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五) 内容: 劝发菩提心文浅释(五) 「不解佛法。 则何异俗人」:你修道的人不懂佛法,那和世俗人又有什么分别呢? 没有分别。 所以「今我等粗知礼义」:现在我们,就是省庵大师他说我们这一切的人,我们这个同类,就是所有的出家人,或者信佛的人。 「我等」,就是我们。 我等粗知礼义,粗知就是知道一个大大概概的,简简单单的,知道一点礼义。 「略解佛法」:略略地也明白一点佛法了。 袈裟披体。 戒品沾身。 此之重恩。 从师长得。 若求小果。 仅能自利。 今为大乘。 普愿利人。 则世出世间二种师长。 俱蒙利益。 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 「袈裟披体」:袈裟,就是出家的这个衣服。 「莫道袈裟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出家不是很容易的,你若没有善根,是出不了家;出家也不会长远。 那么必须要发愿生生世世都童贞入道,发菩提心。 童贞入道比较容易修行,也容易得五眼六通。 你一不是童贞了,就很不容易修行了;当然也可以修行,但是不容易的。 「戒品沾身」:戒品,就是所说的有五戒,有八戒,有十重四十八轻戒是菩萨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条戒。 这个戒品就是受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受这个戒,这叫戒品。 「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受戒就入诸佛位,所以说戒品沾身,这个金刚光明宝戒的戒体得到了。 「此之重恩。 从师长得」:说这种的重恩,这个戒品、袈裟,是从师长那儿得来的。 「若求小果」:你得到这个袈裟披体,戒品沾身,你要是不修大乘法,仅仅地就修小乘,求证阿罗汉果。 「仅能自利」:这也是好,但是只是自利而没能利他;只能自觉而不能觉他;只能自度而不能度他。 「今为大乘。 普愿利人」:现在为大乘的种子,发大菩提心,只愿意利益其他的众生,而忘了自己。 「则世出世间。 二种师长」: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这两种的师长。 「俱蒙利益」:都得到好处了。 这是报师长恩。 因为他教你,你修行。 你成道了,是由他帮助你成的,所以俱蒙利益。 这个世间的师长,和出世间的师长,也都得到利益。 「是为发菩提心第三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三种的因缘。 念施主恩云何念施主恩。 谓我等今者日用所资。 并非己有。 二时粥饭。 四季衣裳。 疾病所需。 身口所费。 此皆出自他力。 将为我用。 彼则竭力躬耕。 尚难糊口。 我则安坐受食。 犹不称心。 彼则纺织不己。 犹自艰难。 我于安服有余。 宁知爱惜。 彼则荜门蓬户。 扰攘终身。 我则广宇闲庭。 优悠卒岁。 以彼劳而供我逸。 于心安乎。 将他利而润己身。 于理顺乎。 自非悲智双运。 福慧二严。 檀信沾恩。 众生受赐。 则粒米寸丝。 酬赏有分。 恶报难逃。 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 「云何念施主恩」:这个念不是报。 这个念就是你不要忘了,要念兹在兹的,这个施主对我们有恩。 这是说的什么呢? 「谓我等今者。 日用所资。 并非己有」:今者就是现在,就是说我们现在;所资,就是所需要的这一些个东西,这一些个数据,说这不是我们自己的,都是旁人供养。 「二时粥饭。 疾病所需。 四季衣裳」:早起吃粥,中午吃饭,和有病所需的医药。 四季就是春夏秋冬,这四季所穿的衣裳。 出家人,本来是早晨吃粥,中午吃饭,这个二时粥饭。 所以我们和尚自己给自己取名叫粥饭僧,就会吃粥和吃饭,旁的都不会。 那么这有一点客气,有一点自谦。 