伤感的说。 「那您可以称念三宝(念佛、念法、念僧),仰仗三宝的威德,您的心就能清净,病就会好的。」「尊者! 我们皈依三宝,是希望拥护三宝,净化人间,献出自己的所有,不应该对三宝还有要求。」「那是不错的,无常的世间,不可向三宝要求常住;有病的身体,不可向三宝要求健康。 小苦小病,要自己设法,不要太麻烦佛法僧。 但人力无法解救,真心祈求三宝,三宝的慈光仍会普被,您这样做不会错的!」八城长者听了迦旃延的话,每天一心一意的称念三宝,他的不治之症就渐渐的痊愈了。 这虽是佛法的广大无边,但也是迦旃延关心病人,用佛法的慈悲甘露,治疗众生的病苦! --------------------------------------------------------------------------------宣说平等法  迦旃延有时跟随在佛陀的身边修学,有时独自一个人在各方云游教化。 他和富楼那的教化方法稍有不同,富楼那说法教化的时候,是集合成千上万的人听讲,而尊者迦旃延欢喜个别的教化。 一个人,又一个人,面对面的讲,这是亲切的说法,真理才能更深入人的心房。 这个方式,无论是谁,只要迦旃延说几句话,一定会使对方有好的印象和相信他的说法。 有一次佛陀住在祇园精舍,迦旃延带著三衣一钵,独自穿过广阔的森林,到西方去为摩偷羅国王说法。 他到了摩偷羅国王的国中,先把当地的民情风俗、生活习惯打听清楚以后,他就到王城中请见国王。 摩偷罗国王一见到迦旃延就问道:「尊者! 我听说你本是婆罗门的种姓,这是最高贵的人种,而佛陀是刹帝利的种姓,你现在皈依做他的弟子,这不是太委屈你了吗?」「大王! 这非但不委屈,做大圣佛陀的弟子,我反而感到很光荣!」「奇怪! 舍弃梵天口中所生的清净人种,做本是刹帝利种姓的佛陀的弟子,叫人真是不解!」顽固守旧的国王,不明理的我见、我执充满心中,他对迦旃延的说话象是不屑一听的样子。 尊者迦旃延一点也没有生气,他温和的解释道:「大王! 我过去是婆罗门,我和你也是一样的看法。 但听了佛陀的教示,我知道这是错误的认识。 社会上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等等的不同阶级,在职业上说有宗教、政治、商业、农工的分类工作,这本无可厚非,但要以此形成阶级,解说人种的优劣,那是非法的! 无论哪一种种姓的人,都是有善也有恶的。 今日婆罗门种姓当中,杀生、邪淫、邪见,行这些恶业的人很多,这就是尊贵的人种的说明吗? 人的贵贱与否,不在人种的胜劣,能够修道学善,觉悟证果,不论什么种族都是尊贵的、第一的、清白的!」这样的说法,摩偷罗王终于觉悟了,他有点自言自语的说道:「啊! 那我错了,在我的国家,牢狱之中都关的一些首陀罗族,婆罗门犯罪也是不要紧的。 难怪社会上秩序混乱,人民中怨声不平。」迦旃延看出摩偷罗国王知错悔改的心,进一步的说道:「所以,大王! 你要信奉正法,大觉大悟的佛陀是人中最尊最贵,我们皈依他作弟子,寻求生命的自由解脱,明心见性救护众生,这是最光荣最幸福的!」摩偷罗国王接受了平等的佛法,请迦旃延介绍,他也皈依佛陀作了弟子。 他大赦天下,放出狱中那些苦难的首陀罗族,决心整顿政治,不欺弱怕强,废除不平等的国法,人是没有阶级的分别,国法上的待遇应一律平等。 从此全国欢欣,人民康乐,大家都感激迦旃延尊者,感激慈悲平等的佛法! --------------------------------------------------------------------------------论长者的资格 迦旃延依照佛陀的教示,宣扬四姓平等的主张,很多的婆罗门知道了都不服气,有机会,他们就来找迦旃延问难,他们想,不把迦旃延难倒,婆罗门从此就不要再想抬头。 可是,善于巧辩的尊者迦旃延,不管你是什么权威的婆罗门,只要遇到他,很简短的言辞,不用几句话,总会把问难的人说得心悦诚服。 