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册 卷三 十五、释赖耶异名 内容: 【论文】三? 一七六然第八识,虽诸有情皆悉成就,而随义别,立种种名。 【疏翼】第二正广解中,第二正解「舍」。 【述记? 卷十九】下、正解「舍」。 于中有二︰初、列异名,后、颂[1]以下,方正明「舍」[2]。 一切有情,皆有此体,故「随别义,立种种名」,名非一故。 于有情中,有成就此名、不成就此名,如下分别。 【论文】三? 一七七谓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疏翼】第一列异名中,第二别。 于中分二︰一、四通一切位名,二、别位别名。 初中分五︰一、说「心」名,二、说「阿陀那」名,三、说「所知依」名,四、说「种子识」名,五、结通一切位。 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 卷十九】梵云「质多」[3],此名「心」也。 《摄论》第一云:由种种法积集种子等[4],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5],或能熏种于此识中既积集已,后起诸法;故说此识名为心义──心、意、识中,「心」之心也。 何以得知「心」是此识? 《摄论》[6]等云:心体第三,离阿赖耶识,不可得故[7]。 《对法》第二,亦有心义,与此不同[8]。 彼摄法异,据一边说[9]。 【论文】三? 一七八或名阿陀那,执持种子及诸色根令不坏故。 【疏翼】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第二说「阿陀那」名。 【述记? 卷十九】梵云「阿陀那」[10],此云「执持」──执持诸种、有色根故,此通凡圣。 《摄论》第一云为「取所依」[11],唯在凡夫一染义说,非通诸圣。 《杂集论》[12]等、第七十六[13]、《解深密》同[14]。 此亦能持根依,然据胜说,约根而论,至下自知[15]。 【论文】三? 一七九或名所知依,能为染净所知诸法为依止故。 【疏翼】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第三说「所知依」名。 【述记? 卷十九】「所知」者,即三性法;与彼为依,名「所知依」,即《摄论》第一「所知依品」是,此「所知依」[16]阿赖耶识之别名也。 故《中边》︰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17]。 是故三性法,皆依此识有[18]。 【论文】三? 一八○或名种子识,能遍任持世出世间诸种子故。 【疏翼】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第四说「种子识」名。 【述记? 卷十九】即与诸法为种子义[19]。 前第一名「心」,是积集种在其中义。 今此取能生诸法义,故二差别[20]。 《摄论》无此一名,如《杂集》第二[21]、《瑜伽》七十六[22],皆有此名。 【论文】三? 一八一此等诸名,通一切位。 【疏翼】第一四通一切位名中,第五结通一切位。 【述记? 卷十九】此言「等」者,如小乘名「根本识[23]」;如《摄论》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识,亦名为意[24];及《宝[25]性论》[26]等众名;如别抄说[27]。 此通有无漏,及若凡、若圣,名「一切位」,即是相续执持位名[28]。 【疏翼】以上第二别出中,第一四通一切位名讫。 【论文】三? 一八二或名阿赖耶,摄藏一切杂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见、爱等,执藏以为自内我故。 