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八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内容: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内容提要: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伏烦恼,复归本元真性,发挥圆明之性,生发智慧光辉。 其余五根尘垢,亦将同时拔除,复归清净。 若能彻底拔除六根尘垢,心内生发出般若智慧光辉,那么,一切浮根四尘,以及器世间的所有种种变化之相,都将如热汤销冰一样,随你所念,当下化成无上知觉。 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 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 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 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虚习。 彼习要因修所断得。 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剂头数?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阿难。 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 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 汝之六根,谁来领受。 白话解阿难对佛说:世尊! 我还不明白,为什么世尊说逆流溯源,深入一门,能使六根一时同得清净? 佛告诉阿难:虽然你现在已经证得须陀洹果,已经灭除了三界众生世间法件到市所断的见惑。 但是你还未断除无始以来熏习而成的根积聚的虚妄习气。 这虚妄的习气,要在修道实践中才得断除。 何况此中虚妄众生的生住异灭,变化多端? 你试观察这现前的六根,究竟是一个受用根还是六个受用根? 阿难,若说是一个受用根,六根合为一体,为什么耳不能见,眼不能听? 为什么头不走路,脚不说话? 若说这六根分家,决定是六个不同的根,如今我在会上给你们说法,你和大众听我宣讲微妙的法门,你的六根,是用哪一根来领受的? 原文阿难言:我用耳闻。 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 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 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 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白话解阿难说:我用耳根领受。 佛说:你只用耳领受,与你的身你的口何关? 而你却开口向我问义,起身恭敬钦承意旨? 因此可知,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认为你的根不是一而定是六,也不能说不是六而定是一;总之,不能肯定你的根是一,也不能肯定你的根是六。 阿难,应当明白,这受用根不是一也不是六。 由于人们无始以来颠倒沦替,在原来圆湛的受用根这问题上,生出是一是六的戏论。 原文汝须陀洹,虽得六销1,犹未亡一。 如太虚空参合群器。 由器形异,名之异空。 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 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复如是。 【注】1 六销 面对引起六根觉知的客尘,能离一切相,六根不生妄觉,便说是六根销亡。 只得声闻初果须陀洹的阿难,只是初伏客尘烦恼,六根未得清净。 白话解你得须陀洹果,虽说六根销亡,可惜还未离有一种受用根的戏论。 譬如人们看方器中有方空,看圆器中有圆空,认为有形相各各不同的虚空。 如果离器盟观察虚空,又说只有一个虚空。 那太虚空,怎会因你的分别心而有形状同不同之分? 又怎能说他是一或说他不是一? 你在观察六受用根的问题上,也像观察虚空一样,怎能说他是一或说他是六? 。原文由明暗等二种相形。 于妙圆中黏湛发见。 见精映色,结色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眼体,如蒲萄朵。 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 于妙圆中黏湛发听。 听精映声,卷声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耳体,如新卷叶。 浮根四尘1,流逸奔声。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 于妙圆中黏湛发嗅。 嗅精映香,纳香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鼻体,如双垂爪。 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注】1浮根四尘 浮根即六根,这六根粗浮,一遇客尘,即起攀缘而生妄识,所以称为浮根。 四尘,在此意指地水火风四大所造的一切色,实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顺前文清净四大,所以在此说浮根四尘白话解由于明暗两种互相变化,触动圆妙的见觉。 原来清净的见觉能映照所见到的物像,并在心中反映出色相,这便成了眼根。 眼根通过肉质眼球起作用,这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葡萄状的眼球,称为眼体。 浮根四尘,吸引眼体奔向种种色相。 由于动静两种互乡击发,触动圆妙的听觉。 原来清净的听觉能接收种种动静的变化,并在心中反映出声相。 这便成了耳根。 