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刘常净:三论玄义记 一 绪言和科判 内容: 一 绪言和科判大乘佛教的出发点,正如《法华经》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佛之知见,即是般若,即是佛性,即是一乘。 入佛知见,目的令人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无上菩提。 但众生根性万差,机感悟性非一,所以如来随机施教,大小并说,权实俱演,以致有三藏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门之多,这些都是世尊留给众生的一代宏伟家业。 佛灭度后一百年中,佛法一味未曾有争。 一百一十六年后始分派别,最初分成上座部和大众部两派,两派的不同,上座部唯传迦叶阿难七叶窟内所结集的小乘经律论三藏,大众部并传窟内外所结集的法藏,窟外的结集有五藏——经藏、律藏、论藏、杂集藏、禁咒藏,具有大小显密经典,所以大众部大小乘兼弘。 这两派在教义上主要的不同点是,上座部主张,生死涅槃皆是实法,大众部则谓生死涅槃皆是假名。 而后从这两派又分出十八部,合前根本两派成二十部,称为部派佛教。 佛灭度五百年前后,马鸣、龙树相继出世,号称菩萨,弘扬大乘,大乘佛教因此转盛。 马鸣当时,虽然弘扬大乘,实是大小乘兼备,也未能建立起大乘宗派,至龙树菩萨,始广造诸论,遍破小乘,释方等经,脱离部派佛教,建立起大乘教派。 龙树的大乘佛教一旦确立,便冲击了全部部派佛教,有的赞同,有的反对。 上座部一系的各派,拒不承认大乘,素有传习大乘教义的大众部系各派表示欢迎,便逐渐转到龙树大乘旗帜这边来。 例如十八部中的一说部、说假部、说出世部,它们原来的主张就接近大乘,它们的部派名称就是一种很好的说明。 名称表达主张,早就超出声闻乘的范畴,但他们没有能力建立一种有系统的大乘教派,只得作为部派佛教而存在,所以一旦大乘佛教出现,便皆归宗龙树门下。 试看以后大众部一系的部派佛教,逐渐消失,不再发展流行,原因就在于此。 后来广泛流传的,与大乘对抗的各部小乘,大都属于上座部的系统,例如萨婆多部、犊子部、正量部、经量部等,这是历史事实。 佛灭度后初五百年,声闻乘所以特别兴盛,原因是,在释迦法中,佛教以出家僧团比丘为主。 出家比丘,有僧团组织,具僧相,被尊为三宝之一,代表佛教。 菩萨乘则不然,无单独僧团组织,菩萨形相僧俗不定,有出家有在家无标帜代表佛教。 佛在世时,文殊、弥勒,现出家相,在僧团中,依次皆走在憍陈如、大迦叶之后,以示尊重上座比丘。 《智度论》云:释迦法中无别菩萨僧。 声闻乘教典以《阿含》毗奈耶。 诸阿毗昙三藏为本,递相传习,大士法门虽高,不能超越僧团出家比丘。 佛在世时如此,佛灭度后还是这样,这是释迦牟尼的法规。 复次,声闻乘法以自利为主,急于出离三界,诸比丘依教修持,得道证果者多,菩萨法门以利他为主,随缘施化,悟当相即真为深旨,对比丘僧团唯应护持赞助,不能立异,所以声闻乘法,初五百年,一向独盛。 佛陀灭度五百年后,小乘部派繁多,分别法相见解纷纭,互相争论者居多,修行证果者渐少,龙树大士为批判部派佛教各种偏执偏见,依《般若》等经,造中观等论,发扬缘起性空的学说。 谈缘起不违小乘,说性空独申大教。 龙树的学说是溶五乘为一宗,大小并弘,僧俗咸宜,而以大乘为主。 龙树所以能批破各部小乘,主要是在各种见解上,而不是在僧团制度上,又因为龙树本身也是出家比丘,在僧团中比丘相互批评是可以的,不同于在家居士身份。 其初方等众经多为在家菩萨传习和收藏,但不可能在部派佛教的僧团中,以大乘经批判小乘教,更不能以在家批判出家。 