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3集) 内容: 黄念祖:无量寿经(第33集) 上次讲了娑婆世界五恶、五痛、五烧。 佛无量的慈悲,再三劝告,这个悲痛「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底下就告诉大家,你要如何来避免。 所以说这些话就是要给大家指出方向,做为救度,你要避免。 底下就说「一心制意」等等。 今天这两品,第三十六、第三十七就是这个的继续。 所以,底下「重重诲勉」,一遍再一遍、一层再一层、一重再一重来进行劝告,勉励大家要止恶行善。 一开口就是「佛告弥勒」,弥勒当机,未来的佛,也就是现在的佛嘱咐未来的佛。 对他说,「吾语汝等」,我跟你们说,我告诉你们。 「如是五恶、五痛、五烧」,他说这样的五恶、五痛、五烧,它是「辗转相生」。 因为你造了五恶,现世受报名为五痛,来生受报名为五烧,这是由恶而生痛、生烧。 辗转相生是什么意思? 辗转就是反覆的,像轮子似的转过来,又转过来,又转过来,反覆的。 辗转相生是痛烧,又能生恶。 上次已经说过,鸟、螃蟹你把它搁在一起就互相斗,它在很苦的时候它就互相杀伤。 所以在地狱之中,地狱中的众生互相杀伤,这是地狱中苦的一个原因。 彼此都在极端痛苦之中,所以谁碰谁一下都是不可忍耐,就是加倍的来报复。 所以他在痛烧之中,他并不知道悔恨,他是更增加他的瞋毒、痴愚的毒。 铜床铁柱,那都烧红了的铜柱子,罪人是怎么趴上去的,怎么抱著那个柱子的? 不是需要小鬼把他推上去,他自己去抱的,他看见是美女,过去一抱,浑身烧死了。 烧死之后他并不因此明白,说下次我再也别抱了,他马上活了之后又看见还是美女,过去又抱,没完没了的。 所以不会因为这种痛烧而使他能明白,它更增加了他的毒、他的痴、他的恨。 这就是辗转相生,辗转相生就是鸡生蛋、蛋生鸡。 「敢有犯此」,如果你敢犯这些五恶。 五恶大家要知道,五恶里头就是包括喝酒,大家都认为这是很风雅的事情,也是很愉快的事情,你也就犯了。 你敢犯这个,比方有些占公家便宜,实际是犯了盗戒,觉得不占白不占,而且管理很松懈,公家的东西你不拿白不拿,并不犯刑法,也没有人管你。 但是你这是做了恶,你是做了盗恶,你要是受了戒就破盗戒,而且男女之间胡闹。 所以众生不知不觉都在犯。 你敢犯,你这么大胆,你敢来犯这些恶的事情(罪业),你的结果(因为它是要辗转发展的),你一定要经历到恶趣,三恶道里面去。 所以这句话咱们不要把它看得很小,你就是不受戒,它还是恶。 而且这个恶它会造成其他的因,造成之因,侵犯了别人,别人就要报复,种种的,愈来愈发展,愈来愈大,要经历到恶趣。 所以不要看这个事情很小,一个小事、小节。 常常有人说,大人物不拘小节,这是自己掩盖自己。 现在所谓大人物就是说我位置高,位置高当然犯点小节也没人敢提意见。 敢犯这个的话,「或其今世,先被病殃」,被这个地方就当作受字解,要按西法的文章说,你是被动的,当作被动解释,你就要被动的得病、得殃,这么也可以讲,不过中国文法不是这么用,就是受。 或其今生,你受到的病,也是一种祸害,殃是祸,受到痛苦,受到灾祸,而且「死生不得,示众见之」。 像北京一个大和尚,最后身上插了五根管子,插了多少时间,他痛苦得就拔掉两根管子。 死这个事,他求死求生都不得自由;不但他求死不得自由,他就想把两根管子拔下来都不行,别人又给他插进去了。 所以生时知名度很高,死后还要入恶趣,知名度管什么事? 法源寺还有一个,这个是极荒唐,他就是惨叫,几条街都听见他叫,这是解放以后死的。 送到医院他就不疼不叫,医院说你没病,就送回来。 送回来,一回到他住的地方就叫。 再送医院,医院说没病我们怎么能收? 到医院就没事,医院就不收,就回来,回来就叫,就这么叫死的。 所以他就是活入地狱,罪恶万端没法说,当时也是方丈。 所以有一个人跟他开会,就说这个什么人,说话这么轻佻? 后来别人告诉他,说这是谁谁谁。 噢,怪不得,原来是他,不然怎么会这么轻佻。 所以这些人,我们绝不能因为是个佛教徒,就认为这个人就必定是向善的,这个完全不一定。 不管怎么样,他就是受了戒之后,他加了破戒的罪。 一般人作恶只有作恶的罪,没有破戒的罪,他加上破戒的罪。 你持戒,你行善,你不光是有行善的功德,你还有持戒的功德,持戒功德很大,但是你要作恶同样的,这是均等的,这才合理。 这人不但有作恶的报,而且有破戒的报,那就是地狱的报。 这种作恶就要在今世示现这种报,而且他现前,真事,一条街听见他惨叫,叫个不停,就这么叫死的。 到医院没病,不是一回,医院说你不能强迫我们收一个没病的人,只好接回来,接回来就叫。 罪有应得。 或者今生,「或於寿终,入三恶道」。 而且可以这么说,往往是死生不得这种人,寿终之后看来只有入三恶道了。 「愁痛酷毒」,这种忧愁,这种痛苦,酷毒是极严酷、极厉害的一种毒。 在这种痛苦毒害之中,「自相燋然」,燋就是把他烧糊了,自己烧;然就是燃烧。 古时候就当燃烧,跟加上火字旁那个燃字一样的,自己就互相烧,你烧我,我烧你。 「共其怨家,更相杀伤」,他就入三恶道之中和自己有怨的人,又互相在这你杀害我、我杀害你。 「从小微起,成大困剧。」所以菩萨畏因,而众生就畏果,知道这个果可怕,而不知道去害怕为什么得到这个果,是因为你种了这个因,而往往是因小果大,行善、作恶都是如此,一个小的因,它所结的果就大。 这是自然的,你种一颗麦子,后头长一棵麦子穗,这是多少颗麦子粒,这是自然的规律。 你种了桃核,出了桃树结桃,那有多少桃,整个那棵树,这个果它就大。 所以菩萨畏因。 「从小微起」,做很小很微的一件事情。 「成大困剧」,很大的,剧也是大的意思,大的困难。 大困剧在别的译本里头,《魏译》就是「久后大剧」,久后变成更大了。 所以,大困剧就是说这个苦它是增长的,更相杀伤,从小微起,愈来愈大,愈来愈困难。 而这一种是因为什么? 要追究原因,所以我们要知道畏因。 我们要知苦、要断集,你要找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是集,所以知苦就要断集。 这说了苦,我们要找苦因。 这个苦因,「皆由贪著财色」。 你贪恋,著就是你抓住了不肯放,所谓这个财就是一切,包括现在所说有多少大件,什么黄金的首饰,再有钱大家都知道是财,住的房子,一切享受,这都是属於财。 这个财就代表钱财、货物,各种近代这些新的设备都属於财,大家很贪爱,很舍不得丢,就是著。 色,嘉祥的话好,「或贪财,或贪皮肉。」就是在肉身的这种贪著,男女之间,现在还不仅仅是男女之间,同性恋同样是,还都是色,还有人和畜生,这都是色。 这个在戒条里写得很清楚,都在内,都是要禁止的,就贪著这些东西。 所有坏的东西都是共同的,中国有,外国也有。 中国古代有,一直传到现在,现在还是有。 中国在春秋时候就属於男色,一直传到现在,外国还很发达,各国都有,这坏的事情,这很普遍,这都是大家贪著。 「不肯施惠」,这种利益好处不肯给人家,你不肯去给人方便,去救度别人,你的财物不肯布施。 所以就是说这个原因是什么? 就是因为你贪财好色,你悭吝。 「各欲自快」,每个人都是想自己痛快。 「不能忍辱,不务修善」。 忍辱这个忍字,中国清代忠心的名臣曾国藩,他的语录有两句话我是老记住,「千万忍耐,忍耐万千」。 千万你要忍耐,你所要忍耐的事不是一件、二件,你是要成万成千的忍耐,所以千万忍耐,忍耐万千。 佛教这个忍辱是六度之一。 所以在《金刚经》里头特别指明了忍辱。 一先讲的是布施,应该要怎么不著相的布施,三轮体空,具体举例就举的是忍辱,歌利王节节支解。 