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内容: 黄柏霖: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07集 《安士全书》(第010集) 黄柏霖老师讲于2018年08月18日 台孝廉讲堂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大家好! 今天我们研讨《安士全书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经文,【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请各位同学翻开课本《安士全书》,请翻开第七页,今天我们讲第二段,【补衮和衷】。 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 予在周成王时。 姓张。 名善勲。 成王置予于言路。 时虽盛明。 而忧君忧国。 未尝少懈。 方王少时。 听政于周公。 后常怀不平。 予恐左右得乘间也。 每以君臣始终祸福几微为戒。 而谏草屡焚。 人无见者。 故公之东征。 虽四国流言。 召公不悦。 而卒能保全者。 予亦少有力焉。 按。 张氏本黄帝后裔。 帝君降生。 在周武王乙巳岁。 其后示现。 每多姓张。 世传二月初三日。 为圣诞者。 止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世也。 若论帝君多生以来。 则自元旦以至除夕。 何日而非圣诞耶。】 好,这一段是讲文昌帝君他第二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我们之前讨论的「天赐兴儒」,这个是在《文昌化书》二十二则故事里面,它的标题叫『补衮和衷』。 这一段里面有很多名相注释,它是牵涉到我们中国周朝的历史,所以我会藉由这一段的因缘,跟各位介绍一下周朝以及周公。 我们知道周公制礼作乐,是孔子非常敬仰的一位圣贤。 所以我们解释这个周朝的一些历史背景跟典故,对于这一段的经文,我们就能够比较了解。 我们看名相解释: 『周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武王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文王他的父亲就是季历。 我们讲的三太,太姜、太任、太姒,就是在讲季历的母亲,还有季历的夫人,还有周文王的夫人,太姜、太任、太姒。 「补衮和衷」,这个「补衮」,「衮」是什么意思呢? 是古代帝王的礼服,古代帝王他所穿的绣有龙的这种衣服,这叫「衮」。 所以「补衮」这个「衮」的意思就是指天子。 「补衮」就是补救、规谏帝王的过失,这叫「补衮」。 再来,「和衷」,「和衷」,「衷」就是善的意思。 在《书经 皋陶谟》篇里面,「同寅协恭和衷哉」。 所以孔《传》里面,「衷,善也。 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所以「和衷」就是和睦同心,叫「和衷」。 再来,『言路』,「言路」就是谏官的职务,提供谏言,向皇帝提供谏言。 有一点像我们现在国内党中央的中纪委,台湾的监察委员,这叫「言路」,就谏官的职务,御史大夫,后来的御史大夫都是属于跟这个「言路」的职务一样。 『乘间』,这个「乘」念乘人之危的乘,「间」就是离间的间。 所以「乘间」就是乘隙、趁机挑拨离间,叫「乘间」。 『几微』,「几微」就是预兆,隐微的地方,叫「几微」。 『谏草』,「谏草」就是谏章的草稿,我们用现在通俗的话就是向帝王劝谏的报告或文书,叫「谏草」,就谏章的草稿。 『公之东征』这个「公」是指周公。 我们来先介绍周公,「公」,指周公。 「周公旦」,他姓姬,「姬姓」,又称周文公、周公。 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儿子。 周武王是第二个儿子,长子就死掉了。 那我们来了解一下周文王一共生多少个儿子呢? 周文王生十八个儿子,这个古代,多子多孙啊,生十八个。 长兄,周武王的大哥,长兄伯邑考他早年死掉。 二儿子是周武王,后来就是继承周文王的王位,也当然也是灭掉商朝的,统一天下的周武王。 周朝是由周武王建立的。 第三个儿子叫管叔鲜。 第四个儿子就是周公旦。 五弟是蔡叔度,这个等一下都会讨论到,五弟是蔡叔度。 六弟叫卫康叔,这个在当时历史上都是有名的。 