【疏翼】第二别中,第二别位别各。 于中分三︰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二、颂中偏说,三、舍位次。 初中分三︰一、说「阿赖耶识」名,二、说「异熟识」名,三、说「无垢识」名。 初说「阿赖耶识」名中,分二︰一、出体,二、明位。 此即第一说「阿赖耶识」名中第一出体也。 【述记? 卷十九】能藏、所藏、执藏义故,与杂染法互为缘故,我见缘故。 此中杂染能、所藏中,唯有能藏──令杂染等法不失故。 我爱缘之,为执藏义,即识为所藏。 又始终为论,此能执藏,亦通无漏。 始终为论,此为所藏,不通无漏,诸佛位中非所藏故,我执已尽,又不熏故。 此中名藏[29],不取所[30]藏,唯在因中,以得其名,故略不论染为能藏义[31]。 【论文】三? 一八三此名唯在异生、有学──非无学位、不退菩萨──有杂染法执藏义故。 【疏翼】第一说阿赖耶识名中,第二明位。 【述记? 卷十九】此在异生、二乘有学、七地以前菩萨,现行我爱缘故。 若尔,二乘金刚心时,有学所摄,何故不除? 略故不说。 初师、第三[32],随理应说[33]。 「非无学位」及「不退菩萨」,以彼非有杂染品执藏义故。 此中长读,文势亦远,谓:非无学及不退菩萨有此杂染执藏之义;即无学圣、不退菩萨,无此我爱执藏位名。 【疏翼】以上第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中,第一说阿赖耶识名讫。 【论文】三? 一八四或名异熟,能引生、死,善、不善业异熟果故。 【疏翼】第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中,第二说异熟识名。 文分为二︰一、出体,二、明位。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九】此意,显是引果义故。 有漏无记,名为异熟,与因异故,从异熟因所生起故;无漏是善,非名异熟,非与因异及异熟因生故。 【论文】三? 一八五此名唯在异生、二乘、诸菩萨位,非如来地,犹有异熟无记法故。 【疏翼】第二说异熟识名中,第二明位。 【述记? 卷十九】此名唯在异生、二乘有学、无学,及第十地以还菩萨,皆有此名,有漏果故。 金刚心菩萨云何犹有异熟识名? 有漏皆舍故。 由此义故,种子生现异时,说云此心菩萨未舍此识,以此文证如来地方舍故。 若不尔者,尔时已舍,何不名佛,及不说此位已舍此识? 既不名佛及不说舍,明圆镜智此时未生,入如来地方舍此识,智方生故。 若说金刚心已舍此识,今此但约多分为论,亦不相违[34]。 其如来地纯无漏善,无无记故。 如《佛地论》第三、四等[35]诸净[36]中说[37]。 此,小乘名「穷生死蕴」、「有分识」等,与异熟分位相似,生死尽故。 若约断缚说,即二乘无学无有此名,彼二乘无学已断生死缚故。 前解为胜,八地菩萨分段生尽,不[38]名舍此异熟识故,更无死此生彼处故。 此准能缘以分三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位:名染污末那缘阿赖耶。 二、法我见相应:名不染末那缘异熟识。 三、但名末耶缘阿陀那。 若平等性智相应,通缘三位。 七地以前缘阿赖耶,执藏之义未舍故。 缘余二可知[39],仍加缘无垢识,以能缘从所缘分三,所缘亦从能缘分三[40]。 【疏翼】以上第一分叙三别位别名中,第二说异熟识名讫。 【论文】三? 一八六或名无垢识,最极清净诸无漏法所依止故。 【疏翼】第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中,第三说无垢识名。 于中分三︰一、出体,二、明位,三、引证。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九】唯无漏依,体性无垢,先名「阿末罗识[41]」或「阿摩罗识」[42]。 