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内容: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4集 《安士全书》(第007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18年08月09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请各位同学翻开《安士全书》课本第三页第五行,我们看经文: 【前世后世。 犹之昨日来朝。 吾生合下自有。 并非佛家造出。 譬如五脏六腑。 本在病人自己腹中。 奈何因其出诸医人之口。 竟视为药笼中物乎。】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合下』就是当初、原先。 『五脏』是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药笼中物』就是盛装在药笼中备用的药物,我们现在俗话讲叫药罐子。 常常服药,服药久了以后,你就依赖这个药。 药就像一个笼子一样,你不吃药,譬如说,高血压,你不吃药,血压就会升高,你服用高血压药就是「药笼中物」,你就必须要用药才有办法维持身体健康,这个叫「药笼中物」。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前世后世,好像是昨天和明天一样,来得快,去得快。 我们生下来就存在了,存在这个前世后世的问题了,并不是佛家发明创造的。 例如五脏六腑,在病人自己的腹中,自己看不见,但因为藉医生的口,就知道病在哪个部位,并做为用药的地方,便成为「药笼中物」了。 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说,前世后世不是佛来发明的,也不是佛教发明的。 佛陀到这个世间来,只是告诉宇宙人生的真相,告诉我们轮回的道理,为什么会有三世因果? 为什么会有六道轮回? 如何出离三界六道轮回? 就必须要依苦集灭道、十二因缘、六度万行。 佛陀开这个方便法门,对声闻乘来说,佛陀讲苦集灭道。 对缘觉乘来说,佛陀讲十二因缘,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对菩萨乘来说,佛陀讲六度万行。 这个是佛陀的方便说。 但是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就开权显实了,权就是方便,实就是真实,舍弃方便,跟你讲真实义,「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个在《法华经》里面的名词,叫做「正直舍方便」,就是正念真如了,「正直舍方便」,就不再给你讲方便法,直接教你成佛,这个叫「正直舍方便」,这在《法华经》是一句很重要的经文。 所以佛陀在《法华经》讲,诸佛世尊唯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众生佛知佛见。 开示悟入,是佛陀到这个世间来的本怀。 所以佛陀在《法华经》里面说,「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 除佛方便说」。 以前讲二乘,大乘、小乘。 讲三乘,菩萨、缘觉、声闻乘。 都是佛方便说的。 所以佛陀在讲《法华经》的时候,你看佛陀的常随众都还有五千位比丘退席,而且都是跟随佛陀非常久的修声闻乘的阿罗汉,他不想听,他说,我已经证我空真如了,我证涅槃,怎么就还不到呢? 佛陀说,那是化城。 佛陀说,你们所证入的是偏真涅槃,不是正念真如。 佛陀是要你开示悟入佛知佛见,证法身,成佛,这个就是佛陀到这个世间来的本怀。 所以三界六道轮回的道理,因果报应的道理,不是佛发明的,是佛把道理讲出来。 就是佛只觉悟真理,他在菩提树下觉悟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 若离妄想、执着,一切无师智、自然智悉皆现前。 无师智、自然智就是你本自具足的清净智慧。 所以佛陀并不是创造真理。 所以六道轮回,它是无始无终的,它是法尔如是的。 那么这一段就是讲说,前世跟后世,就讲前世今生啦,就好像昨天跟今天。 所以我们当时在学内典研究的时候,我们老师就跟我们讲,他说,所谓三世,有时候讲起来好像说,前世,我还没有来投胎以前,叫前世。 这一世叫今世。 将来舍报以后,来生,叫做后世。 那叫三世,过去、现在、未来。 老师跟我们讲,他说,不是,前一念、现在这一念、后一念,就是三世了。 现在事实上讲完,已经变过去世了。 所以在《金刚经》里面讲说,三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所以这里讲说,前世、后世好像是昨天跟明天,『昨日来朝』。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它就存在了,「吾生合下自有,并非佛家造出」。 「譬如五脏六腑」,周安士菩萨特别用五脏六腑是在病人自己的肚子里面,可是因为是医生跟我们把脉,我们看不到我们自己的五脏六腑,我们只能按照我们所学的生理学,我们才知道说,心脏在哪个位置,大肠、小肠在什么位置,肝在什么位置,我们学生理学,身体的结构学,我们才知道。 但是我们都是靠医生跟我们讲的,噢,你心脏出问题了,你肠胃出问题了,我们从出生到往生都没有看到,除非你去开刀,医生拿给你看。 我曾经去检查肠胃镜,照肠胃镜,大肠、小肠,医生就会告诉你,你的肠胃,你的肠子,哪个地方有问题,或是哪个地方,我们台湾叫做胃溃疡,或是哪个地方发炎,他用X光片给你看。 所以你从出生到死亡,其实就是说,『出诸医人之口』,就是医生跟你讲,那你就变成「药笼中物」了。 所以这一段主要告诉你,确实有前世,有来生,有后世。 这里这个地方道理都很简单,我现在就讲一个现代公案来证明。 很多人不相信有前世、有后世,佛陀说,这个叫断灭之见,断见。 常见就是人死了永远当人。 人死了什么都没有,那叫断见。 断、常之见都是叫边见,是属于见惑里面的一种。 这个公案很有趣,我看了以后觉得来跟大家分享。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如果你有注意看新闻报导的话,就李昌钰博士前世是和尚。 我非常仰慕我们李昌钰学长,他是我们警官大学的学长,他还是在台湾毕业的,不是大陆的警官大学。 我读的是中央警察大学。 中央警察大学,它原来是在哪里呢? 在台北市,现在的台北市万华区,以前叫龙山区,因为有个龙山寺嘛,所以叫龙山区,现在改成万华区。 台北市万华区广州街,靠近中华路口,就是我们在读的那个中央警察大学,我就在那边读了四年。 后来我们学校搬到现在的桃园龟山。 其实我个人实在讲,跟警察有很深的因缘。 我会离开警职,辞掉督察工作,纯粹是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为了佛教,为众生。 不然的话,我时间是还没到,我要到明年才会退休,我现在如果还干的话,现在我还是督察。 督察工作是非常地好,警察同仁里面最向往就是督察,他有点像古代的御史,御史,就是查案。 警察如果有违法乱纪,就督察要去查案,有重大的勤务缺失,或是重大的治安活动,督察都要介入。 他有配司机啦,配座车啦,还有独立的办公室。 而且每一个分局,大概一个督察可以督导二到三个分局,二到三个分局都有督察的办公室。 你看这个工作多好,而且他平常没有业务,所以其实是满轻松的。 我到现在阿赖耶里面还有很多的警察种子,有时候晚上作梦,我是凡人还有梦啊,我都还梦到我在办案,你看阿赖耶里面那个警察种子有多深啊。 