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五十二节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内容: 第五十二节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七佛偈中,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这裏说得很清楚,『知是佛。』『别无佛。』至於第三句中『知』字,与前二句中『知』字。 可以说:又同又不同。 所不同者,仅体用之分而已。 我们晓得这个东西与木石不同,他是有知的。 这个知就是佛,别无佛。 不过,这个『知。』与普通众生分别觉知的知,大不相同。 这个『知。』虽知,等於无知。 所谓:『知而无知,无所不知。 虽无所不知,而一无所动。』『众生觉知之知,则知就知,不知就不知,分别取舍,随逐流转。』『一个属本来真性,一个属分别妄识,二者截然不同。』学人若要辨别,只要看是否不同木石而如同木石。 因为有知,不同木石。 等於无知,故如木石。 那就有些相近了。 然若竟误认六识妄知,那就认贼为子,醍醐反成毒药,自亦必须注意。 )《禅源诠》曰:诸法如梦,诸圣同说,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空寂之心,灵知不昧。 『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任迷任悟,心(体心用)本(来是)自(性的)知。 (此一念无为十方坐断的法性佛性的体用知。 )不藉缘生。 不因境起,(在凡而不失。 证圣而无得。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由无始迷之,故妄执身心为我,起贪嗔等念。 若得善友开示,顿悟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觉诸相空,心自无念。 (设使於诸有中起念,)念起即觉,觉之即无;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逢缘荐取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中峰大师曰:『须信而後行,行而後到,到而後守,然後为得也。』岂不见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 故虽备修万行,唯以无念为宗。 (古德云:若能无念即真求,更若有求还不识。 )但得无念知见,则爱恶自然淡泊,悲智自然增明,罪业自然断除,功行自然增进。 既了诸相非相,自然无修之修。 烦恼尽时,生死即绝。 (分别烦恼尽时,分段生死绝。 俱生烦恼尽时,变易生死绝。 )(教下而论,须断所知障同时,否则只是阿罗汉。 )生灭灭已,寂照现前,应用无穷,名之为佛。 问:性自了了常知,何须诸佛开示? 答:此言知者,不是证知,意说真性,不同虚空木石,故云:知也。 非如缘境分别之识,非如照体了达之智,直是一真如之性,自然常知。 故马鸣菩萨云:真如者,自体真实识知。 《华严》:回向品云:真如照明为性。 又据问明品说:『知与智异,智局於圣,不通於凡,知即凡圣皆有,通于理智。』故觉首等九菩萨问文殊师利菩萨言:『云何佛境界智? (证悟之智。 )云何佛境界知? (本有真心。 )』文殊答智云:『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答知云:『非识所能识。 (不可识识者,以识属分别,分别即非真知,真知唯无念方见也。 真参实悟,本分草料。 )亦非心境界。 (《经》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论云:心不见心。 荷泽大师云:拟心即差。 故北宗看心是失真旨。 心若可看,即是境界。 故此云:非心境界。 )其性本清净,(不待离垢惑方净,不待断疑浊方清,故云:本清净。 )开示诸群生。』(解脱长者:既云:本净,不待断障,即知群生,本来皆有,但以惑翳,而不自悟,故佛开示,皆令悟入,即《法华》中,开示悟入佛之知见。 如上所引,佛本出世,只为此事也。 彼云:使得清净者,即宝性中离垢清净也。 『此心虽自性清净,终须悟修,方得性相圆净。 故数十本经论,皆说:二种清净,二种解脱。 今时学浅之人,或只知离垢清净,离垢净解脱,故毁禅门即心即佛。 或只知自性清净,性净解脱,故轻於教相,斥於持律坐禅调伏等行。 不知必须顿悟自性清净,性自解脱,渐修令得离垢清净,离障解脱,成圆满清净究竟解脱。 若身若心,无所壅滞,同释迦佛也。』)《宝藏论》亦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 (此皆能知有无之智。 )真知之知,有无不计。 (既不计有无。 即自性无分别之知。 )如是开示灵知之心,即是真性,与佛无异,故显示真心即性教也。 《华严》《密严》《圆觉》《佛顶》《胜鬘》《如来藏》《法华》《涅槃》等四十余部《经》。 《宝性》《佛性》《起信》《十地》《法界》《涅槃》等十五部论。 虽或顿或渐不同,据所显法体,皆属此教,全同禅门第三直显心性之宗。 问:既马鸣标心为本源,文殊拣知为真体,如何破相之党,但云:寂灭,不许真知? 说相之家,执凡异圣,不许即佛? 答:西域传心,多兼经论,此方迷心执文,以名为体。 故达摩善巧,拣文传心。 标举其名,(『心』是名也。 )默示其体。 (『知』是心体也。 )喻以壁观,令绝诸缘。 问:诸缘绝时,有断灭否? 答:虽绝诸念,亦不断灭。 问:以何证验,云不断灭? 答:了了自知,言不可及。 师即印云:只此是自性清净心,更勿疑也。 若所答不契,即但遮诸非,更令观察,毕竟不与他先言『知』字,直待自悟,方验实是亲让其体,然全印之,令绝余疑。 故云:默传心印。 所言默者,唯默『知』字,非总不言,六代相传,皆如此也。 至荷泽时,他宗竞播。 欲求默契,不遇机缘,又思惟达摩悬丝之记,(达摩云:我法第六代後,命如悬丝。 )恐宗旨灭绝,遂明言『知』之一字,众妙之门,任学者悟之浅深,且务图宗教不断,亦是此国大法运数所至,一类道俗合得普闻,故感应如是。 其默传者,余人不知,故以袈裟为信。 其显传者,学徒易辨,但以言说除疑,况既形言,足可引经论等为证。 又谓:空宗以分别为知,无分别为智。 智深知浅。 『性宗以能证圣理之妙慧为智,以该於理智,通於凡圣之灵性为知。』知通智局。 又曰:若无知见等体,显何法为性? 说何法不生灭等? 必须认得见今,了然而知,即是心性,方说此知。 不生不灭。 又曰:设有人问:每闻澄之即清,混之即浊,堰之即止,决之即流,而能灌溉万物,洗涤万秽,此是何物? 答云:是水。 愚者认名,便谓已解。 智者应更问云:何者是水? 答云:湿即是水。 (剋体指也。 此一言便定,更无别字可替。 若云:清浊凝流是水,何异他所问之词。 )佛法亦尔。 设有人问:每闻诸《经》云:迷之即垢,悟之即净,纵之即凡,修之即圣,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此是何物? 答云:是心。 愚者认名,便谓已识。 智者应更问:何者是心? 答:『知』即是『心。』(指其体也。 此言最的,余字不如。 若云:非性非相,能语言运动等是心者,何异他所问词也。 )以此而推,水之名体,各唯一字,余皆义用,心之名体亦然。 湿之一字,贯於清浊等万用万义之中。 『知』之一字,亦贯於贪嗔慈忍善恶苦乐万用万义之处。 今时学禅人多疑云:达摩但说心,荷泽何以说知? 如此疑者,岂不似疑云:比只闻井中有水,云何今日忽觉井中湿耶? 思之思之。 直须悟得水是名,不是湿,湿是水,不是名,即清浊水波凝流,无义不通也。 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垢净善恶,无义不通也。』空宗相宗为对初学及浅机,恐随言生执,故但标名,而遮其非,唯广以义用,而引其意。 性宗对久学及上根,『令忘言认体,故一言直示。』(达摩云:指一言以直示,後人意不解寻思,何者是一言? 若云:即心是佛是一言者,此是四言,何名为一言也。 )认得体已,方於体上照察义用,故无不通矣。 (学人读此,当无不豁然了悟,方感祖师实在慈悲,老婆心切。 倘再认贼为子,岂祖师之过哉! 又:太虚大师《大宗地引论》谓:『六祖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问诸人还识否?』才被神会名作本源佛性,以为假智,假谁可得,遂滞于名相知解中,而失教外之传。 此与贤首等之知解教徒,以诸美辞,种种形容,绘画绝言思之一真法界,自谓:超越先哲,能言龙树世亲诸祖所不能言。 殊不知诸祖岂不能言哉! 『特以实非言思之所及耳。』虽构种种形容绘画之说,徒益名相之影,反障证悟之门,故曹溪力呵之。 有曹溪力呵之故,虽有神会等知解宗徒,而宗风仍畅。 圭峰则由知解宗徒,更兼知解教徒,厥後永明顺而正之,落草愈甚,宗徒教徒,殆皆没入知解。 不斯离言妙悟,封着名相,二三真禅,唯用峻险或截击为法门,务以扬落知解为事,以延教外之传。 故堕於知解者,不唯失宗,亦失於教。 按太虚大师,听说是属於唯识一派,但观其各种著述,亦能通宗,见地很好。 此处所说:虽不无来由,不过,未明药物本身,或许有些副作用,但某些病症,确非此药,不能医治。 不见二祖曰:『正坐时知坐是心,知有妄起是心,知无妄起是心,知无内外是心。』又:二祖答:『不成断灭』句之下,或有载『了了常知,言不可及』之语。 此言不可及之句固极重要,而主要究在了了常知。 至有人谓:『知之一字,众祸之门。』自亦不可不知,全在各人善於领悟。 