八弟霍叔处。 大概是这几个在历史上比较有名,总共是十八个兄弟。 长兄早亡,那也有十七个兄弟。 周公东征,这个在《毛诗正义 卷八》谓,「四国之君,废其礼义,坏其国用,其君是为大罪,不得不诛,故周公于是东征之」。 「四国之君」是,等一下我们会提到的,就这四国,就是周公的兄弟要叛变,所以周公率兵东征,要杀这四国的国君。 那么我们先来报告「公之东征」,就是周公东征。 「文王三子管叔鲜乃周公旦之兄长」,因为长子早亡,二子是周武王,所以周武王驾崩之后,死了以后,「按照兄终弟及的制度」,就长兄死掉了,大哥死掉了,或者是兄长死掉了,弟弟继承王位,这叫「兄终弟及的制度」。 「武王逝世后」,「依次当有管叔鲜」,就是三子,第三个儿子,「继承王位」或摄政。 然而周公旦却把管叔鲜和他的五弟,周公旦的「五弟蔡叔度」,「派到商畿地区」,又有一说是八弟霍叔处也被派到商地。 「商地」就是商朝的这些领土。 于是管叔鲜、蔡叔度就联合商族,商朝的余族,「残余势力」,以及「徐国」还有「奄国等东夷外族」,这样统称四国,后面的『四国流言』就是这个意思,就管叔、蔡叔,徐国、奄国,东夷这些外族统称为四国。 《史记 管蔡世家》里面记载,是「联合帝辛之子武庚,合兵勤王」。 「勤王」的意思什么意思呢? 他说,我们要保护成王,因为周公旦是摄政王,因为成王年纪还小,所以他们说我们要勤王,就是我们要保护成王这个名义,发兵叛变。 「在商畿地区叛乱,史称『三监之乱』」。 「他们四处散布谣言」,就是经文里面讲的最后一行,「四国流言」。 他们怎么说呢? 在历史的记载,他们说,「公将不利于孺」、「天将割于我家,有大艰于西土」。 他说,周公这样的做法很不利于周成王。 于是当时就有很多人诅咒,说周朝要有大灾难降临,「诅咒西方周国要有大难降临」。 这是「四国流言」的意思。 「周公出师东征」,三年后平定叛乱,把武庚杀掉,「正法武庚」,武庚就是帝辛之儿子,帝辛之子。 也把管叔杀掉,管叔就是管叔鲜,文王的三子。 「流放蔡叔」,蔡叔就是蔡叔度,把他流放。 然后「废霍叔为庶人」,霍叔就是刚才讲的八弟霍叔处,把他贬为平民,废为庶人。 同时并将国家势力扩展到东海,俗称「周公东征」。 《尚书大传》里面记载,「周公摄政」,周公担任摄政王,「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就是把政权交给周成王。 所以周公曾经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 「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无逸》、《金縢》。 周公对于《易经》创作也有贡献。 周公受到孔子的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 「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便将周公跟孔子,并称为「周孔」。 再来「四国流言」,「四国流言」就是在《毛诗正义 卷八》篇里面,「四国」指管、蔡、商、奄。 「流言」,就散布没有根据的话。 当时这个流言怎么说呢? 在《书传》里面有记载,「武王杀纣」,就周武王灭了商朝纣王之后,「继公子禄父及管、蔡流言,奄君薄姑谓禄父曰:『武王已死,成王幼,周公见疑矣。 此百世之时也,请举事。』然后禄父及三监叛。」「管、蔡流言,商、奄即叛,是同毁周公,故并言之」。 这刚才我们已经讲过了,就是由管、蔡跟徐国,跟奄国,这四国散布这些没有根据的流言,来毁谤周公,这个就是「四国流言」的意思。 『召公不悦』,「召公」,《史记 燕召公世家》,「召公奭」,这个字念奭(ㄕˋ),「召公奭与周同姓」,跟周公旦是同姓,「姓姬氏」。 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 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 当时周公据说曾经辅佐武王克殷军事行动,就是辅佐周武王灭掉商朝。 周武王灭掉商朝之后,「分商都畿地区为邶、鄘、卫三国,设三监督察治理」。 周武王克殷后,三年后就逝世了,由周公旦和召公奭以及太公望,这三位辅佐其子周成王,这是三公的由来。 这里讲「召公不悦」,就是周武王逝世以后,因为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旦当摄政王,也是三公之一,因为四国流言,周公发兵东征,灭掉这四国。 