现在要努力,把它转化成菩提种子。 所以李昌钰博士是国际有名的鉴识专家,他侦破很多的无头公案,救了很多人,破了很多在美国很有名的刑案。 他是我们非常杰出的中央警察大学的校友,他也是跟我一样,是在广州街那个中央警察大学毕业的。 这个题目就是李昌钰自己说出来的,说他前世是和尚。 李昌钰博士他因为是科学鉴定专家,所以他其实他不太相信鬼神。 所以你看,前世是和尚,和尚当然相信鬼神,和尚当然相信六道,你看到这个人间来,一有荣华富贵,前世那个,便有隔阴之迷了,他就必须要薰习般若、薰习佛法,才有办法把他前世所修的再恢复。 他常常到各地去演讲,他说,他相信自己前世是个和尚。 那么他小名叫解尘,这个名字真的很像出家人的名字,解字辈的嘛,那尘呢? 烦恼,在佛经上的解释,六根对六尘,尘就是烦恼。 所以解尘就是解除烦恼。 他曾经到大陆狼山寺庙去「寻根」,很多奇妙的因缘,令李昌钰博士都无法解释。 他说,星云大师请他到佛光山演讲,他也到过法鼓山。 那么大陆很多佛堂也都请他去讲课,讲因果,他也看过很多案件,包括犹太教、天主教、基督教教堂,他都去演讲过。 那么红衣主教还找他说,Dr. Lee能不能教我抓鬼? 李昌钰博士说,我不相信鬼神,我怎么有办法抓鬼呢? 但是李昌钰博士他对于宗教信仰,他认为一个人有宗教信仰比没宗教信仰好,但是不能迷信。 没有错啊,佛法其实也不是讲迷信,佛法讲般若教育。 我们所谓的迷信、浅信、正信、深信、证信,佛法绝对不是迷信,佛法是觉悟的教育,佛陀教育是觉悟的教育。 迷信的话就心外求法了。 所以李昌钰博士说,如果整天烧香拜佛求发财、求升官,哪有这种事呢? 事实上佛陀也不是教你这些啊。 佛陀就是,像云谷会禅师教袁了凡先生一样啊,「命由我作,福自己求」,那这就是般若教育了。 所以李昌钰博士说,他前世是个和尚。 他家中总共有十三位兄弟姊妹,他从小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哥哥姐姐们,他们的小名都叫大宝、二宝,姊妹都叫珠龙、珠凤,唯独他叫解尘,跟兄长、跟姐姐他们不一样。 兄弟姐妹就说他是捡来的、是个灰尘,他心里很不平衡,就跑去问他妈妈。 李昌钰博士的妈妈非常长寿,而且是学佛的、吃素的。 他妈妈就笑着跟李昌钰博士说,他们乱讲,你是我亲生的,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十指连心,一样疼爱。 他妈妈告诉他一个故事,他妈妈说,李昌钰博士一生下来就无缘无故的哭。 为什么哭呢? 因为前世是和尚啊,来到娑婆世界啊,他还有觉性,他这个觉性很清楚啊。 我们以后在《安士全书》里面就会提到啊,文昌帝君到人间来,他知道,他还没有来入胎,他在天界啊,可是他被监生大神给他推下去以后,接生婆就说,是儿子,是儿子,是男的,是男的。 他那时候刚要从产门出来的时候,其实他很清楚,可是从产门一出来以后,掉在脸盆里面的时候,就不知道了,他就只听到说,是儿子,是男的,是男的。 这个叫做什么? 他在还没有到人间来那一剎那,他都还记得前世,可是一到脸盆上,生出来以后,忘记了。 跟这里一样啊,他无缘无故的哭。 那看医生、换奶妈都没有用。 这个以前宋朝一个公案,宋理宗就是阿育王寺的和尚再来的。 他要盖塔寺,跟沂亲王募款,沂亲王给他一点点钱,他结果认为是自己的福报不够,一气之下,用斧头把自己的手砍断了,血流而死。 结果这位和尚,阿育王寺的和尚把手砍断以后,血流而死以后,跑去哪里? 跑去沂亲王家做他儿子。 当怡亲王的儿子,福报够了嘛,因为他做和尚修了很多福报,而且他跟沂亲王又有缘,他们有法缘,也有这种,可能沂亲王常常去跟他请法,他跟他有缘,所以他就到沂亲王的家去做他儿子。 后来宋宁宗驾崩以后,宋宁宗死掉的时候没有儿子,他就叫他弟弟说,你把你儿子过继过来给我,才有办法继承江山,就宋理宗,在位四十年。 这个事情是,印光大师在《印光大师文钞》里面讲出来的。 那有什么证明呢? 跟李昌钰博士一样,这位阿育王寺的和尚投胎的,这位沂亲王的儿子,他一出生开始就哭,奶妈怎么抱都没用。 到哪里呢? 到墙壁上挂了一幅舍利塔,沂亲王这个儿子,奶妈抱到舍利塔下面,他就不哭了。 后来奶妈就把这一幅舍利塔挂在沂亲王儿子的房间,从此以后,这位和尚再来的这位沂亲王的小孩就不哭了。 后来沂亲王到阿育王寺去拜访,去查寻说,上次跟我募款那个法师到哪去了? 他说,从上次跟你募不到款以后,就拿斧头砍手自尽啦,就往生啦。 印光大师说,他是恶报先受。 他先把恶报先受掉,受掉以后,大福报在后面等他,他就去当沂亲王的儿子,所以他看到舍利塔就不哭了。 跟李昌钰博士倒有点像。 所以看医生、换奶妈都没有用。 有一天,就有一个和尚来,他爸爸就叫佣人送点柴米油盐,但和尚说他不是来化缘的,他是来拜见他的师父的。 家人说,开玩笑,我们哪里有你的师父。 已经变成小朋友啦,英文叫baby啦,婴儿啦。 和尚问家中说,是不是有刚生下来的小孩,能不能给我抱一抱看看。 和尚一看到他,立刻跪在地上拜见师父,他一听就不哭了,他一听就不哭了。 他这个情形跟什么又像,你知道吗? 跟六祖大师出生的时候,不是有两个和尚来敲门吗? 告诉惠能大师的父亲说,这个小孩子把他起成惠能,能够「惠施众生,能做佛事」,所以叫惠能,卢惠能。 那虚云老和尚生出来是一个肉团,他妈妈一看肉团,气死了,死掉了。 所以虚云老和尚他到人间来,他妈已经死掉了,因为他生下来是一个肉团啊,他妈妈一看到是肉团,气昏了,就死掉了。 后来也是有一位和尚来敲门,他说,你们是不是刚生出一个小孩? 他父亲说,对,他父亲就抱那个肉团出来给他看。 这位和尚就拿起戒刀把它剖开以后,抱出来就是虚云老和尚,一代的大师。 所以你看他们都修到怎么样? 修到他师父去哪里投胎了。 这个大概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在印光大师的标准,是不赞成这样的。 因为印光大师说,哪怕是你大和尚再来,在转生受身之间,一万个找不到一个二个不会迷的。 印光大师说,绝对迷,保证迷的,一万个,找不到一二个不迷的。 他说,在转生,就你不断的转生受身、转生受身,哪怕你是大菩萨再来的,哪怕你是大和尚再来,都很难。 要怎么样? 印光大师说,必须要先到极乐世界,才不会有三世怨。 这以后,我们会逐一逐一来探讨这个问题。 这位和尚一跪下去,李昌钰就不哭了。 那换句话说,李昌钰一出生,是婴孩的时候,他的耳根听到他前世的徒弟来拜他,他还记得,不哭了。 因为他跟他说几句话,李昌钰博士就不哭了。 和尚对李昌钰的母亲说,李昌钰以前是和尚,这次到人间来服务。 果然是来服务的,做鉴识专家,帮佛菩萨跟帮众生去破那一些无头公案,那些刑案,就是到人间来服务。 所以李昌钰的小名改成以前的法名,叫解尘,因为是那位和尚告诉李昌钰的母亲说,这个小孩就把他取成解尘,因为是他前世的他师父的法名。 这个故事李昌钰非常相信,我们也相信,绝对是三世因缘、三世因果。 所以你看,李昌钰博士学问非常地好,思路非常地清晰,心非常地细。 你看,那个蛛丝马迹,他都可以搜到这个破案的证据,科学办案。 那是什么? 前世修来的定慧啊,烦恼非常地轻,业障非常地轻,他有般若智慧。 你心清净,你才有办法看到非常微细的地方,别人看不到的,你会豁然贯通,你会有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在台北市警察局的时候,也是请他回来演讲,他确实思路非常清晰,辩才无碍。 那为什么会这样? 前世修戒定慧来的啦,这也是福报啊,心非常地观察入微。 所以用到世间法来讲,这个后得智就变成什么? 就变成是国际鉴识专家了,我们平常不注意的线索,一根毛发,在李昌钰的判断下,就是破案的具体证据。 