有一次,尊者在波罗奈国乌泥池旁和同学比丘们在斋堂里进餐的时候,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婆罗门知道了以后,就来向他挑战。 老婆罗门倚著拐杖,默默的站在迦旃延的身旁。 他心想,迦旃延看到他时,一定要起立让座。 可是,很意外的,迦旃延瞧也不瞧他一眼,他等得不耐烦的时候,就大声的责问道:「你们算什么? 你们对我这样老的长者,为什么不起立让座?」诸比丘一听大惊,很多人都站起来让位给老婆罗门坐。 可是迦旃延却不慌不忙的对老婆罗门说道:「你是什么人? 这样大声的嚷叫? 我们是在奉行著恭敬的教法,可是在这里并没有我们的长者和前辈呀!」老婆罗门很不服气,他举起手中的拐杖,指指面上的胡须,怒气冲冲的说道:「像我这么大的年纪,可不可以称做长者? 你们应该对我恭敬?」「你? 你是不可以自称长者的,你也不应该受我们的恭敬!」迦旃延轻言慢语的但很有力的说。 「为什么你目中无人?」老婆罗门气得暴跳如雷,用手中的拐杖指著迦旃延的脸责问。 迦旃延面对著老婆罗门,仍然很悠然的说道:「我从你讲话的声音,以及你这样粗气的举动,我才说你不配称做长者,不值得人恭敬。 因为就算是婆罗门,到了八九十岁的老年,发白齿落,而他并没有真正的修道,耽于色香味触,既不能离开贪瞋嫉妒的烦恼,就仍应该称他做青年;假若就算是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皮肤润泽,头发乌黑,而他已经解脱了爱欲的束缚,对世间没有贪求,没有一点不平的观念,像这样我们可以称他长者,称他老宿士,应该受我们全体的恭敬!」老婆罗门听了迦旃延的话,无话可说,就默默的走开。 --------------------------------------------------------------------------------有道不在年高 说服一个婆罗门,并不是从此就相安无事。 迦旃延的名声越大,婆罗门的教徒越是和他过不去。 又是一个婆罗门,很善于辩论,听说迦旃延对年老的婆罗门非但不恭敬,而且批驳得老婆罗门哑口无言,因此心中非常不服,特地从很远的北方俱尸尼迦罗,访问到迦旃延暂住的波罗奈国来,他一见面就呼名问道:「迦旃延! 我听人说,本是婆罗门的迦旃延,现在改宗作了沙门是不是事实?」「你说得不错,你看我身上披搭的袈裟!」「背叛本有的信仰,算不算过失?」「从邪执的信仰,走上光明正信之道,不算过失!」迦旃延斩钉截铁的回答。 「你不是一个默默无名的人,你对婆罗门的摩奴法典有精深的研究,你改宗信仰佛陀,已经不可原谅,但听说你还常常向婆罗门教徒讲说佛法,要他们和你一起改宗,你这种行为简直是无礼之极!」「过来人,指点过去同行者的迷津,这是佛陀慈悲的教示!」就算是会说话的婆罗门,遇到义正词严的迦旃延,也是没有办法。 婆罗门还是不肯服输,想到他此来的目的,又再问道:「迦旃延! 我再问你,我听说,作了沙门比丘的迦旃延,已不再恭敬耆宿的婆罗门,不起座相迎,也不与座,假若这是事实,就算是比丘也不应该!」迦旃延象是胸有成竹,沈著的回答道:「你所问的,事实是如此,皈依正遍知佛陀以后的迦旃延,的确是没有恭敬侍奉耆宿的婆罗门,这是很合乎法理的。 你不可以用年龄的老少来衡量,礼和法是不可乱的。」婆罗门听了善辩的迦旃延的回答,终于深感羞愧,无法再说,最后只得舍弃邪见,请尊者介绍,也作了佛陀的弟子。 和这个故事一样,很多当时的外道,在迦旃延巧妙的议论下而改邪归正,接受了佛法的信仰。 多么可敬可爱的尊者! --------------------------------------------------------------------------------解答诤的原因  真理不辩不明,僧团中有一位佛弟子像迦旃延,使很多想要问难的人,总有几分畏惧。 