及至龙树,既建立大乘教派,同时又建立了弘扬大乘佛教的僧团,以前不可能在一般僧团讲说的大乘经典,现在可以在大乘僧团中大肆讲说了,因此被一些在家教徒收藏的大量方等经典,便陆续出现,这是因历史背景不同的自然现象。 小乘初显,大乘后兴,并没有什么不可理解的秘密,总观印度佛教,初五百年小乘鼎盛,次五百年大乘中兴,后期又有密教兴起。 今谓:大乘兴盛时期,并不是没有小乘部派,小乘最盛时期,也不是没有大乘经典,只因历史时代背景不同,才表现大小乘佛教有隐显盛衰的不同。 因此这不能同意近代流行的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认为:大乘经典原先是没有的,大乘佛教是由小乘发展起来的。 这种说法是极其有害的,是不符合历史记载的。 佛灭度后,大小乘经典是同时结集的,从印度翻译过来的论著文献中,具有明文,怎能说大乘佛教是后来从小乘中发展起来的? 《智度论》卷百中说:“摩诃迦叶将诸比丘,在耆舍崛山中结集三藏。 佛灭度后,文殊、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结集大乘。 ”就连反对大乘的萨婆多部学者,所著的《异部宗轮论》也说:七叶窟内迦叶阿难等结集三藏,窟外大众结集五藏。 《大唐西域记》也持此说。 五藏中即有大乘经藏。 据此,佛灭后就有大乘经的结集,一是窟外大众的结集,二是文殊、弥勒诸大菩萨的结集,怎能说大乘佛教是已后发展起来的? 说是后来发展起来的,就意味着大乘非佛说。 持大乘非佛说者,自古有之,但那只是上座部一系的小乘人,今自命为大乘学者,却又说大乘是后来发展的,有这种矛盾现象,岂非怪事! 此说不寝,将是佛法的灾难,有志护法者,将何以忍之! 此说,初起自于日本,近数十年,影响到中国。 悲夫! 弘法不足,陷教有余,末法既至,正法将灭,众生失怙,岂不痛哉! 三论玄义记科判(全书大科分二)甲一 通序大归乙一 总明三论宗旨丙一 明佛说教大意丙二 众生闻教起迷丙三 正标三论宗旨丙四 释其所以然丙五 分别优劣丙六 科简破收乙二 别释破邪显正丙一 破邪丁一 摧外道戊一 释名略标戊二 别破外道已一 破天竺异执庚一 总标四执庚二 别破四宗辛一 破邪因邪果壬一 叙异执壬二 评谬计壬三 正破辛二 破无因有果壬一 叙异执癸一 叙计癸二 释计壬二 难破癸一 难无因癸二 破自然辛三 破有因无果壬一 叙异计壬二 批破辛四 破无因无果庚三 总结四宗已二 排震旦众师庚一 总标大科庚二 正明排斥辛一 研法壬一 举僧肇研法壬二 举罗什研法壬三 约理研法庚三 核人丁二 折毗昙戊一 立宗已一 标立宗要已二 别叙宗源已三 明其偏执戊二 破斥已一 总标十门已二 别释十章庚一 乖至道庚二 扶众见庚三 违大教庚四 守小筌庚五 迷自宗庚六 无本信庚七 有偏执庚八 非学本庚九 蔽真言庚十 丧圆旨丁三 排成实戊一 立宗已一 述宗义已二 寻部源戊二 破斥已一 征前异说已二 今家判定庚一 总标十条庚二 别释十章辛一 旧序证辛二 依论征辛三 无大文辛四 有条例辛五 迷本宗辛六 分大小辛七 格优降辛八 无相即辛九 伤解行辛十 检世人壬一 用天竺人的言论证明壬二 用中国人的言论证明戊三 分优劣已一 总明诸部平等庚一 引跋摩偈释庚二 引龙树论释庚三 明空有皆能证道已二 明小乘优劣有三品庚一 正明三品庚二 会通二三已三 明应破不应破庚一 有迷执就应破庚二 依佛经故应破庚三 立言不当故应破丁四 呵大执戊一 立宗已一 立大乘圆满已二 立五时二谛已三 叙述宗义戊二 破斥已一 难大乘立宗庚一 有无破庚二 二见破庚三 有得无得破庚四 断常破已二 难五时判教庚一 申正总非辛一 