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金刚经注疏三 如理实见 正信稀有分 内容: 金刚经注疏三如理实见正信稀有分如理实见①分第五[古文]须菩提,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②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③。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④。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注解]①如理实见 佛说小乘法,说名相,说因缘,都未说到实处。 这部经说大乘法,直说实相,实事求是探寻真如之理,就是如理实见。 ②身相 身相包括色身相和识身相。 色身指人的躯体,包括身体的结构、长相和仪态;识身指各人的思想认识。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有相者应身也,无相者法身也。 法身是体,应身是用。 若知用从体起,体即是法身,所以无相。 ③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如来本是一个抽象的、或说是玄虚的概念,没有色身,识身也很抽象,没有人能说得清其具体内涵。 可以说如来的身相是虚妄的,所以说即非身相。 ④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佛教十分注重修禅。 释迦牟尼出家后,先到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从阿罗兰仙修习无所有处定,又从郁头兰仙修习非想非非想处定,后来在树林中苦修六年,最后到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坐禅,得道成正觉。 佛初成道时,于如幻三昧中,见魔王波旬的三个女儿,名为染欲、悦人、可爱,脱得半裸,又歌又舞,佛心不动,幻相瞬即隐退;又见魔兵张弓搭箭射来,利箭到佛跟前,都成了洁白的莲花。 《圆觉经》中,十二位菩萨向佛问义,全经都以问答形式阐述修习至静、观幻、寂灭的道理和方法。 《楞严经》全经说的就是一件事,三摩提(即三昧)妙修行路。 三摩提,即是起幻观幻、即幻离幻的修行法。 佛传给摩诃迦叶的心印《楞伽经》全经都是说如幻三昧。 如果知道了这个事实,读大乘经典,便有可能离筌得鱼,离言入义了。 若不然,只用逻辑思维的世间智阅读阐述不思议的如幻三昧的章句,轻则一头雾水,重则目瞪口呆。 在如幻三昧中的一切相,都是自己妄心生出的虚妄相。 所以佛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释净慧注疏]须菩提,于意云何?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前来依问正答,自下因答断疑。 正答即标宗略说,断疑即开宗广说。 然体有三:一正教经,二正行经,三正果经。 教是章句,行是六度,果是三身。 今先约正行断疑。 疑曰:若住相行因,可感有相之报。 忘相行因,应得无相之果。 云何世尊本行忘相之因,今得有相之果? 果既有相,则因非无住明矣。 佛欲断此疑,故为断问:身相即三十二相,可以妄中之身相,见真中之妙体不? 不也。 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须菩提承力奉答。 身相是妄,如来是真。 不可依妄以观真体也。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晓不也意,身相即非身相。 略有三义:一由聚,二由相,三由性。 由聚者,身相以邻虚为体,九微十微为聚,约方分以扸之,度邻虚而必尽也。 由相者者,身相以有为为体,生等八法为相,约前后以推之,极刹那而自坏也。 由性者,身相以境界为体,以分别性为性,约无相以观之,入唯识而成空也。 由此三义,不可以相观如来也。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答称佛心,佛更成其义也。 凡所有相,则凡有生等之八相,皆是虚妄,不越聚等之三体。 若见诸相非相,遣妄以入真,则见如来,证真以离妄。 若然者,忘相行因是依真如所得之果,何关有相? 不可见方便之相,以相为真,即以果谤因,疑因为住也。 [白话]须菩提,你想想,可以见到如来身相吗? 不可,世尊,不可以见到如来的身相。 为什么不可以? 如来所说的身相,并没有具体的实在的相,说是身相,其实没有一般人所见到的身相的形象。 佛告诉须菩提:所有的相,都虚妄不实。 如果知道所见的相都不是真实的相,便见如来了。 正信稀有分第六[古文]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①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②。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③。