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册 卷三 十一、显赖耶非断非常 内容: 【论文】三? 一○一阿赖耶识,为断? 为常? 【疏翼】第一解初能变十义门中,第七段文解因果譬喻门。 即解第四颂第三句「恒转如暴流」。 【述记? 卷十八】下、第七段,即是第九解本识因果法喻门,是本[1]颂中第九句「恒转如暴流」也。 于中有二︰初、问,后、答。 将欲解文,寄问征起,此为问也。 前解自相唯阿赖耶。 今分别中,依自相说。 【论文】三? 一○二非断、非常,以「恒转」故。 【疏翼】第七段文,即十义门第九解本识因果法喻门中,第二正答所问。 于解法中分二,第二广解释中,又分二︰一、解「恒转」,二、解「如暴流」。 初又分二︰一、解「恒」,二、解「转」。 【述记? 卷十八】此第二、正答所问。 于中有三︰初、解本颂,次、破外执,后、劝归信。 初中有三︰初、解法,次、解喻,后、总结。 解法中有二︰先、举所明因果之法,后、广解释。 此即初也[2]。 举颂二字[3],正答前问。 经部师等,持种色、心,无色无心,有时断灭[4]。 僧佉自性虽为法种,仍体是常。 为简彼宗[5],言非常、断。 【论文】三? 一○三「恒」,谓此识无始时来,一类相续,常无间断。 【疏翼】第一解法中,第二广解释。 【述记? 卷十八】恒义如何? 下、广解也。 先解恒义,「一类」者,常无记义;「相续」者,未曾断义。 【疏翼】第一先解恒义中分三︰一、解「一类相续」,二、明无间断,三、持种不失。 此即初中初也。 【论文】三? 一○四是界、趣、生施设本故。 【疏翼】第一解恒义中,第二明无间断。 【述记? 卷十八】何义要须中无间断? 此意即是︰依此识故,施设三界、五趣、四生。 是引果故,识是界、趣、生之本也,下自当知。 言「施设」者,安立果名。 识若断灭,非界、趣、生。 故此「恒」言,正遮于断,即重显上一类义也。 若善、染等,体非一类,趣、生应杂,许杂起故。 由此,识是一类无记,不可杂起。 【论文】三? 一○五性坚,持种令不失故。 【疏翼】第一解恒义中,第三明持种不失。 【述记? 卷十八】此言显上「相续」之义,此义可知。 言「性坚」者,四义受熏,即初坚义。 乃至金刚,此不断故,故能受熏。 若不坚者,如六、七识,应不受熏。 复言「持种令不失」者,简经部等色、心受熏而能持种;于无色界入无心时,此种便失。 此识不尔,种不失故,故不可断。 此解恒义。 【疏翼】以上第一解「恒转」中,第一解恒义讫。 【论文】三? 一○六「转」,谓此识无始时来,念念生灭,前后变异。 【疏翼】第一解「恒转」中,第二解「转」。 于中分三︰一、遮常与一,二、因果灭生,三、显可熏。 此即初文。 【述记? 卷十八】此遮常、一。 此、简自性及我为常、为一。 以诸有情起分别心,计为我故。 言有生灭等,简彼一常故。 【论文】三? 一○七因灭果生,非常、一故。 【疏翼】第二解「转」中,第二因果灭生。 【述记? 卷十八】因果性故,简一,非我也;有生灭故,简常,非自性也;常、一之法,无因果故。 【论文】三? 一○八可为转识熏成种故。 【疏翼】第二解「转」中,第三显可熏。 【述记? 卷十八】何不是常? 常有何过? 显可熏义,不能受熏,是为过也,不为转识熏成种过。 常阿赖耶应不受熏。 以是常故。 如虚空等。 若不受熏,即无生死、涅槃差别。 此上解「转」。 总释颂中「恒转」二字,四义受熏,即皆具足︰一、无记,二、坚,三、可熏,非常一是,四、相应[6]。 可为识熏是。 【疏翼】以上第一解本颂中,第一解法讫。 【论文】三? 一○九「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犹如暴流,因果法尔。 【疏翼】第一解本颂中,第二解喻。 【述记? 卷十八】下、释「如暴流」[7]三字,有三义喻。 