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7) 内容: 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7)古代中国四位宰相的祖荫世出世间的事,仅凭因果而已。 故佛家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左传》也说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然而人心沉沦,多不肯在善因上努力,唯贪求善果福庆。 又世人没有不爱其子孙的,皆想要自己的子孙兴旺蓬勃。 但能遂心如意的,却很罕见。 为何环球之忧? 父母,好心而事与愿违呢? 这是因为世俗皆不知积善余庆之理,甚至作恶蓄积以谋求子孙的幸福。 所以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法师曾说:如来说经,报通三世。 常人生子,略有四因。 报通三世者,第一现报,谓现在作善作恶,现生获福获殃。 如士子习举业,现身得功名。 此凡眼能见者。 第二生报,谓今生作善作恶,来生享福受罪。 如祖父重斯文,子孙方蓬勃。 此则凡眼所不能见,天眼犹能见之。 (今生来生,皆约本人说,然隔世之事,难以喻显,权约祖父子孙,欲人易了,弗成以词害义,至祷。)第三后报,谓今生作善作恶,至第三生,或四五六七生,或十百切切生,或一十百切切劫,或至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方受善恶之报。 如商周之王业,实肇基于稷契弼舜佐禹之时。 若三四生等,天眼犹能见之。 若百切切劫,天眼则不能见,声闻道眼,犹能见之。 若无量无边恒河沙劫,惟如来五眼圆明者能见。 尚非声闻道眼之境,况天眼、肉眼哉? 知此三报之义,则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圣言原自无爽。 若是读懂印光法师的这一段文字,自然对因果之理及积善余庆之事实,能有所清楚明了。 借此奉劝世界父母,假如想要子孙贤善蓬勃,应先励志断恶修善,恒心积善,方可不负所期。 今用《古代中国四位宰相的祖荫》为良鉴,启发自他,希愿皆信因果,改往修来。 萧瑀(唐朝宰相),字时文,在隋代曾担负内史侍郎、河池郡守。 后来,萧瑀带领自己管辖的郡,归附了唐高祖李渊,拜民部尚书。 在唐朝担负内史令、雍州都督、尚书右仆射、尚书左仆射、晋州都督、御史大夫、太常卿、河南道巡省大使等官职。 先后受加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太保,封宋国公。 唐太宗曾经赐诗给萧瑀,诗中有疾风知劲草,版荡识诚臣的名句。 贞观二十一年,萧瑀去世,寿七十四。 他的儿子们服从他的遗言,不择日,只做了简朴的安葬。 唐太宗为怀念开创唐朝的众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写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时常前往怀旧。 萧瑀等于二十四功臣中的一人。 关于萧瑀的祖荫,《旧唐书》卷六十三中有记载,称萧瑀的高祖是梁武帝。 梁武帝名叫萧衍,字叔达。 他是中国历史上以慈悲好善著名于世的皇帝。 萧衍在很小的时刻,他的母亲就去世了,六岁的他,水浆不进口三日,哭泣哀苦,有过成人,内外亲党,咸加敬异。 父亲去世时,表现出来的孝行,也异于常人,激动阁下。 在政治上,梁武帝履行德政,重视文教。 他在位时代,常对庶民施予恩惠恩泽。 多次对国中极贫苦的人家,免于赋税。 凡背井离乡而落空家产的人,恢复他们的田宅家当。 免除劳役五年。 假如老庶民有新生小孩的人家,从宽贷豁免除一些税收。 孤寡贫弱等无力生计的人,则给予救济,除此,还下诏清理世界的狱讼。 