「身口所费。 皆出自他力。 将为我用」:这个「将」字,就是拿来给我用这种的东西。 身口的费用--身要穿衣服,口要吃饭--这都是旁人供养我的,令我用来修道的。 「彼则竭力躬耕。 尚难餬口」:那么农人就是一天汗流水滴的,那么样子辛苦,有的时候都没有饭吃。 「我则安坐受食」:他们那么辛苦都没有饭吃;我什么也没有做,那么平安在那儿坐着,就受这个饮食,吃这个现成的饭。 「犹不称心」:还说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还那么挑选饮食,拣食。 那个农夫,在那儿耕田,很辛苦的。 这是中国的农夫,很辛苦的;美国的又不同了。 美国的耕田用机器,这个机器辛苦,人不辛苦。 机器在那儿嘟嘟嘟,这个地都耕好了。 但是机器也要吃油,它要用gasoline,这也是很费钱,很费力的。 那gasoline也是竭尽其力来耕耘,这是很辛苦的。 古人说:「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食。 粒粒皆辛苦。」我们人,对这个饮食,切记不要浪费,不要蹧蹋东西。 我想起来我小的时候,十六岁去参加道德会。 道德会吃饭也吃这个potato,这个广东话叫薯仔,又叫土豆,又叫薯药。 在道德会一般的习惯,是要把薯仔皮吃了它。 那么刚刚从外边来的人,就吃不了薯仔皮。 你叫他吃,他也不听、也不吃。 那么不吃,在口里吃完了就吐出来,吐了,有的放在桌上,有的放在地下。 我那时候是做传习班的主任来教他们,我是十六、七岁,说话谁也不听,所谓「貌不压众,艺不惊人。」虽然是当传习班的主任,说话也没有人听。 我就生大惭愧:「啊! 这是我德行不够!」德行不够,那么我要自己把这些人家从口里吐出来的东西,我都把它吃了。 所以大家都吃完饭,我看那薯仔皮,地下的我也把它捡起来,桌子上的也把它捡在一起,有一碗这么多,我像吃面条似的,拿了就把它都吃了。 这一下子,以后我再叫他们不吃,他们也要吃了,谁也不吐这个薯仔皮了。 为什么要这样子呢? 因为这个东西来源不容易的。 我从小做什么事情愿意以身作则。 我叫你做,你不做吗? 你不做,我做。 好像我刚刚到万佛城来,叫人扫地也没人扫,叫人拔草也没人拔草。 唉! 你们不拔,我来拔。 我自己扫地、拔草。 啊! 把这个三步一拜的果真也感动了。 他看我来拔草,他也来拔,同我抢着拔。 我说:「唉! 你先要拔,我就不拔啰! 为什么要抢着来拔呢?」那么这是这样子。 还有我再说一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我在东北出家以后收了个傻徒弟。 这个傻徒弟出家了之后,在庙上自己做了个炕,自己在那儿住。 他做了个炕不要紧,大家都不高兴我,说:「收了个徒弟,来了就做当家,做boss,也不听人家话,也没得到人同意,就自己搭个炕自己睡。」这话听上来,我觉得很不自在的;收了个徒弟被人这么讲闲话,我就对徒弟说:「谁要你搭的这个炕啊?」他说:「没有人叫。」「那么你为什么搭呢?」「我要睡午觉,我要搭炕睡觉。」我说:「那好! 你到庙上,你做什么事情应该先问问旁人;你不问旁人,你就搭炕,自己这么样子自专。 庙上不是没有主人嘛! 你怎么可以这样子呢?」他说:「那我已经搭了,有什么法子? 不然,我把它拆了它。」我说:「你呀! 拆就不要拆了,已经费这么多任务。」我北方的精进香,有这么长,一支香点起来可以着两个钟头。 我说:「你点一支精进香到佛前去跪去,这是我惩罚你了。」他看看我:「唔!」他是山东人,山东人很刚强的。 他看看我,说:「唔!」就答应了;答应了,我到我房间去,过了有一个钟头,我去看看他跪了没跪。 我到他住的地方一看,他没有跪,在那儿还大摇大摆,自自在在,趾高气扬的,很凶的。 然后我自己点了一支精进香,我自己就跪在佛前,我说:「好! 你不跪,我现在替你跪。 你是徒弟,你不听师父的话,可以的。 但是我这个做师父的,我代你来受这个惩罚。」就在佛前跪了,这回他也跑去跪。 我说:「那是我陪着你跪,还是你陪着我跪呢? 如果要是你陪着我跪,你还有很多的工作。 如果我陪着你跪,我根本也不需要跪。」