有一次,迦旃延走在街上托钵乞食的时候,被一位迎面走来的婆罗门修道者见到,他向迦旃延招呼以后就问道:「尊者! 今天遇到你,真是难得的缘分,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希望你以客观的态度破除我的疑惑!」「请不必客气,你对什么问题生起了疑惑?」「尊者! 我看世上,刹帝利相争,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他们争来争去,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是贪欲在蛊惑!」迦旃延回答。 「婆罗门和婆罗门相争,刹帝利和刹帝利相争,是为了贪欲。 尊者! 我再问你,你们比丘和比丘相争,又是为了什么原因呢?」「是我见和法执!」婆罗门的修道者,闭起眼睛用手摸著头,好象是在用力的思考尊者的话。 婆罗门闭起眼睛摸著头的奇怪样子,引起街道两旁的民众注意。 本来,比丘和婆罗门在街道中问道,就已经令人注目,何况这位婆罗门的修道者,又做出古怪的样子。 一位是披著黄色袈裟的比丘,端严庄重的站著,一位是编著头发身上穿了婆罗门表示苦行的蛊衣,还在闭目,摸著头,四周围著注目观看的群众,这情景像人生舞台上演著最精彩的戏剧一样。 婆罗门的修道者想了一会,睁开眼,又问道:「尊者! 你的回答很公正合理,不过,我想知道世上什么人才能离开贪欲、我见和法执呢?」迦旃延毫不犹豫的回答道:「现时在舍卫城说法的我的老师佛陀,他是应供、正遍知、无上正等正觉者,他没有贪欲的烦恼,没有我法的执著,他是三界的导师,是人天的师范!」婆罗门的修道者,很感激迦旃延的说法,他当即要求尊者介绍他皈依佛陀,作在家学佛的居士。 说服了婆罗门的修道者,围观的群众向迦旃延一阵欢呼,还有很多人跪在地上向尊者顶礼,象是在祝贺尊者的胜利! 可是,尊者没有一点骄傲自得的表情,他谦虚的向大家答礼,再和那本是婆罗门而今要作居士的修道者告别,仍然过著他托钵乞食的生活。 --------------------------------------------------------------------------------训诫无礼的少年由婆罗门出家的迦旃延,和婆罗门往来辩论的公案很多。 总是因为尊者在婆罗门教中,有很崇高的地位和名望,一旦改宗信仰佛教,实在震动了那神权的宗教。 婆罗门的教徒,向迦旃延攻击问难的固然很多,但和迦旃延维持友情,觉得信仰应该自由的婆罗门也不少。 有一个时期,迦旃延行化到阿槃提国的猕猴室村的时候,在这村里有一位名叫鲁醯遮的婆罗门,他对已经出家做比丘的迦旃延,仍然非常恭敬尊重。 有一天,这位鲁醯遮婆罗门的年少弟子们到山上砍柴,走到一个石窟前,看到迦旃延在窟内修行,他们就胡闹的向迦旃延取笑说:「在呀! 在呀! 你看那光头的沙门在呀!」「看呀! 看呀! 那光头的沙门有什么了不起呀!」鲁醯遮的弟子,你一句我一句,在窟外大声的笑闹,其中有一个曾制止说:「喂! 你们不要这么骂人,他是我们师父最尊敬的人哩!」虽然有人这样制止,但顽皮的少年婆罗门,仍然大声笑闹,甚至还有的拿石子往窟内掷。 静坐的迦旃延只得站起来,走到窟外,训诫那些少年的婆罗门道:「少年们! 从前的婆罗门还认真修行,禁止五欲,现在的婆罗门娶妻生子,和俗人没有分别。 你看你们的行为,和不学无术的野蛮少年们一样,这就是你们师父的教育吗?」迦旃延威严的像狮子的吼声,将婆罗门的少年们慑服得不敢回口,但满怀著瞋恨的心,回去马上就告诉他们的师父鲁醯遮婆罗门,说迦旃延如何的大骂婆罗门不好。 鲁醯遮听了以后,非常气忿的说:「我对迦旃延那么尊敬,他反而大骂我们,我一定要找他讲理!」鲁醯遮杀气腾腾的奔向迦旃延的石窟来,心想这一次非要给迦旃延难堪不可。 