梁武帝当国时,在扶持佛法及振兴儒教方面,皆是竭尽全力。 自身则严守佛教的戒律,恭行儒家的礼教。 其事迹在《梁书》等多有记录。 在《新唐书》中,有这样一段评价。 梁萧氏兴江左,实有功在民,厥终无大恶,以浸微而亡,故余祉及其后裔。 自瑀逮遘,凡八叶宰相,名德相望,与唐盛衰。 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这段话的大请安思,是说梁武帝所开创的梁朝,实是有功于民,没有大恶。 以盈余的福祉留给子孙后代。 梁武帝的后人,贯穿全部唐朝,先后有萧瑀、萧嵩、萧华、萧复、萧俛、萧寘、萧仿、萧遘等八人担负过宰相一职。 加上萧顷在五代时期也做过宰相,堪称是宰相世家。 这种一门九相的成就,在历史上也是罕有的。 那些不懂得梁武帝萧衍而听信毁誉的人,真应该从新熟悉这位慈悲好善的菩萨皇帝。 吕夷简(宋朝宰相),字坦夫,寿州人(今安徽寿县)。 进士出身,担负过绛州军事推官、大理寺丞(相当于最高法院的官员)、通州通判(相当于副市长)、濠州通判、太常博士、滨州知州(相当于市长)、提点两浙刑狱、刑部员外郎、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右谏议大夫、尚书礼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集贤殿大学士、昭文馆大学士、中书侍郎、尚书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相当于宰相)、吏部尚书、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兼宰相)、司空、平章军国重事等重要官职。 关于吕夷简的祖荫。 据《宋史》和《嘉靖寿州志》记载,吕夷简的祖父叫吕龟祥,本来是莱州人,吕龟祥的父亲孟奇,生有两个儿子,长子龟图,次子龟祥。 宋宁靖兴国二年,吕龟祥考长进士,为殿中丞。 后来做了寿州的知州。 有惠政及民,民爱留之不忍去,遂家焉。 一个地方官,施政能够处处恩惠恩泽民众。 卸任时,竟然能感得老庶民的爱戴,而不谦让他离去。 于是就把家安在了寿州,子孙也都成为了寿州人。 虽然关于吕龟祥的评价仅此一句话,从中却可以看出一个从政者爱民利民的崇高境界。 吕夷简久居宰相之位,后其子吕公著也与司马光一同位居宰相,其远祖与祖父留于子孙的福荫,可想而知。 史天泽(元朝宰相),字润甫,燕京永清人(今属河北省)。 曾担负都元帅、五路万户、河南经略使(相当于省级军政长官)、河南等路宣抚使、江淮诸翼军马经略使、辅国上将军、枢密副使、中书右丞相、中书左丞相等重要官职。 至元十二年二月七日去世,寿七十四。 元世祖忽必烈据说史天泽去世的消息,派近臣赠给白银二千五百两用于解决凶事。 死后受赠太尉,谥忠武。 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立庙。 关于史天泽的祖荫,《元史》卷一百四十七中有记载。 他的曾祖父史伦,因建屋掘地挖到金银,才变得富有起来。 金朝末年,华夏魔难深重。 史伦建立了家塾,招徠学者,家里养活豪杰和读书人很多,在一方有侠义的声名。 士族有沦为奴虏的,急速出钱财赎回。 有一年发生大饥荒,史伦以粮食八万石施助饥者,人们都争着依附到他的门下。 到史天泽的祖父史成珪时,遭遇世乱,萑苻不靖,于是将自家的家当散尽,仅存仓储的粮食而已。 到了史天泽的父亲史秉直这一代,读书尚气义,也爱好施恩于人。 从史伦到史秉直,史家的三代人皆重义,恩惠恩泽当世。 其后人竟出了一位官至中书右丞相的史天泽。 在《元史》卷一百五十五的里面,评价史天泽进出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 世人将他比做唐朝的郭子仪及宋代的曹彬。 叶向高(明朝宰相),字进卿,福清人。 