所以忍辱很重要,所谓难忍能忍。 一个人不能忍,处处要讲自由,处处要讲老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将来非干到地狱去不可。 都要有所不为,所以「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要自己有约束,哪里能这么放纵? 我就只考虑我自己,我要干什么,我要怎么著,你侵犯人家对方的自由,这不就是造恶吗? 还自己觉得很有理。 忍辱者就是克制自己,把自由让给别人,你就忍辱了。 他骂你,你要回骂,彼此都不自由。 他骂我之后,而我没有反抗,他不就自由了吗? 让给对方。 为什么必须我得自由,不让别人自由? 「不务修善」,不肯修善。 这一点耶稣教的话很彻底,当然是稍微有点偏,耶稣的话:当人家打我左脸的时候,我把右脸送上去。 有的年轻人就各欲快意,我想怎么痛快就怎么做,这个很危险。 「威势无几」,你要知道,现在你想痛快,你还想横行,你还在享受,你还有威有势,但是你这个威势没有几天,没有多长的时候。 你前生修了善,你今生得了人身,你享受这个善报,这事等於说是一个人他继承了这家的遗产,还容许他挥霍,但是你没有多少,你坐吃山空,没有几天你就花完了。 你这个威势没有多少,你就「随以磨灭」,都消磨、除尽了,叫做灭,就全没了,就全完了。 「天道施张,自然纠举」,施也就是张,天道就是讲自然之道、因果之道,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很多外道就是求天,其实天它也是在执行这样一个法度,执行的人也要秉公办理,不能说因为你磕头他就赦免你,你上上供就把你的罪减了,那不是天在受贿吗? 有很多人糊涂。 天道,它就是自然的因果,就是如此,它就是要施张,它就是要起作用。 「自然纠举」,自然而然,所以自然两个字就点出来了,不用造作,不用安排,自然而然。 纠就是纠正的那个纠,举就是举发、检举。 这一些自然而然的把那些个罪,把一切一切都给你暴露,都要有追究。 「茕茕忪忪」,茕茕是一种忧思,是无所依,孤独;忪忪是惊慌失措。 你孤孤单单,万般将不去,你的这些同伙、哥儿们、至亲爱的眷属,没有一个谁能跟著你的,只有业随身,孤独得很,而且这个时候你恐慌得很。 「当入其中」,你自然就走到你的罪业之中,就轮回在五趣里头,到你应该到的地方。 「古今有是」,从古到现在都有许多这样的事情,这些事情是悲痛、可伤。 众生本来是佛,自己不明白、不相信。 自己不但是妄想执著,而且种种造恶,在冤枉之中受轮回,在这梦中,恶梦是愈做愈恶、愈做愈恐怖,不能醒,所以哀哉可伤,可痛。 「汝等得佛经语」,就指在会的大众,以至我们后世的人,我们后世说这是得佛经语,看见佛经就是得佛经语,当时在会的人更是如此。 你们得到这一些,「熟思惟之」。 你看这个地方是佛教大众。 所以大家往往不大肯思惟,只肯背诵,要好好的思惟。 你就是在那背,那是走过程,也有功德。 所以闻思修三慧,在那念只是闻,你要进一步就得思,思之后才有修。 你不要以为你在念著就是修,这个不够,这是程度水平太低的,所谓初步的,也可以叫做初步的修的准备,要经过思、经过修。 这个不就是佛在这说的,你得佛经这个语,熟思惟之,你要很好的去思惟。 现在这个经语之中,善导大师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净土的经就要紧,净土三经之中《无量寿经》是第一,这个就是详谈了本愿之海。 所以我们要对於这个经,别的经你不去思惟不要紧,你对於这个经要好好去思惟。 你好好去想一想,它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要把自己摆进去,联系自己,哪一些都是说我的。 有一个人她联系了一下自己,当时她说是两年的一个病好了,居士林的一个人,一个老太太。 这大概是前年的事,我去了,她跑出来,她给我问讯,她说谢谢你,她说当时因为没有工夫跟我说,她说我讲了之后当时她的病就好了。 我就讲一个什么? 我举一个例,你烧开水,你要一口气烧开,烧开了之后,你就是再放凉了也是凉开水。 你把壶搁在炉子上,你烧三分钟拿下来,明天再烧三分钟拿下来,后天再烧三分钟拿下来,一百年之后它还不是开水。 一曝十寒,水在这,烧一会只是几分钟,拿下来的时间,你就是寒的时间长,一曝十寒,你这不起作用。 她说我当时听了这句话,一曝十寒,这不就是说我吗? 她这样一想,她说当时就觉得她害了一年多的病就好了。 这都是真事,她也胖了,她说我要跟你说,今天我要告诉你。 这两个老太太在一块,那个就是见满屋子都是,要参观音,结果著魔了,不能睡觉,多少人在屋子,挤满了,都没法治,都要死了。 这不行,没法睡觉,整天紧张,有人叫她念大悲咒对治。 我说不要对治了,我就给她讲了一个禅宗的公案,我说老僧不闻不睹无穷。 她说我记不下来,我小女儿在旁边,我说福良你写个条子给她。 第二次我再看见她,她就给我很深的问讯,她说谢谢! 也胖了,自从那条子到手之后,这些现象都没了。 所以就是这些事,你把自己摆进去,不要就在那走过场。 这个作用是很殊胜的,这些也没有什么叫法术,也没有什么特殊,就是很简单,叫你不要一曝十寒,就是说不闻不睹就对了,平常得很,就是这样子。 熟思惟之,要在思惟上用功。 「各自端守」,端守指按著佛经的话去做。 让你端守什么? 叫你思惟,你知道这个道路,知道这个道理,这就是修。 「终身不怠」,你不要懈怠。 「尊圣敬善」,大乘初地以上都是圣,小乘初果以上称为圣,对於圣我们都要尊敬,要恭敬善,经中就是尊重这个。 所以善男子、善女人,称呼大家,都要止恶修善,要停五恶、修五善,要恭敬善。 憬兴说,说到圣那就包括佛跟僧。 佛当然是圣,还有这些菩萨、罗汉以及僧,僧本来是和合众,除了佛之外的修行人都通称为僧,尊圣就包括了佛和僧。 善是指的世间法出世间法。 比方仁义礼智信,按儒家的话,你能够把五常仁义礼智信都能够实践,你还可以保持人身,就相当於佛教里受五戒。 这都是善,这就是三宝。 「仁慈博爱」,仁者安忍、普利,慈悲为怀。 「当求度世」,要求解脱,要「自度度他、自觉觉他」。 所以这个度世不是说只求自觉,而且要觉他,要普令一切众生都永离生死。 所以佛就说,你们得了佛的经语,要好好思惟,要好好去实修,不要懈怠,尊敬三宝,仁慈博爱,自觉觉他,自度度他。 「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就是说不是在那有一搭没一搭的,而是要拔断,要把这个生死,恶的根本拔除,要断这个根本。 「当离三途忧怖苦痛之道」,要离开三恶道这些忧愁恐怖,这些苦痛的道路。 怎么离? 你要拔断生死的根本。 这就是说拔断生死众恶之本,你就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 贪瞋痴是根本,罪恶的根本。 所以轮回六道,贪欲为本。 要解脱生死苦海,就智慧能度。 所以就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拿智慧的剑来斩断无明等等的烦恼,这样就永离三途之苦了。 佛悲悯,所以劝导。 「若曹」,就劝导大家,要「作善」。 进一步开示,你们说要行善,什么是第一? 我也常说,我们应当把钢用在刀尖上。 哪是刀尖? 这就是佛反问大家,你们想想,什么是第一? 「当自端心」,要端正你的身心,这就是作善里头居第一位的,这是第一。 