所以我们台北市警察局,以前我有个同事叫谢松善主任,现在退休了,他是台北市政府警察局鉴识中心主任,我跟他非常要好,因为我们两个都是吃素,所以在警察局聚餐里面,我们两个坐在一起,因为都吃素的高阶警官嘛。 我当时是当管制中心主任,他是鉴识中心主任,我们两个座位,开会都坐在一起。 那我曾经问他一个问题说,我说,你学佛,吃素,不抽菸,不喝酒,你到刑案的命案现场,你是不是有感觉可以非常灵敏的,而且感受到被害人的痛苦。 他说,没错。 他说,观察得非常地仔细,而且吃素让他清净身口意业,学佛让他有这个智慧可以观照。 所以他手头上破过很多大案。 李昌钰博士他前世修得好。 但是李昌钰博士毕竟到这个世间来,已经有隔阴之迷了,所以他还是半信半疑,但是他一直记得这个事情。 在一九八五年他第一次回大陆时,到江苏故居去看有没有亲人,他是江苏人。 他其中有一个堂哥,不但说出他兄弟姊妹的名字,还知道他的小名叫解尘,他吓坏了,隔了几十年了,他怎么还知道他的小名呢? 而且说的故事比他妈妈还详细。 然后他说,那位来你家敲门那个和尚是从狼山来的,他都知道,这是他的堂哥。 李昌钰博士后来到大陆,指定要到狼山,接待人员告诉他说,没听过有这个地方啊。 后来他查出来,狼山在江苏南通,长江边上的一个小山。 李昌钰说,他坚持要爬山,山顶果然有一座庙,你看,找到前世修行的地方。 总的来说,李昌钰博士的缘比我们好,他有一个学佛吃素的妈妈告诉他这个故事,还有那位和尚来敲门,告诉他爸爸取名叫解尘,这些都是他前世修来的善缘。 他找到这一家庙,庙里的资料在文革时期全部被烧毁,但老和尚依稀还记得,就是这一家庙的老和尚,他现在找到的这一家庙的现在的老和尚,依稀还记得以前有解字辈的,辈分很高。 结果李昌钰博士一听马上说,赶快拜师公,我叫解尘,令老和尚哭笑不得。 见到这家庙的前世的住持。 李昌钰博士说,有一回他回台湾,去法鼓山见圣严法师,当时圣严法师已经有病了,身体不好,但是仍然见他,本来计划谈五分钟,结果跟圣严法师一聊就两个半小时,他才知道圣严法师也是来自狼山的,而且圣严法师也记得有解字辈的法师,两人相谈甚欢。 我们如果有天眼的话,我们就会去看到说,两位前世的修行人到今世在台湾见面了。 我的好朋友,升恒昌公司江董事长,就亲自接待过李昌钰博士。 我跟江董说,你怎么不通知我一下? 他说好朋友约的,不是他约的,他请他在升恒昌公司旗舰店吃饭。 我就跟江董说,下次来你记得要通知我一下,这是我非常仰慕的学长啊。 我这位好朋友江董还跟他合照。 李昌钰博士现在在大陆也到处在讲解善法,劝人为善。 这是讲到前世后世,我讲出李昌钰博士的有趣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跟大家分享。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人若无有后世。 不受轮回。 则世间便有多少不平事。 即圣贤议论。 亦有无征不信者矣。 且如孔子言仁者寿。 力称颜子之仁。 而颜反夭矣。 极恶盗跖之不仁。 而跖偏寿矣。 君子枉自为君子。 小人乐得为小人。 何以成其为造物。 唯有前世后世以为销算。 而后善有所劝。 恶有所惩。 上帝不受混帐之名。 孔子可免无稽之谤。 大矣哉。 一十七世之说也。】 这段讲得非常好,『一十七世之说也』。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无征不信』就是没有证据,不能使人相信。 这句成语出自哪里呢? 出自《礼记 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 我们再进一步去把《礼记 中庸》的全文调出来看,《礼记 中庸》〈第二十九章〉,「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整段的原文就在这里。 所以我们看到这里,「无征不信」,就是这里面的「虽善无征。 无征不信」,他中间原文是有个逗点的,不是连在一起,中间还有一个逗点,「无征」,然后「不信」。 我们来解释这一段《礼记 中庸》的原文。 做为君王要治理天下,有三件重大的事,就是议定礼节、制定法度和考订文字。 以上的三件事能做好的话,就会减少过错了。 理想虽然很好,但是不容易做到。 为什么呢? 因为像夏商两朝,虽然有许多完美的礼法,但是年代久远,已经无法考证了。 无法考证,就难以取信于民。 难以取信于民,百姓就不会遵从了。 往下来讲,像孔子这样完美的圣人,虽然德行很好,但是没有天子的尊位。 没有天子的尊位,就不容易取信于民。 难以取信于民,百姓也不会听从了。 这个地方我们前面有探讨过,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其实他是希望这些君王采取他的理念,他想帮助,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他其实他目的不是要当官,孔子当过大司寇。 可他的目的是要让这些君王采纳他的一些理想跟理念,然后来安邦定国。 但是孔子一直都,除了鲁国君王以外,都没有得到这些君王的重用。 所以让我们想到说,为什么佛陀他的护法里面,他度了很多国王。 老和尚也有讲过,有两种人可以帮助传统文化的弘扬,一个是在位者,就是掌握权力的,他可以变成制定国家政策;第二个,从事媒体工作。 以前当然是没有这种媒体的工具,但是天子他可以掌握整个天下的这些大权。 所以你看佛陀他的护法里面,他有频婆娑罗王,他有波斯匿王,甚至以前在古印度的时候,这八个国王,十六个小国,他们这些国王,其实都是护持佛陀的。 这个是提到这里,「无征不信」,我们做这样的补充。 再来,『仁者寿』,这个「仁者寿」其实是来自于孔子对颜回的赞叹,孔子在《论语》里面说,子曰,「知者乐(ㄧㄠˋ)水」。 这个字我查过很多地方,也有读知者乐(ㄌㄜˋ)水,但是正确的读法应该是「知者乐水」。 「乐」就是什么? 「乐」就是喜爱、欢喜。 所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ㄌㄜˋ),仁者寿」。 这个地方就要读「知者乐(ㄌㄜˋ)」啦,他就得到法喜,「知者」就是有智慧的人。 有智慧的人他向往像水,他喜欢到这个水的清澈,为什么? 水都代表清澈,代表清净无染。 那么「仁者乐山」,山就是崇高,高山仰止这种感觉,这是向往,这个德行就要像这个山,像山这样。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个「仁者寿」是从这个地方来的,慈悲的人一定长寿。 但是孔子说「仁者寿」,『力称颜子之仁』,反而颜回是短命,『夭』,「颜反夭」。 这个在《论语》〈雍也篇〉里面,孔安国的注解里面,「无欲故静」。 刚才我们讲,「仁者静」,「知者动」,孔安国说,「无欲故静」。 所以「仁者静」的原因在这里,他无欲则刚嘛,他能够格物致知。 所以「无欲」就是我们讲的,「无欲」是不受五欲六尘的污染。 包咸曰,「性静者多寿考」。 在李炳南老师的《论语讲要》中,「仁者不忧」,真正大慈悲心的人,他是离开苦乐忧喜舍的,仁者不忧,终日心安然,六脉平和,故寿。 这是李老师的讲解。 鲁哀公,「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这一段是孔子对颜回的赞叹。 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当中谁最好学呢? 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最好学,他从来不迁怒于别人,也不重犯同样的过错,「不迁怒,不贰过」,这就是颜回的德行。 换句话说,颜回本身他有菩萨的修持。 所谓「不迁怒」就是什么? 他贪瞋痴,他不起瞋心了。 那「不贰过」是什么样? 