古师[43]立为第九识者,非也。 然《楞伽经》有九种识[44],如上下会[45]。 此「无垢识」是圆镜智相应识,转因第八心体得之[46]。 【论文】三? 一八七此名唯在如来地有。 菩萨、二乘,及异生位持有漏种,可受熏习,未得善净第八识故。 【疏翼】第三说无垢识名中,第二明位。 【述记? 卷十九】今显此识唯如来有,无漏善法不可熏故──即显无漏种子皆是因中已熏满足,佛果以去,更无熏习;前佛、后佛,无差别故,功能齐故,若受熏时,功德异故──如《佛地论》[47]。 有为无漏皆不受熏,是无漏故,如[48]涅槃等。 金刚心菩萨既有二说,若已起者,少故不说[49]。 【论文】三? 一八八如契经说: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障,圆镜智相应。 【疏翼】第三说无垢识名中,第三引证。 【述记? 卷十九】此即《如来功德庄严经》颂也。 证无垢识圆镜智俱,此颂易知,故不须释。 「界」者,性义等,如下[50]当解。 然此本识三位差别[51],下第七识三位别[52]中,自当别对,巨细料简[53]。 何故此中不说「根本识」、「有分识」、「穷生死蕴」名? 《摄论》第二说「阿赖耶识为性」;「心为性」;「阿陀那识为性」;「阿赖耶为性」[54]。 此末一名是萨婆多《阿含经》中爱、乐、欣、喜之名[55],彼经不说有「识」言故,此中不说小乘之名。 答︰此等在后证中说故,所以此中略而不论。 又前第一解通名中「心等通故」,「等」中亦等,更不须显,准义令知。 然此位总有三,谓「我爱执藏位」等。 如前卷[56]说,准此应知。 【疏翼】以上第二别位别名中,第一分叙三种别位别名讫。 【论文】三? 一八九阿赖耶名,过失重故,最初舍故,此中偏说。 【疏翼】第二别位别名中,第二颂中遍说。 【述记? 卷十九】杂染执藏过失重故,有漏二位名,最初舍故。 以二义故,此中偏说。 唯说阿罗汉舍,不说舍异熟识等,此据舍缚。 若据异熟识舍时,即阿赖耶同,故以体说异熟识舍,不说依缚异熟舍位[57]。 【论文】三? 一九○异熟识体,菩萨将得菩提时舍,声闻、独觉入无余依涅槃时舍。 【疏翼】第二别位别名中,第三舍位次。 于中分三︰一、异熟识舍位,二、无垢识无舍位,三、心等舍位。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九】前言识名通局,不论舍之位次,「阿赖耶名」以下方明众名舍之位次[58]。 将得菩提、舍异熟名,无间解脱。 将得、正得二释,此中皆名「将得」。 然准下说,此为二义︰一云︰种生现同时。 有二︰护法云︰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是菩提与圆镜智俱起,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正舍名「舍」。 菩提在未来,故名「将得」[59]。 二云︰亦种生现行同时义。 金刚心生,异熟识灭,菩提在当解脱道时。 得与成就[60],既无别体,其时已舍异熟识,菩提将成就故,名为「将得」[61]。 其种生现异时,同前初师︰初得,名得;得已,成就。 金刚心与异熟识俱生,解脱道在未来,名为「将得」。 尔时舍异熟识,异熟识虽在现在,名为正舍,如世第一法舍异生性等。 义说成就与得差别,实无别体[62]。 此并是护法弟子[63]种生现时二家异说[64]。 问︰何故前明识名通局,次第不同,今者次第,与前乃别? 答︰彼约宽狭,先宽,后狭。 此约断位,性相求故,故与前别。 二乘正入无余时舍;若是菩萨,金刚心舍。 不行,名「舍」,非断缚义。 【论文】三? 一九一无垢识体,无有舍时,利乐有情无尽时故。 【疏翼】第三舍位次中,第二无垢识无舍位。 【述记? 卷十九】以大乘人不入寂灭故。 如〈决择分〉有余依地[65],问佛及声闻无余何别? 