那么当时因为有这些,散布这些流言来毁谤周公,所以当时也引起了召公奭的不满,「不悦」就是他不高兴,召公奭不悦。 好,再看『太康八年』,「太康八年」是指西晋武帝司马炎年号,所以「泰康八年」在公元二八七年。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补衮和衷」翻成白话,叫做劝谏成王,调和关系。 帝君说,我在周成王时代,姓张,名善勲。 周成王把我安排在他身边,向他作谏言的职务。 当时虽是盛世清明,但我『忧君忧国』的心从来没有懈怠。 周成王年少的时候,听政于周公,后成王常怀不满之情。 周成王也会不满,对周公旦会有不满之情。 我恐怕左右有野心的人,趁机挑拨离间作乱,就常常以君臣能够始终共享苦乐祸福的人,是非常微少的道理,来进谏周成王,但谏书的稿子经常被烧了,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件事情。 因此周公在东征的时候,虽然四方诸侯流言蜚语很多,连召公奭也有不悦的怀疑了,但最后还是能够保全,我在中间也出了一些力。 好,你看,我们经过这样白话解,前面我们先解释周公旦,周公东征的背景,还有四国流言,还有三公的由来。 那这样我们看这一篇,我们就很清楚了。 我们看下面的『按』,『张氏本黄帝后裔』这一段,我们看白话解: 张善勲,张氏就是帝君,本是黄帝的后裔。 帝君出生在周武王乙巳年,以后托生常多姓张,文昌帝君在累世里面大部分都姓张。 民间流传二月初三是帝君的生日,只根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的那一世。 这个二月初三的圣诞,是根据文昌帝君他诞生在晋武帝太康八年的那一世的生日为圣诞。 如果要推广到帝君多生,那么从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帝君的生日呢? 这一段,当时我在看的时候,我有一点不太理解。 这个「按」是周安士居士他所下的按语,他的意思是说,文昌帝君在周成王这一世,文昌帝君他姓张,名善勲,他是黄帝的后裔,降生在周武王乙巳年,也在周朝开国的时候,张善勲出生,后来在每一世的示现多姓张。 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圣诞,这是根据在晋武帝太康八年的那一世帝君的生日做为圣诞。 他说,那如果要讲帝君多生以来,从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他的圣诞呢? 那这在讲什么呢? 讲都是都在轮回啊。 所以我这边就写,我自己写了一个结论,我对这一段文,『若论帝君多生以来,则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圣诞耶』这一段,我自己揣摩了很久,思惟了很久,我得了一个结论,说知道生日那一天没有意义,因为都是在轮回里,这是我对这一段的一个心得。 你知道哪一天生日,有什么意义呢? 那只是说你到人间来,印光大师说人生是酬业而来,来还债的。 你知道生日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如果你还在轮回,生日跟祭日没有意义的,因为自性本无生死,关键是在轮回。 所以他后面讲说,从元旦到除夕,哪一天不是圣诞呢? 那表示说,帝君来了很多世了。 所以这一段我们要来探讨,这很重要哦,不要就这样子给它看过去,这样子又轻描淡写看过去了,你也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周安士菩萨的智慧非同小可。 印光大师说,他是菩萨乘本愿轮再来的,他讲这一段一定有他的用意啊。 所以我们就来讨论说,谁决定了轮回? 来自于杂染的相续心,因果相续。 首先我们要了解,生命有两个重点,一个是「变现」,「一个是攀缘」。 为什么我们会来到这个人间投胎呢? 它是,我们是带着业力来人间投胎转世。 所以在佛法的唯识学上建立的,「它告诉我们:其实整个人生的过程,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得」。 你就是包括来这世的示现,也是一个境界,你来示现八十年,来示现九十年,乃至于示现一百年,这样的一期的生命,这一期的生命在佛法上解释叫分段生死。 如果是从自性角度来说,坦白说,它只是个影子而已。 所以没有一个真实的外境可以得,因为他还是在什么? 