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林克智:生活中的佛教 利乐有情是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谈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的关系 内容: 生活中的佛教利乐有情是往生净土的重要资粮谈人间佛教与净宗修持的关系净土宗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足欣、厌二心。 一般认为只要认识娑婆之苦,厌离娑婆,再能精进念佛,方可报终往生净土。 因此,净宗行人往往认为净宗修持与人间佛教是两码事,是难以协调的。 因为他们只觉得想要一心不乱持佛名号,就必定要放下万缘,专心念佛。 认为念佛不一,不能往生。 我则认为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片面理解净宗修持的结果。 如此,非但难以实践人间佛教,更有碍于往生生品的提高。 众所周知,念佛法门是依据净土五经一论及其他大乘教典而建立的。 而人间佛教则是五乘佛教中的前二乘人乘、天乘,是属于世间法,世间法是我们必须做到的。 它有益于社会道德的提高,大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太虚大师早就提倡菩萨学处或人乘佛教。 人间佛教的主要内容包括五戒、十善、四摄、六度等自利利他的广大行愿。 赵朴初居十在《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的报告中说佛陀出生在人间,说法度生在人问,佛法是源出人间并利益人问的,我们提倡人间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净化自己,广修四摄,六度以利益人群,就会自觉地以实现人间净土为己任,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崇高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人间佛教与上求佛道的关系那么,这种人间佛教与我们上求佛道又有什么关系呢? 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皆能成佛。 但是必须发菩提心,行菩萨行。 就是说要在做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学佛、成佛。 亦即是太虚大师说过的: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为真现实。 实质上亦即是释迦世尊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因此我们修习五戒、十善、六度、四摄,是修菩萨行成就佛道的必经之路。 人间佛教与往生净土的关系修习人间佛教与往生净土又有什么关系呢? 这样做不是与具足欣、厌的往生法门相违背吗? 我说不会的! 现在让我们共同打开经典,看一下释尊教导的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真正条件:《无量寿佛经》中无量寿佛四十八愿中的第十九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小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第二十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观无量寿佛经》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同经又说:上品上生者,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此三心者,必生彼国。 复有三种众生,当得往生: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 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 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上品中生者,不必受持读诵方等经典,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行此行者,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观世音、大势至、无量大众眷属围绕,持紫金台,至行者前,赞言:法子,汝行大乘,解第一义,是故我今来迎接汝。 与千化佛一时授手,行者自见坐紫金台,合掌叉手,赞叹诸佛。 如一念顷,即生彼国七宝池中。 上品下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极乐世界。 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 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养父母,行世仁慈。 此人命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此事已,寻即命终,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生西方极乐世界。 因为净土是方便法门,故下品三生,即使是作诸恶业的众生,在其命欲终时,如能至心称佛名号,亦可众罪消灭,往生极乐世界。 《佛说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我们看了上面的引文之后,可以明白:一、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说的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与上、中二品六生中的以此善根、功德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国。 这是往生的必要条件。 经文中所说的功德、善根,以愿力将所修善业,回向净土,转为往生之功德资粮,如果没有发愿回向之心,则所修善业只是人天福报。 仅有往生之愿,而无可回向之功德善业,也入不了上二品六生,因无生因故。 只有具足功德善业,又能发愿回向的人,才能把轮回因的善业,转为往生净土的因。 要牢记,其关键在于发愿回向。 二、净土教义与佛教他宗一样,亦依行业果报之因果律而建立,经有明文,我们试看《无量寿佛经》说:佛语阿难,行业果报,不可思议,诸佛世界(当然包括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在内)亦不可思议,其诸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之地,故能尔耳。 依此之义,并据以上所引上、中二品六生之因,皆依行业之功德高下,而定其品位及证果迟速。 下品三生,则依恶业轻重与所余善根之多少,以及阿弥陀佛名号,回恶向善之行业,感阿弥陀佛行胜方便,使众罪消灭,善根增长,临终十念,得生净土。 净土三经,处处教我们修行善业,并以往生品位、果报,激励我们多修善业,净宗历代祖师,如十三祖印光大师,亦在《净土五经重刊序》中说:末明九品生因,以期各修上品即指此意。 《无量寿佛经》中所有经文,都是劝我们多修善业的。 除说三辈往生劝修善业外,还特别注重现生修善,经中说:佛语弥勒:世间如是,佛皆哀之,以威神力,摧灭众恶,悉令就善。 又说:汝今诸天人民,及后世人,得佛经语,当熟思之。 能于其中端心正行,主上为善,率化其下,转相敕令,各自端守,尊圣敬善,仁慈博爱,佛语教诲,无敢亏负,当求度世,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途无量忧怖苦痛之道,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佛陀反复叮嘱,劝我们修善根,就为的是作往生之因缘,难道我们净业行人还可以忽视行善吗? 难道还能说净宗修持与人间佛教无关吗? 我们都知道,净宗所讲的往生,是仗自、他二力。 虽仗佛力,亦须行人的深信、发愿,力行精进修持,否则必不能感应道交,难以往生。 修行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则是培植德本的方法,是净业行人争取品位高增的阶梯。 故应好好修习。 此外,我们在理上还应明了:净业行人,最好依念佛一行入一行三昧,以念佛一行融通世间、出世间法。 在明心之基础上,修理事不二,世间出世间不二,佛与我不二,净土与此土不二的念佛法门。 即动静忙闲不忘念佛,打成一片。 静时念念系佛,动时(工作中)以佛为榜样,以佛心广行利益众生之事,以一切世间善事为建设人间极乐之手段,作往生西方净土之资粮。 而此二事二而不二,这在理论上既可破佛与我,净土与此土为二的执着,在事上则可变理未彻的纯欣净厌秽的消极往生,为有益世间的、积极的净土法门。 在实际行持上,则可有所侧重。 年纪轻时,应以佛心广行善事为主,多积福德。 至晚年则转向以修行念佛为主,还可结期闭关,以期实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净业行人能如此精进,则名为老实念佛。 人间即净土,人问佛教不就是净宗修持的路径吗?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5-10-22 14:48:16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