不过,从实际讲来,若说知之一字,众妙之门是错,若说知之一字,众祸之门亦错。 学人必须会得此『两错』始得。 不过,这众妙之门的『知。』与那个众祸之门的『知。』完全不同。 一个出自妄识,一个出自真心。 真心之知,唯悟了的人,方能明了。 这个『知』不同於一般的知,亦不同於不知,就是『知。』既异於土木金石,亦异於低级动物。 (八无暇之一。 )有人为要别于妄识之知,亦把他叫作『觉。』程度增进则就是『智。』欲了空花,非此不可。 系直从真心出入。 炽然分别而没有分别。 虽说没有分别,但与聋盲死人完全不同。 若仍不会,请再看下面。 )《宗镜录》载:诸法如梦,诸圣同说,妄念本寂,尘境本空,本空之心,灵知不昧。 即此空寂之知,是汝真性。 任迷任悟,心本自知。 不藉缘生,不因境起。 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若顿悟此空寂之知,知且无念无形,谁为我相人相,修行妙门,唯在此也。 《宗镜录》又载:问:心是名,以何为体? 答:『心是名,以知为体,此是灵知。』性自神解,不同妄识,仗缘托境,作意而知。 又不同太虚空廓,断灭无知。 故《肇论》云:般若无知者,无有取相之知也。 常有人皆谓:般若是智,智则有知也。 若有知,则有取着,若有取着,则不契无生。 今明般若真智,无相无缘,虽鉴真谛,而不取用。 故云:无知也。 故《经》云:『圣心无知,无所不知矣。』又:《经》云:真般若者,清净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 岂待返照,然后无知者哉。 只此知性,自无知矣,不待忘也。 以此真知,不落有无之境。 是以诸佛有秘密,秘密之教,祖师有默传,密付之宗,唯亲省而相应,非言诠之示表。 若明宗者,了然不昧,寂尔常知。 昭昭而溢目腾辉,何假神通之显现,晃晃而无尘不透,岂劳妙辩之敷扬。 为不达者,垂方便门,令依此知,无幽不尽。 永嘉曰:若以知知寂,此非无缘知。 如手执如意,非无如意手。 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 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 不可为无知,自性了然故,不同於木石。 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不可为无手,以手安然故,不同於兔角。 夫以知知物,物在知亦在。 若以知知知,知知则离物,物离犹知在。 起知知於知,後知若生时,前知早已灭。 二知既不并,但得前知灭,灭处为知境,能所俱非真。 前则灭,灭引知,後则知,知续灭。 生灭相续,自是轮回之道。 『今言知者,不须知知,但知而已。 则前不接灭,後不引起,前後断续,中间自孤。 当体不顾,应时消灭。 知体既已灭,豁然如托空,寂尔少时间,唯觉无所得。 即觉无觉。 无觉之觉,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冥然绝虑,乍同死人,能所顿忘,纤缘尽净。 [闯-马+臭]尔虚寂,似觉无知,『无知之性,异乎木石,此是初心处。』领会难为。 云水老人曰:若论佛法,本是无法,无法而有妙趣。 一切法,皆为这点趣窍而立经文。 行人切莫住着妙谈阔论为事。 真参实学,专看自心。 不必依净是我本体。 又莫依乱是我本体。 又莫依不净不乱是我本体。 『凡有所依住,皆不是我本体。』将此三心除尽,更看却是何人见闻觉知。 若知觉时,有见闻觉知之心,又不是也。 当净时亦不存净心,闹时亦不存闹心,在中平时亦不存中平心,常知常见,更不住知见,虽然有知,却无知量心,恰恰是也。 知是又非,一切动净,了了分明,万事无妨。 此名曰:『自动自净,一切皆非心行也。 若至此地,则可名为见性明心。』若有明心见性的心,又非为见性明心也。 凡言见性明心者,皆是妄言。 『不可用有心,不可用无心,不可用非有非无心。 如此一切心除去,你看更有个甚麽妙趣?』咦! 迷者太甚。 自亦不识。 问曰:却又识个甚麽? 答:嗳。 虽然无个甚麽,却有空知。 问曰:又知个甚麽? 曰:不住知。 追问:却是谁不住知? 曰:问谁不住知者是也。 再问:『是又是个什么?』答:『虽有千言万语,终不能说着本体。 虽不能说着本体,又不能离本体。』大凡参学者,尽为转一窍故耳。 别外更无可参求。 若直了一窍,另无可得,功久自通。 『自体本空,不离心求,极其了达。 心亦无心,方知我实体真空的玄妙,与千佛万祖无二无别。 到此地,方知一切无他人,一切尽是我眷属。 到此地,用守道工夫。 第一要万事谨慎,切莫动心。』善念慈念,一切除去。 色空幻景,一切照破。 更莫见好见歹,见是见非。 一切无见,自体自见。 常观这边那边,丽丽分明,清清白白,全在戒定慧中。 星力不费,有何难哉! 『若要看经,即参《六祖坛经》。 