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口业之过(4) 内容: 口业之过(4)作者:妙祥法师六者须眉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不允许在这个须眉面前说僧人的过失。 一切须眉,他都是七宝身,而且很轻易获得这个削发的机会,削发很轻易成就的。 在他面前讲僧人过失,会坏掉他的信心。 别的,这须眉都是我们的前生父母,所以我们应该恭敬。 另一方面,我们对一切须眉还有教化的责任,令他们能够生起信心,将来好削发。 不能破了僧相,破了僧相会造很多的业。 不削发就是造业,是不是? 一人造业就会影响一大批人。 所以说,不能在须眉面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而且汉子还有很多的嗔恨心,还有行为啊。 嗔恨心一旦大了,他对苾刍采取行为就坏了,或是骂,或是砍,都是因为嘴的口业所造成的。 七者净人众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这个净人哪,就是包括给你做工作的人。 这个我给你说,最加小心。 我们那有很多净人,特别是男净人。 比如说互相干事,咱们需要人家护持。 因为他为三宝办事,在近前护持僧人去办些事。 咱有很多工作做不了。 而且佛法需要,特别是僧团需要很多的净人来护持。 他们本来是一心一意来护持佛法的。 然则因为我们互相呵举那破戒的比丘,说僧众的过失,会使他失掉信心,最后不护持你了。 而且本来应该做的工作,他也认为纰谬了。 有些我们做不到的工作,比如说出外,买车票啦,买器械啦,必须由净人来赞助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僧人的戒律。 等到你一旦说僧众的过失,他听久了今后,对僧人产生烦恼,认为你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不如法的。 而鼎力大举宣传:你看看,那天谁还叫我买这个呢,他说买饼好。 他不愿意吃馒头,说吃饼好,你看贪不贪? 他知道很多工作,本来是一件很正常的工作,他会认为不正常。 因为啥呢? 我给举个例子。 买饼买馒头,都是他自己说出的,最后问师父:你看决定买哪个? 师父说哪个都行。 他说:买饼行不可? 师父说行。 反过来他就倒置话了,说师父要饼,不要馒头。 本来是很正常的话,假如他对你失掉信心,他会说出很多非真实的事实。 人人还认为他说的话比较可托,即使说假话,人人也就信任他三分。 因为他经常在师父跟前,常做净人哪! 知道很多工作,假如他失掉信心了,都邑给你说出去的。 失掉信心,是坏了他的心,别的对僧团的破坏性就更大了,而且还形成了一种事实。 八者浩瀚苾刍、苾刍尼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特别不能在比丘尼面前,和浩瀚比丘面前,说僧人的过失。 比如说一小我犯过失了。 正好他过来了,一看他走慢了。 这个时刻有那么多的人,还有比丘尼,你不能语气很不好地说:某(沙弥)快点儿! 你怎么这么慢呢? 不能说啊! 你说他你捡不着! 而且人人笑话的不是他,而笑话的是你,没怀孕份,没有教化好。 别的,他们特别会笑话什么呢? 笑话僧团的不清净,而且笑话有这么多的破戒的苾刍。 他们也会失掉信心。 而且比丘尼,她们不会实行八敬法,对大僧不恭敬了,而产生了那种邪知邪见。 现在这个女人世界,你不知道,这女人可厉害了,削发后她也厉害。 所以说,她们很难调服。 佛制定比丘尼必须行八敬法才能成为比丘尼,才能得戒。 不可八敬法,比丘尼立时就破戒。 假如你在她面前,呵举破戒的比丘,她比较丘失掉信心,不恭敬。 不从外面,就从心里不恭敬,都邑失掉八敬法的,她的比丘尼戒实际上已经不成立了。 你想一想,你破了自己的法,也破了她的法,这都是不可的。 所以说我们人人不能在浩瀚苾刍和苾刍尼前,率尔呵举破戒比丘。 九者宿怨嫌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你不能在以前有怨恨,和我们有仇的人面前,去呵举破戒比丘。 比如说你们俩有抵触,你们俩以前就有这个宿怨,异常地嗔恨他。 因为你嗔恨他,就转移目标了,没法说他,怎么办呢? 正好有比丘过来了,或是有谁提到比丘的工作,你就大举比丘的过失,用比丘来作比喻,说比丘的过失,来进击宿怨嫌的人。 拿比丘来暗射这小我,而达到报复的目的,这样会使怨恨加倍深。 而且那小我,会加倍嗔恨。 不但嗔恨你,同样嗔恨比丘。 因为你拿比丘来进击他,他为了恨你,也得恨比丘。 是不是? 所以说,这样的话会造成仇上加仇。 不然则在你身上有点仇恨,最后还转移到僧人面前了,使他也腐化了。 所以特别小心,不能这样做。 因为在怨嫌前说僧众的过失,会仇上加仇的。 就算你不是暗射他,你在跟前说,都邑仇上加仇的。 一切僧人是清净的,假如不说僧人的过失,能把你仇恨化解了。 