这么样子,我把一支精进香跪完;跪完了我起来,由此之后这个徒弟很乖的,再也不敢不听话了。 那么这是我在出家后教化徒弟。 我那时候为什么要跪呢? 我觉得我自己道不足以感人,德不足以化人,所以要以身作则来自己惩罚自己。 谁叫你要收徒弟呢? 收徒弟若不能跪精进香,怎么可以收徒弟? 所以,这是我的哲学,这是我的逻辑学。 那么这个徒弟以后也很用功修行,又会四十二手眼。 他这个手上什么都可以看得见的,都很诚心的,也有力量给人治病。 但是我说:「你不要给人治病! 你治病,你惹出麻烦来,妖魔鬼怪来找你,你那时候又没有办法了,你还不够道行呢!」那么以后他不敢再给人治病。 「尚难糊口」,那个农夫种田种得那么困难,有的时候吃不到好东西,不能吃饱了。 「糊口」就是吃不饱。 「我则安坐受食」:农夫那么辛苦,流血流汗,辛辛苦苦,有粮食生产出来;我们这个出家人,不劳而获,不耕而食,也没有辛苦,「则安坐受食」,就坐在这儿吃饭。 「犹不称心」:吃饭的时候,还尽想吃好味道,没有cheese(吉士),就要牛油;没有牛油,就要找面包;没有面包,又要找花生。 总而言之,总要找一点好东西吃:「这不够营养,这太吃亏了!」总觉得口里要吃有味的,总是这样子。 不称心,就是觉得今天的饮食太不好了,也没有味道,也不咸,也不淡,啊! 真是难吃! 唔! 这个火候也不够,调味也不好,一点味道也没有。 就不称心,不满愿。 不过我们万佛城这些个人,我还敢保证不是这样的。 我们万佛城吃什么东西都是大家吃饱就算了,没有人一定想要吃什么味道的。 美国人对调味上还不太注意,唯一的执着就是cheese;若没有cheese,那可不行了,这是美国人的执着。 所以,有的时候我叫他们买多一点cheese给大家吃,有的时候就一点也不买,就给他吊起来,制裁他们一下,看你没有cheese,吃饱、吃不饱? 这是教化美国人的方法。 你欢喜吃就给你多多的,你再欢喜吃,就不给吃;不给吃,把他们馋得就流口水了,每一次吃饭的时候就各处找,没有cheese吗? 有没有cheese? 就找 cheese。 中国人就看看有没有饺子? 有没有包子啊? 有没有馒头啊? 这是中国人的习惯。 美国人没有这个习惯,就有那个习惯。 总而言之,大家都各有所长,各有专长。 「彼则纺织不已。 犹自艰难」:好像我们穿的布,那个工人就一天到晚来纺织这个布。 不已,就是这个工作总是不完的,很艰难困苦的,才织成布。 「我于安服有余。 宁知爱惜」:我呢? 就用得很安然的来穿这个衣服,还很多多余的,也不知道爱惜这个物质的艰难。 卍           卍          卍那个织布的人在那儿辛辛苦苦地织布,用那个织布器;现在用织布机,容易了,但是也不是很容易,也都有它的困难,有它不容易的地方,不过生产得多了。 为什么生产得多了? 因为人多了。 人多了,你要还像以前那样用织布器那么织,用手擦来擦去的,那怎么来得及? 所以现在人多了,这个机器也就发明了。 种地也是这样。 怎么以前没有机器? 他们人没有那么多,不需要,自耕其食就够了。 现在这么多人,人人还有旁的工作,怎么可以自耕其食呢? 不行了,所以就发明机器。 现在人多了,有的时候算数这个数目也大了,算不过来,所以就发明计算机,computer。 将来又不知道会发明一个什么东西又超过computer。 「犹自艰难」:织布的人,有的时候自己织布,自己不能穿,因为要卖了换钱,所以,犹自艰难,自己很艰难。 「我于安服有余」:我平平安安的就穿上这个衣服,我还有剩的。 「宁知爱惜」。 你应该知道爱惜这个布,爱惜这个东西。 〈朱子治家格言〉上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你早上吃粥,中午吃饭,你应该想一想,这个粥的来处也不容易,这个饭的来处也不容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为艰」:半条丝、半条线,你应该要想一想,这个物质的来源是很不容易的,很困难的。 人,总要常常知德报恩,知道人家这个来处,所以出家人吃饭的时候要有三念。 三念就是有一碗汤,用汤匙先喝三口汤。 