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册 卷四 五、第二能变思量识相 内容: 【论文】四.一三七如是已说初能变相,第二能变,其相云何? 【疏翼】第二有二十二颂半广明识相有三中,第一有十四颂半﹝第二颂下半至第十六颂﹞,广前下三句颂﹝第一颂末句至第二颂前半﹞三种能变识相。 今于能变十四半颂中,已解二行半初能变异熟识讫,当解次三颂﹝第五颂至第七颂﹞第二能变思量识相。 【述记? 卷二十五】自下、次解第二能变。 下文有二︰初、结前生后以发论端,次、依所问以辨其相。 此即初也。 【颂文】四? 一三八颂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四烦恼常俱,谓我痴、我见,并我慢、我爱,及余触等俱。 有覆无记摄,随所生、所系;阿罗汉灭定、出世道无有。 【疏翼】第二解第二能变中,第二依所问以辨其相。 【述记? 卷二十五】下、依问辨。 此依三颂[1]其第七识,十门分别︰初、举第二能变出「末那」名,二、解所依,三、解所缘,四、出体释义,五、释行相,六、显染俱,七、触等相应,八、三性分别,九、界地分别,十、隐显分别,即是伏断之位次也。 于下显中,一一广释。 问︰何故本识不辨所依,次能变中,解彼依体? 答︰本识,诸识之本,与他为依义显,他与为依义隐,故不出其所依。 第七,既八之余,所以出其依体。 问︰若尔,本识与他依义显,何不说之? 答︰前颂已说。 谓彼颂说「恒转如流」,「如流」之言,义生余识,即是依义[2]。 问︰何故不说第七与他为依? 第三能变中,不释根境? 答︰是作论者意欲尔故,不应责之。 或影略门︰谓初能变但释所缘,故前颂言「执受处」是。 第三能变,唯释所依,故后颂言「依止本识」。 第二能变,依缘俱显,欲令学者可知一隅,三隅返故。 或谓本识诸法之本,但说与他为依,出自识体所缘。 前之六识境粗不说,但出所依「依止根本识」等者,是故下论云︰此所缘及别依[3]「粗显、极成,故此不说。」第七依、缘俱隐,根、境合释。 所以作论,三种不同,非但说所缘而无依等[4]。 何故本识不出界系? 论主略故。 或言「异熟」,即是界系──随何界异熟,即彼界系[5]。 故此亦应然! 言染俱已,即随彼系[6],此不为例。 谓前六识起,与本识非必同地,除无漏识。 此[7]与本识,起必同界[8],恐类前六,故今说之。 又作法各别,不应为难,后能变[9]中,即不解故。 下有二文︰一、以八段依释十门[10]:合释体义及行相故,合释染所、余心所故,以义类同,故合明也。 或开为九[11],四染心所与余心所,别门说故。 二、以二教六理证有此识,随文可知。 【论文】四? 一三九论曰:次初异熟能变识,后应辨思量能变识相。 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疏翼】第一以八段依释十门中,第一举第二能变出「末那」名。 【述记? 卷二十五】初段有二︰一、释颂,二、问答。 [12]异熟识先,此识为后,故言「次」、「后」。 解颂初句「次、第二能变」。 「应辨思量能变识相」,即出颂中「能变」之言。 释「能变」名,如第二卷[13]。 即指此识,故言「是识」。 于圣教中,别名「末那」[14],总名「识」故,「末那」是意。 《楞伽》云:识有八种,「识」即通名[15]。 六十三云︰准[16]诸识,皆名心、意、识;随义胜,说第八名心,第七名意,余识名识[17]。 《摄论》第一亦言:「意」名无有义[18]、「心体第三」等[19],故「末那」名,别目第七。 又虽诸识,皆名为「意」,唯此标「意」,余识不然──虽标总称,即别名也──是故论言「是识圣教别名末那」。 何故诸识不别名「意」? 「恒审、思量胜余识故」。 六十三卷〈有心地〉[20]云︰若末那恒[21]思量为性,相续而转,佛言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答︰名假施设,不必如义。 此义意言︰「出世末那」──更不思量,任运知故,无粗慧故,无散慧故──不名「末那」;即唯有漏,非在无漏。 此一解也。 又云︰[22]远离颠倒,正思量[23]故[24]。 此义意言︰远离颠倒思量,有正思量故,即通无漏,亦有此名。 二解如是。 上释颂文。 【论文】四? 一四○此名何异第六意识? 【疏翼】第一举第二能变出「末那」名中,第二问答。 于中有二︰初、问,次、答。 【述记? 