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智明:第二十七课 四重六度观 内容: 第二十七课四重六度观六度是菩萨道上根本的行法,而对于六度的深度与广度的不同体验,即形成菩萨道的位差与作用,所以智者大师以四重六度观的修法来实践菩萨行人的从浅位到深位的开发与胜进。 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种波罗密,加上方便愿力智,即成十度。 四重观分别有:事六度观,理六度观,不思议六度十度观,称性六度十度观。 一、事六度的观修以坚强的事行来体现菩萨道自利利他的精神,所以称为事六度。 谛观:1) 檀那波罗密财法二施度悭贪到布施彼岸。 2)尸罗波罗密僧俗二律度毁犯到持戒彼岸。 3) 羼提波罗密生法二忍度嗔恚到忍辱彼岸。 4) 毗梨耶波罗密身心二进度懈怠到精进彼岸。 5) 禅那波罗密世出世禅度散乱到禅定彼岸。 6)般若波罗密小大二智度愚痴到智慧彼岸。 依六度事缘而起谛观,一一明了,了知其中差别之相用,并体现在人生实践之中,以菩萨心而作利乐之行,从而获得六种度脱。 二、理六度的观修在事六度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如幻的智慧,一一了悟六度的事行皆如梦幻,本无所有,当体全空,于是达一切事当下即是真谛之理性。 谛观六度具体的行持时,做到能行所行以及中间皆不可得,即所谓三轮体空的无生正观。 如在布施时,能施的我,所接受布施的对象,以及中间的法与财等,一一体达,了不可得,心中不存丝毫分别之见,这样在布施等度中,即能体现无生的道妙。 三、不思议六度、十度的观修非空非有、无内无外,主客不立。 菩萨在无生正观的基础上,连无生也不住,尽管行而无所行,不必通过思维与观念才去行动,自然能以心智相应于众生的缘起而以六度或十度去方便度脱,使无量众生皆达彼岸。 这是菩萨在谛观中,以大愿、大智、大力、大方便体现了六度的无量法行,因为修养极高,行德流于自然,所以不必再作对立的思维观察才行于六度。 同时以智量无边故,能于一一度中摄一切法,成一切法,其量浩如恒沙。 此中深细,唯不断深入谛观,达成不思议心妙时,方能全体现前。 四、称性六度、十度的观修以实相圆悟的心智,念念之中均符合于法界的真性,由此而展开的圆融无碍的六度与十度,每一度也都具法界的全体。 一一之中具法界的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圆悟的人,在布施时,谛观施从缘生,当下无性,竖穷横遍,体自如如,空观现前。 正于空观现前之际,一切法都趣于施,因为当下圆具十法界的依正,而法界无外,离此更无一法可得假观现前。 正于即空即假之时,更于一切趣于布施与不趣布施的两边,平等圆照,即是中观现前。 称性的六度、十度,全在圆悟之人觉性的圆妙体现,一心三观之中,更无分别思量,乃是全体圆明,彻底朗照的。 六度的观修,先应从禅定来体悟。 然后在事缘中去应用,在节节深入之后,使悟智与妙行,成为圆融的一体,此时即不必分是度非度,一即是一切,一切也即是一,自在地妙显于生活的当下,成为圆明无碍的行人。 练习题:1. 试释六度的基本名义? 2. 四重六度的基本含义如何? 3. 事六度如何观修? 4. 理六度怎样才能体悟无生? 5. 十度中的方便、力愿、智、作何解释? 6. 为什么叫不思议六度、十度? 7. 不思议六度、十度如何观修? 8. 什么叫做称性? 9. 称性六度、十度如何观修? 思考题:1. 在六度观修中,如何体现事理一体,动静不二,心境无碍,圆妙自在? 2. 不同的悟智在实践六度中,有何不同? 发布时间:2025-11-21 12:13:0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