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善操身心,收放自如 内容: 白氏云:“不如放身心,冥然任天造。 ”晁cháo氏云:“不如收身心,凝然归寂定。 ”放者流为猖狂,收者入于枯寂。 唯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 白居易的诗说:“凡事本如心,放心大胆去作,至于成败,一切听凭天意”。 晁补之的诗说:“凡事不如小心谨慎的去作,以期达到坚定不移的境界。 ” 放任身心容易使人流于狂放自大,约束身心容易使人流于枯槁死寂。 只有善于把控身心的人,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对一切事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 人行走在天地间,免不了会经历种种境遇,要想摆脱这样那样的烦恼,就得把握住自己的身心。 人的命运不可能完全听从天意,也不可能完全由自己把持。 操持身心需要适度,不能忘却最终的目标是什么,过之就会放任而无所谓于一切;同时也不能因为追求“慎独”而与世隔绝。 操持要适度,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自然状态,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所以,当收则收,当放则放,与红尘浮世,拥有身心自在。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太原(今属山西)人。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其诗早年与元稹zhěn齐名,称“元白”;晚年又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仙”之称。 也曾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贬谪zhé江州是白居易一生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以“兼济”为志,希望能做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贡献;但至此之后他的行事渐渐转向“独善其身”,虽仍有关怀人民百姓的心念,表现出的行动却已无过往的火花。 白居易在江州虽不得志,但仍能够恬然自处,曾在庐山香炉峰北建草堂,并与当地的僧人交游。 白居易晚年大多在洛阳度过,并笃信佛教,为僧如满之弟子。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歌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了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孟子说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他终生遵循的信条。 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 他的闲适诗浅显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思想,归趋田园的生活态度,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 能心怀“兼济天下”之志,随缘行“独善其身”之实,也是“善操身心,收放自如”的智慧。 [注释]冥然:沉静不语。 晁氏:晁补之,字无咎。 因慕陶渊明而修归来园,自号归来子。 寂定:断除妄心杂念而入禅定状态。 枯寂:寂寞。 发布时间:2022-07-29 21:08:59 更新时间:2022-07-29 21:09:5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4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