这三口汤,第一口汤这样想:「愿断一切恶」。 愿断一切恶包括吃饭的时候,不要生一种这个分别心;不要分别这个有味道,没有味道,好吃不好吃:不要生这个分别心,有什么就吃什么。 也不要挑食选择食。 你吃饭也不要打旁的妄想。 不要想这个地方的饭真是不好,也不能讲话,所以就讨厌到极点。 「这么不自由! 我坐监牢吗? 我到这儿来,我拜佛有这么多规矩!」不要这样想,否则你吃下去不太容易消化。 那么,愿断一切恶,这个「恶」,就是想来想去,想东想西,尽想人家不对。 你要知道,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 你常想人家这样也不对,那样也不对,那你自己太苦了;你若不苦,为什么尽想人家不对? 为什么不回光返照? 所以,常瞅人不对,是自己苦未了呀! 那么第二口汤是这么说的:「愿修一切善。」我把我的习气毛病都要改了,我要诸恶不作,众善奉行。 愿断一切恶就是诸恶不作;愿修一切善就是众善奉行。 第三口汤是说的:「誓度一切众。」我愿意度所有的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希望他们离苦得乐。 这是喝三口汤做这三种的观想。 还有五观。 这五观就是:一,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计算计算自己有什么功德受这供养,也计算种田的人经过多少的辛苦,才能把这个米粮收成回来。 量彼来处:度量度量所吃的东西的来源。 二,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第二个,我吃这个饭的时候,要想一想我自己有没有这个德行? 我德行或者圆满,或者不圆满。 我吃这个饭,是对得起这个饭,对不起这个饭,要忖己德行,全缺应供,才能受人的供养。 三,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第三我要防我自己这个心。 我要离开我的过错,不要挑食。 不要说好吃的我就生出贪心了,吃多一点;不好吃的我就试一试,没有什么味道,再也就不吃了:好吃不好吃都要平等,都一样的。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做为宗旨。 四, 正事良药,为疗行枯。 我们为什么要吃饭呢? 因为吃饭就像吃药似的。 你要不吃它,没有gasoline,那个汽车就不跑了。 我们不吃饭,这个人就不能生存了。 所以,正事良药,我们吃饭,不要找它的味道。 我们等于吃药一样,好治我们饥饿这个病;把我们饥饿的病治没有了,就得了嘛。 五, 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第五,我因为想要修行成道业,所以现在我受这种的饮食;不是说尽是贪好味道吃。 所以穿衣服也是要这样子。 穿上衣服的时候,也是要想一想我有什么功德穿这个衣服;不是就这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吃饭,也不知道为什么穿衣服,也不知道怎么样就睡觉,这都要研究研究,这都是最切身的一种问题,所以要懂得。 「彼则荜门蓬户。 扰攘终身」:他住的房子也很破的,院子门都是很破旧的,甚至于长草那样子,这一生也没有得到什么安乐。 「我则广宇闲庭。 优悠卒岁」:我住的地方就很宽广的,庭园也很大的,花园子、水池子,什么都预备得很现成的,那么很优游自在的,一年一年地都过去了,也不必辛苦。 「以彼劳而供我逸。 于心安乎」:以旁人的劳苦,而供我自己安逸享受,我们自己问问自己的心,过意得去,过意不去呢? 「将他利而润己身。 于理顺乎」:用旁人的利益而肥润自己这个身体,这合理吗? 这是不合理的。 「自非悲智双运」:那么怎么办呢? 就要你修慈悲观,修智慧观。 「福慧二严」:修福还要修智慧;你修福修慧,福慧二严,才能给世俗人种福。 「檀信沾恩。 众生受赐」:你这样修这福慧二严,给施主回向,他们才能得到恩惠,众生也都受你好的这一种恩赐了。 