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化家庭:孩子虚荣心太强怎么办?先反省教育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内容: 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好面子,要自尊,喜欢关注表面上的光彩。 这不仅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 时常产生嫉妒心理。 太强烈的表现欲,盲目攀比,好大喜功等等,都是虚荣心的表现。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见到,不光是大人,很多孩子也特别喜欢攀比,只穿某某品牌的衣服,只用某某品牌的手机,看到别的同学用了新款的书包,自己也想要买一个。 如果您为孩子的这些问题感到困惑时,首先要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 我们的价值观偏向精神生活,那孩子的人生方向就会朝这里走;我们追求的是物质享受,孩子就会朝追求物质享受的方向发展。 我们希望孩子往后注重德行,首先就要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是否正确。 有一对小姐弟在同一个幼儿园学习,姐姐经常被很多大人夸奖长得很漂亮,时间久了,这个孩子就很关注自己的外表,所以她常常上课上到一半,就会拿出镜子照一照。 慢慢的,她的学习跟弟弟差距拉得愈来愈大,因为她心思常常不能专注在学习上,很在意别人是否在看她,这样的孩子以后很容易走向虚荣浮华的人生。 所以,我们要知道什么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不应该常常称赞孩子的相貌和才华,而应该多称赞他的德行。 然而受社会潮流的影响,现在的小孩觉得什么是美呢? 很多孩子觉得名牌就是美,名牌的东西就是好的。 当他慢慢养成追求奢华品牌的心态,那么他这一生就会变成物质的奴隶。 现在走在大街上,常常看到有很多整容广告,可见人们对美貌的追求愈来愈强烈,很多人为了美,不惜改变自己的容颜。 然而,《孝经》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意思是说:我们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伤害它,这是落实孝道的开始。 所以,我们不能愈活愈颠倒,靠衣服、容貌来赢得别人的重视与尊重,都把时间消耗在虚妄、虚华、虚荣上,所以内心会愈来愈空虚。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而不是随之任之,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才会慢慢让他养成不正确的价值观。 少年时不懂得珍惜,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艰辛,而盲目消费、盲目享受,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福分折损掉了。 《弟子规》讲: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没有名牌的衣服和包包,没有山珍海味,其实没有关系,这并不是人生最重要的。 我们不比财富,不比食物,不比衣着,而要注重德行的增长,所谓:相由心生,内心美,外貌会更美。 也有人觉得住在豪华别墅,才显得自己有身份。 老祖宗提醒我们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 万贯家财,日食不过三餐。 所以,人在物质方面的需求,其实是很少的。 所谓知足常乐,能知足生活就非常轻松、简单,何必辛辛苦苦地去追求这些虚浮的东西。 古人的人生观与现代人不同,年少时积极培植福报,教育孩子要勤俭节约,种植福田。 接受圣贤教诲,慢慢就会为他人着想,照顾帮助别人,内心就已在积累福报了;中年时要学会造福,使家庭幸福和睦,为父母尽孝道,培养孩子的德行根基。 尽心尽责尽力于事业工作上;晚年时能够得以享福,身心健康,父慈子孝,子孙满堂,儿女成才,尽享天伦之乐。 如此,才是正真地在种植福田,积累福报,才是真正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3-07-01 14:42:4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4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