在生死浮沉,所谓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所以没有真实的外境可得。 所以佛陀才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就是没有真实的外境可得。 那么我们的生命所有的过程都是怎么样? 「自变自缘」。 根据你的善缘、你的恶缘,来这边怎么样? 享受福报,来受业报,来受苦报。 为什么叫「自变」呢? 是你的业力变现的。 你的善业变现,你过去生造不杀生的业,慈心不杀的业,来到人间,你得到健康长寿的果报;你过去生有财布施,来到这个人间,你得到财富、富贵;你过去生中有做法布施,来到这个世间,你得到聪明、智慧。 所以也是你的善恶业的种子变现的,所以是「自变自缘」。 所以「生命只有两个重点,一个变现,一个是攀缘」。 这是首先我们要建立,生命是到底怎么来的? 就是「自变自缘」。 再来,第八识的业力变现一切。 生命现象有两个,一个「业力」,一个「心力」。 李炳南老师说,「去后来先作主公」。 还没有来投胎的时候,就在父母亲旁边等了,等到父母交合那一剎那,要受胎怀孕的那一剎那,他就入胎了,所以「来先」就是准备来这边等待了。 那寿命结束以后,最后四大分离,那么第八识阿赖耶识要离开这一期的生命,「去后」,最后离开的。 这是我们李老师讲的,李炳南老师讲的,「去后来先作主公」。 所以我们在这个世间,出生的时候,我们「所接触的影像是谁变现的呢」? 是我们「第八识的业力变现的」。 我们过去生善恶业力,变现了很多人,包括我们现在因为跟家庭有缘,变现我们的父母,变现我们的兄弟姊妹,变现我们的依报环境,乃至于变现我们正报身心、依报世界,我们长得庄严、长得丑陋,都是跟我们善恶业力有关系。 业力变现的,「第八识的业力变现的」,变现一切啊,变现你的正依二报,变现了很多亲戚朋友啊,变现了你很多今生的荣华富贵,乃至于贫穷下贱的工作环境,变现很多的事情。 这一点我们没有办法控制,为什么? 因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力做主,「不管你有没有修行,都没有办法控制」。 「第八识的业力成熟的时候,『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就是无奈,「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要娶这样的贤妻,你要娶到这个恶妻,你要生出这个孝子,生出这个恶子,那都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 所以金山和尚说,要相信业力,不要相信命运。 所以业力变现这一块,「是不能抗拒的」,由不得你。 「那么谁去攀缘它呢」? 就是第六识的分别心。 「所以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是两个重点:一个是业力,一个是心力」。 两个产生互动的作用,业力去牵动你的心,你的心力,「然后,牵动你的心力去造业」,然后「又加强了业力」,所以这两个就产生一种辗转的循环力量。 这段很有意思喔,你现在是不是造了很多烦恼业呢? 你的业力,阿赖耶识里面,譬如说,你好色,你看到女生就喜欢,你的阿赖耶识里面有好色、好淫的业力种子。 你起了一个妄心起来以后,有这个缘,刚好出现一个女子在你前面,你的业力牵引着你的妄心产生互动作用,然后你又去造业了,你又去爱上这个女子了,又犯了邪淫了,又加强了业力了,你又在淫业上又加强了业力了。 所以第二段探讨的是,你现在的所有的人事物,凡正依二报环境,谁变现的? 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变现的。 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末那执着,它来产生这个生灭现象,就是业力跟心力。 第三,第三个重点,心力、业力。 佛说,「恒转如暴流」,生命如水流,「相续」与「变化」。 那么这一段就引用唯识学里面的道理。 心力跟业力的一种互动作用,「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伟大的佛陀讲出一个譬喻」,「恒转如暴流」,它这个没有办法做主的,它这个一直转动的,就像什么啊? 一直在转动,就像那个瀑布的水流一样,控制不了。 我们都去观光景点看过瀑布,完全挡不住的,这叫「恒转如暴流」。 