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二编03 内容: 第五章净宗十三祖的生平与思想《2》道隆德盛,威神莫测远公一生德业隆盛,饮誉遐迩。 许多外国僧人都说震旦有菩萨大士应化,经常焚香礼拜,钦仰庐山。 远公本迹,吾人难以测度(鸠摩罗什大师赞称为东方护法菩萨),然其威神妙用之事相,亦足以感发人心。 远公率众初抵庐山时,寻找创立寺宇的地方。 一日与诸弟子访履林涧,疲息此地,群僧并渴,率同立誓曰:“若使此处宜立精舍,当愿神力,即出佳泉。 ”尔时,远公以锡杖掘起,清泉涌出,因之构筑堂宇。 其后天尝亢旱,远公率诸僧转《海龙王经》,为民祈雨。 转读未毕,泉池中有物,形如巨蛇,腾空而去。 俄而洪雨四澍,旱情缓解。 以有龙瑞,遂名龙泉精舍。 建造东林寺之初,木材匮缺,远公为此发愁,夜梦山神禀告:“此山足可栖神,愿毋他往。 ”当夜天空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殿前水池中,涌出许多上好的木材(出木池遗址尚存东林寺)。 刺史桓伊大为惊讶,更加相信远公是神僧,召呼百姓出工出力,建寺速度加快。 因将大殿称作神运宝殿。 陶侃在广州作刺史时,一渔人见海中有神光,撒网至放光处,得金文殊像,上有“阿育王造”的字样。 陶侃以此金像送武昌寒溪寺供养。 后来,寒溪寺遭火灾,殿寺全被焚毁,唯有金文殊像及其供像的殿堂得以幸存。 陶侃移任江州作官后,派人迎请金文殊像,谁知金像抬上舟船便沉到水底,多次打捞,了无踪迹。 当时有民谣云:“(金像)可以诚至,难以力招。 ”东林寺建成后,远公至江上虔诚祷之,金像忽然浮出水面,遂恭迎金像至神运殿,另造重阁以供奉,并制文殊瑞像赞。 远公容貌威严,令人一见顿生敬畏之心。 据传记载:时有慧义法师,以强正自命,不肯服人,对远公弟子慧宝说:“你们都是一班庸才,所以对慧远推服得不得了。 你们看我和他辩论。 ”及到听远公讲《法华经》时,屡次欲提出问题来问难,终因心情战栗,汗流浃背,一句也不敢问。 另有谢灵运恃才傲物,一见远公,肃然心服。 足见远公感格人心之威德。 (3)礼敬梵僧,迻译佛典东晋时代,佛法虽已不断地传入,然尚不完备,所以梵僧来华弘化者,仍然络绎不绝。 远公感于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净、法领等西行取经,得到诸多梵本佛经。 远公遂于庐山置般若台译经,成为我国翻译史上私立译场的第一人。 远公重视与梵僧大德交往,礼请他们弘法译经,略举数例:(一)弗若多罗是专精《十诵律》部的学者,曾与鸠摩罗什合译《十诵律》,不幸未译完,就忽尔去世。 远公对此非常慨叹,痛惜大法不能东来。 后来,以律藏驰名的昙摩留支来到关中,远在庐山的远公即遣弟子昙邕入秦,亲笔致书昙摩留支,请他发心将未译出的《十诵律》余分翻译过来,昙摩留支受远公的至诚所感,遂将弗若多罗未竟的部分译出,成为我国第一部完整的比丘律藏。 (二)鸠摩罗什大师佛学精深,独步阎浮,于姚秦时代入关,大兴译场,学者云集,成为北方佛教的中心。 远公常常修书通好,殷殷致问,请教修证佛法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其问答内容具见《大乘大义章》),表现出远公作为一代祖师,心胸广大,谦谨好学的风范,亦是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三)佛陀跋驮罗尊者,又称觉贤,北天竺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人,释迦族,甘露饭王后裔。 以精通禅律驰名,于义熙四年(408年)来到长安。 觉贤三藏因被人指斥显神通而见摈于北方,远公特遣弟子昙邕入关,替他们和解,由于觉贤不愿再回北方,便投奔远公。 远公予以热烈欢迎,邀他加入莲社,请他翻译佛经,并以负责的精神致书国主姚兴,为觉贤解除了被摈的处分,恢复了觉贤的名誉。 后来,觉贤又被邀到建康道场寺,译出《华严经》(晋译六十卷)、《僧祇律》等佛典13种共125卷,为大乘瑜伽学说东流开了先河。 华严宗风的阐播,亦造端于觉贤的南下。 南下的觉贤,所以有造于我佛教,其功仍在远公。 假定不是远公的宽弘大量,觉贤虽怀大法也无由播扬。 觉贤三藏终生不忘远公的知遇之恩,遗嘱圆寂后骨灰安放东林寺,其舍利塔建在东林寺。 觉贤是历史上第一位葬在庐山的外国僧人。 从上可见,远公大师虽则是净宗行人,然对大乘各宗各派的弘传事业,都以极大的热情予以推动。 这种为法的精神,表现出一代宗师的德操。 (4)启建莲社,上品往生远公在庐山东林寺结莲社,率众精进念佛,共期西方。 凿池种莲花,在水中立十二品莲叶,随波旋转,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称为莲漏。 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莲社123人,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 远公临终预知时至,将一生三次见佛的事实告知弟子,制订遗嘱,依古礼露其形骸于松林,与鸟兽结缘。 至期果然安坐而化,上品往生。 享寿八十三岁。 远公大师往生,道俗奔丧,络绎不绝。 四众弟子不忍露骸松林,便奉远公全躯葬于西岭,治冢垒塔,谢灵运作碑文,以铭其德。 后人在寺中图画远公像,令人瞻仰。 远公大师德业广被,自晋至宋历代帝王谥号追荐多达五次。 发布时间:2025-10-30 11:11:4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