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永明延寿简介 内容: 延寿大师,一名永明延寿,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俗姓王,字仲玄,号抱一子。 唐朝禅师,是中国佛教史上,首位透过宗门禅而融摄教、律,并提倡禅净双修法门者。 延寿大师自幼习儒,怀经世济国抱负,先后任库吏及镇将,悟得世事无常之理,三十岁依止令参禅师出家,后随德绍禅师学习禅法,并得到印可。 于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有所感悟,朝晚施食鬼神,诵读法华,每天百八件佛事,勤修净业。 建隆二年(961)应吴越王钱俶之请,驻锡永明寺,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被后世弟子尊奉为净土宗第六祖,开创的禅净双修,使净土宗普及于民间,著《万善同归集》、《四料简》等, 为后世净土宗依据典籍。 天资过人大师自少天资过人,年十六时,曾著《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穆。 青年时既信仰佛教,戒杀放生。 曾为吴越王余杭库吏,年二十八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 时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每生慈悯心而购之放生。 后来因擅自动用库钱买动物放生,事发之后被判处死罪。 在押赴市曹处斩之际,面对死刑镇静自若,毫无惧色。 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 文穆王知道他擅用库银并无一文私用,同时也赞许他的慈心善举,便将其特赦释放,并听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剃度为僧,法名延寿,字智觉。 时乃公元933年,大师年方三十。 永明幼年时,有一次,因父母口角,为了劝和双亲,竟从高榻奋跃而下,跪泣于地,父母因而感动,从此不再争执。 十六岁那年,永明曾献齐天赋给吴越文穆王,大众推为才子。 弱冠之年,归心佛乘,决心茹素,日唯一食。 又持诵《法华经》,一目七行,每展卷时,感动群羊跪听。 二十八岁,永明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屡用公帑买鱼虾等物放生,事发后,判处死刑,在押赴市曹行刑时,面无惧容,典刑者追问其详,永明坦然表示动用库钱纯为护生,自己并未私用一文,于是被获无罪释放。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西元九三三),永明向吴越王禀明舍弃官位、妻孥,投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削染登戒。 永明出家后,白天执劳供众,夜晚习禅修定,每日以野蔬果腹,生活十分淡泊。 永明曾往天台山天柱峰九旬习定,待出定时,发现鷃雀竟筑巢在衣角中,如此禅定功夫非比寻常。 之后,永明又参谒法眼宗天台德韶禅师,深受器重。 一回,全寺大众出坡劳作,永明因听见柴薪堕地声而豁然契会,悟得玄旨,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从此更加精进于道业,曾于国清寺结坛修法华忏,一日在禅观之中,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获大辩才,承嗣德韶之法,为法眼宗三祖。 拈阄立志某日,永明阅《大智度论》:佛世一老人求出家,舍利弗不许,佛观此人,曩劫采樵为虎所逼,上树失声念南无佛,有此微善,遇佛得度,获罗汉果。 深感世间为业报所系不得解脱的众生,唯有靠念佛才可以化导,于是印弥陀塔四十八万本,劝人礼拜、称念。 不久,永明在忏堂绕佛时,见普贤菩萨现像在前,莲花在手,永明想起宿愿,内心进退未决,遂作二纸阄,一纸为一心禅定,另一则为万善生净土。 拈起七次,打开都是万善生净土。 从此,永明专注于劝人念佛回向净土。 后周广顺二年(西元九五二),永明居雪窦山,从他参学者众。 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九六○),永明又建杭州灵隐寺。 建隆二年,永明受吴越王钱俶之请,迁住永明寺(即净慈寺)大道场,每日忏愿、坐禅、说法不断,夜里施食鬼神,白天放赎生灵,黄昏则往别峰绕佛,称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每于深夜时分,寺里大众都可听到螺贝天乐及大师念佛的音声。 永明日日精进,以行百八件佛事为常课,并将所有佛事功德回向庄严净土,时人疑为弥勒菩萨下生。 忠懿王曾赞叹说:自古以来,求往生西方净土者,未有如此专精用功的人。 于是特为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愿。 永明居永明寺十五年,读诵《法华》等大乘经典共达一万三千部,门下弟子有一千七百人。 吴越王敕赐智觉禅师,世称永明大师。 苦于修行出家以后,修行非常用功,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此是《宋高僧传》中所记延寿大师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写照。 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寿便拜辞令参禅师,出外参学。 初于金华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后往天台山德韶禅师处修学禅法。 德韶是禅门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大师的弟子,禅学功夫甚深,吴越王曾礼其为国师。 延寿在禅学上的成就即是来自于德韶禅师的座下,《宋高僧传》记云:永明(延寿)在德韶会中,普请次,闻坠薪有声,豁然契悟,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 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 延寿在禅学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认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禅师传法,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 延寿居天台山时,常在国清寺,结坛修习为时二十一天的《法华忏》,后来又往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历时三年之久。 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与日俱增。 在天台山修学期间,于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获大辩才。 又于中夜经行时,忽觉普贤菩萨之莲花在手。 由是大师感于自己终身的修行趣向未有决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名一心禅观、一名万善庄严净土冥心恳祷之后,历经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那一阄。 于是延寿大师才下定决心开始一意兼修净业。 开授课业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延寿前往奉化雪窦寺任住持。 开展弘化事业,讲授禅学法要与净土理论。 依从他学习禅理与净土学问的人为数甚多。 而此时的延寿也开始着笔著书。 《雪窦寺志》中记载延寿在雪窦寺完成《宗镜录》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大师往杭州,主持复兴灵隐寺的工作,梵刹因之得以中兴。 一年之后,延寿迁往邻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净慈寺)居住,从其教者,有两千余人。 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延寿大师在永明寺这一住就达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事业。 延寿大师又称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来。 忠懿王深为器重大师的德行,诏赐名号为智觉禅师。 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声也因此而远扬于四方。 授菩萨戒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主要是受持神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类。 此外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 时人常听闻螺贝天乐响于天际。 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中则有详尽的记载。 此外,在北宋开宝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一座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江边,蔚为杭州一大景观。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时也注重于将自己的修行体验与对佛学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 数量达一百卷之巨的《宗镜录》即是在此时定稿刊行的。 其它的著作如《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受菩萨戒》、《定慧相资歌》、《警世》各一卷等书,也是相续在永明寺写成而传世的。 回天台山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寿大师,再次回到久别的天台山,在山上开坛传授菩萨戒,一时引来约一万余求受戒者。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的传戒法会。 此后岁月,大师自知世缘无多,便闭门谢客,专心念佛,誓生净土。 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之后,焚香礼佛,普告大众,趺坐而化。 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二。 茶毗后的舍利,鳞砌于全身。 太平兴国元年(976)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 后有游僧自临安来山经年绕塔,人问何故? 答言: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询之知乃杭州永明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礼敬耳。 是以仰慕大师故,特意来此瞻礼舍利宝塔。 可谓是净土宗史上一大奇闻。 大师寂后,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 宋崇宁五年(1106),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 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发布时间:2023-06-29 10:19:2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3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