「就是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生生不息的水流,它从过去流到现在,它也一定会从现在流到未来」。 「那么这个生命的水流」,在唯识学上讲出它两个特色,「一个是相续,一个是变化」。 从过去延续到现在,现在又继续延续下去,延续到下一世,这是相续,念念相续。 那中间又产生变化,种子起现行,现行又薰种子。 所以「《楞严经》在讲生命现象的时候」,它「提出了变化跟相续这两个概念」,变化跟相续两个概念。 不过《楞严经》它提醒所有修行者,「要注意相续这一块」,因为相续很重要,我们都忽略掉了。 「我们一般人都会重视变化,而忽略了相续」,相续的妄心,相续的习性,相续的妄想、分别、执着,那才是关键所在,那是「很错误的盲点」。 譬如说,「我们失去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会痛苦,因为我们喜欢安稳、喜欢永恒」。 其实变化给你痛苦是一时的,但是「《楞严经》警告所有的修行者」:其实有「粗显的变化的波浪当中」,你要「注意那种相续的力量」,因为这个对你影响更深远。 再来,不要忽略因果相续。 「所以《楞严经》在修行当中,它提出了因果相续的概念,它说我们在观一切法空,正念真如的时候,不要忽略了因果相续的概念」,就是「万法皆空,因果相续」。 「那么《楞严经》说,相续的果报是怎么来的呢」? 「由相续的因地而来」。 如果是恶的杂染相续,我们是否有能力改变它的相续力量呢? 答案是没办法。 譬如说,你这种相续的果报就是,你前世造了杀业,你这世到人间来,你受的果报是短命多病。 你短命多病以后,又去造杀业,又去吃动物了,来滋补你的身体,这个叫相续的果报。 相续的果报从哪里来的? 从过去生相续的因来的。 那么你现在,我们反过来说,你想改变短命多病的这个身体、这个业力,譬如说,你听了善知识劝你放生,「你把放生当做你的愿望」,你发愿,我说我放生,「当做你的目标」、当做你的人生理想,你经常去做,就是你要改变这个相续的力量,这相续的因啦。 那么你现在发了个愿以后,你想要去放生,它产生一种相续的力量。 你在因地中就开始,心中开始「数数现行」,你那个「深生好乐的那种相续的力量」就生出来,「你特别要注意」,「它对你的影响既深且远」。 「所以从唯识的角度」说,「它认为生命不是改变你一时的情绪」,你一时起善念、一时起恶念,「这个都没有太大意义,关键是你是不是能够改变你那种相续的功能,这个才是根本的问题」。 也就是说你相续的恶念必须把它斩断,那相续的善念要不断地提升,因为刚才我们讨论过,相续的果报是由相续的因来的。 那为什么杂染会相续呢? 必须要找到病根。 杂染就是我们的妄心,为什么会相续? 必须找到病根。 为什么继续往火坑跳呢? 譬如说啦,你造邪淫的罪,将来是一定是炮烙地狱,那么你为什么要继续往这个火坑跳呢? 为什么一直在犯邪淫呢? 你必须找到病根。 所以我们现在提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断除杂染相续的时候,一定要找到病根」。 「为什么你会相续」呢? 为什么你一直会起淫的念头? 为什么淫的念头,你一直纵容它呢? 你一直会生起这个邪淫的妄想、邪淫的念头? 为什么一直它相续呢? 譬如说,你以前犯了一个邪淫,你起了一个妄想,去犯了邪淫以后,产生了一个人财两失的一个果报。 你隔了一段期间以后,你那个邪淫心又起来了,那个相续心又来了。 所以「当我们的生命在出现错误的时候」,为什么「一个人会一错再错地错下去」? 譬如说邪淫或者偷盗、或者是杀生,这个都可以用这样做比喻。 他为什么一个人一错再错? 他明明偷盗又被警察抓了,又去关了,放出来以后,他又去偷了,因为那个相续心没有把它斩断。 邪淫也是这样,杀生也是这样,他一错再错地错下去,到最后,无可挽救。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为什么你做了第一次的时候,你很想做第二次」,又「很想做第三次」呢? 「控制不了」,杀生、偷盗、邪淫都是一样的,你控制不了。 那个推动你去继续往火坑跳的,那是谁呢? 是什么力量呢? 那相续的力量是怎么来的? 譬如说,你一直起那个邪淫的妄心,那种力量。 我也曾经听过很多师兄师姐打电话给我,他说,我没有办法控制邪淫,那个妄想很多,想很多,就是那种相续力量一直冒出来,是怎么来的呢? 你明明知道说,根本不能这样做,也有学佛的跟我讲,他控制不了。 有一次,上海一个年轻人来参加我们万人念佛,他就跟我讲,他说,老师,我跟你讲,我虽然学佛了,我也念佛,我听净空法师讲经,可是我常常起那个很邪恶的那种淫的念头,怎么办呢? 