作善浅说就是行善事,如果要说到究竟善、第一善,那就是「是心作佛」。 既然是心作佛,我们就要在这一切之处端心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皆当自端,浅一点来讲就是非礼勿视,不合礼的事情我不看,你那跳脱衣舞我不看,「非礼勿听,非礼勿言」,这些叫端身端心。 进一步说这个端,怎么叫端耳? 《楞严经》里头「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只有用耳根。 他这个耳根,大家很多人在这错了。 一个外国来的居士,很有点名望,到处讲,我说你讲《楞严》这一段,我说你先说,我听著听著听出他毛病来了。 我说你先用闻中,这个是入流亡所,入什么流? 他说入那个声的流,我说你错了。 美国有个沈家桢把问题讲浅了,讲浅了还可以原谅,他就整个讲错了,它不管这个声,有好些人在这个地方错了。 它是闻的本性,它叫反闻闻自性,你还在那听这个声音,你还不是在那追那个声尘,你还不是在务外,还不是向外奔驰吗? 那有什么叫反闻? 所以他错错在哪? 他说这么讲凡夫才有法子下手,要是说这个闻字解释为闻性,那凡夫无从下手。 对,凡夫是无从下手,所以净土法门才殊胜! 你都想到凡夫能从这下手,迁就这个下手的地方,你非讲错不可。 所以他是反闻者入流亡所,所是所闻,这么一讲大家也就很明白,肯定他是错的,没法子。 他这个人很聪明,他马上承认,他马上要给我磕头,我把他拉住了。 我说这个入流亡所,你这个耳根的所就是声,你是忘记了声,不是在那个声中待下来。 所以很多人不思惟,这很浅,稍微能讲过来就以为是这样,不肯深思,你深思自己能发现矛盾,没有什么难懂。 你这个耳朵的所是什么? 不是声音,是什么? 入了流,当然跟那个所是对面的。 把所忘了,把声音忘了。 你还说在声音中待下来,天下糊涂人有这么糊涂的吗? 这个人是极端聪明,说老实话。 而聪明人才糊涂,我告诉你们。 这是真理。 这些糊涂人都是聪明人,他不聪明,他不糊涂。 我们要端耳,这就顺便讲到这。 我们要端耳,那就是如观音;同样的,不去追色尘,反闻自性是端眼,不是种种都一样吗? 所以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端心就知道是「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样的反观自性就叫做端。 如是六根都不去追六尘,而都反回来朗照自己的心源,本心之源,这才是端正。 这就是这所说的一个端字。 当何第一? 就是应当这么端,这样才是第一。 至於初步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初下手的人也是要做的,不可忽视。 「身心净洁,与善相应」。 你看这个善字,刚才我们对於善的解释这就对了,不然一般的行善,跟你身上干净不干净有什么关系? 身心洁净才跟这个善字相应。 这个第一之善,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你身心洁净,你不去追逐六尘,不追逐尘不就干净了吗? 朗照心源,这洁,这个跟善相应。 不要随著嗜欲,嗜好跟欲望。 但是很多人还是离不开嗜欲,自己所嗜的留恋,不肯舍,更不肯断,就是粘粘缠缠,像老太婆,没有一点丈夫气。 「勿随嗜欲,不犯诸恶」,刚才所说这些恶都不能犯。 「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对待一切,我们都是和颜悦色;身行,我们每天身之所作,这一切一切都应当专一。 底下还得接著往下讲,当专就是说应当专精行道,从本经来说就是指的劝大家一向专念,身行当专。 「动作」就指的行动,「瞻视」是看,这一切一切都应当「安定徐为」,很安定,很和缓,不是那种很粗暴,不能自制。 现在你看跳舞这些动作,跟安定徐为都是相反的。 所以吴季子观乐,他听见音乐,他可以知道哪一国是什么音乐,这个国家过去是如何,今后前途是如何,都可以知道。 现在这些歌舞就告诉我们,世界中有很多祸乱,这个祸乱是一天比一天要加深,等到达到了登峰造极,转过来它就开始减少。 现在还没有,还正在爬坡。 都能安定徐为。 所以咱们中国的诸葛武侯,他教他的儿子就是淡泊宁静。 对,就是这个意思,不要随著嗜欲,要淡泊。 而且这个欲,最大的欲就是男女之欲,你不要去追求这个东西,你要淡泊。 「淡泊以明志」,你有没有志气,看你肯不肯淡泊;「宁静以致远」,宁就是安,静是清净,宁静就是安定,你安定才能致远、才能经久,才能有远大的作为和远大的宏图。 所以不是跳跃、疯狂、挣扎的这种变态。 「作事仓卒,败悔在后」。 做事没有预计,都是临时仓仓促促、忙忙乱乱、慌慌张张(仓卒就是慌张),失败和悔恨跟著就来了。 你之所为如果是「不谛」,谛就是审慎,你不审慎、不慎重,「亡其功夫」,你的这些功夫就灭亡了。 你为什么不谨慎? 就是你把你的功夫都忘了,正因为你是亡其功夫,功夫亡了。 这话怎么讲? 有证明吗? 我这解释,有。 所谓「一点瞋心火,能烧功德林」,你的功夫不就是功德林吗? 这一点瞋心之火就能把整个功德林烧了,统统烧了不就亡了? 你过去的功夫就全没了。 所以「修道千日,败道一时」,大家要知道。 所以就是善护己念,重重诲勉。 刚才讲到,「云何第一? 当自端身,当自端心」,又结合到观世音菩萨的反闻;如果要结合到本宗,这个第一之善就是大势至(观音是第二十五,大势至是二十四),就是大势至菩萨的念佛法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念佛,你的六根都摄住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摄住,而且是净念相继,这是第一之善。 所以一声佛号六根都摄住了,这就是六根自己都端了,「耳目口鼻,皆当自端」。 心是佛,六根也都是佛,耳目口鼻,真正的自端,自然端正。 所以自然身心洁净,与善相应。 善,刚才我已经提过,「是心是佛」。 这就把这一段的意思更结合到咱们净土本宗。 下面,世尊对於大家是慈悲极了,一度一度的开导。 底下再进一度劝说,勉励大家就说「汝等」,如果是能「广植德本,勿犯道禁」,能够「忍辱」,还「精进」,「慈心专一。 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 所以我们应当很珍重我们现在的时间,你在这个世界能够修善一天一夜,就等於你往生之后你再为善一百年。 现在我们先把这个文字看一看。 「德本」,根据日本的《会疏》有两个意思,一个六度是德本,再有一个六字洪名,具足万德是为德本。 所以这个实在是两个意思都有,既然是广植德本,也就是说念佛也兼行六度。 如果你闭关念佛,你这个念佛之中自然包括了六度,实际是如此。 由於念佛,你这就是利他,你天天回向,「愿以此功德……同生极乐国」,你这就是很大的布施。 你这就是持戒,你念佛,你的心这么端正,什么都没有做,你的恶都止了,这还不是很好的戒吗? 你是忍辱,你没有跟任何人闹脾气,什么都忘了,什么辱都忍了。 这时候只有一句佛号,精进,一句接一句。 禅定,别的都没有,就是这个,这不就定在这吗? 所谓「迷时不念悟时念」,你念的时候就是悟,那还不是大智慧吗? 所以一句佛号,六度具足! 但是我们是这样,不要说因为我这个六度具足,所以六度的事我就都不用再做,那又不对了。 相应的,六度具足,但是其他的因缘恰好,能做我们还是尽量的做。 