引申经论正意辛二 辨对机故诸经不同庚二 别破五时辛一 破三乘别教辛二 破三乘通教辛三 破抑扬教辛四 破同归教辛五 弹常住教已三 难真俗二谛庚一 评毗昙庚二 斥方广庚三 责成实已四 总结呵大执丙二 显正丁一 序说丁二 显正戊一 显人正已一 明有佛授记故是正师已二 斥成实师的谬解佛经戊二 显法正已一 就世人显正庚一 就中国名德作证庚二 就天竺学者作证庚三 就罗什自身作证已二 约教理显正庚一 略示庚二 广显辛一 约中道第一义谛显正壬一 离大小壬二 绝有无壬三 洗断常壬四 除是非壬五 息双非壬六 辨邪正壬七 无取舍壬八 冥诸见壬九 明随言生执者难化壬十 显无所得正观之宗辛二 就世俗谛显正壬一 明设方便门壬二 开体用二正癸一 明理唯一正癸二 标体用二正癸三 解释二正子一 就中释正丑一 双解体用二正丑二 偏释用正丑三 明立二正意丑四 三种正义子二 约观论释体用甲二 别释众品乙一 经论相资门丙一 从体起用丁一 明体丁二 起用丁三 明经论通别丙二 辨经论相资丁一 标经论能所丁二 开能所四句绞络丁三 正明经论相资丙三 摄用归体乙二 明造论缘起门丙一 总叙造论因缘丙二 别明诸部迷经丁一 总标诸部异执丁二 明初分二部戊一 初结集法藏时分二部戊二 对大乘见解不同分二部戊三 因大天五事分二部戊四 总结二部异执丁三 大众部分破戊一 初破戊二 再破戊三 三破戊四 四破戊五 结大众部分破丁四 上座部分破戊一 初破戊二 再破戊三 三破戊四 四破戊五 五破戊六 六破戊七 七破戊八 总结二十部分破丁五 五部和五百部戊一 正明五部已一 叙两种五师已二 和会五部与二十部戊二 明五百部丙三 结造论缘起丁一 正明造论破迷丁二 料简破取乙三 明诸部通别门丙一 标通别二论丙二 释通别二论丁一 就大乘论明通别丁二 就小乘论明通别丙三 别释三论通别乙四 立名不同门丙一 通辨众论立名不同丙二 别释四论立名不同乙五 宗旨不同门丙一 通辨经论旨归丁一 通明诸经旨归丁二 明论同经宗丙二 别明四论宗旨丁一 明《智论》宗旨戊一 正述《智论》宗旨戊二 释《大品》二慧已一 约前后释二慧庚一 就体用释前后庚二 就超凡越圣释前后庚三 就破二见释前后已二 约佛经次第释二慧已三 约菩萨位次释二慧戊三 料简同异丁二 辨《中论》宗旨戊一 标二谛为宗戊二 释二谛义已一 约自行释已二 约化他释已三 引证释戊三 明所为之缘已一 诸部小乘已二 方广外道已三 成实诸师戊四 引证戊五 辨名宗双彰戊六 释经说二谛意已一 略释已二 广释丁三 释《百论》宗旨戊一 正明论宗戊二 说明理由丁四 《十二门论》宗旨乙六 论破申不同门丙一 释破申义丁一 释破申义丁二 别释破申丙二 明四论破申不同丁一 正明破申不同丁二 释《百论》傍破内义丁三 释《中论》傍破外义丁四 料简《百论》破收义乙七 别释三论门乙八 三论通别门丙一 正明三论通别丙二 说明理由丙三 重释三论不同丁一 重释《十二门论》丁二 重释《中》、《百》二论乙九 明四论用假不同门丙一 标立四假丙二 释四假义丙三 正明四论用假不同乙十 四论对缘不同门丙一 正明对缘不同丙二 释其所以然乙十一 明三论破缘有利钝不同门乙十二 别释《中论》名题门丙一 总释三字丁一 正释名题丁二 次第门丁三 制立门丁四 通别门丁五 互发互尽门戊一 标互发互尽戊二 释中观互发戊三 释缘观互尽戊四 释中观互尽戊五 释缘观互发丙二 别释中字丁一 四种释义戊一 总标戊二 别释已一 依名释已二 显道释已三 因缘释已四 无方释丁二 四种中义丁三 各家释中不同戊一 外道明中戊二 小乘人明中戊三 大乘人明中 发布时间:2025-10-20 13:16:0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