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释量论颂 内容: 达真堪布:不如法的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的因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闻法的方式是很重要的。 佛讲过,不如法的修行,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不如法的修行,正法也会变成恶趣的因。 想学佛、想修行,就一定要如理如法。 若是不愿意如理如法的学修,就别学、别修了,不要拿佛法造业。 拿佛法造业是特别大的罪过! 若是不如理如法的闻法,就是犯了舍法罪! 佛法是从恭敬心中、从信心中得到的,没有恭敬心、没有信心不会得到佛法,不会有任何成就。 信心是一切成就的根本,是一切加持的来源。 信心有多大,加持有多大;信心有多大,成就有多大。 大乘佛法里主要强调的是心。 其实学佛修行就是一个转念,念转业消,念一转业障就消掉了。 从早上起床开始,所做的一切都可以变成修行。 若是你能把握自己的心态,能转变自己的心态,在佛堂里念经和在外边做事,没有区别。 若是心不清净,心没有安住,在佛堂里诵经、念佛,也不是修行,都是造业。 若是心里清净、能够把握心态,在外边做事,打扫卫生、洗脸刷牙,都可以变成修行。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佛法是佛法、相续是相续,修行是修行、生活是生活。 佛法与相续,修行与生活都脱节了。 虽然学了几本书,但都是纸上谈兵;虽然口头上能讲很多道理,但一点都不符合自己的相续。 在寺院、在佛堂里做功课、诵经的时候像个佛、像个菩萨,但是一回到生活中、工作中,一点变化都没有,烦恼依旧,习气依旧。 我们这样学佛修行,解决不了问题! 佛法是解决我们相续中这些烦恼的方法,佛法是解决我们生活中这些问题的方法。 我们不是要解脱吗? 解脱就是要从这些烦恼、痛苦当中解脱。 所以,要将佛法融入相续,才能对治烦恼、对治习气;要将修行融入生活与工作,才能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才能改变命运。 以前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弟子很虔诚,但是特别笨,教他一些仪轨、偈颂也学不会。 后来佛只好让他去扫地,然后教他:“你扫地的时候,要在心里观想,你所扫的这些,不是灰尘,而是自己的业障,自己的烦恼。 ”他特别相信佛,就照佛说的话做了。 扫地的时候,他心里这样想,嘴上也这样说:“我扫的这些不是灰尘而是业障,不是灰尘而是烦恼。 ”就这样扫啊、扫啊……最后将业障、烦恼都扫尽了,证得了阿罗汉果。 我们洗脸刷牙的时候也要这样想,这些不干净与不清净,就是自己的业障和烦恼,把业障洗掉,把烦恼刷掉,这叫将佛法运用到生活当中。 在大乘佛法里,尤其是密宗里讲,我们的心是一尊佛,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佛;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坛城,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坛城。 吃穿、装饰都可以供养坛城,庄严坛城。 你为了庄严坛城,或为了表法,也可以化化妆。 表法本身就是一种说法,叫“现身说法”。 但是我们现在洗脸、化妆,目的是什么? 是想出去迷惑众生。 从根上就错了! 这个念头要转过来。 我们能转念,这些不好的念头就没有了,都是清净的心,都变成了修行。 若是你心到位了,自己的家也是一座坛城,也是极乐净土。 家里这些不干净的东西,都是自己的烦恼和业障。 我们在家里打扫卫生,也是扫烦恼,除业障。 家里干净整洁了,也是庄严坛城,这也是一种修行。 这里根本没有不好的心,都是清净的心。 《普贤行愿品》里讲,“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 ”在密宗的大光明的境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佛、都是本尊、都是坛城。 显宗里也讲,处处都是好处,人人都是好人,事事都是好事。 若是你能转为道用,都在给你表法,都在给你解脱的机会,都在让你增长智慧。 做饭也是修行,给家人做饭是一种菩萨的行为。 我们不是要付出与奉献吗? 我们都很关心、照顾家人,但是我们这样关心、照顾他们是自私的。 “我不自私啊,我对家人、对儿女一点都不自私。 ”你就是自私的! 为什么这讲样呢? 你现在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是因为“我”——我的家人,我的儿女。 “这是我的亲生骨肉,我不照顾谁照顾啊? ”由“我”来引发的都是自私。 佛说过,要破除我执,要去掉我。 你们现在也能感觉到了吧,对家人越关心、越照顾,反而越烦恼。 为什么呢? 因为是自私的,不是真心实意的,所以感化不了他们。 你的行为没有错,但是你的发心是错误的。 现在我们要发菩提心、要为众生,就要转念。 怎么转念呢? 你关心家人、照顾家人没有错,但是你不能因为他们是“我的”而关心、照顾他们。 