「广植德本」,植就是种植。 「勿犯道禁」,道禁就是六度的戒度。 为佛道,我们要禁止作恶,这就是道禁。 这是为修道者所禁,你不要去违犯,就是勿犯道禁,这就是指的持戒。 「忍辱精进」,这就把六度中又特别提出几个,要持戒、要忍辱、要精进,不是修两天后来就不修了。 咱们之所以不成功,就是退缘多。 所以我们就是要不退,每个人都要注意这一点,要不退。 要老是退,给自己打个楔子。 汽车要上坡,你不开的时候那个车轮子后头塞个楔;你要没有楔,这个车就往后走,有时候就翻车,从悬崖摔下去。 所以你停的时候你打一个楔,不要叫它往后退,退起来是可怕的,你不能控制的,你要有灭顶之灾。 所以要精进。 「慈心专一」,要去为救度众生。 所以念佛求往生,就是自己怕受罪,怕入三恶道,求早点成佛,早点去享福,这样来求生极乐世界绝对是往生不了的。 我给大家都做了保,告诉你绝对。 要利他,要慈心,要普利众生的心。 为什么要往生? 就是要尽早的实现我们广度众生的愿望。 现在你能分身尘刹说微妙法吗? 你只能在这个地球上胡说八道。 实际就是这个,都是在地球上胡说八道,你能做什么好事? 只有往生之后你才能分身尘刹说微妙法,惠予真实之利。 所以往生是为这个,这叫慈心,要专一去修。 如果能够这样,「斋戒清净」,你持八关斋戒,斋戒是八关斋戒。 八关斋里有过午不食,那是斋。 持八关斋这个事要是一天一夜,这个功德也是很大的,何况你还是广植德本,种种的这样来持。 能够这样的话,你在这个世界能够坚持到一天一夜,八关斋可以受一天,有人就是长期的,现在就准许你就受一天,就这一天我要特殊的持戒。 你高广大床,现在大家都买那个讲究的床,那你就完蛋了,你就不能受持八关斋戒,你不能用那个床。 所以我都是用小木头床,从来不要高广大床,好的被、绣花的被我不能用。 化妆品全不能用,愈好的化妆品没一样能用。 电视也不能看,这些音乐、跳舞都不行,种种的。 它加上几条,除了五戒之外加上几条。 允许你受一天,受一天功德很大。 咱们在这个世界上这一天受八关斋戒,持戒,这样种种的广植德本,你能够这样一天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你比那个再为善一百年还强。 这是什么道理? 《宝积经》里头有这个话,「文殊师利授记会云:若有众生於彼佛土,亿百千岁修诸梵行,不如於此娑婆世界,一弹指顷於诸众生起慈悲心,所获功德尚多於彼,何况能於一日一夜住清净心。」能够在婆娑世界,於众生能够这样一弹指的时间发生了慈悲心,你所得的功德就比在极乐世界亿百千岁修种种的清净行、梵行,超过它。 还有《思益经》,这都是大乘经典,「我见喜乐国,及见安乐土」,安乐土就是极乐世界。 「此中无苦恼,亦无苦恼名」,不但没有苦恼,它连名都没有,何况其实? 没有。 「於彼作功德」,在那个地方作功德,「未足以为奇」,你作功德也没有什么可奇,你要什么自然就来了,所以就把东西给人了。 咱们现在,你这也算给,你好难,是不是? 那个未足以为奇。 「於此烦恼处,能忍不可事,亦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你在这个烦恼的地方,能忍不可忍的事情,种种的不合理,种种的横加於你,种种种种的事情,而且也教他此法。 所以你要转教,把弥陀这一种,就是「唯说弥陀本愿海」,我们也教他修这个法,其福为最胜。 这个虽然没有说时间,但是称赞了在这个世界这么做,要教他,教别人这个法。 所以大家都应当发这个愿。 这个不像禅宗、密宗,禅宗、密宗给人家演说确实是很难,不能随便说,你要一说错那就是不可挽救。 净土宗,只要你老实,你错不到多少去,甚至於可以基本上不错,这一点胆子要大一点。 但是也要发大愿,要很用功,要努力求佛加被,就在力之能及,缘分所到,也教他此法,其福为最胜,就是如此。 《善生经》还说,跟弥勒出世比,弥勒出世的时候,「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不如现在在这个世界一天一夜。 「何以故? 我时众生具五滓故。」我时是释迦牟尼佛的时候,除了五浊恶世,这个时候众生有五滓(五恶)。 弥勒的时候,那个时候人福气很大,那时比现在的好,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高八万四千尺。 它虽然是个地球,地球就不是这个样子了。 弥勒成佛的时候,迦叶从鸡足山就出来了,迦叶没有般涅盘,他等弥勒。 所以现在有人到鸡足山,虚老和尚去的时候听见里头敲钟,大家就说虚老和尚很难得。 来礼拜的人,听见里头敲引罄就很好了,虚老在磕头的时候听见里头敲钟。 到那个时候迦叶就出来了,出来之后来礼拜弥勒,弥勒的诸大弟子就说:奇怪,来了一个长得像人的小虫子。 那时人都高大,迦叶当然比我们大一倍以上,但是当时那时候的人看他就像个小虫子,长得跟人一样的小虫子,这是什么? 弥勒就告诉,你们不可轻慢,这是前一尊佛的大弟子,是传佛心印的大弟子。 这个时候迦叶把佛的袈裟献给弥勒,袈裟都是很长的,弥勒接过这个袈裟,只能盖两个手指头,你说要比释迦牟尼佛大多少! 但是他一展就合适了,就披上了。 这时迦叶就涌身虚空中,现种种神变,般涅盘了,完成任务。 所以在那个时候,在弥勒那个时候是好,你那个时候一百年受斋不如现在一日一夜。 所以这就是说明,为什么许多经典都说这一点,不是这一部经说,「若一日一夜,胜在极乐为善百岁,十日十夜,则胜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这个要追究一下。 这个地方也可能大家又出了一个想法,既然这样,这个世界这么好,我们就在这个世界修好了,何必往生极乐世界? 这个就是说他这个地方修功德大,就是因为这个地方修难成,所谓难能就可贵,他是非常不容易,难得,不容易做到。 所以我们不是一定要看那个时间,看你的决心、你的精进、你的勇猛。 他这个难,他碰到这个,他很不容易。 实际再说起来,能不能在这个土修下去? 我看有谁真能在这个世界上一日一夜的在这慈心专一,斋戒清净二十四小时,有谁能做到? 你们自己就可以想想,自己做到过没有,有谁能做到? 所以看著就这么一句话,你们也不妨谁下个狠心去做到二十四小时。 所以事非经过不知难。 我倒曾经是在除夕之夜彻夜的不睡,一直修到天亮,天亮之后到夏老师那拜年。 但这只能说一夜,一年就这么一夜。 那时候每年都是这样,也就是几夜。 但是白天那些时间干什么? 还是有人来有人往,还是要准备这些事,哪里是在修行? 所以不要把这个话看成很简单,就觉得这个事很容易。 所以它能抵那为善百岁。 没有谁真能做到,大家一不睡觉就困在那(昏沉),昏沉还在修吗? 所以这只是教你知道一个对比,要在这个世界上精进修,就是一个对比出来,你就知道差不多。 这做一个例题,这两个就这么相比。 如果你能用功三小时,当然有人说太容易了,用功三分钟就不行了,你前提都不存在了,很容易的事情。 所以就是说,你这可以做参考,知道这个地方要勇猛,这个事情是很难能的,很难能的就非常可贵。 实际上这个是很少人做到,能够二十四小时始终清净、始终专念、始终专一。 所以不要把这句话小看了。 再有一个,为什么要往生? 因为你往生,虽然它那跟这比,好像时间的效果没有这么高,但是在极乐世界他没有时候不修,没有人不修。 你在休息的时候也是修,你在听点音乐,看见人家游泳,闻香,欣赏花,没有一件事情不是增长你的善根;你喝水、吃饭,无时不在增长,无时不在修。 但是我们在这个世界待下去,你虽然是修的效果这么高,但是你能修的时候很少,就刚才我说,真正能做到一日一夜是很稀有的。 