下解譬喻。 于中有二︰先、举法生灭喻,后、广解之。 此即初也。 一切因果皆非断常,故言「法尔」。 【论文】三? 一一○如暴流水──非断、非常、相续、长时──有所漂溺;此识亦尔,从无始来,生灭相续,非常、非断,漂溺有情,令不出离。 【疏翼】第二解喻「如暴流」中,第二广解之。 于中分三︰一、漂溺有情义,二、波浪不断义,三、内外随流义。 此即初喻。 《枢要》卷中云︰下明喻等三,喻恒转中︰一、沉浮两趣间喻,二、逢缘波浪起喻,三、漂流内外物喻。 非佛何能止? 【述记? 卷十八】暴,谓卒暴,即汛暴水。 前能引后,名曰「非常」;后水续前,称为「非断」。 生人天,喻「漂」;居恶趣,如「溺」。 本识能持业烦恼等,漂溺有情,以水为喻。 【论文】三? 一一一又如暴流,虽风等击起诸波浪,而流不断;此识亦尔,虽遇众缘起眼识等,而恒相续。 【疏翼】第二广解喻「如暴流」中,第二波浪不断义。 【述记? 卷十八】又识持种,三界生故,一浪因至一浪生,多浪因至多浪起,故名「暴流」。 以水为喻,如下文说。 【论文】三? 一一二又如暴流,漂水下上,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 【疏翼】第二广解喻「如暴流」中,第三内外随流义。 【述记? 卷十八】此、第三喻。 漂水下鱼、水上之草,喻内习气、外触、受等内外法也。 【疏翼】以上第一解本颂第三句后三字「如暴流」中,第二解喻讫。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一云︰阿赖耶识尽生死际无不同转耶? 抑相续转耶? 以彼非一向无不同转,而是剎那性故。 如是颂曰︰恒转如暴流。 论曰︰言「此」﹝汉译略「此」字﹞者,即正指阿赖耶识。 此中「恒转」者,谓因果相续不断生起。 于水聚中,前水后水相续不断流转,名为「暴流」,犹如暴流中漂流草、木、牛粪等,如是阿赖耶识具有福、非福,及不动业习气,复挟同触、作意等,尽生死际,相续不断生起。 【论文】三? 一一三如是法喻,意显此识无始因果,非断、常义。 谓此识性,无始时来,剎那剎那,果生因灭──果生故,非断;因灭故,非常;非断、非常,是缘起理,故说此识恒转如流。 【疏翼】第一解本颂中,第三总结,即合法喻。 【述记? 卷十八】此、合法喻,释其大意。 「果生故,非断」者,后法续故;「因灭故,非常」者,不恒住故。 此解法义令同于喻,余文可解。 上来大乘自述己义,成立因果。 【疏翼】以上第二正答所问中,第一解本颂「恒转如暴流」讫。 --------------------------------------------------------------------------------[1] 「本」,谓初能变识。 [2] 即初举所明因果之法。 [3] 谓「恒转」二字。 [4] 《俱舍论》卷四云︰此中何法名为种子? 谓名与色于生自果所有展转邻近功能。 此由相续转变差别,何名转变? 谓相续中,前后异性。 何名相续? 谓因果性三世诸行,何名差别? 谓有无间生果功能。 《俱舍光记》卷十七云︰彼宗种子熏名及色。 谓名色中于生自果所有种子,相续不断,名「展转」;将生自果名「邻近」,邻近果也;无间生果名「功能」,正起功能也;此三皆是种子异名。 此展转,由种子相续故展转不断;此邻近,由种子转变故邻近于果;此功能,由种子差别故正起功能。 此三,亦是种子异名,如其次第释上三种。 [5] 谓彼二宗:经部师与数论师僧佉。 [6] 即「与能熏共和合性」。 [7] 第四颂第三句后三字。 发布时间:2025-11-06 14:53:4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6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