就这里讲的,你明知道说,不能这样做,可是「你控制不了自己」,「那种相续的力量是谁给你的」? 就是妄想,邪淫的妄想。 再来,我们讨论,第七识干扰第六识,成「因地的相续」。 第七识再结合第八识,成果报的相续。 这里就要点出问题的所在,第六识是分别,第七识是末那的执着,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仓库,所以第七识干扰第六识,成「因地的相续」,第七识再结合第八识,成「果报相续」。 唯识学说因为你有第七识的自我意识,最可怕的是什么? 就是唯识学里面讲「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当我们出现一个烦恼的时候,本来烦恼是生灭的,第六意识本来就是生灭」的。 但是第七识向内干扰第六识,构成「因地的相续」,它会继续地,执着地,这个念头继续执着下去。 当第七识「跟第八识结合的时候,构成果报相续」,所以第七识是罪魁祸首,就是执着。 也就是说,你第六识去分别的时候,你第七识执着,去犯了这个邪淫的罪业,那个第七识执着,坚持要这样去做。 所以生命的轮回,因地错误相续,我执造成。 要怎么样? 要改变六道的水流成佛道的水流。 必须改变对治第七识,否则持戒、布施、善念,均成轮回的水流。 「所有生命的轮回、所有因地的错误的相续,都是自我意识造成的,没有其它的问题」。 那么「你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为什么我们会一个人做错事? 「会一错再错」呢? 因为你有占有的欲望,你想「掌控这一切的人生」,「一种自我主宰的概念,这个概念害了你」。 如果你不对治第七识,「你只是平常的持戒、布施、修善法」,「其实你生命的本质」,这个水流还「是很难改变的」。 你可能只修到福报而已,但是你还不能够离开这个三界。 虽然你持戒有持戒的福报,布施、善法都有这个福报,但是你必须要改变水流,就是那个执着,那个相续心。 「所以当我们考虑要把水流,从一种六道的水流」,就是会在六道里面不断轮转的这个水流,因为你相续心不斩断的话,它就是持续地在六道里面,这个水流里面不断地循环、不断地相续。 所以「一种六道的水流」要「转成一种往生的水流」,就往生佛国,要带业往生,转变成「成佛的水流」,你就必须要面对自我意识,「就不是断恶修善可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上一回提到,断恶修善只是说,你上一世修得好,这一世到人间来住五星级饭店。 但是总有一天一定会福报享尽,那可能就是住的不是五星级的,可能是残破不堪的三恶道的房子。 所以断恶修善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你要断除你恶念的相续」,「必须把自我意识挑出来」,就是把我执,你必须把它挑出来,去「面对它、处理它」。 因为病根不除,「春风吹又生」。 你纵使累世做善事,也是在轮回中,因为你没有断相续的自我意识。 所以要把它当成一个修行的重点。 所以「从初发心的资粮位到究竟位」,都是「面对自我意识」,「因为它是病根」。 这个病根是什么呢? 就是我们的执着,第七识的末那执着,我们纵容了这个自我意识的相续。 所以你看《大乘起信论》里面,「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 无明业相起来以后,就有能见相跟所见相。 再来是智相,就分别了。 然后相续相,相续相就是那个相续心所造成的。 然后就执取相,那个执取相就是第七意识的末那执着。 再来,计名字相。 再来,起业相,就造业了。 最后,业系苦相。 所以「这个病根不断,春风吹又生」。 所以「所有的修行到了来生」,还是「前功尽弃」,因为「相续的力量没有断」,「你只是断它的枝叶」而已,到春天来的时候,它又继续犯错了。 「也就是说我们轮回到现在」,我们也做了很多善事,但是为什么我们继续轮回呢? 「因为你没有断相续」心,相续的自我意识。 所以我们先要把这个相续的自我意识,我们必须把它转成南无阿弥陀佛。 当你南无阿弥陀佛念到老和尚说的,念到我空了,把我都念掉了,你把烦恼伏住了是功夫成片,你念到把我念掉了、念空了,那是方便有余土。 所以我们为什么会继续轮回? 因为你没有断相续心。 所以这个唯识宗,它就是「把这个断除生命的相续——所谓自我意识」,把它当成一个修行的重点。 今天我们因为提到这一段,有提到,帝君多生以来,从元旦到除夕,「何日而非圣诞」,我们就在探讨,刚才我们跟大家讲的这个题目,就是说,谁决定了轮回。 