比如说,我和某人本有不合的地方。 然则,我称赞僧众的好,他也称赞僧众的好。 这么说来说去,我们俩的心自然就合了。 你知道吗? 所以僧相能解除一切仇恨。 假如你也说僧众不好,我也说僧众不好。 哎,两人说来说去,反而本来的仇没解,再仇上加仇。 你俩越来越稳固,还都谤了僧众,那个仇不会解开。 就算你想解开,也没有这么解的。 为了达到解除仇恨,去说僧众过失,那不会解开的,而只能加重。 因为你用错了药,你把毒药当甘露了。 想治病,毒药当甘露,你说能治病吗? 它不能治病,只会被毒死。 所以不能在宿怨嫌前,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十者内怀忿恨,率尔呵举破戒苾刍。 就是说心里不平的时刻,你不要去讲破戒苾刍的过失。 因为你讲出那个话,毫不是一种让他改正的话,而且,苾刍的破戒行为,在这个基本上,又加上你的嗔恨心,只能把这个破戒的工作越来越扩大。 同时,让你的嗔恨心越来越大,越说越造业,越说心里的嗔恨心越起来。 只能越来越坏你的心,所以说不能讲。 特别内怀忿恨,假如这小我确实有那么回事儿。 然则你那个心眼不正,说出一遍坏你一遍心。 假如你要不说,虽然你心里有嗔恨心,我们有时刻也有发性格的时刻,然则你只要咬牙忍得住不说就行。 比如说,这人有过失,我就忍得住不说。 他是个比丘,你要不讲,那个嗔恨心很快就下去。 因为什么呢? 因为你在保护着僧人的形象,这个功德就能化解你心中的嗔火。 这么样就能化解嗔火。 假如你如果再怀嗔恨心、忿恨去讲,只能是火上加火。 所以说,切切不能发性格,说别人过失。 我们日常平凡也要这样,发明谁有过失了,你假如发觉自己的心里不平,别讲,过一段时间再说。 想给谁提意见,这时不能讲,你越讲事越乱。 假如你要心里镇静地去找他谈,他什么事也没有;假如你要心不镇静,你找他谈,本来就算你有理的事儿,越谈他更加火。 那理有什么用呢? 关键是你那个心。 理是一方面,你如果有理了,更得心平气和去处理。 心要不平,有理变成无理。 本来是挺好的事,你异常有事理,然则你说他,他就不服。 他怎么不服呢? 你心先不服,心先有嗔恨心。 你不是想赞助他,而是想使劲说他一顿。 你自己心里不平,想把你那点儿气先出去再说。 你怎么对我这样呢? 你先出你的气。 还没等达到你要的效果,气还没出去呢,他那边就翻脸了。 不是他翻脸,是你的嗔恨心把他带动起来了。 他本来就够上火的了,像火似的,应该拿水去浇,你又拿油去浇,你说那个火它能下去吗? 火上浇油,最后拔苗助长。 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留意,不能有嗔恨心去说谁的过失。 想赞助人,我们就得心平气和的。 不管是去讲什么工作,你要退三步。 什么叫退三步? 一忍、再忍、三忍。 忍完了今后,你再去斟酌这个问题,能不能做。 有时刻忍一步呢,还行,忍两步呢,就做不到。 不可,这心里异常难熬苦楚,甚至不干了,这哪能这样呢? 这太委屈了,我做人也不能这样,我什么时刻受过这气啊? 受不了了。 当你一旦有举动,要行动时,你再忍一下,说:不可,我还得忍。 这时刻忍了,立时就要爆发,谁到跟前,你甚至都要着手了,甚至就要破口大骂的那种程度。 假如你再忍以前,那是什么? 一片清凉。 那个嗔恨心立时就化为甘露了,在这一点上,我们有时刻功夫不到,只能忍一步、两步,等第三步就忍不以前了,就吃大亏了。 所以人人,特别是在破戒的比丘面前,碰到认为不好事的时刻,我们都应该留意这些方法。 这不然则对破戒比丘,我们应该这么做。 就是世间法,就日常平凡一般工作,我们也应该这么做。 何况是比丘呢,是不是? 更得这么做。 我们一定要加倍小心。 假如我们这么做好了,立时就有无量的功德。 如是十种,名为不法,率尔呵举破戒苾刍,便获大罪。 设依实事而呵举者,尚不应受,况于非实?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真有那种犯戒的事实,都不允许你说,讲得很明白。 你说的是不是事实? 确实是那么回事儿,那也不允许讲。 何况不实呢,那更不允许了。 诸有受者,亦得大罪。 假如真有这样的事,你假如去这么做,你就获大罪了。 由此可知,非但在家信众说比丘过恶,犯大重罪,必受恶报。 身为削发僧众,说比丘过恶,也同样犯大重罪。 是以,佛陀为了避免缁素造口业,特别教诫僧众,不得向未受具戒者说比丘过恶。 (编者注:缁素,缁指削发人,素指在家人)就是说,不只在家的信众说比丘罪恶,要获大重罪,必受恶报。 就是你身为削发众,也不允许乱说。 削发众更不能向未受戒人说。 若是同样受戒的削发众,为了法,在特殊情况下,互相评论辩论法,这是别的的开许。 否则的话一概不得说。 来源:溯源佛教网站 发布时间:2023-07-03 10:47:3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4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