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法器:铛铪 内容: 铛铪铙钹铛、铪也是佛教赞诵或仪节中所使用的一种呗器。 两者配合板眼,庄饰节奏,以为伎乐供养。 这两种法器都是使用铜片制成的。 铛子的形状有如一只圆盘,直径约四五寸。 四边凿有小孔,用细绳把它绑在架子上,而后用一枝小木槌敲击它。 架子(铛架)有方形的,也有圆形的。 方形的架子是用硬木条或者是细竹所造的。 圆形的架子,则是用铜料制成,下按木柄。 铪子是用两枚圆铜片所造,中心处隆起(凸起),如浮沤状。 沤心有一小孔,孔中系一布缕(条)。 两手各执一片,相互敲击成声。 小的铪子,直径有五六寸;大的铪子直径约一尺数寸。 铛子在不敲击时,铛子与铛锤一并拿在左手,铛锤夹在铛子反面外,右手抱住平胸,铛子齐口。 敲击铛子时,左手握铛,右手执锤,铛子照面,这叫做照面铛子。 执锤是用大指、食指、中指,执住而击之。 铪子于不敲时,两片合拢,两手执持平胸。 用两大指与两食指,压在铪子边沿上面,其余六指托之,放在胸前。 这叫做平胸铪子。 打铪子时,左手抑托一片,右手覆提一片。 上铪边与下铪边相差数分,上铪击下铪。 这样敲叩,音声比较响亮。 铛子的来源,由于文献不足,尚待日后考证。 铪子古代称为铙钹。 据辞源记载:铙钹乐器,本名铜钹,南齐穆士素所造,其圆数寸。 大者出扶南、南昌、疏勒等国,其圆数尺。 隆起如浮沤,以韦(坚固柔软之皮)贯之,相击以和乐者。 今通称铙钹。 文献通考也是这样说的。 铪子又叫做铜钵。 据中文佛学大辞典说:杜氏通典曰:铜钵亦谓之铜盘,出于西戎及南蛮。 其圆数寸,隆起如浮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也。 法华经曰:琵琶铙铜钹,后混为一种,以为法事之乐器。 正字通曰:铜钹今铙钹也。 是铙钹为一物之本据也。 僧史略曰:初集鸣铙钹,唱佛歌赞。 又望月佛教大辞典说:钹又作铜钹、铜钹子、或铜钵子,亦称铜盘。 系用响铜所造。 其形如圆盘,中央隆起如丸状。 中心穿一小孔,系以布缕。 两片互击而鸣奏之。 (由日文译出)在佛教的典籍里,有很多地方提到铪子的名字。 例如法华经方便品说:琵琶铙铜钹。 佛本行经说:一千铜钹、一千具箫,常于宫中,奏乐不绝。 摩诃僧祇律第三十三说:击鼓、歌舞、琵琶、铙、铜钹。 另外在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及阿弥陀菩萨来迎图中,也有铙钹的图案。 再有敕修百丈清规卷下法器章铙钹项及禅林象笺呗器门中,也曾经有所说明。 钹的用场,除了唱诵赞偈时敲击之外,据敕修百丈清规卷下法器章(铙钹项)说:凡维那、住持揖两序出班上香时,藏殿祝赞转轮时,行者鸣之。 之外:迎引送亡时、行者披剃时、大众行道时、迎接新住持入院时,皆鸣之。 (由日文望月佛教大辞典译出)。 铪子不仅是佛教的乐器,而且在世俗间以及神教、道教,也都被普遍的使用著。 再者:铙钹一词,除了上面的一些介绍说明之外,还有其他不同的解释。 据辞源说:铙:(一)军乐器也。 【周礼以金铙止鼓注】,铙如铃,无舌有柄。 执而鸣之,以止击鼓。 宣和博古图有汉舞铙,镕铜镂为疏棂,而中含铜丸。 乐舞所用者也。 (二)钹之大者,俗亦谓之铙;又谓之铙钹。 雅乐、俗乐均用之。 中文佛学大辞典也说:铙与钹为二物,西戎、南蛮之乐器也。 三才图会曰:金铙如火斗(熨斗),有柄。 以铜为框(帮),疏其上。 如铃,中有丸。 执其柄而摇之,其声譊譊然,以止鼓。 。日文望月佛学大辞典说:铙有金铙、铜铙之分:金铙形如熨斗,有柄。 亦如铃,中有铁丸。 执柄摇之,用以止鼓,或指挥军队。 .. .. .. 铜铙又叫做铜拍子,其形与金铙迥异。 (由日文译)又湖海新闻说:宋徽宗宣和元年降手诏曰:按先天纪,钹乃黄帝战蚩尤之兵器。 胡人之凶具,中国自不合用。 综观上面所说的一些考据,我们可以知道:除了一种做为乐器的铙钹之外,还有一些是属于军用的铙钹。 发布时间:2023-07-03 11:46:1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4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