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六编(七) 内容: 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第六编(七)01 第六编净土资粮:信、愿、行 第十八章信愿与菩提心第一节大乘菩提心相状当前位置:无量光明 净土宗 净土经论 净土宗教程第六编(七)净土宗教程第六编(七)净土经论 | 发表时间:2014-07-23第十八章信愿与菩提心菩提善根,是入大乘佛法的正因,不发正觉菩提之心,虽行六度万行,经恒沙劫,终不成佛,不发菩提心,勤修诸善根,魔所摄持。 证知菩提心乃万善之根本。 净宗修持的纲宗亦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菩提心实乃往生净土之种源。 若不发菩提心,即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然勤修,终不得往生。 兹拟就二个问题,一、大乘菩提心相状,二、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略作讨论。 第一节大乘菩提心相状菩提,梵语,觉义,即佛果之名。 菩提善根,性德中固有物(正因佛性),久蕴于五阴身心而不自觉,如草种之在地,但有土处,莫不有之。 人之佛性,亦复如是。 知诸性无常,佛种从缘起,能达缘起无性,即是成佛的真种。 下面,就大乘菩提心的内涵、相状与功能,略施阐释。 一、菩提心的内涵大乘佛典对菩提心的内涵及相状多有描述。 兹就《观经》、《大乘起信论》、《往生论》所示菩提心的内涵与相状,图示并阐释如下:《观经》三心:1. 至诚心、2. 深心、3. 回向发愿心《起信论》三心:1. 直心、2. 深心、3. 大悲心《往生论》三心:1. 无染清净心、2. 乐清净心、3. 安清净心圆证大涅盘三德:1. 法身德、2. 般若德、3. 解脱德1. 《观经》三心。 三心是《观经》上品上生章所载之文。 三心是三辈九品往生的正因。 若缺一心,即无从往生。 略而言之,至诚心是真实之诚心,是往生不伪之心。 深心是信自己的根机及佛的愿力之心。 回向发愿心是回向所修之行,愿求往生之心。 三心亦谓之安心,是将心安置于所求(净土)、所归(阿弥陀佛)、与所行(持名念佛)三者。 善导大师对《观经》三心的阐释详明而精要,兹录如下:一者至诚心,至是真的意思,诚是实的意思,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 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为真实业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炙头燃者,只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心不可也。 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 二者深心即是深信之心,真实信心有二种,一者信根机,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就人立信。 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 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者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真佛弟子。 上述二种深信之相乃念佛行人修净业的第一要义。 三者回向发愿心。 过去及以今生,身口意业所修出世善根,及随喜他一切凡圣身口意业所修世出世善根,以此自他所修善根,悉皆真实深信心中,回向愿生彼国(往相回向),生彼国己,见佛闻法,还起大悲回入生死稠林,教化众生(还相回向)①。 概言之:至诚心是真实之诚心,是往生不伪之心。 深心是信自己的机根及佛之愿力之心;回向发愿心是回向所修之行,愿求往生之心,此三心对治虚假心、疑心、不回向之三种心。 三心即是净宗菩提心之内涵,亦是净宗总安心。 三心具足,无行不成,愿行既成,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善导大师对《观经》三心的注释,弥契净宗心要,称佛本怀。 2. 《起信论》三心。 《大乘起信论》所示直心、深心与大悲心,属信成就发心。 大乘行人初涉信门,信知因果不昧,勉行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意指契向理体真如之心,别无歧路,此即自利利他二行之本。 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 意指修具万德,回向心源,即自利行本。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苦,意指广拔众苦,令得菩提,即利他行本。 古德将《观经》三心对应《起信论》三心,《观经》至诚心即直心(正念真如);深心即起信论乐集一切善行;回向发愿心即起信论大悲拔苦,度尽一切众生。 3. 《往生论》三心。 天亲菩萨在《往生论》中,将菩提心的特质概述为智慧、方便、慈悲(三者亦是成就五念门的前提)。 菩提心的相状则表现为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乐清净心一者无染清净心。 意指万善皆空,纤尘不立,直契真如。 菩提是无染清净处。 凡能不为自己求名求利求安乐,便是破我得无我,无我自然无染清净,无染清净心以智慧为本。 二者安清净心,若一行不圆,菩萨之心则不安隐。 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发愿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 安清净心以慈悲为本。 三者乐清净心,若一有情未度,菩萨之心则不喜乐。 乐者广度有情故,此即普度众生心。 若不发愿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不发愿与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便是违背大乘菩提门。 乐清净心以方便为本。 上述三心与观经三心,起信论三心,名殊理一。 天亲菩萨以此三心作参照系,指陈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会障碍菩萨成佛,应当远离。 “何等三种? 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着自身故。 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 三者依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心,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故。 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 ”这段法语非常精辟,针砭众生的弊病,吾人应深加警省。 行人如能发智悲方便合一的的大乘菩提门,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而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满足,必可圆证大涅盘三德。 此为诸佛一路涅盘门,故名大乘菩提门。 反之,如不能远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的法,则不仅难成佛道,亦不能达成往生成佛的愿望。 行人不可不慎。 发布时间:2025-11-07 09:35:5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6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