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④,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若取法相,则着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⑤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解]①持戒佛教大乘、小乘,各各宗派,都以戒律为修道的基础。 《增一阿含经》以迦叶佛偈为通戒: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楞严经》以杀、盗、淫、大妄语为四重戒。 《楞伽经》和《圆觉经》都以贪、嗔、痴为菩萨根本戒。 《六祖坛经忏悔品》说:戒香,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持戒戒也,修福定也,生信慧也。 三学俱备,能生实信矣②已于无量诸佛所种诸善根持善心,行善事,就是种善根。 专从修禅的角度说,狭义的善根,有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十一种。 《六祖坛经般若品》说: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 佛者,觉也。 自心无量众生,一一众生都自度成佛,就是在无量佛所种诸善根。 ③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一切法,都是人们自心所生,诸法虚妄无实性,体性不实,其相便也不实。 我、人、众生、寿者四有为法相,虚妄不实,离这四法相,不受其束缚,便说是无法相。 但是,并不是没有这些妄相,又不能说现前的不是法相。 执着非法相也不对,所以说无非法相。 读经要离筌求鱼,离言入义。 特别是对禅定中玄妙境界的认识,必须用辩证的方法去观察,去分析,不要偏于有或无、是或非的任一边。 必须离有无相,离是非相。 对如来所说的章句,也不能偏执。 不执法相,也不执非法相,执哪一边,都说是着相。 修习大乘,不能着有相、无相、是相、非相。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无法相。 亦无非法相。 此顺释生信得福之故。 该乎生、法二空。 论云:有智慧者了知生、法二无我故。 又云:生法各有四种想(想即相也)。 言无复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生空也。 言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者,他译更有无相亦非无相,此法空也。 疏云:初列生空有四相,次列法空但有两句,法、非法也。 盖译人略之耳。 ④取相取,即是执着。 取相,即是着相。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若心取相等,此生执也。 若取法相等,此法执也。 ⑤筏喻如来说法,随人们不同的根基,顺众生希望心,一步步把凡夫引入小乘,再从小乘引入大乘,在不同层次说的法,都未说到实处。 《楞伽经》说:诸修多罗悉随众生希望心故,为分别说显示其义,而非真实在于言说。 如鹿渴想,诳惑群鹿,鹿于彼相计着水性,而彼无水。 如是一切修多罗所说诸法,为令愚夫发欢喜故。 非实圣智在于言说,是故当依于义,莫着言说。 修多罗,即经典。 佛所说法,像是给修行人过河的筏。 想达到无上大涅槃,要过一道又一道,过无数道的河。 过了一道河,如果背着筏赶路便是天下的大傻瓜了。 心取法相,住而不离,不正是背着筏赶路的傻瓜吗? 唐僧宗泐、如[王*巳]注解:言筏喻者,论云:如欲渡川先应取筏,至彼岸已舍之而去。 又智论引筏喻经云:汝等若解我筏喻法,是时善法宜应弃舍,况不善法! 斯乃无所得之要术,俾不凝滞于物矣。 [释净慧注疏]须菩提白佛言:世尊! 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自下次约正教断疑。 疑曰:前说不住之因深而难行后说无相之果深而难得。 未来世颇有得闻是经,信行无住之因,必得无相之果不也?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将立有以答之,先呵无以止问。 故言:莫作是说也。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夫法身则无始无终,应身则有始无终,化身则有始有终。 王宫初生为始,双树入灭为终,故曰如来灭也。 如来灭后,初五百年解脱得坚固,次五百年禅定得坚固,后五百年多闻得坚固。 此时虽多不信,然有信受之者。 有持戒修福者持戒者多是出家菩萨,修福者多是在家菩萨。 智度论云:出家之人以尸罗为上首,在家菩萨以檀那为上首。 于此章句章言大分。 前说不住之深因,此为一章。 后说无相之深果,复为一章。 句言委细,不住因中,不住色等之流。 无相果中,相即非相之类也。 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信行无住之因,必得无相之果。 