「不贰过」,他不会再犯有同样的错误。 所以孔子说,可是不幸,他短命死了,现在没有那样的人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只有颜回啊。 这是鲁哀公问孔子谁最好学。 好,我们再看看下面这个,「颜子之仁」我们已经解释过了,那我们介绍「颜子」,颜回。 颜子就是颜回,颜子,名回,字子渊,字子渊,春秋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他「天资明睿,贫而好学」,以德著称,「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其『不迁怒,不贰过』。 后世称为『复圣』,列于孔门德行科。」 再来,「夭」,「夭」就是少壮而死,短命。 『盗跖』,盗跖是人名,春秋时鲁国的大盗,春秋末期人,他是盗贼之王,恶名远扬。 在《庄子》〈盗跖篇〉里面,「孔子与柳下季为友。 柳下季之弟名曰盗跖」。 他哥哥是柳下季,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一位善人,跟孔子交情好,可是柳下季的弟弟就是盗跖。 有一点像佛陀的弟子,阿难跟提婆达多,提婆达多就是不守戒律,阿难是佛陀的侍者。 「盗跖从卒九千人,横行天下,侵暴诸侯」。 《庄子》〈盗跖篇〉说,跟随盗跖这些歹徒、这些强盗多少人呢? 九千人,有九千人跟随盗跖为非作歹,横行天下,常常去侵犯这些诸侯。 《荀子 不苟》说他,《荀子》〈不苟篇〉说,说盗跖,名声显赫像日月一样,与舜禹流传不息。 这是极善之人、极恶之人,这是成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荀子会这样讲,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 所以荀子才会说,盗跖名声显赫像日月一样。 『销算』,销算是结算,决算。 『混帐』,指帐目混乱。 『无稽』,无稽可考,「无稽」就是,我们说无稽之谈,就无可考信,没有根据。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人如果没有后世,不受轮回,那么世上就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 即使圣贤站出来讲话,也会因为没有证据,使人不相信了。 孔子说有仁心的人一定长寿,经常称赞颜回之仁,但颜回反而很早就死了。 无恶不作的盗跖非常不仁,但他反而长寿。 这样一来,君子就冤枉做君子了,小人就乐得做小人了,天地造物,怎么能够这样不公平呢? 只有前世后世互相加起来清算,互相抵偿,我们才知道修善积德,不断进步,造恶才会受到惩罚。 这样上帝就不受混帐的名声,孔子也可免受没有根据的毁谤。 所以在这边补充说明,就是基督教说,上帝要使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现象,是否上天堂,下地狱,要由因果来决定。 其实上帝说,「信我者永生」,以前我们老师在跟我们研讨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在内典研究班,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信我者永生」,大家都误会了,上帝的子民都说,我只要信上帝就可以永生。 老师跟我们说,其实上帝也是很有智慧的一位觉者,「信我者永生」,那个「我」是自性,那个「永生」是无量寿,「信我者永生」,不再受生死轮回了,离开三界六道了,那叫「信我者永生」。 所以,基督教说,上帝要使人,好人上天堂,恶人下地狱,这只是表面上的现象。 是否上天堂下地狱,是由因果来决定,是由业力来决定的。 你种了善因,才有上天堂的希望,你种了恶因,就有下地狱的趋势。 李炳南老师说,是强者先牵,不是谁来决定的。 上帝好像是世间的法官,如果没有做坏事,怎么会被捕入狱呢? 再说上帝是纯善的化身,祂不会使好人下地狱,恶人上天堂的。 所以命运是由因果来决定,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好,这一段里面值得探讨的有三个问题。 这三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拿出来讨论,有三个问题要探讨。 第一个问题探讨的是,善者恶报,恶者善报。 第二个问题要探讨的是,因果通三世。 第三个问题要探讨的是「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 我们分别来探讨这三个重点,因为跟这段经文有关。 为什么说探讨善者恶报,恶者善报呢? 就是经文里面讲,颜回是慈悲的,「仁者寿」,他反而是夭折,他是短命啊,「颜反夭」。 盗跖他是『不仁』,是强盗,他反而长寿了。 那就是恶人善报,善人恶报。 我们引用老法师的开示,老法师说,老法师在〈明了因果法则〉里面提到因果的五个原则,因果不同时、因果通三世、因小果大、因果不空、善恶不能相抵,这是老法师开示的五大原则。 老法师说,怎么样才能挽救这些造恶的人呢? 挽救这个动乱的社会呢? 最好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弘扬因果教育、提倡因果教育。 提倡因果教育必须了解刚才我讲那五大原则。 这个地方我们只用这五大原则里面其中一个,是因果不同时。 其实我看原文资料里面,因果不同时是,因跟果它不是同时产生的。 因果不同时,从因到果需要一段时间,这个道理可以从从事庄稼工作,就是农夫他们的耕作,可以看得出来,你种的瓜苗,要经过几个月时间才会成熟,才有瓜可以采。 同样道理,你现在做了善事,不能马上得到善果,需要一段时间,它的善果才会成熟。 那么你现在做的善事,马上得到善报,那是你前世修来的,不是你现在做善业的果报,是你过去所造的善业得到现在的善业的帮助而结成善果。 过去的善业是因,现在的善业是缘,帮助的缘,现在的善果是过去善因的果。 现在就是要探讨善人恶报了。 相反地来说,如果你现在做了善事,却没有得到善报,反而得到是恶报,并不代表你做了善事没有善果,而是你过去所造的恶业现在成熟了,过去所造的恶因,现在缘成熟了,产生恶报。 对于过去的恶业而言,你现在所做的善事是障缘,但是力量不足以阻止恶因结成恶果,但是必定使恶因的力量有削弱,所以你的恶报减轻了。 我们一般的用词叫重罪轻受。 如果不是因为你现在做善事,你这个恶报可能会更严重。 这是因缘果之间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这个是善人恶报。 那恶人善报呢? 很多人所以不相信因果,就是恶人善报,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个法则。 看到很多作恶的人没有得到恶报,依然逍遥法外,作威作福。 我们台北最近有发生几个案子,我都有注意看,他也是某某民意代表的亲戚,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然后介入人家那个建筑,建筑公司,就是建商的土地建案。 以前我在当副分局长的时候,常处理这个案子,黑道都会介入。 介入什么? 他要挖土方,因为你盖房子要挖土方起来,黑道就介入了,你土方必须给他运,他再把那些土拿去卖掉,赚很多钱。 你要是不给他做运送土方的工作,他怎么骚扰你呢? 我们以前常提报流氓嘛,提报这个黑道的、黑帮的头目,就是要去搜集证据嘛。 他知道我们警察在搜证,他怎么弄呢? 