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耕云:普明禅师牧牛图颂导师注解 内容: 所谓牧牛,乃明心见性后之保任工夫。 此牛亦即六祖之我有一物。 为宗门知有之来源。 或问,既已见性,斯即成佛亦,更牧牛则甚? 须知理虽顿悟,悟乘并销;事须渐除,因次第尽。 所谓隐隐犹怀旧时嫌。 无始习气,何能顿尽? 况曰:十月怀胎,三年温养,自牧之功岂可轻忽? 虽然如斯,若是过量的大人,知得是般事便休,更无许多络索也。 未牧第一狰狞头角恣咆哮奔(原文为三个牛)走溪山路转遥一片黑云横谷口谁知步步犯佳苗导师注解参禅参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不可退心,须知凡事到极处,就会有个反出现。 不但物极必反,须知理极也一样会必反,而绽现出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来。 事实上,如果不能穷溯到一切理事和生命的源头而亲证大宇宙的实相,又如何断得了惑而澈了? 然而惑虽断而乏保任之功,则习染依旧,十九自陷于豁达空,流于狂禅。 岂不大可畏哉! 是悟后起修,必不可忽。 初调第二我有芒绳蓦鼻穿一回奔竞痛加鞭从来劣性难调治犹得山童尽力牵导师注解牧牛之道,须允执厥中,无过不及,恰到好处。 急不得,急则成执,忘不得,忘则走失。 总之必须坚持秒秒盯牢,步步中道,牛方易于调伏。 否则一存姑息,牛乃难制矣。 受制第三渐调渐伏息宾士渡水穿云步步随手把芒绳无少缓牧童终日自忘疲导师注解调伏既力,牛渐上路,稍稍管带,即中规矩矣。 从此但莫放纵,可保无失。 回首第四日久功深始转头颠狂心力渐调柔山童未肯全相许犹把芒绳且系留导师注解回首者,时时思忆来时路,迥非昔日旧行履之谓也。 若不回首,如何出尘? 其悟后迷者,盖缘浑忘本来,昧却初因之过耳。 驯服第五绿杨阴下古溪边放去收来得自然日暮碧云芳草地牧童归去不须牵导师注解此则保任功深,生处渐熟,熟处渐生,旧习渐消,性功斯显。 已见变化气质之明效矣。 无碍第六露地安眠意自如不劳鞭策永无拘山童稳坐青松下一曲升平乐有余导师注解调伏既久,旧习殆尽,自在优游,咸契中道。 从此发而皆中节,不劳心力,自然合他古辙,洵可庆也。 任运第七柳岸春波夕照中漫烟芳草绿茸茸饥餐渴饮随时过石上山童睡正浓导师注解前者一回入草去,蓦鼻牵将来。 而今仰首低头,举足下足,无不合道矣。 初初时虑走失,而今趁亦不去,殆臻不退转者欤? 相忘第八白牛长在白云中人自无心牛亦同月透白云云影白白云明月任西东导师注解牛牧我? 我牧牛? 牛即我,我即牛。 彼此相忘泯行迹,云在青天水在瓶。 相契既深,心心相印,因相融而相忘矣。 独照第九牛儿无处牧童闲一片孤云碧嶂间拍手高歌明月下归来犹有一重关导师注解无人无我亦无牛,无心无事有何求? 从此不相绳头弄,自在遨游乐无愁。 至此真个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矣。 双泯第十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含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白丛丛导师注解人牛双泯,理事不存,一真法界,法界一真。 此是大圆满,亦名大涅槃真常、真乐、真我、真净。 唐以前宗师相承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逊至以后,根器日劣,信心日薄,不得不出之以门庭作略,而禅风坠矣。 圆悟、大慧稍稍提振,便见人才辈出,究宜如何,大堪深思。 发布时间:2025-11-05 12:09:4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