故言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善根有三:一无贪,二无瞋,三无痴。 由此善根,于佛田中烧香散华,称名扬德,故言种也。 不于一佛者,树因不浅也。 已于无量者,植福久深也。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欲显信虽少而福多,故云乃至一念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 肉眼是见而非知,比智是知而非见,证智是见亦是知。 言知,明非肉眼之所见。 言见,明非比智之所知。 即是证智。 知其名身,见其色行,故双言也。 得如是无量福德得有二义:一生。 二长。 本无今有。 曰生。 已有熏修。 曰长。 福德通论有三。 一有量有。 尽谓凡夫所修福。 因心偏故有量。 果有为故有尽。 二有量无尽。 谓二乘所修福。 因不遍故有量。 果无为故无尽。 三无量无尽。 谓菩萨所修福。 因心遍故无量。 果无为故无尽。 信经所得之福即是第三。 故言无量也。 何以故欲晓无量意,故发问以征之也。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下答意明:一由达人法二空,二由成取舍两行,所以生一念信心,得无量福德。 此明达于人空,离人我四执也。 夫我是自在之名,人为主宰之目,众生取续前为义,寿者以接后为能。 此四同为人执,随用以立四名。 离此四执,故曰无我等相也。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别本曰:无相无无相,此明达于法空,离法我四执。 夫法相者是有法执。 迷俗谛起俗谛法相,不出所取之境、能取之心。 分别无相,故无所取之境;依他无生,故无能取之心。 故云无法相也。 非法相者,是无法执。 迷真谛起,若真如约俗谛不可说为有法相,真如约真谛应可说为无法相。 今明待俗有故言真无,有既坏故无亦遣,故云无非法相也。 相者是亦有亦无。 执迷非安立。 谛起何者? 初破俗有言非有,非有似是无。 后破真无言非无,非无似是有。 若尔,真如应亦有相亦无相。 今明真如之体,异根尘之有,故不可安立为有相。 异兔角之无,故不可安立为无相。 故云无相也。 无相者是非有非无。 执迷言说起。 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即应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若尔如来何所说? 今明真如虽不可说,由佛方便故,或说为有相,或说为无相,故云无无相也。 总而言之,真如非有故增益灭,非无故损减灭。 非亦有亦无故相违灭,非非有非无故戏论灭。 何以故欲晓障尽意,故发问以征之也。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答意明法我执为因,人我执为果。 人执即断故不生,法执即伏而不起。 故论曰:但有无明,便无现行粗烦恼。 若心取相,即法执上心,则为着我人执起也。 此先总答,下别叙之。 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此明有法执上心,即人执还生也。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此明无法执上心。 即人执还生也。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次结成取舍两行。 不应取法,不令执文以取义,即令舍文也。 此示正闻相。 不应取非法,当令顺文以取意,不可一向拨文为非法,复令取文也。 此是实信相。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引喻显之。 筏者为度故须取,到岸故须舍。 修道亦尔。 凭筌乎会理故须取,得理乎忘筌故须舍。 执文为法是善心而尚舍之,若执文为非法是不善心,固须舍之也。 [白话解]须菩提对佛说:世尊,世间的人,听到这些话句,能真心实意信受吗? 佛告诉须菩提: 这就难说了。 我料想在我灭后,过五百岁,到那时,持戒修福的人,信受这些章句,如能实信不疑,确实难得了。 真有这样的人,这人必定不只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处种下善根,而已经在无量千万佛处种了善根。 听闻这些章句,乃至一转念便生净信的,须菩提,如来全都知道、全都见到,这些持戒修福的人能获得这样无量的福德。 为什么? 这些人已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法相,没有非法相。 为什么? 这些人如果心中有所取相,把妄想当成实有其事,便着于我、人、众生、寿者四有为相了。 取法相,着于我、人、众生、寿者。 为什么? 取非法相,也着我、人、众生、寿者。 所以,不应当执取有法相,也不应当执取非法相。 考虑到在是法相、非法相这个问题上,人们容易偏执,如来常对比丘们作譬喻,把如来说的法比作过河的筏。 法相尚应当舍,非法相不应当舍吗? 发布时间:2025-10-24 11:35:2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