他跟建筑公司谈好,你不能报警,这等于变相收保护费,你的土方挖起来要给我卖,我拿去卖,而且是你不能收钱。 那些土方没有用嘛,其实土方也是有钱可以卖的,可是变相的,黑帮就拿去卖掉,卖土方,就挖起来的废土。 然后他就派一、二个喽囉在那边当作警卫工人,搭个棚子,在那边卖什么呢? 卖便当、卖茶叶、卖卤蛋。 工人要吃饭,要便当,我来叫。 要喝茶,我卖茶叶。 就变相的霸王茶、霸王便当,用这样养他的兄弟喽囉。 就这个工地是我把持的,这块肥肉。 你要不听,开枪示警,开黑枪。 这个在全世界都有,不单是指台湾。 可是你也看到,这些操纵土地买卖的这些黑帮头目,好像都是过得很好啊,开的豪华轿车,动辄几百万的轿车,每天都吃香喝辣的。 但是台北最近几个案子都这样,当场被格杀,被杀死在停车场,被杀死在马路边,都是跟土地纠纷有关。 这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一般人就是不了解,因为我们没有天眼。 那么这个人为什么他突然间有这样的福报呢? 这个人过去生中修大福报。 坦白说,他现在所得来这些钱,都是他过去生修的因。 他命中有的,老和尚说的他命中有的,他去当小偷,他现在所偷的钱是命中所有的,他不当小偷,那些钱,福报还是会现前。 可是他命中有的,他跑去当小偷,损了他的福报,最后他的福报还是减损。 那命中没有的小偷,一偷就被警察抓到了。 所以这个恶人过去生中修大福报,这一生虽然所造的恶业很多,但他现在所享受的是过去的福报还没享完,在那边享受。 过了十年、二十年,等到他的福报享尽了,可怕的恶报就现前了,因果是不会有差错的。 这是第一个,我们探讨善人恶报,恶人善报。 再来,因果通三世。 现在说为什么这么动乱? 主要原因是大家不相信因果报应,认为这是封建迷信,所以敢造作种种恶业,肆无忌惮。 为了满足自私自利的欲望,不惜昧着良心,损人利己,做出种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正因为人心坏了,所以社会乱。 《书经》上说,「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行善的人,上天赐给他种种福报;造恶的人,上天就降给他种种灾难。 又说,「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你顺着正道就得到吉祥,你背着正道就凶险,这是影子随形,声音有回响一样,毫无差错的。 所以《太上感应篇》上说,「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所以因果通三世,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科学家已经慢慢证明有前世今生的轮回存在。 今天我还看到报纸,报告一个事情,一位中东的民众,一个小孩,他这边头部有一个胎记,他告诉他的家人,他找到他前世的坟墓。 棺木一打开,这位小孩的前世,是被人家用斧头砍死的,而且这位小孩还可以讲出前世谁砍他。 后来警方就按照这个线索去把前世那个凶手抓来,他不承认。 后来这位小孩子他这个胎记,是有红色的胎记,跟那个亡者的骨头的位置一模一样,证明了,证明,像这个就是,这种新闻报导都证明,有前世今生的轮回存在。 后来那位前世的凶手就俯首认罪,就是他前世,谋杀这位小孩子的前身。 所以前世今生具有因果关系,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那么「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老法师说,因果通三世,有现报、生报、后报。 现报,现在做现在报,今生造业,今生受报,又称为现世报。 老和尚说,这只是花报,现世报只是一种花报,就像结成果实之前会先开花一样。 正式的果报还在来世,果报的程度比花报更重。 当然果报,譬如杀人的话,果报是在地狱。 那你现在所看到的是这个人被枪毙,这个被枪毙这个杀人犯,他现在所受的果报是花报,他将来还要到地狱去受报。 那么到人间来以后,有余报,还要受短命多病的报,短命多病的果报。 这是现报。 那生报呢? 今生造业,来生受报。 这是最普遍的现象。 第三个,后报,今生造业,下下生以后才受报。 这辈子造业之后,现报没受,第二辈子生报也没受,要等到第三世、第四世,甚至更久以后才受报。 这叫后报。 第四个,不定报,今生造业,不一定在哪一生受报,要看遇到什么样的缘而决定的。 如果现世缘俱足了,就现世受报。 如果后世的缘俱足,就后世受报。 以上因果通三世,有这四种,现报、生报、后报、不定报。 最后一个,我们来讨论一下,「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 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其实应该这样才对。 可是这个地方,经文上讲说,「君子枉自为君子」,因为没有因果嘛,那君子就变成冤枉作君子了。 「小人乐得为小人」,他可以无恶不作啊,因为没有因果啊,没有因缘果报啊。 这一段我们一样引用老法师的开示。 老法师说,古人常说,人到老年,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 那么在今天,不但老年、壮年、青年,乃至于少年,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一切幸福都免谈。 那么如何得到健康身体呢? 这是一门大学问,因此佛家、儒家、道家都有强调养生之法。 佛法讲因果通三世,有过去世、现在世及未来世,世间人只看到这一世,没有看到来生,更没有看到前世了,所以立论不够健全。 因为你没有我们的佛法里面讲天眼通、宿命通,但是开悟的圣人就有了,那一般凡夫没有办法。 所以一切的众生都希望求财富、求聪明智慧、求健康长寿,求得到吗?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这个是大原则,「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只要来学佛,你真正依照佛陀的教诲,你就可以得到这样的感应,叫做「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那么「佛氏门中」这也可以解释说,你如果我执破了、法执破了,你见思惑破了、尘沙惑破了,再破根本无明,你福报智慧就现前,那求什么有什么,叫心想事成。 你看老和尚啊,老和尚常说他是乞丐命啊,又是短命啊,四十五岁就要往生了,他一辈子是乞丐命啊,可是现在不是乞丐命了,他现在已经九十二岁了,老和尚的福报非常地大,他有求必应啊。 现在老和尚想成立英国汉学院,马上就可以成立了,这叫有求必应啊。 菩萨都可以怎么样? 心想事成。 为什么? 因为他已经破见思惑、破尘沙惑了嘛,他没有我执、法执了。 所以「佛氏门中」叫作清净心。 你业障消了,福报自然现前。 这说明确实可以求得到的。 你想求果报,一定要知道因,果必有因。 所谓善因善果,恶因恶报,这是因果定律。 想求善果,一定要种善因,若不种善因,能得善果,无有是处。 财富从哪里来? 从布施来的,从财布施来的,不是运气好。 这个地方老和尚常常讲香港首富李嘉诚,李嘉诚刚到香港奋斗的时候,去创业的时候,他首席算命师陈朗,陈朗就问李嘉诚说,你要多少钱你才会满足? 李嘉诚说,我只要三千万港币,我就很满足了。 因为他是从广东潮州到香港创业的。 陈朗跟李嘉诚说,你命中不止三千万港币,你的命盘里面的财富是满出来的,是溢出来的。 上次我在讲课里面有提到说,台湾的灵巖山寺妙莲长老,灵巖山寺,九二一地震来震垮了,李嘉诚来盖的,因为妙莲长老的徒弟是刘德华。 