就是第七识的末那执着,结合第八识的阿赖耶识,只要是来自于你杂染的相续心,还有因果相续。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惇睦亲族】。 我们看经文: 【帝君曰。 予在京周十年。 久违桑梓。 一日见周公鸱鴞诗。 恻然有感。 因告老乞骸。 既归里。 见族人多贫。 遂兴义庄。 困乏者。 周急之。 疾病者。 疗治之。 男女长成者。 婚嫁之。 子弟俊秀者。 教养之。 闻风者翕然相效。 义庄滋广。 按。 时帝君以岐黄之术济人。 经理义庄。 皆帝君之子也。】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惇睦』,《说文》,「厚也。」这个「惇」就是厚。 「惇睦」的意思就是笃爱和睦。 好,我们看下面这个,『京周』就是周朝的首都周京,也就是镐京。 这个字也可以念镐(ㄍㄠˇ),也可以念镐(ㄏㄠˋ)。 念镐京是指今天的陕西西安,古代叫长安,现在改称西安,是周朝的京城。 这「京周」。 那『桑梓』是桑树和梓树,古代的人住宅旁边,都会种植桑树以养蚕,种梓树以制作器具。 在《诗经 小雅》篇里面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后来是指故乡家园叫「桑梓」。 所以我们现在有时候说,我回故乡服务叫服务桑梓,这个典故是从这样来的。 再来,『鸱鴞诗』,「鸱鴞」是一种鸟,牠头部圆形的,有点像猫头鹰,这叫「鸱鴞」。 那么「鸱鴞诗」是周公写的一首诗。 好,我们看《诗经》的〈豳风〉篇,这个字念豳(ㄅㄧㄣ),是古代的地名,在今天陕西的地方。 〈豳风〉篇名里面,《诗序》,「《鸱鴞》,周公救乱也。 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为诗以遗王,名之曰《鸱鴞》焉。」 当时因为周公他想要平定四国之乱,为了周朝,他要平定四国之乱,叫「周公救乱也」。 那么「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可是周成王年幼,不知道周公的用意以及周公的用心良苦,叫「成王未知周公之志」。 「公乃为诗以遗王」,周公为了表达他的心志,表达他的大公无私,是为了周朝的长治久安,所以周公就写了鸱鴞诗,赠给成王,「公乃为诗以遗王」。 再来,『乞骸』,「骸」就是骨骸。 「乞骸」,古代称大臣辞职,使这个骨骸可以归葬乡土,这叫「乞骸」的意思。 告老还乡,大臣辞职要告老还乡叫「乞骸」,要落叶归根。 好,接下来,『义庄』,「义庄」是古时候在亲家族里面,它有设置这个赡济族人的田庄。 像《宋史 范仲淹传》,「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范仲淹他有设义庄在他的故乡,来救济他家乡的族人。 这个以后我们会来介绍范仲淹他的善行。 再来,『周急』,「周急」,「周」是救济、援助。 「周急」就是救济他人急难。 『翕然』,「翕然」,这个字念细,「翕然」,「翕然」就是一致的样子。 『岐黄』,岐伯及黄帝,相传为医家之祖,后来以岐黄为中医医术的代称。 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惇睦亲族」就是团结亲族,大兴义庄。 帝君说,我在京城十年,离别家乡很久了。 有一天,读到周公的《鸱鴞》诗,忧伤而感动,有怀乡之情,就向朝廷告老还乡,埋骨故土。 回家后,看见宗族中,人多贫穷,就倡议建立义庄,有困难的就救济,有疾病的就帮助他医治,男女长大就帮助他嫁娶,聪明伶俐的就帮助读书。 这种做法一一推广,大家都一齐来仿效,义庄就愈来愈多了。 看下面这个『按』,「时帝君以岐黄之术济人,经理义庄皆帝君之子也」。 这段的白话意思是说,这时候帝君用岐黄医术来救治人民,经营办理义庄的,具体负责的都是帝君的儿子。 这个「义庄」,范仲淹,我们知道他的福报有八百年,以后我们在讲《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我们会介绍范仲淹的福报从哪里来。 当时他经营义庄。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义庄」,就是「为了团结亲属和族人,范仲淹出资为家乡苏州的族人设立」了「义庄」跟义田」。 义庄它提供了白米,提供义米,救济贫穷的族人,「并且为科举考生提供资助」,期待他们担任官职之后,回乡继续「反馈同族」。 