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册 卷三 十三、赖耶伏断位次 内容: 【论文】三? 一四四此识无始,恒转如流,乃至何位,当究竟舍? 【疏翼】第八段文解第四颂第四句「阿罗汉位舍」,即初能变识十门分别中,第十伏断位次门。 【述记? 卷十九】此、第八段。 于中有二︰初、问,次、答。 此即问也。 即解颂中第十句[1],第十门也。 【论文】三? 一四五阿罗汉位,方究竟舍。 【疏翼】第二答中,第一略举颂答。 【述记? 卷十九】答中有二︰初、举颂答,后、广解之。 此正举颂,总答问也。 【论文】三? 一四六谓诸圣者,断烦恼障究竟尽时,名阿罗汉。 【疏翼】第二广解答中第一略释。 于中有二︰一、略释「阿罗汉」,二、略释「舍」。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九】下、广答也。 于中复二︰初、略释,后、广释。 此即初也。 「谓诸圣者」,即通三乘。 「断烦恼障究竟尽」者,彼位,若是永害随眠,皆在金刚心时,断已,皆成阿罗汉果,三乘并然。 若伏断永不起,此言「断」者,即通八地以去。 下有三师,此既总文,亦为三释[2]。 若据正义,唯初二释,顺此论文[3]。 八地菩萨,随应二释[4]。 此中唯依断烦恼障尽,名「阿罗汉」,非据所知障。 害烦恼贼故,非是缚故,又依除分段生,以名无生──非所知障故[5]。 【论文】三? 一四七尔时,此识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 【疏翼】第一略释中,第二略释「舍」。 【述记? 卷十九】其相如何? 由于彼位,「此识」之中「烦恼粗重永远离故,说之为舍」,非体亦无。 此「粗重」言,显烦恼种。 《对法论》等,说种子粗重故[6]。 虽烦恼现行亦名「粗重」,无堪任性亦名「粗重」;然今位,取种子,非余。 由种断时,现行执藏发润之惑皆不起故,说名为「舍」。 此「执藏」名,唯约缚说,法执非缚,故不说断。 又毕竟无现行粗重,亦说为「舍」,通八地故。 若说习气,四位不成[7]。 【疏翼】以上第二广解答中,第一略释讫。 --------------------------------------------------------------------------------[1] 即第四颂中第四句。 [2] 道邑《义蕴》云︰问︰文言「断烦恼障究竟尽」,若随眠永害,即是初师。 永伏不行,即通第二。 如何此有第三义耶? 答︰此云「究竟尽」者,下第三师亦有此义︰一、约分别烦恼,种子、现行皆究竟故。 二、设俱生者究竟,不为过失,如阿罗汉究竟断时。 [3] 道邑《义蕴》云︰克实而言,二乘金刚心断烦恼障尽,舍阿赖耶讫。 以无间道唯一剎那,故不说。 今言阿罗汉位方究竟舍者,据位全论,亦无违也。 问︰大乘金刚心,烦恼亦尽,何故但说二乘? 答︰大乘已舍赖耶,更何须说? [4] 灵泰《抄》云︰若初师说,八地菩萨,亦得名罗汉,亦舍赖耶名也。 [5] 道邑《义蕴》云︰论约不受分段名为无生,不约无变易;故知唯约烦恼障尽,名「阿罗汉」。 若约所知亦断者,应名不受变易生。 [6] 如《对法》卷十云︰「一切遍行戏论粗重」者,谓执眼等诸法﹝藏文作「诸生名」﹞习气,无始时来依附阿赖耶识﹝藏文作「阿陀那识」﹞,相续不断,即此名为戏论习气。 [7] 智周《演秘》云︰若说习气,名为粗重,二乘无学、八地菩萨,悉皆有之,即不得言赖耶之名四位舍也。 道邑《义蕴》云︰此即总文,通三师义,即亦取现行粗重为正。 发布时间:2025-11-06 13:17:3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6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