后来这个事情我去查证,是香港另外一位企业家,也是慈善家,他来盖的。 他在香港,这位慈善家在香港也是非常有名的,是他来盖的,不是李嘉诚,我在这边特别更正一下。 我是后来问从灵巖山寺出家的,我们万人念佛的大会惟那自诚法师。 自诚法师是九岁出家的,他是妙莲长老剃度的。 所以自诚法师说出来的绝对是事实,他对妙莲长老的灵巖山寺非常地了解,他说,不是,不是李嘉诚盖的,是香港另外一位企业家,也是慈善家来盖的。 所以李嘉诚这个公案印证老和尚说,财富从哪里来? 从布施来的,财布施来的,不是运气好啊。 所以老和尚特别有解释说,李嘉诚去做钢铁,你也去做钢铁,李嘉诚赚钱,你不一定会赚钱。 为什么? 因为因不一样嘛。 也不是巧妙的手段可以得来的,说你的手段有多巧妙,可以得到这些财富,没办法。 所以这些都是缘,必须要从因下手,他过去生有修财布施,这一生因缘成熟,自然得到。 所以你命里没有的,无论用什么方法去求得,都得不到,命里有的,不需要任何手段也能得的到。 所以这才是叫做「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要这样更正才对。 经文上说,「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那没有人愿意行善啦,没有人愿意积德啦,没有善恶因果报应啦。 所以法布施是因,聪明智慧是果报。 无畏布施是因,健康长寿是果报。 佛法来讲,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这是无畏布施。 为什么一切众生喜欢菩萨? 因为菩萨心地真诚、清净、慈悲,他没有伤害任何众生的念头,所以众生跟菩萨在一起有安全感。 菩萨不但不伤害他,而且还会保护他。 这是真的,有一次我在新北市芦洲护持莲品念佛会办五戒、菩萨戒戒会,传戒的三位律师是道海律师、果清律师、宗兴律师。 道海律师已经圆寂了。 我们几位戒会的干部,我们就在门口迎接果清律师跟宗兴律师到。 刚好现场有一只白色的鸽子飞过来,在上面盘旋,在我们这一群义工的上面盘旋。 这一只鸽子应该是也是前世有修的。 我那时候其实有动一个念头说,过来过来,飞在我的肩膀上,或是飞在我手上。 我们都有这种什么? 表示你修得很好,鸽子都飞到你的肩膀上了。 结果不是飞到我肩膀上,那一只鸽子就这样盘旋几圈以后,飞到一位居士的肩膀上。 我就很好奇,我就问那个主办方林果密会长,我说,这位居士修得怎么样? 他说,哎呀,这个居士修得太好了,吃长素,心地非常慈悲。 换句话说,他散发出来的磁波,就这里讲的,他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连鸽子都不怕他。 蠢动含灵皆有佛性,牠们也可以感受到磁波,这位居士出来的磁波是跟牠的频率是相通的。 后来这位居士,这只鸽子就落在他的肩膀上,都没有离开,一直到果清律师跟宗兴律师到了以后,我们送两位律师到法师休息室。 然后那只鸽子后来又飞到另外一位女众的身上,一位女居士的肩膀上。 正好我人要到和尚休息室,要跟果清律师跟宗兴律师还有道海律师说一些大会的事情,我赶快叫那位女众,妳赶快进来,请果清律师给牠皈依。 结果那只鸽子也没有飞走,就跟了那位女众,就跪在果清律师前面,哎呀,那个女众一直哭,一直哭,自然就一直哭,不知怎么哭,不知道。 大概是替那只鸽子在哭,忏悔业障,前世可能是修行人,这一辈子变成鸽子了,但是知道这个地方办戒会,牠也要希望仰仗这个福德。 果然,果清律师给牠三皈,传三皈五戒,为这只鸽子传三皈五戒。 这只鸽子有福报,但是要怎么样? 要我这个缘,我叫牠赶快进来,牠才有得度的因缘。 这也是什么? 这也是我是就是有修这么一点慈悲心,就有这个福报。 要不然,你看过就看过,一只白鸽飞来飞去的,这样就过去,牠错过这个因缘,要再脱离畜生身很难。 但是牠一旦给果清律师受三皈五戒,牠就有脱离畜生身的机会。 这里讲,老和尚说,菩萨心地真诚、清净、慈悲,绝不会有伤害众生的念头,所以众生跟菩萨在一起有安全感。 菩萨不但不伤害他,而且还会保护他。 我们这一生所得到的果报,多半是前世修的。 各位记得,你现在所享受的所有的福报,都是前世修的。 我也常常想到这个问题。 所以你现在如果是长寿,那是前世修的。 所以我们都要以了凡先生做榜样,了凡先生今生就已经得到这个今世修的果报了,他改变了定业了。 所以我们要努力认真修学,弥补前世的不足,这一生才会得到好果报。 了凡先生一家人,过去生中所修积的并非很厚,而他在这一生当中通达这个道理跟事实真相,因此全家人断恶修善,欢喜施舍,整个家运和个人的命运全转过来。 由此可知,命是自己造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中,自己可以改造命运。 所以我用这一段的补充来强调「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这一段里面有一段法语就是「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我们应该把它改成「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 那么看下面第三段: 【虚无寂灭之学。 非吾儒所痛恨乎。 既已恨之。 不可身自蹈之。 今之述佛理以劝世者。 必曰作善得福。 作恶得祸。 明有因果。 幽有鬼神。 已往者是前生。 未来者为后世。 步步据实。 试问虚无二字。 如何可加。 而谤佛者。 则以地狱天堂为荒诞。 前世后世为渺茫。 谓此身来无消息。 去无踪影。 静言思之。 恰中虚无二字之病。 学佛者之言曰。 肉躯虽有败坏。 真性原无生死。 而谤佛者辄云。 无有前生。 无复后世。 夫曰舍一身复受一身。 则是虽寂而不寂。 虽灭而不灭也。 若其舍一身不复受一身。 则是一寂而长寂。 一灭而永灭矣。 平心自揣。 试问寂灭二字。 毕竟谁当受之。 嗟乎。 身若侏儒。 而反讥防风氏为短小。 亦已过矣。】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虚无寂灭之学』是指谈玄说妙,不尚务实的学说。 二,『荒诞』,极言虚妄,不足凭信。 『渺茫』,难以预期,没有把握。 『辄』,总是,每每。 『揣』是估量。 『防风氏』是出自《国语 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嵇之山,防风氏后致,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防风氏身材巨大,受戮后一节骨头就装满了整辆车子了。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说,白话解: 「虚无寂灭」的学问,不是我们儒家所痛恨的吗? 既然痛恨它,就不能自己重蹈覆辙。 现在讲佛理来劝世者,一定会说作善得福,作恶得祸。 明的有因果,暗中的有鬼神。 已过去的是前生,未来的是后世。 步步证据确凿。 试问,虚无二字怎么能够加上去呢? 拿来谤佛呢? 如果认为地狱天堂为「荒诞」虚妄,前世后世为「渺茫」,说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影』。 静心思考,『恰中虚无二字』的病根,学佛的人说,肉体『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 而谤佛的人就说,没有前生,没有来世。 又说,舍一身又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 如果舍一身不再受一身,则是一寂就长寂,一灭就永灭了。 