所以说这个话不是劝大家,你们就别去极乐世界,在这修;是告诉大家,要知道在这为善,难能可贵,这个功德是非常殊胜,你在这修一天一夜就等於极乐世界的一百年。 所以这个就是鼓励大家的意思,鼓励大家这样去修,来求生净土,这个是真实的意思。 佛就自己做了解释,「所以者何? 他方佛国,福德自然」,他自然都有这个福德,他要布施什么都有,他无所缺。 像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阿罗汉化缘,碰见那个洞里头有一个女的,她说你是阿罗汉的话你等一等,等我丈夫回来,我供养你一件毯子。 这个女的不能出来,因为夫妇两就只有一件毯子,男的要出去化缘,那毯子给男的,女的就没有衣服,就不能出来,出来是裸体的,她就不能出来,说你等一等,等我丈夫回来。 等丈夫回来,她说我要把这件毯子供养他。 这丈夫说,你疯了,供养他,我也不能出去要饭,咱们不是都饿死了吗? 她说咱们今天这么穷,就是因为咱们没有布施,今天有这个机会布施,咱们再不布施,我们以后怎么办? 没有机会了。 这两个人一商量,好吧,这两个人就在里头,从窗户里头,因为两个人都赤身裸体,这很不礼貌,就顶著,从头上顶出来,献给这个阿罗汉,阿罗汉接受了。 这两个人后来都证阿罗汉。 难能! 极乐世界有这个机会吗? 他要什么有什么,所以他就没有机会做这样的功德,这种功德只有咱们娑婆世界,你要知道。 就是说大家都很困难,你得一点东西很不容易,你把这样的东西肯拿来做供养,所以殊胜在这个地方。 他方世界没有造恶的地方,这个世界「善少恶多」,善事少恶事多,善人少恶人多。 「饮苦食毒」,喝的就是苦,吃的就是毒,整天生活在苦和毒之中。 「未尝宁息」,没有一个时间可以安宁、可以休息。 「吾哀汝等」,我怜悯你们,我苦心的来劝喻你们,我教给你们经法,「悉持思之」。 你看又有一个思字,所以大家这个思字,我现在再三跟大家说,已经说的时间不少了,今天借这个机会,这是佛在说,大家要注意,不光是念,要很好的去想,去持思之,而且去奉行之,教导我这句话我要去做。 而且是「尊卑、男女、眷属、朋友」,不管是地位高地位低、是男是女、是亲眷朋友,「转相教语」,互相告诉他们,教给他们。 不是一律都不说,但是也不是一律的去宣传,要随缘度脱。 而且自己要把这个当作是自己应当做的一件大事,不是自己没有责任,我就不要做这个事,与我无关。 你这个事情做得好,就你任务完成得好;你做得不好,你任务完成得不好;你没有做,你没有完成任务,要这么看。 是自己的任务,要转相教语。 「自相约检」,自己要约束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管自己,谁也管不了,要自己来管。 真正下了决心,管起来也很快。 所以「三日不见,刮目相看」,说知识分子,三天不见你,再看见你,我得换个眼光看你。 就是你不振作,你振作起来就是变化很快。 「和顺义理」,就是说你的一切言行举止就合於义顺於理,跟义是相合的,和理是相顺的,合情合理,合乎道理,合乎这个世间的要求,也符合佛法的精神。 「欢乐慈孝」,心里很高兴,皆大欢喜。 夏老师的誓,愿我遇事生欢喜。 所以一个人要常常生出欢喜心来,要慈孝。 佛视众生等同一子,这就是慈心。 要孝顺,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父母,我们要报他的恩。 「所做如犯,则自悔过」。 你要想不犯是不可能的,所以所做如犯,你如果是犯了戒,你马上要悔过,忏悔。 这个忏悔不是把它藏起来。 夏老师生病之后见谁都说,我这次生病就是因为我放逸了,来了好些地方戏,我去看地方戏看多了,所以我生病。 到处对人家讲,不是藏覆起来,地方戏看多了,所以我生病。 所以这是根,这根是一露就死了,植物怕露根,一露根,养花人就培上一点土。 因此你的善根别叫它露,露出来死了;恶根要让它露,希望它死,不要再作恶。 所以世间很多人的做法都是自己害自己的,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 悔就是改,一个人就是要不断的改。 悔不是后悔,后悔有什么用? 后悔不但没用,还是一种消极的行动,灰溜溜的。 悔就是改也,我要改,要去恶就善、止恶行善、朝闻夕改,你看这个改字点出来了,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改了,听见这些道理我要改。 「奉持经戒」,我要奉持这个经,守这个戒,「如贫得宝」,如穷人得到了宝贝一样。 穷人得到一个宝贝,一切都有了,一生都安乐了,那就要保护,如护头目。 所以这一品的名叫「如贫得宝」,我们听到这些经上的话,我们如穷人得到了一个宝贝,要有这种情绪。 「改往修来」,你看又是一个改字。 所以学佛的过程是改造的过程,不断的改造自己,不是老一套。 我改得还很不够,但是我确实改了好几回,一次和以前不一样,又一次又和以前不一样,又一次又和以前不一样,现在还在改。 要改往,过去继往的都要把它改掉。 所以老就是自己老一套,坚持自己守的还是老一套,你的见解就是老一套,你没有进步。 改往,那个过去的改掉了;修来,你要修什么? 修未来的事,你比从前要好、要光明。 「洒心易行」,这个心,你要洗除心垢。 所以「君子革心,小人革面」,君子改革的是心,小人改革的是外表,那个不行,那是小人。 要洗心,洗了心之后自然就换了行,行动就不一样了。 要这样的话,「自然感降」,自然得到感应,得到佛恩的加被。 「所愿辄得」,你的心愿就有愿必满,都可以得到。 所以有愿必满这一切是有条件的,你能够得到经戒之后,像穷人得宝一样,你就改往修来,洒心易行,这才所愿辄得。 你才是真的,不然怎么知道你表示是真的? 我只想得博士,我就是不下苦心念书,那博士当不了。 底下「佛所行处」,佛所经行到的地方,佛的经论所到的地方,以及现在我们能看到这些书,还是佛所行处,就是佛法所流通之处。 「国邑丘聚」,国大家都知道是国家,邑是一乡一邑,乡里。 丘有人把它解释成山丘,这个地方是不对的。 《周礼》说,「四邑为丘」,四个邑叫做丘,丘是大一点的邑。 聚是聚落。 不管是大的城、镇、乡、市,这些小的聚落,没有不受到教化的。 化就是变,教化,人就化了。 刚强难化,我们往往是不喜欢改,不喜欢化。 要不断的改、不断的化,是一个改造的过程。 要大变活人,我老讲,要大变,你学佛是要大变活人。 一般要变个活人你要再投一次胎,那太笨了。 我们为什么要必须得投胎才变,现在就变好不好? 要大变活人。 佛的行处,大家都变化,所以这个时候天下都和顺,天下大同,没有侵略,都是厚往薄来,没有压榨。 厚往薄来,我这个国给别人东西很多,他要是给我的,我要得很少,如果国与国之间都是这样那多好,这是中国过去的思想。 「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风调雨顺,「灾厉不起」,灾是灾祸,厉是病。 现在出了很多很多很奇怪的病,层出不穷。 这个祸,最近这半年,地球上的祸太多了,火山爆发、水灾、海啸,各种的灾患,森林大火,不停,没有断过。 国内嘉陵江涨水,我在电视上看见,长江在武汉的水,江水跟岸平的。 还是在赛跑,就是赶紧装好沙包,江水在涨还要叠沙包。 我这次看见这个局面,就是洪峰到了,当然最高档就到这了,有些地方跟江岸就平了,水可以上江岸,这是第一次洪峰。 所以天下就是灾厉很多。 