彼言不别者,彼答苦依尽真如为论,非谓入寂为同,答也[66]。 【论文】三? 一九二心等通故,随义应说。 【疏翼】第三舍位次中,第三心等舍位。 【述记? 卷十九】阿赖耶识,上已说舍,不须重说。 谓此心等随染爱藏,随是何乘金刚心位及或八地以去,方舍。 若异熟位亦舍心者,即二乘入涅槃时舍,无漏心者,无有舍时。 「心」言「等」者,谓「所知依」、「执持识」等。 或心义者,菩萨因中、二乘无学,实有熏习;佛无熏习,前有熏习,熏习之种,如来亦有,亦得名「心」。 【疏翼】以上第一「八段十义」释初二颂半颂文中,第一以八段别解本识心、心所讫。 --------------------------------------------------------------------------------[1] 谓引经颂。 [2] 初中分二︰一、总,二、别。 此即总文。 [3] 「质多」,梵文「citta」。 [4] 见《摄论》及两《释》卷第一:何因缘故亦说名心? 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 [5] 灵泰《抄》云︰如愚意,初解,唯约集种在识中;后解,即约集诸种子后起现行;名之为心体。 [6] 见《摄论》及两《释》卷一。 [7] 《摄论》卷一:心体第三,若离阿赖耶识,无别可得。 [8] 《对法》卷二云︰心者,谓蕴、界、处习气所熏一切种子阿赖耶识,亦名异熟识,亦名阿陀那识,以能积集诸习气故。 习气者,谓由现行蕴等令彼种子皆得增益。 又云︰又言「心」者,谓能积集一切法习气故。 [9] 道邑《义蕴》云︰《摄论》中以积集、生起二义名心。 《对法论》中但云积集,不说生起,故云「一边」。 [10] 「阿陀那」,梵文「adana」。 [11] 《摄论》及二《释》卷一︰此识亦复说名阿陀那识,执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体取所依故。 所以者何? 有色诸根,由此执受,无有失坏,尽寿流转;又于相续正结生时,取彼生故,执受自体。 [12] 《对法》卷二云︰阿陀那识﹝梵文为「adana vijbana」﹞者,谓能数数令生相,持诸根等令不坏故。 [13] 「六」字,原误作「三」,今改。 [14] 见《解深密经》卷一,如云︰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15] 本论卷四中云:由此五识俱有所依,定有四种︰谓五色根、六、七、八识。 随缺一种,必不转故。 同境、分别、染净、根本、所依别故。 圣教唯说依五根者,以不共故,又必同境、近、相顺故。 [16] 《摄论? 无性释》卷一云︰所应可知,故名「所知」。 「依」,谓所依。 此「所依」声,简取能依杂染清净诸有为法,不取无为──由彼无有所依义故。 「所依」即是阿赖耶识──是彼因故,能引彼故,如其所应。 若尔,「所知」即「所知依」,由异熟识是所知性,故不相违。 《摄论? 世亲释》卷一云︰所应可知,故名「所知」,所谓杂染清净诸法,即三自性。 「依」,是因义。 [17] 《中边论》卷一原文:虚妄分别有,于此,二都无;此中唯有空,于彼,亦有此。 [18] 《摄论》约「是彼因故」,不取无为。 [19] 即为因缘义。 [20] 第三名「所知依」者,「依」可宽于因缘。 [21] 《对法》卷二:一切种子识者,谓能生蕴等诸法种子所积集故。 [22] 「六」字,原作「三」,今改。 《瑜伽》卷七十六云︰于﹝四生﹞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心识」藏文作「心」﹞。 成熟、展转、和合、增长、广大。 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23] 此谓大众部等。 