平心自问,『寂灭二字』,谁当受它? 可叹啊! 自己是『侏儒』,反而讥笑别人矮小,不是太过分了吗? 这一段探讨就是断灭之见,这个就是断灭。 我们「学佛者之言曰,肉躯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 而谤佛者辄云无有前生,无复后世。」其实灵性是不灭的。 所以这一段我们就是来探讨一件禅宗的公案,怎么去求道? 这件公案很有趣,虽然跟这一段,我主要探讨这一段,我们是探讨「真性原无生死」,我主要是针对「真性原无生死」,就是六祖大师所悟的,开悟的那四首偈语,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最后,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大师所开悟的这前四句是证到本体,自性的本体。 后面的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是自性的妙用。 所以我今天要探讨的,是针对这一段,「真性原无生死」,就是六祖大师所讲的,自性就是本自清净、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六祖大师是用本不生灭,这个地方讲「真性原无生死」。 那么这件禅宗公案很有趣,佛法中有很多开悟的公案。 我补,充一下,这一段所讲的断灭之见,我下一回我们再来补充做说明。 断灭之见是佛陀讲的见惑里面的边见,叫断见、常见。 断就是人死了永远都没有。 人死了永远当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叫断常之见,叫断灭见。 所以这里讲说,无有前生,无有后世就是断常之见。 无有前生,无有后世是断见,也是佛法里面,见惑里面讲的边见。 所以这里面才问他了,周安士居士才问了,那既然这样的话,那舍一身再受一身,就不是「寂而不寂」,「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 如果说舍一身不再受一身,那应该是一寂而永寂,『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 所以「寂灭」两个字谁当去受? 寂灭就是,周安士菩萨问说,谁应当去受这个寂灭呢? 那我们现在在探讨的就是「真性原无生死」。 有一位唐朝的药山禅师,「禅师开悟以后,道风远播」。 「有一次,刺史李翱向药山禅师问『道』,『刺史』就相当于现在的市长」。 李刺史就对佛法有些研究,所以他才来问道,他如果不知道「道」在哪里,他怎么去修道呢? 六祖大师跟我们讲,道在日用之间,可是我们就是迷而不觉,那要从何问起? 所以《老子》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 根基比较低的这些,听到这些真理他迷而不觉,所以「大笑之」。 有些人认为说,没有饭吃,谈什么都没用,因为一般人不知道「道」可贵,所以他不知道珍惜「道」。 那么「当时,李刺史对药山禅师的道行很向往」,就亲自要去拜访他。 李刺史到达道场以后,「见到禅师的侍者」,就告诉禅师就说,「我来参访药山禅师」,你赶快去通报。 所以这个李刺史,李翱,他的我见还很重,他我执还很重,也就是官味很重,他要人家出来迎接他。 你这个我还在,就很难见「道」了,对不对? 他就没有办法去悟「真性原无生死」。 那你要见道才有办法去悟「真性原无生死」,见道就是开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所以这位李刺史一到佛寺以后,赶快告诉禅师的侍者说,你赶快去通报,说李刺史来参访。 这位李刺史就跟在侍者后面走,但是侍者不知道,侍者不知道后面跟着李刺史。 「侍者见到药山禅师就说」,师父,师父啊,气喘喘地说,师父,师父啊,外面有李刺史要来见你,要来见师父。 药山禅师正好在看经,听到也是点点头,若无其事。 我们现在讲的话叫非常淡定,这是有禅定功夫才有办法,有禅定功夫才有办法,要安乐行。 什么叫安乐行? 像达摩祖师见梁武帝,梁武帝跟他讲说,我盖这么多庙,供养这么多出家人,为佛教做这么多事情,有没有功德? 达摩祖师说,毫无功德。 这个叫什么? 能够讲这样的都是安乐行,简单地说,他解脱自在,他是称法行的。 达摩祖师讲的理入、行入,行入里面讲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最后一个是称法行,称法行就是安乐行。 药山禅师正好在看经,听到侍者通报,好,「哦,好」,就是这样。 李刺史站在侍者后面,「看到药山禅师的反应」,心里想,居然把我李刺史当成一般普通人看待,「动都不动」,只是点点头应声,真是太傲慢了。 「李刺史很气愤」,就说一句话,「见面不如闻名」。 「见面不如闻名」,「认为平时听到禅师大名鼎鼎、道风远播,以为看到的将是一位道气凛然的高僧」,没想到却是见到禅师坐在原地,「动也不动、老气横秋」。 这什么? 禅师当然知道他要来问道啊。 这位李刺史,用我们佛家的用语,业障太重了啦。 在还没讲到药山禅师跟李刺史的对话,我们就插一下一个故事。 以前曾国藩先生到佛寺去,那他一进到佛寺去以后,就欣赏佛寺整个这些字画,还有这些摆设。 因为曾国藩先生是轻车简从,曾国藩先生很有学问,他智慧非常地高,他讲一句话,「一念不生谓之诚」。 你看这个,一个宰官,宰官身,能够讲出这样佛法的,这么高的境界,「一念不生谓之诚」就是出自曾国藩先生的话。 他到这个佛寺去,他去参访,知客不知道他是谁,就请问阁下,一看他的穿着打扮有点不一样,知道他是达官贵人,只是不晓得他到底是谁。 那么这位知客不认识他是曾国藩先生,请问阁下尊姓大名。 曾国藩先生说,在下曾国藩也。 啊,是曾国藩。 他本来,他只告诉他是坐一下,请坐,他只是坐一下而已,有端一杯一般的奉茶过来。 一听到曾国藩先生,坐,请坐,请上座。 他说,请喝茶,请喝好茶,这喝上等茶啦。 当然这是这个有趣的对话。 那么跟这个药山禅师跟李翱这位刺史的对话,就有点不太一样了。 李刺史后来就起了这个无明,他说,「见面不如闻名」。 「李刺史说完『见面不如闻名』」,药山禅师就平和地回答说,「刺史大人,你怎么贵耳贱目呢?」这个「贵耳贱目」,你的自性本来是很清净的,你的耳根不是很利吗? 闻性不是很利吗? 你的见性不是很利吗? 你怎么这么自我作贱? 就是说,你的闻性很珍贵,你怎么「贱目」呢? 就是「贵耳贱目」。 禅宗禅师在讲话都是双关语,「贵耳贱目」就是说,你的自性很珍贵,怎么你六根对六尘就变成这么卑贱呢? 自我作贱,叫「贵耳贱目」呢闻是用我们的闻性在闻,见是用我们的见性在见,你既然说要求道,道在你的见闻觉知间,你怎么没有觉察呢? 道就在你眼见色,耳闻声当下,了了知,了了见。 悟到它的空性,进而做到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做到《金刚经》里面讲,不住色声香味触法布施,你就见道了。 你就见到什么? 见到你的自性的见闻觉知的闻性跟见性。 所以道在哪里? 道在日用间,在眼见色,耳闻声当下。 老和尚讲过,怎么去见性? 怎么去见道? 老和尚说,会修的,见相即见性,这古大德教的。 那见相在哪里? 在日用之间嘛。 所以老和尚说,我们做不到无念,无念是正念,那是八地菩萨的功夫。 我们做不到,那八地菩萨才有办法做到无念,老和尚说,我们这句佛号持到底,持到把我念掉了,把我执念掉了,你就能够跟无念相应了,就跟正念相应了。 所以你闻是闻性在闻,你耳朵听到药山禅师是有道的高僧,是你的闻性知道的。 可是你「今天见到以后却说,『见面不如闻名』」,反倒是「看轻了自己的眼睛」,换句话说,看轻你自己的见性。 