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浓不胜淡,俗不如雅 内容: 衮冕行中,著一藜杖的山人,便增一段高风; 渔樵路上,著一衮衣的朝士,转添许多俗气。 固知浓不胜淡,俗不如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达官贵人中如果出现了一个手拄拐杖的隐士,就会显得高雅不凡;在渔夫和樵中如果陪衬着一位衣着华丽的官员,就会显得格格不入,比较庸俗,由此可见浓肥不如清淡,庸俗不如高雅那样为人所推崇。 君子之乐不在富贵权富,只要有知心好友一同修身养性,就能安贫乐道,且乐在其中。 这是清淡之美、高雅之美。 古有清流与朝官两立的传统,仿佛一为朝官便为俗,一入山林便为清。 从形式上来讲,在朝、在野是不一样的。 但并非在朝无雅事,山林无俗辈。 这都不是绝对的,而在于人的品性、修养,就形式而言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就比较合适。 山野之中、布衣之内忽然来了一位衣着官服的大官,便容易容易有依势卖弄之嫌。 而朝士中站着一位樵夫、渔夫也会觉得很显眼,觉得不是很搭调。 清淡浓俗不能仅是形式而言,关键还是要看其人之品性是高雅还是低俗。 修行也是一样,不在于外像和当下的位置,而在于心性的觉悟、本性的回归。 唐高宗年间,弘忍大师开坛讲学。 当时,他大约有五百名的弟子,最有慧根的当属大弟子神秀。 神秀少年时为儒生游学江南,博览经史。 后翻山越岭,不远千里,投于弘忍门下。 当时他已五十岁,几年来,他夜以继日在弘忍身边服侍,深为弘忍器重,遂擢升其为上首弟子。 在当时,神秀被大家公认为禅宗的衣钵继承人。 弘忍感到自己渐渐老去,便想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 他召集众僧,要求每人作一偈,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浅。 神秀悟道颇深,当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题了一首偈诗:“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弘忍大师见到后很赞赏,让众僧都来此诵念此偈,说诉讼此偈能得大利益。 此时,慧能尚未剃度,在舂米,听到有人诵读神秀作的偈语。 到了夜间,慧能央求一名会写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语旁边另题了一首偈诗:“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大师看到这个偈子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当他听说是慧能后,就命人将他叫来,并当众批评慧能,又擦掉了这首偈诗,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转身就走了。 众僧之中,唯有慧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当天夜晚,三更时分,慧能来到弘忍的禅房。 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佛经的经典之一《金刚经》,并将衣钵传给了他。 慧能得法后,悄悄回到南方,隐居了十五年,后才前往曹溪宝林寺。 并留下慧能的言词《六祖坛经》,这就是南宗。 所以,很多时候不一定外相 和所在的位置就能决定此人的心性和修为。 【注释】   衮冕:指古代的帝王和公候的礼服,这里指达官贵人。 藜杖:指用藜的经做的手杖,轻巧且坚实。 朝士:指朝廷官员  华衣:指华丽的衣服 发布时间:2022-07-31 21:46:29 更新时间:2022-07-31 21:47:3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