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原生态“素食”体验:十天,山里孩子帮我逃离网络 内容: 庞雨璇分享了她与互联网的故事,在这里,你也可以随意写。 把你和互联网的故事告诉我们:zhengwen@cyol. com,记得注明咱们的暗号哟——“随e写”打包好两个充满电的充电宝,还有不离身的手机,随便带上几件换洗衣服,我和我的团队准备出发了,四川巴中,希望能给那里的孩子们带去不一样的世界。 在我看来,这里的孩子们缺少家长陪伴,缺少我们拥有的互联网式的娱乐工具,缺少“走出去”的机会。 他们的眼里只有四面环绕的大山,是我坐大巴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的半山腰;他们的周围是不太美观的环境,充斥着我避之不及的各类昆虫;他们的娱乐通过相互追逐就可以彼此满足,是我1990年代玩腻了的消遣。 于是,我给团队定了个规矩:不可以在孩子们面前使用任何电子产品、互联网用品。 因为我害怕,如果孩子们突然接触到以前没有接触的网络,当我们离开,他们又该如何满足这种好奇心? 就这样,为期10天的原生态“素食”生活开始了。 我很好奇,没有对我来说赖以生存的网络,这群孩子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我又应该怎么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早上8点的课堂,孩子们7点就到了操场,他们玩着“123,木头人”,开心地笑着。 下午2点的课堂,中午12点孩子们就到了教室,闷热的教室里,他们给我讲述自己喜欢的动画片,讲述自己的好朋友,我们汗流浃背而不自知。 晚上5点放学,孩子们5点半回到了操场,我们每个人的包里都被塞满了他们从家里采摘的果子、从山上摘下的花。 晚上11点,我回到宿舍,拿出手机,微信上有上百条消息提醒,我有些莫名的兴奋,挨个点开,一一回复着,直到凌晨才抱着手机睡去。 “这些孩子太傻太天真了,这样的生活就满足了,唉。 ”我心想着。 我记得小时候,互联网并不普及,我常常吃完饭就跑到楼下,大喊着:“×××、×××下来玩吧! ”五分钟后,一群小伙伴冲下了楼,我们玩着现在看来幼稚极了的过家家、跳皮筋,直到天黑还意犹未尽。 那时候,我恨极了打电话,觉得很浪费,明明可以直接隔楼喊话,非要通过这个听筒。 20岁的我也恨极了打电话,因为我习惯了微信,害怕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哪怕在同一间宿舍,三米不到的间隔,也会在微信问舍友一句:“吃饭吧,亲? ”有人说,这个年代,我们都被互联网“绑架”了。 我时常担心如果现在我没了网络,将会多么无助。 不巧的是,在这个大山里,网络信号就像水里的鱼,想抓都抓不住。 更不巧的是,不知怎的,我的充电宝双双失踪,我竟无语凝噎。 我只能抽空去老师办公室充一下电,让手机“苟延残喘”地撑下去。 再后来,我发现自己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 我一直以为,在并不富裕的大山里,孩子们是极其渴望走出大山,走进现代化的,他们定会唾弃自己所拥有的,渴望我们所拥有的。 可我看到的恰恰相反,他们无比珍惜并享受自己拥有的一切,周围的花草树木都是他们伙伴,也都是他们的游戏天地。 一个小孩子拉着我的手跟我一一介绍千奇百怪的植物和昆虫,就像介绍他的玩伴一样自然,反而带我开启了另一个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没有荧光屏幕,有的是真诚的大自然。 我开始关注周遭的一切,甚至是合作完成搬运工作的小蚂蚁们。 另一个孩子拉着我下象棋,我竟然不到两分钟就输给了他,他开始耐心地教我,我看得出来,他十分享受这个给予的过程。 10天里面,我逐渐发现自己的匮乏和空虚。 拿起手机,我所有的是互联网这张巨大的网,连接着全球。 但我却常常忽略线下的一切。 我有的只是一个手机终端,一旦没有了它,如同一无所有。 我真的不希望,离开网络,人和人之间无法来去自如地交谈,分享这个世界。 这10天里,我变成了一个虔诚的学生,从这些不到10岁的孩子们身上学会真诚、学会知足。 他们的确缺少网络、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尽管在外人看来是封闭了些,但是对他们来说,山里的世界是无边的奇迹,每一个角落都值得探索且乐在其中。 尽管有一天,他们终会接触到良莠不齐的互联网信息,但是我希望不是现在。 晚上11点半,我卸载了QQ,打开微信,把所有信息标记为已读,然后关机,30%的电量竟然撑了一整天。 晚安,我的大山。 晚安,帮我逃离网络的孩子们。 标签:原生态 素食 体验 十天 山里孩子 帮我 逃离网络 发布时间:2023-07-05 10:02:45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