卷二十五】下、问答辨。 于中有二,文显可知。 问曰︰如言「八识」,此亦名「识」,末那名「意」,总别合论,即名「意识」。 又六十三云︰识有二种[25]︰一者、阿赖耶识,二者、转识[26]──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27]意识,即是第七,名为「意识[28]」,「此名何异第六意识」? 一则总别合,名为理难,二以论文为例难。 【疏翼】此即问讫。 【论文】四? 一四一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 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疏翼】第二问答中,第二答。 于中有二︰一、明持业释,二、名意所以。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十五】「意」是自体,「识」即是意。 于六释[29]中,是「持业释」[30]。 「业」,谓业用,体能持用,即似旧言「功能受称」。 此六释名,皆二法相对[31]辨差别释,非一一法究理括尽。 如阿赖耶名「藏识」,「识」体即「藏」,亦是此释。 此与彼同,故指为喻。 何为此识? 「识」体即「意」故。 其第六识,体虽是「识」,而非是「意」,非恒审故。 「彼依主释」,「主」谓第七,即似旧言「从所依得名」。 「如眼识等」,「眼」是所依,而体是「识」,依「眼」之「识」,故名「眼识」。 何为此释? 「识」异「意」故。 能所依别,从依得名。 【论文】四? 一四二然诸圣教,恐此滥彼,故于第七,但立意名。 【疏翼】第二答中,第二名意所以。 于中有三释︰一、第一义,二、第二义,三、第三义。 此即初释。 【述记? 卷二十五】问︰今者得名,既各不同,何故不并名「意识」,而于第七但立「意」名? 若名「意识」,显是持业得名! 但名为「意」,竟有何理? 诸圣教中,恐此第七滥彼第六,于此第七但立「意」名,而不言「识」[32]。 第一义也。 【论文】四? 一四三又标意名,为简心、识,积集、了别,劣余识故。 【疏翼】第二名意所以中,第二第二义。 【述记? 卷二十五】次、第二释。 唯立「意」名,「为简心、识」,虽皆可说名「心」、「意」、「识」,据增胜义,但七名「意」,「积集」心义,「了别」识义;劣余识故,简后「心」、前「识」,但立「意」名,恒审思故。 【论文】四? 一四四或欲显此,与彼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 【疏翼】第二名意所以中,第三第三义。 【述记? 卷二十五】次、第三云︰显此第七,与彼第六「意识,为近所依,故但名意」。 「近所依」者,以相顺故,同计度故,六缘境时,七与力故,所以七无漏,六无漏;七有漏时,六非无漏。 非七缘境,第六与力,故六有「识」,七但名「意」。 为简第八,亦与第六之力,故复言「近」,彼容可为远所依故。 五十一云︰由有第八,故有末那;末那为依,意识得转[33]。 故彼第八为远所依,此为近依。 又有别释︰以相续思量故,此但名「意」。 第六缘境转易、间断,故加「识」名。 又欲显此,为六识中不共所依,故但名「意」,无间灭缘意,亦共依故。 又由六种依七种生,故名近依,如眼识等。 此即第一、出能变体释其名义。 【疏翼】以上即第一以八段依释十门中,第一段讫。 【论文】四? 一四五「依彼转」者,显此所依。 【疏翼】第一以八段依释十门中,第二解所依。 【述记? 卷二十五】自下第二、明其所依。 此下有二︰初、略,后、广。 略中有二︰初、总解「依彼转」言,后、别解「依彼转」三字。 此即初也。 【论文】四? 一四六「彼」,谓即前初能变识,圣说此识依藏识故。 【疏翼】第一略解中,第二别解三字。 【述记? 卷二十五】自下即别解。 初、解「彼」字,次、解「依」字,后、解「转」字。 此解「彼」字。 显此依彼第八识也。 「由有阿赖耶故,得有末那」,故名「圣说」[34]。 【论文】四? 一四七有义:此意以彼识种而为所依,非彼现识,此无间断,不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 【疏翼】第二别解三字中,第二解「依」字。 于中有二︰一、难陀胜子义,二、护法安慧等义。 此即初说。 【述记? 卷二十五】是第一义。 难陀、胜子皆作是说。 此师意说︰第七现识唯依第八种子识,不依彼现行。 