《摄论》卷一、两《释》卷二云︰于大众部阿笈摩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根本识」,如树依根。 又名「穷生死蕴」,如云︰化地部中亦以异门密意说此名「穷生死蕴」。 又名「有分识」,如《摄论? 无性释》云︰分别一说部亦说此识名「有分识」。 [24] 见《摄论》卷一及两《释》,如云︰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阿赖耶为性;根本识为性;穷生死蕴为性等;由此异门,阿赖耶识﹝即指第八识﹞成大王路。 复有一类谓:心意识义一、文异,是义不成。 意、识两义差别可得,当知心义亦应有异。 [25] 「宝」字,原误作「实」。 《杂集论述记》卷十作「宝」。 [26] 《了义灯》卷十作《楞伽经》,因该经有「现识」名。 [27] 「别抄」,如《杂集论述记》卷十。 今取《了义灯》卷十解。 因其取《枢要》卷中十八名颂文,并较后出故,如云︰第八识名,总有十八。 颂曰︰无没、本、宅、藏、种、无垢、持、缘、显、现、转、心、依、异、识、根、生、有。 释曰︰初「无没识」者,《无相论》﹝《显识论》、《转识论》所从出﹞云︰一切诸种,无所隐没,故「无没」也﹝《显识论》云「正量部名为『无失』。 譬如券约,故佛说偈『诸业不失,无数劫中,至聚集时,与众生报。』萨婆多部名『同随得』。 『同』者︰与数、处、时等,相应长。 『随』者︰与三性不相妨。 而『得』者︰不失义。 同亦不失,随亦不失。 譬如摩斗楼(梵文为「madhula」,即芒果树),此言榆华(《成业论》作「枸橼」),取洛柯汁,谓赤色汁,点摩斗楼华须。 华须与赤色俱,后结实成熟,则有赤色出,是名『同时修得』,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 前者赤色出,是名『同修得』。 赤色至果不失,故名『同』。 前来至后不失,名『随』。 随最后显,故名『得』也。」﹞。 二、名「本识」者,谓是一切法之根本故﹝《广百论释论》卷二云「有情身中,一一名有阿赖耶识」。 《转识论》说「果报识」亦名「本识」﹞。 第三、「宅」者,亦《无相论》﹝《转识论》初﹞是种子之宅舍故﹝原为「亦名『宅识』,一切种子之所栖处」﹞。 四、「藏识」者,谓执藏识。 即阿赖耶﹝《转识论》初云「亦名『藏识』,一切种子隐伏之处」﹞。 五、名「种」者,谓种子识。 六、「无垢识」者,如下引《﹝如来功德庄严﹞经》。 七、「执持识」,谓阿陀那识。 八、名「缘」者,《辩中边论》﹝卷上〈辨相品〉﹞云:能缘事识故﹝原为「缘识者,谓藏识,是余事生缘故。 藏识为缘所生转识受用主故,名为『受者』」﹞。 九、名「显」者,《无相论》﹝《显识论》初﹞云:为显五根四大等,皆于此中显也﹝原文「『显识』者,即是本识。 此本识转作五尘四大等」﹞。 十、名「现识」者,《楞伽经》﹝《杂集论述记》卷十等误作「宝性论」乃见唐译卷一﹞云:诸法皆于本识上现故﹝唐译作「识广说有八,略则唯二︰谓现识及分别事识。 大慧! 如明镜中现诸色像,现识亦尔」﹞。 十一、「转」者,《无相论》﹝《转识论》首﹞云:与诸法为依而起故﹝原文为「识转有二种︰一、转为众生,二、转为法。 一切所缘不出此二,此二实无,但是识转作二相藐也」﹞。 十二、名「心」者,谓集起义故。 十三、名「依」者,谓「所知依」故。 十四、名「异」者,谓「异熟识」也。 十五、名「识」。 《无相论》﹝《显识论》末﹞云分别事识也﹝原为「显识是分别识因,显识被损,分别识亦被损。 此分别人、我,及六尘等识,又已灭尽,何止被损耶? 今言『被损』者,据净品为语。 此与本识俱尽也」﹞。 如依此文,则应名「分别识因」。 《楞伽》三译均说「分别事识」与「现识」或「了别识」对言,亦非指第八识。 若为第八识异名,则取魏译《楞伽》卷二初中「了别识」可,「识」言非指「分别事识」也。 《杂集论述记》卷十第六异名即作「了别事识」,实即「现识」。 十六、名「根识」者,大众部立为根本识。 