如果佛所行处,佛经所经行之处,这个所经行之处就是要很多人都信奉,不是光在念经,要实践,按佛的这些道理端正身心,这才是真的。 你就是一个皮,我是佛教徒,到庙里我就是去念经,到时候就是去捐点钱,这是个皮,皮不管事,要端正身心。 这个世界上如果佛所行处,就「国丰民安」,国家很富,国家很丰足,人民很安,「兵戈无用」,武器没有用了,里头也没有盗贼要镇压,外头也没有人来侵略,也用不著兵戈。 所以秦始皇就把武器铸为金人十二,这都是说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尊崇道德,要兴仁义。 「务修礼让」,要讲理,一切要合乎情理,要让。 这个让字很重要,原谅和礼让。 所以有人结婚,要请我去讲话,我就很强调这个让和谅。 只有两个人之间能够互谅,谅解、原谅,要让,要彼此得让一让,谁都有一个气头上,你让一让,天下太平。 而且推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让一让。 正果法师他讲他买个碗,结果买了一个坏的碗,他觉得很高兴拿回来了。 他说这个坏的碗我不买,就会卖给别人,我何必要把好的留下,把坏的给别人? 我买也一样。 就是这种精神。 你不要看是个小事,就买个碗,这种精神很好、很可贵。 你就必须要挑,我就不能要这个坏的,我要得个坏的我很恼丧,你不肯让,是不是? 我就要拔尖,好的都要留给我,坏的给别人,一推广就是这。 所以我们为什么说是一个改造的过程? 就是要改。 你念了半天佛,你就只是想占便宜,得佛保佑,我现在就平安,将来死了之后到个好地方,比别人都好。 自私自利,自私自利不是佛教徒。 「国无盗贼,无有怨枉」。 国家大家都安居乐业,没有盗贼。 居官者都是很廉明,就没有错案,没有错案就没有冤枉。 你别看这个事,没有冤枉这个事很了不起。 「强不凌弱」,恃强凌弱,现在就是凌弱,我这写的「霸国则恃其军力以欺凌弱小」,称霸的国家靠它的武力来欺凌弱国、小国;「富者则仗其财富而榨取贫穷」,经济情况,大鱼吃小鱼,大公司吞小公司,我的钱多就把别人的给吞了;「执权者,常逞其权势而鱼肉人民」,他有权有势,他就仗他的权势来鱼肉人民,拿人民当鱼肉;「为非者」,就是做坏事的人,「则结成帮匪」,结成黑帮、黑社会,现在外国都有,非常黑暗、非常残暴他们,「以迫害良善」。 这都是什么? 都是恃强凌弱,靠著强,欺负弱小。 佛所行处,强不凌弱,是有强的,但他不欺负小的,帮助小的。 「各得其所」,各个得到他很安身安心之所。 各得其所,各其所安,各其所得,各个都得到其所。 所以夏老师把这个提出来做为一个愿文,你看《净修捷要》后头就把这十二句拿出来了。 「我哀汝等,甚於父母念子」,我关心你们,我慈悲、我怜悯你们,胜过於父母哀念儿子。 父母只是一生,佛就在无量劫。 父母就不平等,有的喜欢老大,不喜欢老二,有的喜欢么儿子,不喜欢其他的,而佛是平等的。 父母不喜欢那个不孝的,而佛对於那个五逆一样是怜悯的,一样是救度的。 所以胜於父母爱子。 「我於此世作佛」,我在这个娑婆世界作佛,「以善攻恶」,提倡善来制伏那些恶,「拔生死之苦」,要拔掉生死的苦本。 「令获五德」,五德就是五善,「升无为之安」,达到无为之安乐。 无为,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法就不是梦幻泡影,是究竟,所谓常乐我净,究竟真常。 令获五德,来一步一步的,最后能够得到无为,入无为法。 「吾般泥洹」,我般涅盘以后,佛要般涅盘,入寂,「经道渐灭」,经道要一天一天的灭下去。 《法灭尽经》说,《首楞严》先灭,然后一部一部都要灭,最后就剩下这部《无量寿经》。 在这个经道渐灭的时候,人民就谄伪,人民就拍马、吹牛,都是欺诈、不老实,「复为众恶」,又都来做种种的恶事。 「五烧五痛,久后转剧」,五恶、五痛、五烧就更厉害了。 「汝等转相教诫」,你们辗转的互相来教导、来告诫,让大家如佛的经法,不要犯道禁,不要破戒。 这是佛当时嘱咐大众。 这是弥勒当机,未来的佛。 弥勒就合掌,代表大家,他汇报,「世人恶苦,如是如是」。 弥勒当然知道这一切情况,这就是证明,世人的恶和所受的苦就是这样。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可是佛你这样慈悲,你哀愍,你全给度了。 这句话很重要,全给度了。 这里要稍微做一点解释,在咱们本经中「决证极果品」里头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於正定之聚,决定证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经生在极乐世界,或者是应当生,这些人已经都住於正定之聚,决定要成佛,不退转,那不就度脱了吗? 已生当然如此,当生,还没有生,应当生,应当生咱们这里头是不是有人可以列入到当生? 你要信愿持名就当生,你当生你就是住了正定聚,你就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不就度脱了吗? 《阿弥陀经》说:「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说这个人已经发愿,现在正在发愿,还没发愿以后要发愿,这些人他们都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个就更广了,当发愿还在这,咱们现在已经是发了愿,是当发愿,这些人早晚都得成就,也得度脱。 《弥陀要解》说得更好,「不论至心散心」,不论你是至诚的心、散乱的心,「有心无心」,你有心念还是无心念,「或解不解」,或者理解或者不理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或者「此经名字」,《阿弥陀经》,「一经於耳」,不是用闻字,闻字有要求,一经於耳就是你一听,「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千万劫以后你究竟还是因为曾经听过这个名字而得度脱。 弥勒说「佛皆慈哀,悉度脱之」,这句话就完全合乎经义,都度脱了。 因为今生、当生,今发愿、已发愿、当发愿,都是要得解脱,悉度脱之。 最后就「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受了佛这样重要的教训,大家都不敢违犯,不敢把它忘掉。 用了不敢两个字,这个就包括是仰信。 因为佛之说有时候众生很难信,但是就是说你要仰信,你不要信你自己的意思。 所以「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放弃你自己的意思,不是你承认它对、你承认什么之后你才能信。 既然基本上你接受了,承认了释迦牟尼佛,你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对於佛的教导你一时你还信不了,最大的方便你就是仰信。 给严新治病的那个人,他是曾经一下子念咒什么的,他有时一闪,他自己说开悟了,其实没有。 好些人都是这样,他原来不服,后来知道没有。 我说你就是击石火,石头打个火,冒个火星。 后来告诉他,他说引了好些人学密,我说你都带大家去学密,你这是错误,应该劝大家信净土。 他就是仰信,对於净土他原来不懂,现在看了很多书,现在还算是生起信来了。 有很多,深信净土不容易,你看那个王,他对於净土没有信心。 