皆是依无住为体,无念为本,无相为宗。 若透三无,则妙窍自然现前,方知除凡心用,更有圣心用也。』(云水此段说得再清楚没有了。 学者不可错过。 唯再不得笼统颟顸,认贼为子。 )《金天基参禅入门要法》载:佛法工夫有一句妙诀,曰:『坚持正觉。』要知信力曰:坚。 谓:坚固而更变也。 念力曰:持。 谓:持执而不厌久也。 正觉者,圆明普照不偏不亏也。 人能发此正觉,本性自然显露,一切妄心,不待驱除,而自降伏。 譬如日光一照,黑暗尽明矣。 此虽有四字,其实只一觉字。 但此『觉』字,皆由『定慧』而致也。 人能知得此觉,须要振起精神,即如将军在阵,又如刑官在廷,着丝毫昏沉不得。 《肇论》略载:夫有所知,则有所不知。 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 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 故《经》云:圣心无所知,无所不知,信矣。 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 《经》云:真般若者,清静如虚空,无知无见,无作无缘,斯则知自无知矣。 岂待返照,然後无知哉。 夫圣心者,微妙无相,不可为有,用之弥勤,不可为无。 不可为无,故圣智存焉,不可为有,故名教绝焉。 是以言知不为知,欲以通其鉴,不知非不知,欲以辨其相。 辨相不为无,通鉴不为有。 非有,故知而无知,非无,故无知而知。 是以知即无知,无知即知。 《经》云:圣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为,而无所不为。 此无言无相寂灭之道。 岂曰:有而为有,无而为无,动而乖静,静而废用耶? 是以闻圣有知,谓之有心,闻圣无知,谓等太虚,有无之境,边见所存,岂是处中莫二之道乎! 且无知生於无知,(中吴注:谓:无知之体,发无知之用。 )无无知也,无有知也。 无有知也,谓之非有,无无知也,谓之非无。 所以虚不失照,照不失虚,泊然永寐,靡执靡拘,孰能动之令有,静之使无耶? !故《经》云:真般若者,非有非无,无起无灭,不可说示於人。 何则? 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谓:是非有。 言其非无者,言其非是无,非谓:是非无。 非有非非有,非无非非无。 是以须菩提终日说般若,而云无所说。 此绝言之道,知何以传。 (中吴注曰:至道绝言,真知本有,讵可传乎。 )然则知之为体,具载群籍,是以文殊抗志《华严》,马鸣潜神《起信》。 荷泽开拓众妙,圭峰包并一言,自非内印圣心,外迹祖训,其何以复游其源哉。 庶参玄君于有以会之耳。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曰:『平常心是道。』州曰:『还可趣向也否?』泉曰:『拟即乖。』问:『不拟,争知是道?』曰:『道不属知不知。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州顿悟玄旨。 後来有问赵州:『学人全不会时如何?』州曰:『我更不会。』问:『和尚还知有也无?』州曰:『我不是木头,作麽不知。』曰:『大好不会。』州拍掌大笑。 《宝藏论》曰:若有所知,即有无知,有知不知,即有二也。 是以大智无知,而无不知,炽然常知。 『常知无知,假号为知。 非我非所非心非意。』夫有为数法,即有所知。 若无为法,犹如虚空,无有涯际,即无知不知。 夫圣人所以言知者,为有心有数有为有法,故可知也。 所以言无知者,为无心无数无为无法,故不可知也。 若以有知,知於无知者,无有是处,譬如有人终日说空,但人说空,非空说也。 若以彼知,知无知者,亦复如是。 夫圣人所以或言我知者,皆是对迷约事,破病除疑,实无二者,知无知也。 所以说:无知者,为彼愚夫不了真一,着我我所,妄计能知所知,故说:无知无分别。 彼愚夫闻已,即学『无知。』如痴人不能分别,是以圣人因彼虚妄,即言如来了了知见,非不知也。 愚夫闻已,即学『有知。』由有有知,即有知碍,亦名虚知,亦名妄知。 如是之知,转非道也。 故《经》云:众生亲近恶知识,长恶知见。 何以故? 彼诸外道,前知未来,後知过去,中知身心,身心不净,故不免生死。 夫一切学无知者,皆弃有知,而学无知。 『无知者,即是知也,然自不觉知。』复有弃无知,而学有知者,知即有觉,有觉故,心生万虑,意起百思,还不离苦。 彼知无知二见,皆不能当体虚融,如理冥契,遂不能入真实也。 『夫真实者,离知无知,过一切限量。』磁州神藏大师上堂曰:知而无知,不是无知,而说无知。 便下座。 南泉谓:始道得一半。 黄檗曰:不是南泉要驳他,要圆前话。 发布时间:2025-10-31 14:51:4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