十七、名「生」者,谓化地部名「穷生死蕴」。 十八、名「有」者,谓上座部﹝《摄论? 无性释》作「一说部」﹞、分别说部立为「有分识」。 [28] 灵泰《抄》云︰即约阿陀那相续执持位说也。 [29] 「藏」字下衍「故」字,《演秘》、《义演》牒文无。 [30] 「所」字,《义演》作「所」,余作「能」。 [31] 智周《演秘》云︰不取染法以为能藏,意明不取八为所藏,染法能藏。 [32] 「第三」,谓第三师。 [33] 道邑《义蕴》云︰论云「非无学位不退菩萨」者,初师「不退」,唯取渐悟。 第三师通取《十地》,故言「随应」。 如理《义演》云︰初师者,即取〈决择分〉四人︰谓三乘无学,及不退菩萨。 意说二乘无学回心名「不退菩萨」。 第三师取初地菩萨名「不退」──已证二空,已得二智。 应检前文,随理应说,彼已问答有学金刚故。 [34] 灵泰《抄》云︰此师即说入金刚心时,舍异熟识种子,唯有异熟识现行与金刚心俱起。 即是正舍名「舍」,其菩提在未来,名为将得也。 此师亦是不若义,此义即是护法门人释也。 [35] 见《佛地经论》卷三初、卷四末,乃至卷七。 [36] 「净」字,金陵本误作「诤」。 [37] 《佛地经论》总出云︰当知有五种法摄大觉地。 何等为五? 所谓清净界大圆镜智。 [38] 「不」字,疑为「亦」。 [39] 道邑《义蕴》云︰问︰平等性智正起之时,即不执藏,如何此智得缘赖耶? 答︰智虽不执,名未舍故。 设暂不执,未毕竟故,缘彼位故。 [40] 如理《义演》云︰「似能缘从所缘分三」者,意云三位者,一者、谓我爱执藏,二者、善恶业果,三者、相续执持。 第七亦有三者,谓染污末那、法我见末那,又但名末那。 [41] 「阿末罗识」,梵文为「amalaka」。 [42] 「阿末罗识」或「阿摩罗识」,相当唐译《瑜伽师地论》中的「转依」。 [43] 「古师」,谓如真谛。 [44] 见《楞伽经》魏译卷九、唐译卷六。 唐译卷六云:由虚妄分别,是则有识生;八、九识种种,如海众波浪。 [45] 「上」,谓《述记》卷二,「下」,谓《述记》卷四十一。 如卷二云︰《楞伽经》说「八、九种种识,如水中诸波」,说有九识,即是增数。 显依他识略有三﹝应作「二」﹞种﹝魏译《楞伽》卷二初云略有二种︰即「了别识」及「分别事识」。 「了别识」,即相当余二译「现识」﹞,广唯有八。 离于增减,故说「唯」言。 《楞伽经》中,兼说识性,或以第八染、净别开,故言九识。 [46] 《枢要》卷中云︰依《无相论》﹝《转识论》云「此境识俱泯,即是实性。 实性即是阿摩罗识,亦可卒终为论,是阿摩罗识也」﹞、《同性经》﹝卷上云「言菩提者,但有名字、言语,谓『菩提』耳。 何以故? 楞伽王! 无有是菩提,无根是菩提,无住是菩提,无垢是菩提,无尘是菩提,无我是菩提,不可捉是菩提,无色是菩提,无形是菩提,无此是菩提,无彼是菩提,无忧是菩提,无恼是菩提,无着是菩提,无染是菩提,无边是菩提,无伪是菩提,无浊是菩提,已过一切根是菩提,除一切忆想念是菩提,已过一切有行是菩提,无底是菩提,难知是菩提,甚深是菩提,无字是菩提,无相是菩提,寂静是菩提,清净是菩提,无上是菩提,无譬喻是菩提,无求是菩提,无断是菩提,不坏是菩提,无破是菩提,无思惟是菩提,无物是菩提,无为是菩提,无见是菩提,无害是菩提,无明是菩提,无流注是菩提,常住是菩提,虚空是菩提,无等等是菩提,不可说是菩提。 楞伽王! 欲求菩提者,若不求法,是求菩提,何以故? 楞伽王! 若无有着,得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垢识」是自性心,是真如理,故知「无垢」,通二种也。 [47] 《佛地经论》卷三中云︰复次,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何位初得? 何位现行? 无漏种姓无始本有,依异熟识生灭相续,发心以去,由外熏习渐渐增长。 