可是见到庄严的迦旃延以后,迦旃延把刚才说过的话再重说一遍,鲁醯遮竟惭愧得低头不语。 迦旃延趁机说法道:「我的好友鲁醯遮! 你听我说,我们的信仰和修道,是为了生死的解脱,明心见性救护众生,千万不可把信仰和修道形成职业化起来。 现在婆罗门中的修道者,为人祭祀作法,好像当做生意在经营,离开家庭做婆罗门,有几个是真正为了修道的? 很多都是为了名闻利养,自己还虚伪的装出信得很虔诚的样子,大家并不是真正为了得救,挂著宗教的招牌,遂其私欲,这是很大的悲哀! 「今日的婆罗门,都是心外求法,不是求人天福报,就是在宇宙的现象上解来解去,有几个能认识自己? 我的老师佛陀,他是宗教歧途上徘徊者的救星,你是我的好友,望你一舍妄执,不要好为人师,用虚怀若谷的心情,共同来跟佛陀学习!」鲁醯遮羞愧的说道:「尊者! 你说得不错,现在我一切依著你的教示来行!」好比是迎面刺来的大刀,非但不能刺中迦旃延,而且被尊者义理的辞锋折断,鲁醯遮只得解除迷妄执著的武装,向论议第一的迦旃延尊者投降! --------------------------------------------------------------------------------畅说无常之理  迦旃延的辩才无碍,长于议论,没有人能和他相比,在僧团中以及社会上,鼎鼎大名,没有人不知道的。 佛陀欢喜弟子们,只要稍有可取,总是加以提拔赞扬。 现在迦旃延是这么一位不平凡的圣弟子,佛陀看在眼中,听在耳里,自是欢喜异常。 所以,有一次在阿槃提教化的时候,佛陀就曾以迦旃延代座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说无常的道理。 迦旃延先向佛陀顶礼,然后说道:「诸位大善知识! 一切聚者都有离的时候,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坏,世上有为诸法,山河大地,森罗万象,一切都脱离不了无常的法则!」「见到春天的百花开放,秋风一起,又是黄叶飘零的时候;本是青春美貌的红颜,经过寒往暑来,就是鸡皮鹤发、老态龙钟。 「做人如果没有从无常中解脱出来,那短暂的生命实在是孤独和悲哀的,看那花朵上的朝露,它只不过能挨到日出的时候;就算是发出无量光明普照天下的太阳,它仍然消失在黑暗的夜里。 「恩爱的眷属,老死来的时候,他们也替代不了;孝顺的子孙,在你撒手逝世时,虽然围绕在你身旁哭泣,可是哭泣并不能唬倒无常,把你再哭活过来。 「金银财宝也是靠不住的,天灾人祸会把它毁得精光;名位权势也是不实在的,可曾看到世间上有不倒翁的王族? 「不明白无常道理,就会被五色缤纷的世间欺骗。 那自然界,青山绿水;那人生,健康力壮;那社会,灯红酒绿;这一切,看去象是有无限的情趣,实在是害人的陷阱,因为这里面埋伏了无常的隐忧! 「仔细想想,世间为了无常作祟,处处都是虚伪的、欺骗的;不虚伪、不欺骗的唯有因果的真理和个人造作的业力,如影随形,无论生也好,死也好,它们都亦步亦趋的跟著我们。 「所以,诸位大善知识! 我们修道者要有向无常之魔挑战的精神,在佛陀慈悲的指导下,我们要加紧修道,认识自己,粉碎无常的世间,证得永恒的生命。 我们不要生,也不要死!」迦旃延这番痛切的教诫,义理分明,感动了所有在座听讲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为穷人说发财之道  迦旃延在阿槃提国宣化后,想回到舍卫国听闻佛陀说法的途中,见到一位老妇人手持水瓶,坐在河边大声的啼哭,尊者一见,不觉油然的生起同情的怜悯心,他怕这个老妈妈因失意的事想不开,而投水自杀。 因此,他就向前问道:「老妈妈! 什么事情使你伤心,为什么在这里啼哭呢?」「不要你管,告诉你有什么用?」老妈妈哭的声音更大了。 「老妈妈! 告诉我,我是佛陀的弟子,我可以帮助你解决苦难的问题。」