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心虚意净,明心见性 内容: 心虚则性现,不息心而求见性,如拨波觅月;意净则心清,不了意而求明心,如索镜增尘。 内心了无一丝杂念,人的善良本性才会出现,心神不宁而想要发现本性,那就像拨开水面来找月亮一般,越拨越是找不到;意念清纯时心才会清明,假如不排除烦恼无明而想明了自性,那就等于想用落满灰尘的镜子,不去擦拭尘土反而增撒灰尘,怎能照出自己的样子? 心虚意净,是为了在大彻大悟中发现本性,还我本来面目。 寻根究底,一切受自性的主宰。 只有在内心了无杂念时才能做到,如果善恶、是非、爱憎等各种杂念缠绕心头,要想发现本性就等于雾里看花、水中捞月一般。 坐禅论道固然需要心虚意净,修身养性同样需要如此,只有让自心明澈如境,才能摒除私欲杂念,培养高尚品德。 明心见性,已经超越了凡夫的认识层面,不应以常规思维去理解。 禅宗有这样一个公案:六祖惠能向五祖求法,五祖传衣钵后,六祖就离开了。 五祖弟子中有个慧明,是将军出身,觉得六祖还是白衣,就是还是一个在家人,怎么有资格将祖师衣钵拿走呢? 一下子急眼了,心想,我慧明参礼过四祖,在五祖的席下也有年头,一个不识字的舂米的獦獠,才来不到一年的功夫,就得到了衣钵,于是便率领数十个想法跟他相同的人,一起向南追赶慧能大师。 他们顺着六祖的行踪,一直追到大庾岭。 因为慧明禅师是个武夫,跑得快,所以最先追上六祖。 六祖见慧明禅师追上来了,就把衣钵放在磐石上,说道:“此衣表信,可力争耶! 任君将去(衣钵是用来表信的,岂可以力相争! 如果你要,就拿去吧)。 ”说完,便隐入丛林中。 慧明禅师欣喜若狂,上前就抓衣钵。 提不动! 他一下惊呆了,于是使尽全身力气,再提一次,那衣钵依旧稳如泰山。 慧明禅师这下子害怕了,绕着衣钵直打转,身体开始发抖。 这时,他一念回心转意,对着丛林大声喊道:“行者! 行者! 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 六祖于是从丛林里走出来,于磐石上结跏趺jiā fū而坐。 慧明禅师连忙上前作礼,说道:“请行者为我开示法要! ”  六祖道:“你既为法而来,那就请你现在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听我为你说法”。 慧明禅师静心良久。 六祖说道:“不思善,不思恶,正恁nèn么时,阿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  慧明禅师当下大悟,遍体流汗,悲喜交至,涕泣滂沱,顶礼数拜。 但是,他心里还有疑问,于是问道:“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别有意旨否? ”六祖道:“与汝说者,即非密也。 汝若返照,密却在汝边(给你讲的,并不是真正的密意,你如果回光返照,密意就在你身边)。 ”  慧明禅师这一下心里彻底踏实了,说道:“某甲虽在黄梅随众,实未省自己面目。 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今行者即是某甲师也。 ”   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就是明心见性所见的“性”,即一念未生前的生命状态。 通常,我们都处在意识思维状态中,一念接着一念。 当思维尚未形成,念头尚未产生时,心是什么状态? 其实我们所要追寻的,就是心的源头。 [注释]心虚:指心中没有杂念,并非通常所说的心中恐惧。 性:与生俱来的气质,《中庸》中有“天命之谓性。 ” 发布时间:2022-08-12 21:31:48 更新时间:2022-08-12 21:32:3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