你要把他们看成是众生,看成是与自己最有缘分的众生,最需要自己的众生,所以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你这样去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才能感化他们,你们之间这些缘和债才能都了了。 之前你了不了缘,也了不了债! 若是你没有了缘、了债,你就了不了生死,断不了轮回。 什么叫轮回? 冤冤相报这叫轮回。 如果你是自私的,再付出也没有用,还是互相欠。 你若是能无私的奉献、付出,真正能够善待这些众生,才能了这个缘、了这些债,最后才能了生死。 我们已经发菩提心了,就应该饶益所有的众生;但是要从自己身边的众生做起,然后一步步扩大。 连身边的众生都没有度好,怎么能度化一切众生呢? 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都是大话、假话。 寂天菩萨在《入行论》里讲得很清楚,我们无论是发慈悲心,还是发菩提心,都要从自己的家庭做起,慢慢扩大范围。 “这都是与我最有缘、最需要我的众生,所以我要关心他们、照顾他们。 ”你这样想,就有力量了,做家务的时候也会很轻松。 你有这样的发心,它就能给你一股力量,这叫加持! 你如果是不心甘、不情愿地做,就不能了缘了债,不能解脱。 其实你付出了、奉献了,本身也是给自己积累资粮。 你不是要成佛吗? 这都是成佛的资粮啊! 你能这样想,也能从中得到一种力量,一点都不会感觉累,心里也不会有怨恨。 这叫加持! 加持不是一个很神密的东西。 你做饭本身也是给佛菩萨准备供品,也是为父母众生服务,这里有很多含义。 吃饭也是修行。 若是你有高的见解,自身就是一座坛城,吃饭本身就是一种供养。 若是你达不到这么高的境界,你可以先供养诸佛菩萨,然后将这些食物当做加持品享用,这也有消业、驱魔的作用。 真正的修行人,不用去找什么仙家。 “是不是我身上有东西了? 是不是我家里有东西了? 我现在怎么将他们送走啊? ”不用这样。 你能如理如法地做饭、吃饭,本身就能驱魔。 如果信心足了,这些饮品食品都是甘露、甘露丸。 很多学密法的人,都特别喜欢甘露水、甘露丸,但是喝了吃了以后,一点感觉都没有,“哎,怎么跟普通的食品一样啊? ”如果没有信心,相续没有成熟,不会起什么作用。 如果你相续成熟了,有具足的信心了,喝水就是在喝甘露水,吃饭就是在吃甘露丸啊! 我们做会供的时候分的那些东西,就是一些饮料和食品。 若是你能真心实意把它当作甘露和甘露丸,它就可以帮你消业,帮你去病、去魔、去烦恼。 在物质上没有什么甘露和甘露丸,主要是自己的信心。 穿新衣服之前,也可以先供养诸佛菩萨,然后把新衣服当成是诸佛菩萨赐给自己的加持品,穿在身上。 那是金刚铠甲啊! 看谁还能往你身上粘不清净的东西? 不可能! 这也是增加自己的信心,增加自己心的力量。 为什么说一心祈祷能够得到加持? 你能够坚定信念,能够一心一意,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我们现在为什么没有力量呢? 是因为我们的心在散乱,力量在分散。 你能将心定下来,这时心的力量就集中到一起了。 做生意也是一种修行。 你可以在外边开个小店,但是发心要正确。 众生肯定需要这样一个场所,你为了给众生提供方便条件,然后去做生意,这样不会造业的。 你还可以通过这样一个方式跟众生结善缘,给他们种善根。 若是你能以一颗清净心去善待每一个客户,你真的是在与他们结善缘、给他们种善根。 走路也可以是一种修行。 走路的时候,把佛菩萨观想在右肩上,走路也是绕佛。 把路途中见到的华美的城市、风景等,所有清净美好的东西,都统统供养给诸佛菩萨,供养给父母众生,尽量去对治烦恼,消灭贪心。 “这个太美了,归我多好啊! ”要把这个贪念转化过来,修舍心,对治烦恼,不让烦恼、贪心生起。 逛街也是修行。 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的服饰、食品,面对这些也不要生起贪心,统统都做供养、做布施。 这也属于是意幻供养、意幻布施。 若是你的心真正到位了,真实供养和意幻供养没有区别,真实布施和意幻布施没有区别。 因为供养的目的就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 当你生起贪心的时候,通过意幻供养、意幻布施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这就达到目的了。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一进超市,贪心就上来了,“哎哟,这些东西多好啊,我要尝一尝。 ” 小乘佛法特别强调依止寂静处,修行要上山、出家。 在山洞里修,没有那么多对境。 但是我们现在修的不是小乘佛法,是大乘佛法。 修大乘佛法是在生活中、在社会中、在世俗中;大乘佛法的出家是心出家。 你只把握自己,这是小乘修行,谈不上大乘修行。 不仅把握自己,还要帮助别人,这才是大乘修行。 在对境中要把握自己难度很大,但是成就也快。 没有对境修一百年不如有对境修一刹那。 在对境当中很难把握,可一旦胜利了,就是真正的胜利。 你们现在作为在家居士,要到山上修行,没有这个机缘。 但是尽量把握自己的这个人身,在生活中、工作中去学修,这样修行特别快。 能够做到了,这叫智慧。 发布时间:2023-07-05 09:54:4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