但是你如果能仰信,第一步先仰信,佛是这么教导的,我先信上再说,然后你再去念经、再去思惟,如果佛有加被力,还有摄受力,你就可以信。 因此弥勒说,受佛这么重的教诲,不敢违失,也是感恩的意思。 同时也就是一时大家智慧不够,也应当仰信,信了之后当然就不能违犯,不能把它忘掉。 所以整个这部经就是一篇极殊胜的文章。 先就是一问,佛为什么放光? 佛就说出极乐世界,法藏比丘因地如何发愿、如何成就,愿极乐世界是什么样子,怎么才能够往生,又谈到极乐世界的菩萨什么情况。 这个说完之后,一转就达到自然中自然相,登峰造极,没有再说转你们应当如何如何。 你们应当如何如何,这就把这个世界上的五恶、五痛、五烧都摆出来了。 再把五恶、五痛的本身说到极点之后,就是昨天那一品,今天又再劝勉,再告诉大家如贫得宝,要重视。 这个可说什么? 突然间出来一个奇峰。 所以经典有时候也是最美的文章。 「礼佛现光」。 这个众生你只有依许多理论也可以信,但是有好些他就信得不结实。 所以这一品是什么? 是不可思议的,你去拜了佛,拜了佛佛就出现,放大光明,一种极殊胜的境界,这就是第三十八品。 现在到了这个里头,现在当机的是两个人,首先是弥勒,其次是阿难。 现在佛就对阿难说,「若曹」是你们,你们如果想见「无量清净平等觉」,这是汉朝译本的名称,就是无量寿佛。 所以咱们这个经名字,《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无量寿佛,汉译的名字。 你们要想看见无量清净平等觉。 所以这个经的名字,这个佛号,就很有启发性,是清净,是平等。 咱们就是不清净,咱们一点也不平等,种种的分别,好坏、是非、邪正,众生、佛,好吃不好吃、好看不好看,种种的分别心,不能平等。 佛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平等,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和佛和众生这三个没有差别,有差别就是众生。 我在天津大哭大笑的时候作了三个偈子,中间就有「生佛两泯即是佛,才相对待便成魔」。 生佛两个都没有了就是佛,你才相对待,有生有佛的对待,你就成了魔,要平等,你要有平等。 所以这个佛号就有极深的意思。 阿弥陀这个含义,可以翻译成很多很多,无量光、无量寿、无量清净、无量清净平等觉等等都是,甘露王、无等光、无碍光,都是阿弥陀的翻译,所以翻成无量的名称。 你们愿意见无量清净平等觉,及大菩萨和阿罗汉等等。 这些阿罗汉实际上都是指的,极乐世界没有阿罗汉,都是菩萨,都是大乘,从他断惑的水平而说,他只达到阿罗汉的水平。 所以你发心是发的大乘的心,你所证只证到阿罗汉的这种水平,断惑只断到这个水平,就断了见惑思惑,就成为阿罗汉。 这些人他们所居的国土,换句话说,你们想见阿弥陀佛和极乐世界,怎么样? 你们应该起来,冲著西边,「当日没处,恭敬顶礼」,当著太阳落的地方恭敬顶礼,去磕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口里要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方面顶礼,一方面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你要想见佛,你就这么做。 这个西方,有人说何必要专说西方? 这个事情善导大师回答得好,「指方立向」,要指出一个方,立出一个向来。 要即事而真,这就是密宗的道理。 这不是有个方、有个事吗? 这个事它就是真。 所以给你指方立向,他说给众生指了方、立了向,众生心还不能够专一;你告诉他佛遍一切处,哪都是,他心就更专不起来。 所以念都是面必朝西,等等等等的,就是为了让你这个心专趋向一个地方。 《四十二章经》,「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制心到一处,你这个光要聚焦,一个太阳镜就能烧东西。 平常的太阳它就不聚在一块,它就什么作用也没有,烧不了东西。 所以制心一处,指方立向,即事而真,为酬愿度生,现在西方。 实际上无量光他遍一切处,怎么专在西方? 就在咱们这。 不在咱们这行吗? 佛身上缺一块。 佛就在你身体里头,无碍光,没有什么东西能挡得住的,因为它透进来了;无边光,它没有边,没说到我皮上就是边;无量光,没有受限量。 它无量、无碍、无边,怎么不透你的身体? 佛他就是平等,他不垢不净,他没有这些分别,他没有说你臭我就不进去,遍一切处,遍一切处在任何一切地方。 所以这个西方的西,这是指方立向。 所以现在西方,都是为众生,实际是遍一切处。 因此佛告阿难也是要面西,面西合掌,恭敬礼拜念佛。 「阿难即从座起」,他就起来,朝著西合掌,顶礼磕头,先启白了一句,说「我今愿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现在愿意看见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发愿了。 我愿意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愿意供养、愿意奉事(奉事者就是服侍),「种诸善根」,这就磕下去了。 当然佛告诉他要念南无阿弥陀佛,阿难就念了。 「顶礼之间」,就在他顶礼磕头的时候,在这个时间里头,忽然间看见(所以这都是顿法,这些事情突然一现就全现了),「阿弥陀佛,容颜广大」,阿弥陀佛现身,这个容颜是广大。 「色相端严」,这个相端庄严丽。 「如黄金山」,金色光明的身,像一座黄金的山。 「高出一切诸世界上」,高,在一切世界之上。 同时又听到「十方世界诸佛如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种种功德,无碍无断。」十方世界的诸佛如来,都在那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 所以它这个事情说是事相,实际是个华严的境界。 就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我们跟极乐世界就在对面,看见了阿弥陀佛。 而且当时在会的二万人,都听到十方世界的佛在那赞叹阿弥陀佛。 所以这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大家赞叹,而且赞叹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 他演说的是四无碍辩,辞无碍、义无碍、法无碍、乐说无碍,一切都无碍。 他演说四无碍辩,他也没有间断,都在那说。 他们在演说这个辩智,当时大众都听到了,这是一个证明。 所以证明确有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而且十方佛赞,大家也都听到了。 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也可以说是瑞相。 一部经中三度现瑞是很稀有的,一开始说经就现瑞,这等於中间的现瑞,这个瑞很突出,说完又现瑞,这一部经三度现瑞。 阿难就对佛说,「彼佛」指的阿弥陀佛,他的清净国土「得未曾有」,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亦愿乐生於彼土」,我也愿意、我也高兴能生到彼佛的国土。 