在万历十一年考长进士,授庶吉人,进编修。 担负过南京礼部右侍郎、吏部侍郎、礼部尚书(相当于国家教导部长)、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相当于财政部长)、武英殿大学士(位同于宰相)、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等重要官职。 先后受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少师兼太子太师、太傅等爵衔。 六十九岁时去世,到了崇祯初年,受赠太师,谥文忠。 《明史》给予叶向高的评价是:向高用宿望居相位,忧国奉公,每事执争尽忠荩。 又说向高为人光明忠诚,有德量,好培养善类。 关于叶向高的祖荫,可以追溯到一位叫叶宏的先祖,叶向高在《家谱列》中评价他家饶好施,里人有急,皆叩公 意思是说这位祖先家里较富,爱好施舍,村夫有急事,皆乞助于他。 到叶向高的高祖叶汉时,据说他尊敬读书的儒生,饮食钱财的赠予没有过吝惜。 闽清有一位叫郑仲达的穷苦墨客,和叶汉是石友。 常接收叶汉的赞助。 后来郑仲达中举当了官,叶汉竟然拒绝郑的重金酬谢。 观察迟疑者见状,都赞叹爱崇。 叶汉去世时,远近伤悼。 叶向高的曾祖叫叶仕俨,叶仕俨的父亲和哥哥早逝,他把祖上的遗产分成三份,最好的一份给嫂嫂和侄儿,中心的一份给弟弟,最差的一份留给自己。 叶仕俨还经常赞助贫弱,善行颇多,有的邻居向他借贷,日子久了还不起,他就把借据烧毁以示不追债。 他曾说:财有赢缩,义无死活,吾不因财而失义也。 有一次,叶仕俨的兄长被污陷杀人,害怕而逃走。 叶仕俨代兄入狱,备受熬煎。 行刑者说:我们要抓的是你的兄长,你不要自作自受。 叶仕俨说:我的兄长确实未杀人,欲加之罪,何患无词。 最终得以释放。 叶向高的祖父,名叫叶广彬。 读书明理,是当地著名的文士。 他的儿子叶朝荣,等于叶向高的父亲。 叶朝荣,字良时,号桂山。 曾担负江州别驾,主管一州的赋税征收,还做过瑞昌和彭泽的知县,及江西九江通判,后来更升为广西养利州知州。 叶朝荣仕进清廉,重视农田水利和文化教导,联结少数民族,是以受到当地庶民的赞誉。 据《福清县志/人物/前修》记载:叶朝荣主督赋,洁己恤民复筑城、建学、凿陂塘、垦田、导水,经画创置,皆贻民百世利。 暇则与诸生讲说经术,迪以纲常,至戎狄君长,皆款关受学。 州俗一新,埒于中土。 卒之日,僚属检其囊,仅书数卷,衣数袭而已。 由以上可知,叶家几代人皆有懿行,后人中出了一位首辅大臣。 叶向高虽身居高位,却生活朴素,家居只穿布衣。 他仕进许多年,未尝害一人,未尝受一人钱。 告老还乡时,熹宗皇帝赠给他白银千两,他却将此银捐出,用于建桥,桥名赐金桥。 根据《明史》记载,出于各类原因,宰相的事务一度皆由叶向高一人主持,所以被称做独相。 若非祖荫护持有力,子孙焉能如斯贤良。 《易经》中说自天佑之,吉无晦气。 苏东坡对此做解释说:曰佑,曰吉,曰无晦气,其为福也多矣。 而终不言其所乃至福之由,而象又因其成文,无所复说。 此岂真无说也哉! 孔子则说:佑者,助也。 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 是以自天佑之,吉无晦气也。 天道以善为顺,积善等于顺天,积恶等于逆天。 以上所举萧瑀、吕夷简、史天泽、叶向高,此四人的祖辈,皆有顺天之德。 故后人自天佑之,吉无晦气。 其祖荫所庇,子孙分别为唐、宋、元、明四个朝代的宰相。 世上有愿望子孙贤良的人,宜将此作一良鉴,持恒栽培。 为恶不知悔的人,应以此作一警醒,始于信任因果,终能迁恶向善。 发布时间:2023-07-02 10:30:0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4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