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法器:佛教法器-磬的介绍 内容: 磬辞源中引述说:磬:乐器也;以玉或石为之,其形如矩。 磬又叫做銈(金圭也)。 据说磬起源于我国古代,在虞舜时期,它便成为很重要的乐器了。 当时的磬,是用玉料或石料琢磨而成的。 那些石料,出产于我国泗水(在今山东省境)两岸的深山之中;它的颜色类似漆树,夹杂少许细白的纹理,看上去好像是玉类一般。 也有用太湖石去磨制的,不过,这种品质不如泗水的石料坚实而精致。 根据文献通考考证:到了南齐时代才有铁造的磬,又到了陈代才有铜造的磬。 初期使用玉料和石料所造的磬,是把石块磨成石片,形状如矩,中间折曲,两端低垂。 有如日本字母的︿字,也很像我国注音符号的ㄟ字一般。 造磬的方法,在考工记(考工记:书名,一卷;言百工之事。 即周礼之第六篇,亦名冬官考工记)一书中曾有叙述。 磬的种类很多,有玉磬、铁磬、铜磬、编磬、笙磬、颂磬、歌磬、特磬等许多类型。 每一种磬,大致都是用一枚到十六枚的石片或铁片组合而成的。 它是由于利用石片或铁片的长短厚薄的差异,而发出不同的音律。 例如编磬的制作方法:它是用十六枚石片(石磬),按照十二种音律的次序,横列成上下两排而组成的。 还有一种叫做方响的乐器,它是磬的一种代用品;它是用十六枚长方形的铁板排列而成。 上面所说的磬,都是悬挂在簨□(钟磬架子)上敲击的乐器。 在朝鲜半岛,到今天还有编磬、特磬的方响被流传使用著。 日本奈良兴福寺,不久之前还有一只华原磬被保存著,据说是一件非常名贵的古物。 考其形状,是属于钲鼓的一类。 佛教的僧磬,和上面所介绍的乐器磬大不相同。 佛教的磬是钵形的。 据禅林象器笺呗器门(日僧无著道忠編著)说:僧磬与乐器磬,其形全别。 乐器磬:板样曲折;考工记所谓倨勾,一矩有半者。 僧磬:如钵形;祇园图经云:可受五升。 可知天竺磬亦如钵器矣。 又石湖梅谱,以梅花半含比僧磬,支那(中国)僧磬之制可知焉。 佛教的磬,大致有圆磬(即大磬)、匾磬、小手磬(即引磬)等三数种。 圆磬有如钵状,多用铜铁等金属所造。 大者径约二、三尺,高不足二、三尺。 小者径约半尺,高不足半尺。 匾磬是石造的,象器笺说:小磬如桃大,底有窍,贯绪,连缚小竹枝为柄,以小铁桴(槌)击之,名为引磬。 盖因导引众故名。 现今之引磬,已改用木柄,贯以铜线。 磬是犍槌中的主脑,在寺僧集体行动时,由维那或悦众用它指挥大众进退起止,号令赞诵。 在大寺院、大丛林里,维那管用大磬,悦众持用引磬。 上殿时:悦众一人或数人,站在维那(一人)身后,悦众等于是维那的部属。 维那起腔,悦众接腔;维那转腔,悦众跟腔。 他们必须声声响朗、字正腔圆,以防大众高低失准,参差不齐。 大磬的敲用,多半是在起腔、收腔、合掌、放掌、以及佛号等处。 引磬的敲用,多半是在问讯、转身、礼拜、以及其他动作的场合如晚课蒙山施食时,行者的动作等。 大磬大抵用于指挥腔调,引磬则用于指挥行动,大磬并有振作心神的作用。 引磬在不敲铛、铪、铃鼓时,在必要时配合木鱼作为敲打板眼之用。 小寺院小道场人数少,维那、悦众两者往往都由一人兼任。 于是大磬和引磬就得由一个人同时并用了。 大磬和小磬,除了要在日常课诵、或者是各种法会、庆典、消灾、度亡. .. .. .等场合需要敲击外,还有许多仪节需要敲击它们据佛教仪式须知(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編著)说:圆磬念诵所鸣,维那主之。 凡住持或尊宿、仕官、施(施主)护(护法)等礼佛,皆鸣三下。 扁磬石为之,形似云板,悬方丈廊外;有客见住持,知客鸣三下。 又小手磬,礼佛诵经皆鸣之,为起止之节。 另据法器章说:磬: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大众看诵经咒时,直(值)殿者鸣之。 唱衣时,维那鸣之。 行者披剃时,作梵阇梨鸣之。 磬是一种神圣的器物,祇园图经中说:佛衣服院,阿难所止,常护佛衣。 有一铜磬,可受五升。 磬子四边,悉以黄金缕作过去佛弟子。 又鼻上,以紫磨金为九龙形;背上立天人像。 执玉槌,用击磬,声闻三千世界。 音中亦说诸佛教诫弟子法。 磬是梵王造之,及佛灭度,娑竭罗龙王收入海宫。 发布时间:2023-07-03 11:15:0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4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