以第七恒无间,不假现识为俱有依。 约依种子,故名「依彼」。 【论文】四? 一四八有义:此意以彼识种,及彼现识,俱为所依,虽无间断,而有转易,名转识故,必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 【疏翼】第二解「依」字中,第二护法安慧等义。 【述记? 卷二十五】下、护法等诸论师释。 以彼种子识,及现行果识俱为所依,此识随在因果位中,虽无间断,于入见道等而有转易──或善、或染──必假现识为俱有依,方得生故。 若不尔者,体有转易,无殊胜力如何得生? 赖相续识,可得生故。 问前师曰︰今言「依彼」,言依种子者,五十一云:由有本识有末那等[35],文如何通? 应言由有本识,意识得转,第六亦依本识种故。 问后师曰︰初地等转易,第六引生,第八于七,有何胜力? 如定中闻声,意识不共耳识同取,当时唯有现行相续七、八二识,应亦得说为耳识依。 虽无引力,仍说依故[36]。 前师答曰︰如《对法》第二:眼识种子依眼根种,眼根种为所依,眼识种为能依;要根种子导识种子,生现根已,其识种子方得生识[37]。 不尔,识种定无生义。 而现行眼识:一、自种依彼根种,二、自现依彼根现。 其第六识由第七种导生,第七望六,有力胜故,说六依七,非第六识不依本识之种子故[38]。 今第七「依」言[39],但依彼种,非彼现识。 若说依现,如何说依不与七同缘? 行相殊异故,但可说言缘彼现识,不可言依。 若尔[40],如何说六依七? 所缘、行相并不同故,非如眼等为眼识依,所取等故。 答曰[41]︰两人依别,复两处住,如王与臣等,仍说相依,有为诸法势分力故。 此识亦尔,所作[42]、行相虽复不同,而第七势分,为第六依,非第八现为第七依。 问曰[43]︰若尔,如何知七于六有势分,非八现于七,故知说八为第七依? 彼[44]质答曰︰如何为境、复说为依? 依、缘何异? 答而复质曰[45]︰如第六缘七,如何为境,又复为依? 理无过故,此亦应尔! 后师答曰[46]︰前师有过,我理无失。 且初地转易,八于七识有何胜力者,若无第八现行,彼七必无故,意识不尔,故说非七依。 即如定中闻声,意识无时,耳必不转──彼必同取。 今此七、八虽不同境,势分牵故,竟有何失? 第七识必有现行所依,名转识故,如前六识。 或应有识为俱有依,六、七识中,名转识故,如第六意识。 问曰[47]︰如设无第七,非五识生,七非五识依;何故无第八时,七不有? 第八为七依,八例七等,亦尔[48]。 然赖耶根本[49],说七依八,与力令生故,非如七无五识不有,七非本故,不与力故。 又若无七,五识必无,故今说七依八现、种。 准此二师,虽无评义,然后师胜,无过亲故,前理难故,下自当知。 【疏翼】以上第二别解三字中,第二解「依」字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今辨所谓思量为我,即第二能变,故乃广说「依彼转」。 此中,如共许彼眼等识以眼等为所依,色等为所缘;如是,染污意所依及所缘,则不共许。 然识无有道理不待所依及所缘,故今为显染污意所依及所缘故,及为显训释词故。 颂曰︰次第二能变,是识名末那;依彼转、缘彼,思量为性相。 论曰︰言「依彼转中」,「彼」声即指阿赖耶识。 谓阿赖耶识为此识习气所依,是故此识与所依俱转,即相续生起义。 复次,若于三界某地得异熟者,则此染污意亦即此界此地所有,由此识即依阿赖耶识而转故,颂说「依彼转」言。 【论文】四? 一四九「转」,谓流转,显示此识恒依彼识,取所缘故。 【疏翼】第二别解三字中,第三解「转」字。 【述记? 卷二十五】次、解「转」义。 「流」,是相续义;「转」,是起义。 谓依第八或种、或现,相续起义,显示此第七识恒依彼第八识起,「取所缘故」,第七行相──取所缘境相续不断而生起义。 此文上来已依常理略解所依竟。 【疏翼】以上第二明其所依中,第一略解讫。 --------------------------------------------------------------------------------[1] 即第五颂至第七颂。 [2] 本论卷三中云︰是一切法真实种子。 缘击,便生转识波浪,恒无间断,犹如暴流。 《瑜伽》卷六十三云︰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 此复七种,所谓:眼识,乃至﹝藏文有「yid dav」,即「意及」﹞意识,譬如水浪依止暴流,或如影像依止明镜。 [3] 见本论卷五初。 原作:然六转识所依、所缘。 [4] 即非如第八识,但说所缘而无所依。 [5] 道邑《义蕴》云︰非异熟法,趣、生杂乱,此真异熟,不可起余,故随生处,即彼界系。 [6] 如理《义演》云︰第七应然! 言「与染俱」,即随何染污即彼所系,如第八识,亦明界系竟,何须后﹝颂文﹞「随所生所系」? [7] 「此」,谓第七识。 [8] 本论卷五初云︰若起彼地异熟藏识现在前者,名生彼地。 染污末那缘彼执我,即系属彼,名彼所系。 或为彼地诸烦恼等之所系缚,名彼所系。 若已转依,即非所系。 [9] 即第三能变。 [10] 谓以八段释十门中:即第四体义门、第五行相门合释,第六染门、第七触等余心所门合释。 [11] 若开为九,则第六四染心所,与第七触等余心所别门说故。 [12] 此即初文。 [13] 谓第二卷「因能变及果能变」。 [14] 「末那」,梵文为「manas」。 [15] 十卷《楞伽》卷四云︰我说八种识。 七卷《楞伽》卷三云︰大慧言︰世尊! 岂不建立八种识耶? 佛言︰建立。 [16] 「准」字,《瑜伽》六十三原文作「此中」。 [17] 《瑜伽》卷六十三原文为:若就最胜,阿赖耶识名心。 何以故? 由此识能集聚一切法种子故,于一切时,缘执受﹝藏文作「len pai rgyu」﹞境,缘不可知﹝藏文作「bye brag med par」﹞一类﹝藏文作「gcig tu」﹞器境。 末那名意,于一切时执我、我所,及我慢等,思量为性。 余识名识,谓于境界,了别为相。 [18] 《摄论》卷一云︰又训释词亦不得有,成过失故。 真谛译《摄论? 世亲释》卷一云︰意名应无有义。 [19] 《摄论》卷一云︰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是故成就阿赖耶识以为心体,由此为种子,意及识转。 《摄论? 无性释》卷一云︰谓如「意」声,说染污意﹝及﹞无间灭意,「识」声,则说六种转识,如是「心」声,离彼二种,无体可得,非无有体,而有能诠,亦非异门。 「意」、「识」二声,所诠异故。 此中「体」声,意取所诠。 [20] 即《瑜伽》卷六十三〈摄决择分〉。 [21] 「若末那恒」四字,原文为:若彼末那,于一切时。 [22] 《瑜伽》卷六十三原文,此处有「又对治彼」。 [23] 「正思量」,藏文作「sems pa」。 [24] 即此末那,任持意识令分别转,是故说为意识所依。 [25] 「识有二种」,《瑜伽》卷六十三原作「略有二识」。 [26] 阿赖耶识是所依,转识是能依。 [27] 「种」字下,藏文有「yid dav」,即「意及」。 [28] 藏文别有文「yid 」名。 [29] 「六释」,谓「六合释」,梵文为「sat-samasa」。 [30] 「持业释」,梵文为「karma dharaya」。 [31] 即二名组合不同。 [32] 《枢要》卷中云︰何故第六不但名意,第七作「识」也? 第七持业,二义以显体;第六依主,将他以明自。 若第六标「意」,不言「识」者,不能显自。 第七加「识」,恐滥依主故,第七但标「意」名。 恐此滥彼故,第六加「识」,显依他得名故。 [33] 《瑜伽》卷五十一原文:阿赖耶识故,得有末那;由此末那为依止故,意识得转。 [34] 此即引《瑜伽》卷五十一文。 [35] 原文已如前引。 [36] 道邑《义蕴》云︰问意云︰此第七识得无漏时,由第六引,不由现八,如何说此为第七依? 若言转易之时,虽不由八引,而八恒在,故为依者,如定中闻声,七、八二识亦恒现在,不与耳识力,应为耳识依! [37] 如《对法》卷二云︰又属眼之识,故名眼识,由识种子随逐于眼而得生故。 [38] 道邑《义蕴》云︰要八根种,导七识种,七方得生;由七根种,导六识种,六方得生。 虽第六识亦依八种,而第八种不导六种,故不为例。 [39] 此下为前师难。 [40] 此下后师反质。 [41] 此前师答。 [42] 「作」字,疑为「缘」。 [43] 此为后师问。 [44] 「彼」,即前师。 [45] 此为后师意。 [46] 此下为后师总答。 [47] 此前师问。 [48] 道邑《义蕴》云︰八无,五不有,第八非五依;八无,七不有,故八非七依;义与前同,故云「亦尔」。 如下广解。 [49] 后师答。 发布时间:2025-11-06 12:44:2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