大圆镜智相应心品金刚喻定现在前时,转灭一切有漏种子异熟识等。 尔时,方得最初现行一切佛果,无漏种子圆满依附,尽未来际常无间断。 [48] 「如」字,依《演秘》加,原脱。 [49] 如理《义演》云︰即种子生现行有同时、别时二种。 同时者,种子舍,异熟亦舍。 异时者,种子舍,异熟不舍。 若许金刚心趣无漏,第八识虽不受熏,以时少故,唯一剎那。 解脱道中方圆满故,所以但说佛有「无垢识」,不言菩萨也。 [50] 即下文云:二、无漏位,唯善性摄。 [51] 《述记》卷十二︰谓此识体,总有三位︰一、我爱执藏位,二、善恶业果位,三、相续执持位。 [52] 《述记》卷五辨第七识三位差别: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 [53] 《枢要》卷下云︰差别三中,以心对境,境有三位,谓「我爱执藏位」等。 心﹝能缘﹞亦应三︰补特伽罗执位,名染末那。 二、法执位,名不染末那。 三、思量位,但名末那。 与前三境相应,不宽、不狭。 今第三说「平等智」,不说「思量位」者,今显第七有二位别︰一、有漏,二、无漏。 无漏无别,有漏位中有染、不染,故分为三。 又前三位,心境虽相应,而境中「无垢」,不别明显。 今对彼境,虽宽狭不同,无漏义等;故说平智,不说末那。 此准本识名,亦应有四,加「正思量」,对彼「执持」故。 彼若但说异熟、无垢二名,此但名无覆、平等智。 彼但名「执持」,此亦但名「末那」,俱通染净故。 今此说别,故有三名。 [54] 《摄论》卷一、两《释》卷二:如是所知依说阿赖耶识为性,阿陀那识为性,心为性。 [55] 如《摄论》卷一、两《释》云︰声闻乘中亦以异门密意已说阿赖耶识。 如彼《增壹阿笈摩》说︰世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为断如是阿赖耶故,说正法时,恭敬摄耳、住求解心、法、随法行。 [56] 如《述记》卷十二。 [57] 道邑《义蕴》云︰此中赖耶,言「阿罗汉位舍」者,据舍能缘缚也。 若异熟识亦约舍缚名舍,即与赖耶同时而舍。 由约舍体,故前后别。 问︰何故异熟不约舍缚,赖耶即然? 答︰赖耶从缚立名,故据缚;异熟体是无记,故约舍体。 [58] 「颂中偏说二」所以中之一。 [59] 灵泰《抄》云︰此疏中两释中,两释即是正义︰一、初师云︰金刚心时与异熟识俱,其金刚心即与异熟同时灭。 故金刚心舍异熟识,即是正舍,名舍。 犹如小乘中说世第一法与异生性俱起,如敌怨相似。 即世第一法能容异生性,异生性与世第一法同时而舍。 即正舍,名「舍」也。 此师即是正义。 其金刚心时,菩提在未来,名为「将得」也。 智周《演秘》云︰余染种等,无间道起彼已舍矣。 第八种、现、金刚心俱,异熟无记,容俱无失。 [60] 「就」字,《义演》、金陵本作「熟」,《了义灯》、《演秘》、《义蕴》作「就」。 下同。 [61] 此下将得、正得正释第二义。 [62] 智周《演秘》云︰问︰初师种现而得俱时,今此不尔,何得同初? 答︰取无间道有异熟识少分,同也。 不言种现俱名为「同」。 若种现俱,即不得言「种现异时」。 [63] 胜友、胜子、智月等。 [64] 谓种生现行,有同时及异时二说。 [65] 即「有余依、无余依二地」。 [66] 如《瑜伽》卷八十云︰问︰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者,为有少分差别、意趣﹝藏文作「bsam pa」﹞殊异不耶? 答︰一切无有。 所以者何? 非此界中可得安立下中上品,不可施设高下、胜劣,此是如来,此声闻等。 灵泰《抄》云︰言无别者,即约三乘皆无苦依身故。 二乘入无余已,身智俱灭。 若佛虽无苦依,而得无漏五蕴常身等也。 发布时间:2025-11-06 14:19:4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