「你是没有办法的,你看世间这么不公平,贫富如此悬殊,我是一个苦命的穷人,一生都受苦,我被贫穷的苦折磨得实在不想活了!」迦旃延非常慈悲和同情的开导她道:「老妈妈! 你不要伤心,世间上的穷人很多,不仅是你一人。 同时,穷人并不一定是苦或不幸,富人不一定就是快乐。 你看那些拥有奴婢和田宅的富人,他们仍然天天为贪欲瞋恚的烦恼所苦。 为人只要平安的生活就好,贫穷值得这么悲伤吗?」老妈妈不耐烦的挣扎著说道:「你是一位出家的沙门,你能看得开世情而我们不能。 你要知道,我是这里大富豪的奴隶,我穷年累日的做着奴隶,衣食不周,没有自由,而我那黑心的主人,悭贪暴恶,没有丝毫慈心。 我们做事,稍有差池,便打骂交加,叫我们求生不能,求死不得,想到这些痛苦都是由于我的贫穷所致,怎么不叫人为穷苦悲伤呢?」「老妈妈! 既然如此,你不要悲伤,我告诉你一个解脱贫穷和发财的方法。」「是什么方法?」老妈妈把眼泪揩拭一下,望着迦旃延。 「方法很简单,你既然为贫穷而受苦,那你可以把贫穷卖给别人!」「贫穷可以卖给别人?」老妈妈惊叫起来:「你不要乱说,如果贫穷可以卖给人,那世间上就没有穷人了。 有什么人肯买贫穷呢?」「卖给我,我肯买!」迦旃延回答。 「贫穷可以卖,而且也有人买,不过世人不懂出卖贫穷的方法。」「要布施!」尊者开示道:「你要知道人生的贫富各有因缘,贫穷的人所以贫穷,是前生没有布施和修福;富贵的人所以富贵,是前生肯布施和修福。 因此布施和修福是卖穷买富的最好方法。」老妈妈听后,智能开朗,她到今天才明白了致富之道。 但她随后就又苦著脸问道:「尊者! 你说得不错,我确实明白了发财的方法。 不过我极其贫困,我是一无所有的人,就是我手中的水瓶,还是我那爱财如命的主人所有,你叫我怎么好布施呢?」迦旃延把自己的钵交给老妈妈,说道:「布施不一定要用钱,对别人布施欢喜也可以。 现在你持此钵盛水给我,作为你对我的布施!」老妈妈此刻才真正明白布施的意义,当即依教奉行,后来她以供水功德,得生忉利天享乐。 迦旃延具有说法的方便,所谓论议第一,在比丘中的确是名不虚传! 贤愚经(二七)迦旃延教老母賣貧[28]品[29]第二十六[0384a01] [1]如是我聞。 一時佛在[2]阿梨提國。 時彼國中。 有一長者。 多財饒寶。 慳貪暴惡。 無有慈心。 時有一婢。 晨夜走使。 不得寧處。 小有違失。 便受鞭捶。 衣不蔽形。 食不充[3]體。 年老困悴。 思死不得。 時適持瓶。 詣河取水。 思惟是苦。 舉聲大哭。 時迦旃延。 來至其所問言。 老母。 何以悲泣懊惱乃爾。 白言。 尊者。 我既年老。 恒執苦役。 加復貧窮。 衣食不充。 思死不得。 以故哭耳。 迦旃延言。 汝若貧者何不賣貧。 母言。 貧那[4]可賣。 誰當買貧。 迦旃延言。 貧實可賣。 如是至三。 女人白言。 苟貧可賣。 我宜問方。 即言大德。 貧云何賣。 迦旃延言。 審欲賣者。 一隨我語。 答言唯諾。 告言。 汝先洗浴。 洗已告言。 汝當布施。 白言尊者。 我極貧困。 如今我身。 無手許完納。 [5]雖有此瓶。 是大家許。 當以何施。 即授鉢與。 汝持此鉢。 取少淨水。 如教取來。 奉迦旃延。 迦旃延受。 尋為呪願。 次教受齋。 後教念佛種種功德。 即問汝有住止處不。 答言無也。 若其磨時。 即磨下臥。 舂[6]炊作使。 即臥是中。 或時無作。 止宿糞堆。 迦旃延言。 汝好持心。 恭[7]勤走使。 莫生嫌恨。 自伺大家一切臥竟。 密開其戶。 於戶曲內。 敷淨草座。 思惟觀佛莫生惡念。 爾時老母。 奉教而[8]歸。 [9]如勅施行。 於後夜中。 即便命終。 生忉利天。 大家早起。 見婢命終。 恚而言曰。 此婢恒常不聽入舍。 今暮何故。 乃於此死。 即便使人。 草索繫脚。 拽置寒林中。 時彼天中。 有一天子。 五百有[10]天子。 以為眷屬。 宮殿嚴麗。 爾時天子。 福盡命終。 此老母人。 即代其處。 生天之法。 