耳根通过肉质耳朵起作用,这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卷叶的耳朵,称为耳体。 浮根四尘,吸引耳体奔向种种声相。 由于通塞两种互相变化,触动圆妙的嗅觉。 原来清净的嗅觉能嗅出种种气味的变化,并在心中反映出香臭之相,这便成了鼻根。 鼻根通过肉质鼻子起作用,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垂爪的鼻子,称为鼻体。 浮根四尘,吸引鼻体奔向种种香臭之相。 原文由恬变等二种相参。 于妙圆中黏湛发尝。 尝精映味。 绞味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舌体,如初偃月浮根四尘,流逸奔味。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 于妙圆中黏湛发觉。 觉精映触,抟触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身体,如腰鼓颡。 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 于妙圆中黏湛发知。 知精映法,揽法成根。 根元目为清净四大。 因名意思,如幽室见。 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白话解由于恬变两中相参变化,触动圆妙的味觉。 原来清净的味觉能尝出种种食物的味道,并在心中反映出味相,这便成了舌根。 舌根通过肉质舌头起作用,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初偃月的舌头,称为舌体。 浮根四尘,吸引舌体奔向种种味相。 由于离合两种触摸变动,触动圆妙的触觉。 原来清净的触觉能感觉物体与身体接触时所起的变化,并在心中反映出触相。 这便成了身根。 身根通过身躯起作用,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腰鼓的身躯,称为身体。 浮根四尘,吸引身体奔向种种触相。 由于生灭两种相续变化,触动圆妙的知觉。 原来清净的知觉能摄受心中思虑及意念所引起的影像,并在心中反映出法相。 这便成了意根。 意根没有形相,被认为是清净四大的、像幽室所见那样的心体,称为意思。 浮根四尘,吸引意思奔向种种法相。 原文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 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嗅性不生。 非变非恬,尝无所出。 不离不合,觉触本无。 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明不循根,寄根明发。 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白话解阿难,这六受用根,由于觉性遇到客尘,受客尘沾染,失去了圆明本性,生出妄觉,在心中反映出客尘的性相。 因此,你若离暗离明,离了二尘,则无能见所见。 若离动离静,离了二尘,则无能听所听。 若无通无塞,无此二尘,则无香无臭,嗅性不生。 若不恬不变,无此二尘,无淡无咸,味性不辨。 不离不合,离此二尘,则无觉触。 若无灭无生,凭什么有所了知? 你只要不受明与暗、动与静、通与塞、恬与变、离与合、生与灭这十二种有为相的干扰,自心不随变化而动,在六根中,随意选择一根,拔除一根,脱尘垢,伏烦恼,复归本元真性,发挥圆明之性,生发智慧光辉。 其余五根尘垢,亦将同时拔除,复归清净。 不缘前尘所起的妄知妄见。 这时,六根清净圆通,灵明归一,归于清净圆明的如来藏心,六根互相为用。 原文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 跋难陀龙,无耳而听。 殑伽神女,非鼻闻香。 骄梵钵提,异舌知味。 舜若多神,无身觉触。 如来光中,映令暂现。 既为风质其体元无。 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 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白话解阿难,难道你不知道,现在这个会众之中,阿罗汉阿那律陀,他的眼睛失明了,还能见到色相。 龙王跋难陀,他没有耳朵,却能听到声音。 河神殑伽女,他不用鼻子,便能辨香臭。 头陀骄梵钵提,无须用舌尝,边能辨别味性。 如来灵光暂时幻化出来的虚空神舜若多,像风质一样,本来就无体。 没有躯体,却能感受到触觉。 那些已经修得灭尽定,获得寂静一乘道觉的声闻,譬如这会中的摩诃迦叶,他早已拔除了意根的尘垢,不动心念,便能圆明了知一切法相。 阿难,现在你若能彻底拔除了六根的尘垢,心内生发出般若智慧光辉,那么,一切浮根四尘,以及器世间的所有种种变化之相,都将如热汤销冰一样,随你所念,当下化成无上知觉。 原文阿难,如彼世人聚见于眼。 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 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辨,知觉是同。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 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 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白话解阿难,譬如世间人,眼睛把跟前的一个人扫视了一遍,若让他闭上眼睛,只见暗相,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都无所辨别。 他把跟前的人从头到脚摸一遍,他虽然眼睛不见,却能摸出那儿是头,那儿是脚,一一都能辨别出来。 凡夫因光明缘所见物而能见,眼前黑暗便无所见。 圣人眼前欠光明时,自心发明,则种种暗相不会妨碍了别事物的本能。 觉性本自圆通,根尘既已消除,何愁觉明不成圆妙? 发布时间:2025-10-25 12:36:4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