李刺史听到药山禅师这么一段开示,「好像有所契悟,立刻检讨反省」,当下忏悔。 所以忏悔即清净了,他就跟自性相应啊。 他知道这句话确实讲错了,他跟禅师讲,「见面不如闻名」,他闻名还有保持一个恭敬心,见面完全没有恭敬心了,他无明生出来了,所以说才说「见面不如闻名」。 所以李刺史好像有所契悟,反省以后,知道讲错了,就向禅师忏悔,知道自己太傲慢了,没有用礼节,就是没有用恭敬心来对待自己,而且自己说的话也没道理。 禅师对待像这种地位的人来,有这种地位的人来访,「也是平等一如、如如不动」,其实真的「是一位有道的和尚」。 那么「李刺史觉得很惭愧,就谦虚、恭敬地请教禅师」了,道在哪? 「道在哪里」呢? 「什么才是道?」 禅师用手指上指下的,说,这是道啊。 用手指头指上面。 以前的一指禅师,这就是道啊,对不对? 以前的那个小沙弥看他师父说,这就是道啦。 道在日用之间嘛。 小沙弥天天这样看师父说,这就是道。 人家禅师来问,道在哪里? 他就比这样。 然后小沙弥有学会,他没有悟嘛,他说,这就是道。 人家来问道,他说,这就是道。 结果有一天他师父就要考他了,他师父就假装下山去办事,沙弥啊,师父今天不在,有禅客来,你要接待。 师父,没问题,我跟着你旁边久了,我有办法接受他们的询问。 结果师父就下山了,那几位禅客就来问他,小沙弥啊,你常在师父旁边,什么是道? 嗯,这个就是道,这就是道。 结果那禅师刚好那个因缘,开悟了,他这样就刚好那个因缘际会,脱落了,他悟进去了,不是看到沙弥比这样,是当下他悟入了。 下山碰到他师父说,你那个小沙弥了得啊,我问他什么是道? 他就这样是道。 他师父知道,我这个小沙弥到底有没有开悟,他师父知道啊,知徒者莫如其师父。 有一天,他也不马上给小沙弥破他的执着,有一天就把戒刀藏在身体后面,小沙弥啊,什么是道啊? 他小沙弥就把手指头比说,这就是道。 他师父就把戒刀,咔嚓,把他手指砍断了。 小沙弥哀哀叫,哎呀,痛死了,痛死了。 他师父就把它用,古代没有纱布,就用药把他止血。 后来这个手指头就不见了,就变成缺一只大拇指。 大概等到他手伤好以后,就没有大拇指了,他师父再来问他,沙弥啊,道在哪里? 他又比出来,习惯还在,沙弥又比出来,当下,悟了,在作用上,在相上。 他师父说,道在何处? 因为他有比出来的习性嘛,比这样,当下见到没有手指头,悟进去了。 所以「久修百千劫,悟在剎那间」,你念佛念到功夫到家,哪一天,你就见到道了,咚,一声,你一样,跟禅师一样契进去,你会吗? 就契会。 所以李刺史就问说,「道在哪里? 什么才是道?」禅师就手指头比上比下,懂吗? 他还跟他讲,懂吗? 「刺史说:『我还是不明白道在哪里?』」禅师看到桌前一个装了水的净水瓶,就是像这净水瓶,这一个净水瓶,这个茶杯,净水瓶,就回答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云在青天,水在杯子里面,这什么意思? 日用之间。 「李刺史一听就开悟了」,你看,这要遇到善知识,把那个最后的执着的地方把它打破,他就契会了。 这老和尚常讲,你会吗? 就是这里。 李刺史就作了一首偈语形容禅师,就跪下去,顶礼三拜,「鍊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你看,他教他一句而已,他作首偈语出来。 所以老和尚说,以前当官的很舒服。 现在当官是累死了,官不聊生。 以前当官的刺史还可以去拜访禅师,还可以有所悟处。 老和尚说,他们以前都是到佛寺去跟禅师品茶论道。 那时候的人心清净,没有像现在民众作奸犯科,案牍如山,那累死了。 所以李刺史就写了这首偈语说,「鍊得身形似鹤形」,解脱了,像白鹤一样解脱了。 我们讲的这个驾鹤西归,就是解脱的意思,鹤有点代表逍遥、解脱的意思,「鍊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两句话,师父给你开示的,「两函经」就是给你开示,点出那个,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和尚跟你讲是指月标,标月指告诉你自性在哪里,不是教你看月亮,是看你的自心,「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我来问你说,道在哪里? 你什么都没有跟我说,就是比上比下的。 然后再来讲,「云在青天水在瓶」,我来问道,你跟我讲这样,哦,原来道是在我这一念心,我的根尘接触的地方。 「代表他已经悟了这个『道』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相信各位听到这样也都大概知道,道在日常,在根尘接触,日用之间。 所以「以前有一位法师开悟」了,方丈问这位禅师,问这位法师说,「听说你开悟了,你悟到什么」呢? 这位禅师回答说,「师父,我悟到尼姑是女人做的」。 不能讲尼姑,讲比丘尼或者僧尼,不能讲尼姑。 尼姑,禅宗的用语有时候都是比较诙谐,就是逗趣。 「师父,我悟到尼姑是女人做的,我就是悟到这个」而已。 「这还要悟吗? 尼姑本来就是女众」,僧尼本来就是女众。 这个意思是说,「我们的本心本来如是」,和盘托出,返迷归悟就在一念之间而已,狂心歇,歇即菩提,「不假丝毫造作」,就是我们《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所以「药山禅师所指的道理也是一样,『云在青天水在瓶』,云当然是在天空」,水当然是装在瓶子里面,本来就是如此。 是我们自己心生,老和尚常讲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 谁缠你? 你自己缠自己,谁缠你? 以前道信法师去见他的师父僧灿大师,师父,请你给我解脱法门。 僧灿法师说,谁绑你? 解脱了,道信法师解脱了。 他师父只问他一句话,谁绑你? 你自己绑自己。 所以我们在听法的这一念心,「不假丝毫造作,一切现成,本自具足」,就是「道」,就等于回光返照。 所以「道」讲破了,「一文不值」,「虽然一文不值」,「迷失了这念心,就差了十万八千里」,要轮回好几百年、好几千年、好几万年。 所以古人开悟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就是这念心,法尔如是,一切现成,不假丝毫造作」。 但是如果你说,还有一个「『求道』的心,道就不现前了」,「想『见佛』」,佛也早就见不到,「不在了」,「因为一起心动念」,动念即乖,动念即乖,「就不是当下这念心了」。 所以「以佛求佛、以道求道、骑牛找牛」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道不在别的地方,道不在心外,在当下。 以前百丈禅师跟他的师父马祖道一禅师在经行,那么马祖道一禅师就要来教百丈禅师怎么破那个执着。 我们知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 那么刚好有一群燕子飞过来,他师父马祖道一禅师就问了,燕子在哪里? 当然看到啦,燕子飞过去啦。 等到燕子都飞过去,找不到燕子的时候,他师父就问百丈禅师说,燕子呢? 百丈禅师跟我们刚开始修行一样,着相啊,燕子,燕子飞过去了,真的飞到那边去了。 他师父就用手指头捏他鼻子说,在这里。 为什么他这样会喊痛? 因为他把他捏下去,他知道喊痛啊,他知道痛啊,痛就是你的觉知性啊、你的灵知心。 所以我们这个觉知心,我们这个灵知心,见闻觉知,从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从来就 发布时间:2023-07-05 08:52:0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