其利根者。 自知來緣。 [純鈍]根生者。 但知受樂。 爾時此女。 既生天中。 與五百天子。 娛樂受樂。 不知生緣。 時舍利弗。 在忉利天。 知此天子生天因緣。 問言。 天子。 汝因何福生此天中。 答言。 不知。 時舍利弗借其道眼。 觀見故身生天因緣。 由迦旃延。 即將五百天子。 來至寒林。 散花燒香。 供養死屍。 諸天光明。 照曜村林。 大家見變。 怪其所由。 告令[11]遠近。 詣林觀看。 見諸天子供養此屍。 即問天曰。 此婢醜穢。 生存之時。 人猶惡見。 況今已死。 何故諸天。 而加供養。 彼時天子。 具說本末生天因緣。 即皆迴詣迦旃延所。 [12]時迦旃延。 為諸天人。 廣說[13]諸法。 所謂施論戒論生天之論。 欲不淨法。 出離為樂。 爾時彼天及五百天子。 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飛還天宮。 時諸會眾。 聞此法已。 各獲道迹。 乃至四果。 莫不歡喜。 頂戴奉行。 敬禮而去。 --------------------------------------------------------------------------------化爱情为慈悲  有一次,迦旃延离开佛陀,前往很遥远的边国波罗梨园的一位长者的竹林中教化。 当时这里的国王文荼王发生了不幸的事故,就是他最心爱的王妃死了。 文荼王万分悲伤,不吃饭、不喝水,连政治也无心再管,每天只是流泪啜泣。 死了的人,就是有权有势贵为王者,也不能叫死者再活过来。 文荼王不能忘怀旧日的恩爱,命令大臣将夫人的死尸浸在麻油里,不能让她腐坏,他每天就对死尸说:「这张嘴怎么不向我说话呢? 这双手怎么不来抱我呢? 亲爱的! 你怎么看我也不看一下?」文荼王的悲哀像没有终了的时候,大臣们急得也无法可想。 想要劝谏国王不要过度悲伤,但劝谏的话,国王一句也听不进去,国王说,要他不悲伤,最好的办法就是能让夫人活过来,但是这事谁能做得到呢? 诸大臣在焦急得没有办法的时候,想起了在波罗梨园的迦旃延,想到以他的威德和善辩的议论,说不定能使王制止伤心,重新鼓起勇气再来处理国政。 大臣们向文荼王建议道:「大王! 在我国中,现在有一位佛陀的弟子游化在此,他是迦旃延尊者,他有大神通、大威德,渊博的知识,无所不晓,连石碑上的梵天文字,都认识! 而且辩才无碍,在说话的时候,面上常带著笑容。 大王! 您去见他,说不定对你有所帮助!」文荼王一听,忙问道:「他的神通能不能叫夫人活过来?」大臣们很为难,都不敢说,当中有一位听过迦旃延说法的大臣,机警的回答道:「大王! 能不能叫夫人活过来,这话我们不敢回答,关于这个问题,唯有去请教迦旃延尊者才知道!」文荼王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即刻就起程,乘著宝羽的王车,带了隆重的礼物,到林中一见面就要求迦旃延把他的夫人救活过来。 迦旃延在身旁攀折了一根树枝,对文荼王说道:「大王! 把这树枝带回供在宫中,要它永久常青,不要枯萎,能吗?」「这是不可能的,它已离根了,是不能再活的。」文荼王回答。 「夫人业报已尽,寿命终了,要她再活过来,这怎么能够?」迦旃延以反问代替回答,文荼王顿时觉悟到死而不能再活的无常之理。 迦旃延知道文荼王的心,进一步的说法道:「大王! 你是国王,是全国人民所有,不是你夫人一人的,你应该把爱你夫人的一念,扩大开来,爱你全国的人民,以慈悲代替私爱,你的国家才能兴隆,人民也才会永久拥戴你为王!」文荼王一听,智能开解,不再悲伤,向尊者顶礼告别,回宫安葬夫人,整顿国政,爱民如爱夫人,全国欢欣,没有一人不感激善说法要的尊者迦旃延! 发布时间:2025-10-19 10:03:0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