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 内容: 禅宗七经词句注解索引 六划之三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于禅宗七经出处:圆觉经答普眼如何是正方便国土净秽,皆由自心。 众生劫烧,我土安隐。 心冥觉性。 识智无生。 身土依真,染净俱泯。 廓通法界,清净湛然。 圆遍虚空,含裹三世。 尽佛境界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十五第四十三章佛之境界无尽。 这里说“尽佛境界”,意指自心境界合于佛境界,不要以词害意。 阳燧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六第十六章之一凸透镜。 阶级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机缘品第七之七即修行阶位。 大乘菩萨十地:一、欢喜地,见道,断见惑,证人无我、法无我,生大欢喜;二、离垢地,永离任何犯戒之垢,身心清净无瑕;三、发光地,成就殊胜之禅定,得五神通,发出智慧之光;四、焰慧地,智慧增盛,断微细身见等;五、难胜地,俗智与真智相合,通达世间学问技术等利益众生的方便;六、现前地,无分别智增长,最胜般若现前,入灭尽定;七、远行地,住于无相行,智慧超胜一切世间及二乘;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断俱生烦恼障,不为一切事缘所动,得无生法忍;九、善慧地,成就四无碍解,具十力,能遍行十方说法度众生;十、法云地,成就大法智,具足无边功德,法身如虚空,智慧如大云。 诸经对修行阶位的施设不一。 《胜天王般若经》只说十地,即是只分十个阶位;《金光明经》十地加妙觉,为十一个阶位;《大智度论》依唯识学四十一位加等觉成四十二阶位;《仁王般若经》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妙觉,共五十一个阶位;《华严经》、《缨络经》加等觉成五十二个阶位;《秘藏记》说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善根(即四加行)、十地,共五十四个阶位;《楞严经》集诸经大成,十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共五十五个阶位。 一般经论多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位,十地为圣位。 《楞伽经》只提到十地,认为十地无次第,任一地都是如来地,从任一地起修,都可修入佛地。 《楞伽经·卷四》说:“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 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 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 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 照耀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焰不坏目,周轮化三有。 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 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 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阴界入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一第二章之三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合称五阴,又称五蕴,诸经用这五阴阐析客观事物在心中形成识相的过程。 眼、耳、鼻、舌、身和意,称为六根;与六根顺次对应的是色、声、香、味、触和法,称为六尘,六根六尘合称十二入;与六根、六尘对应的识相,顺次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称为六识;六根、六尘、六识合称十八界。 阴界诸入于禅宗七经出处:维摩诘经方便品第二第六章之三阴,指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阴。 界指十八界,入指十二入。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合称十二入。 加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合称十八界。 阴行坏灭时,如来不断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四第四章之二阴行,指五阴作用引起的意识活动。 当意识变异以至寂灭时,常住的真一法界不断,这真一法界,大至三世十方,小至微尘,包括体内体外一切事物的变化规律。 在寂灭三昧中,潜意识的流注,血液气脉等生理活动的流注都不断,这就说明阴行坏灭时如来不断。 戏论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伽经卷第二第三章之二一切没有说到问题实质的议论,都像文字游戏。 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于禅宗七经出处:楞严经卷第四第十章在三摩提中自心所现的种种幻相。 观音于于禅宗七经出处: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观世音又称观音菩萨,是慈悲济世的化身。 发布时间:2025-10-26 14:08:4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