「则粒米寸丝。 酬赏有分」:你受人家的粒米或者寸丝,你将来都要还报的,所以说:「善施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了你不修道,披毛戴角还。」古人说:「一粥一饭,你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这地方我们都应该知道的。 所以你若不修行,你就是三心不了水难消;你就喝人家供养一口水,将来也要还报的。 你如果不修行,「恶报难逃」:将来是要还报的。 「是为发菩提心第四因缘也」:这是发菩提心第四种的因缘。 念众生恩云何念众生恩。 为我与众生。 从旷劫来。 世世生生。 互为父母。 彼此有恩。 今虽隔世昏迷。 互不相识。 以理推之。 岂无报效。 今之披毛戴角。 安知非昔为其子乎。 今之蝡动娟飞。 安知不曾为我父乎。 每见幼离父母。 长而容貌都忘。 何况宿世亲缘,今则张王难记。 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 宛转于饿鬼之中。 苦痛谁知。 饥虚安诉。 我虽不见不闻。 彼必求拯求济。 非经不能陈此事。 非佛不能道此言。 彼邪见人。 何足以知此。 是故菩萨观于蝼蚁。 皆是过去父母。 未来诸佛。 常思利益。 念报其恩。 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 「云何念众生恩」:怎么叫不忘了众生恩呢? 众生就包括飞潜动植、胎卵湿化、有想、无想、有色、无色、非有想、非无想,这等等的十二类众生。 这十二类众生,所有的蚊虫、蚂蚁都包括在内了。 「为我与众生。 从旷劫来」:我和这十二类的众生,从旷劫到现在,「世世生生。 互为父母。」因为世世生生,头出头没,互相做父母,互相做子女,「彼此有恩。」彼此都互相有恩,互相都有一种恩泽。 「今虽隔世昏迷。 互不相识」:现在虽然隔世,都不明白了,很胡涂的,所以彼此都不相认识了。 「以理推之。 岂无报效」:以这个道理来推求、推测,彼此应该互相报效。 报就是报答;效就是效力。 「今之披毛戴角。 安知非昔为其子乎」:这一切的畜生,你怎么知道你以前不是做牠的子女来着呢? 「今之蝡动蜎飞」:现在这一切的蠢动含灵,很微小的这种动物,好像蚊虫、苍蝇,很微小的这种能飞的东西。 「安知不曾为我父乎」:你怎么知道,往昔我不是做披毛戴角这一些的儿子? 那么今生这个蜎飞蝡动,这么多微细的生灵,不是做我的父亲来着呢? 「每见幼离父母。 长而容貌都忘」:每每看见年纪轻的就离开父母了,到年长了,把父母的容貌都忘了。 「何况宿世亲缘。 今则张王难记」:何况在前生的父母、子女呢? 以前姓张的或者姓王的,现在都记不清了。 「彼其号呼于地狱之下」:他在那儿号呼于地狱里边。 「宛转于饿鬼之中」:又是在饿鬼里头宛转。 宛转就是出不去。 「苦痛谁知」:他们的痛苦谁知道呢? 「饥虚安诉」:他或者吃饱了,或者还是饿呢? 或者在那儿饿得受不了,去告诉谁呢? 「我虽不见不闻」:我虽然没有看见,没有听见。 「彼必求拯求济」:可是他在那儿一定要找人来拯救他,来济度他。 「非经不能陈此事」:要不是在经典上,不能说明白这一些个问题。 「非佛不能道此言」:要不是佛那么聪明有智慧的人,也不能说出这种前因后果,这种很详细的道理。 「彼邪见人。 何足以知此」;那一些个邪见人,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个道理了。 那些个邪见的人,他不信有因果。 「是故菩萨观于蝼蚁。 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菩萨看那个蝼蚁,都是过去世的父母,未来的诸佛。 「常思利益」:利益这一切的蝼蚁,就是蚂蚁。 「念报其恩」:都是想要报父母的恩,报诸佛的恩。 「是为发菩提心第五因缘也」:第五种的因缘。   发布时间:2025-10-25 09:11:4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