「世尊告言:其中生者,已曾亲近无量诸佛,植众德本。」你不是看见很多都生在极乐世界了吗? 这些生的人,他们已经亲近过无量诸佛,种了种种的善根,种种功德之本都种了。 「汝欲生彼」,你现在要生到那去,也「应当一心皈依瞻仰」。 这指出一心两个字,他们都供了无量佛,种了善根才能去,你现在也应是怎么样? 要一心。 所以一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 你一心皈依瞻仰阿弥陀佛,就等於亲近诸佛,植众德本。 他们是亲近了诸佛,植众德本,而能够往生;你现在一心的皈依供养,你也就可以去,那不就是说你这个一心跟那些功德是相等吗? 所以我们难得一心,都是半信半疑,三心二意,要全心全意! 这都是一心的初步,要一心,无二意,来皈依瞻仰,瞻仰是尊崇、仰望。 而且释迦牟尼佛说这个话的时候,「阿弥陀佛即於掌中放无量光」,手掌中放出无量的光明。 阿弥陀佛这个掌,将来接引大家也是用这个手托著莲花来接。 所以接引佛像是一手捧著莲花,一手是接引相的手印,是这个接引印,手垂下来、伸出来,也是这个手掌。 这个掌中放出无量光,「普照一切诸佛世界」。 现在我们读经要身临其境,依文作观,随著这个文字就要观想。 这个时候佛放光,光照著十方的佛土,这一切佛国都明现。 《观经》也是如此,佛给韦提希夫人也现出许多许多佛土,韦提希夫人她最有缘,她说我愿意去极乐国土,所以再给她说《观经》。 这个时候一切的佛国都明现,「如处一寻」,一寻就是八尺。 如果你眼睛很好的人,咱们这个世界看十方的佛国,就好像眼睛好的人看八尺远近的地方一样。 阿弥陀佛的光明殊胜,「极清净故」,佛的光明极清净。 所以,这个世界上一切「黑山、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等等的山,以及「江河」是水,「丛林」是大的树林,「天人宫殿」(咱们这个娑婆世界也包括天,娑婆世界不是指地球,南瞻部洲才是地球,娑婆世界就大了,娑婆世界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些地方都照见,这个光全都照明,大家都看见了。 就譬如什么? 像太阳一出来,就把世间照亮了。 「乃至泥犁(地狱)、溪谷(很深的山谷里头,不见天日的地方)、幽冥之处」,都亮了,都看见了。 而且「皆同一色」,都同一个颜色。 皆同一色,这个地方我们从许多经典就看到,《观经》说,「无量寿佛住立空中。 观世音、大势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在旁边。 「光明炽盛,不可具见;百千阎浮檀金色,不得为比」,这说明是金色。 「又第八观云:佛菩萨像,皆放光明,其光金色」,又是金色。 《七佛神咒经》说:「其中所有一切万物,皆作金色。」《法华经》里放光现瑞的时候也是说:「照於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就知道,皆同一色,从有色来说应该指的是金色,都现金色光明。 「犹如劫水弥满世界」,像大劫的时候遍地都是水,大水的时候其中的一切东西都没顶,都看不见。 「滉漾浩汗」,这个水之大,唯一看见就是一片大水。 「彼佛光明,亦复如是」,这个世界就唯其所看的都是佛的光明。 在这个时候,声闻的光明,菩萨的光明,这一切的光明,「悉皆隐蔽」。 这个光明,就月明星稀,月亮很亮的时候,星星就看不见了。 那个星子它也有光,但是为月光所掩蔽,肉眼就看不见了,就是这个道理。 这个时候佛光明显,所以菩萨的光、别的光就不显现,隐蔽了。 「唯见佛光,明耀显赫」,光明照耀,明显、赫奕,有威力。 「此会四众、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八部就是八部鬼神,人非人等,都看见了。 四众弟子是人,天龙八部、人非人就是护法,阿修罗、紧那罗等等的,龙在天龙里头。 「皆见极乐世界种种庄严。 阿弥陀佛於彼高座」,在高座之上,「威德巍巍」,佛是有威有德。 所以现在咱们汉地的像,把佛画成胖坨坨的一个人,跟藏像不一样,藏像都显出佛的威德,威! 大雄宝殿,高座。 威德巍巍是庄严貌、高大貌,崇高。 「相好光明」,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种种的光明。 许多弟子,声闻弟子,菩萨弟子,「围绕恭敬。 譬如须弥山王出於海面,明现照耀,清净平正,无有杂秽」。 佛这个相是什么? 就像是须弥山,须弥山是咱们四大部洲的一个中心,它是在海面出来。 这个海不一定是水所形成的海,比方说像空中到处都是微中子,微中子的海,不一定是氢二氧制造水的海,到处都是微中子。 须弥山就在这样的海里头,明现照耀。 因为须弥山是四宝所成,不是咱们这个土地所成,它这个可能就是在生成的时候高热高度的结晶。 明现照耀,看得很清楚,它也放光,很清净,很平正,没有杂秽。 如须弥山王出於海面,须弥山是宝所成,它也很清净,这个是做为譬喻,譬喻佛在高座上光明出现,他的光明普照,菩萨的光都不显了。 同时也看见国土,国土也明现、也照耀、也清净、也平正,没有杂秽,没有一切不干净的东西,也没有异形类,都没有。 「唯是众宝庄严」,都是七宝庄严所成的。 「圣贤共住」,凡圣同居,地上的菩萨是圣,剩下的地前三贤就是贤,还有凡夫,共住。 都见到了,见到了佛,高座巍巍,譬如须弥山王,世界是清净、平正,无有杂秽,众宝庄严,圣贤共住。 「阿难及诸菩萨等,皆大欢喜」,当时大众不是阿难一个人,所有的人都非常欢喜,「踊跃作礼」,欢欣鼓舞。 大家这个情形你要想,要比那个足球进球要恭敬、要生动、要踊跃诚恳得多,大众欢喜,在这礼拜。 在这个时候,都称念「南无阿弥陀三藐三佛陀」。 三藐三佛陀,我们咒语的话就三藐三布达亚,翻译为正遍知,就是佛,佛的十号之一。 大家都在念南无阿弥陀,正遍知。 不但是四众,跟人非人等、天龙八部,我们这里天界的人民,以至於小虫虫,能够看到阿弥陀佛这个光的,「所有疾苦,莫不休止」,自己的疾病、自己的痛苦都停止。 「一切忧恼,莫不解脱」,都得到解脱。 「悉皆慈心作善,欢喜快乐」,这一个大加持,在这里头。 所以这个加持,大家要知道,这是很殊胜,普及一切。 地藏是个女的,她母亲入了地狱,她超度她母亲,结果她母亲出了地狱,不但她母亲出去了,同地狱的人都出去。 就像那个董兆荣,现在还在邮电部当技术处处长。 南下工作的时候,半路上有人告诉他,你怎么还不念咒? 就念起来了。 结果过一个公路桥,一个车队,前头的车、后头的车都掉下去了,他也掉下去了,别的车的人都死光了,他这个车上没死人,他在念咒。 所以这些事情,佛就是平等,只要有人在念,佛所救度的那是很平等的,别人都同样得到好处。 所以在这个情形之下,蜎飞蠕动、小虫虫什么都得到法益。 一切的「钟磬琴瑟,箜篌乐器」等等的,都是不要人弹自然就奏乐,演奏。 「诸佛国中,诸天人民」,其他的佛国,还有诸天界,都有菩萨拿著花、拿著香,到我们这个虚空界来了,来散花,来烧香,来作供养。 你们现在要把这整个场面要心里想一想,这个时候是释迦牟尼佛在说法,大会中二万多人,极乐世界在我们眼前,十方佛国都显现,我们大家都在这欢欣鼓舞,而且十方佛国的菩萨大众都来献花、烧香。 「尔时极乐世界,过於西方」,从这西方 发布时间:2023-07-05 10:16:5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