若族人当官,就「族人任官,则停止供给义米」,如果他们这个族人里面,有人考上功名了,那就停止供给这个义米。 受范仲淹的影响,范仲淹的「好友李师中也买田数千亩」,设立了「义庄周济宗族中的穷人」。 范氏的「义庄的出现」,象征着中国「宗族组织的诞生,影响深远」。 在「皇祐元年」,范仲淹在杭州担任知府的知县的时候,「知杭州期间」就是在那边当知府的时候,当县长的时候,他「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设立了「范氏义庄」,在今天的苏州范庄前景范中学,用于资助范氏的族人。 这是范仲淹的义庄的由来,因为刚好这里面有提到义庄,我们附带提一下义庄的由来,以后我们在讲到《阴骘文》的时候,我们还会再特别详细介绍范仲淹的善行。 好,我们再看下面这一段: 【初闻佛理。 帝君曰。 予在朝时。 闻方外之言曰。 西方之国。 是天竺国。 非极乐国。 有大圣人。 是释迦牟尼佛。 非阿弥陀佛。 不言而自化。 无为而自理。 以慈悲为主。 以方便为门。 以斋戒为常。 以寂灭为乐。 视死生如朝暮。 等恩仇如梦觉。 无忧喜悲愤之情。 盖知浮生不久。 而求无生者也。 予尝慕之。 及辞荣归。 道逢隐者。 行歌于市。 深契于衷。 予乃下车拜恳。 行歌子仰天而叹。 指予以心印。 授予以正诀曰。 此西方圣人归寂法也。 子能念而习之。 可度生死。 证无量寿。 若得到于彼岸。 则可成正觉。 如中道而废。 犹不失为神仙。 予受教后。 尘缘既毕。 百虑俱灰。 时值仲秋。 会集亲朋。 留颂而逝。 颂载化书。】 好,我们来研讨这一段。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方外』,方外犹言世外,在《庄子 大宗师》曰,「彼游方之外者也」。 所以现在指僧道、出家人叫「方外」。 『斋戒』,「以斋戒为常」,斋戒是「清除心的不净」叫「斋」,「禁身的过非叫做戒」,「斋戒」就是以「守戒以屏绝一切嗜欲的意思」。 那斋戒当然最有名的,我们佛教界最好的一个修行就是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清净一日夜,出家种子成圣果。 那么我们来介绍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是佛陀为在家弟子所制定的」,是为了「让在家的男女二众」,能够种出出世的解脱的善根。 「而受戒的人,必须一天一夜离开家庭,到僧团去居住」。 当然现在都是开方便哪,到佛寺去受八关斋戒,晚上是可以回家,有开这个方便的缘,像我们万人念佛,我们都是受一天的八关斋戒,受八关斋戒,是可以回去的。 「学习出家人的生活」。 「『关』」是『禁』的意思,就是关闭众生流转生死的门,也就是关闭杀、盗、淫等八种罪过,使之不再犯,称为八关」。 「『斋』,就是正午之后,不可再进食之意」。 在「八戒中,前七条为『戒』,后一条过午不食为『斋』,合称为八关斋戒」。 这八关斋戒,是出家在家都可以受持。 我们现在来介绍八戒的戒条: 一,「不杀生」。 就是不故意去杀害有生命的众生,人、动物、小昆虫或者堕胎,这是不杀生。 二,「不偷盗」。 对于一切财物,乃至于一草一木,不是自己所拥有的,不能去给它拿,不论用什么手段,「如骗取、强夺、霸占」,这个都算偷盗。 这不偷盗,二,不偷盗。 三,「不淫欲」。 不淫欲是「凡与男女两身相和合」,「称为淫」。 受八关斋戒的时候,夫妻「要禁止正淫」,就是正当夫妻也不行。 这是三,不淫欲。 四,「不妄语」。 「不说谎、搬弄是非」,不「恶口骂人,危害到他人」。 五,「不饮酒」。 「不喝酒,乃至于不劝人喝酒,不入酒家、不思念饮酒」。 第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这是第六,不着香花鬘,不香油涂身,及不歌舞倡伎,不往观听。 广泛的来说,受八关斋戒这一天,不能擦香粉,不能擦脂粉,不能喷香水,不能涂香膏、口红,耳环也不能挂,包括一切的饰品,「色彩鲜艷的衣服」,以及「跳舞」、「赌博」、看电视,统统不行,「皆不可以」。 这是这一条,第六条。 再来第七,「不坐卧高广大床」。 现在都是柔软舒适的,外国的这种弹簧床,受八关斋戒的时候,不能睡这种舒适柔软的高广大床,这个会让人家心生淫念,所以不适合坐卧。 第八,「不非时食」。 即过了日中之后,除了喝水,或者蜜水,不能再吃任何食物,叫不非时食。 像今天就是六斋日,受菩萨戒,今天是六斋日,像学人今天就持六斋,今天就是不非时食,就过午不食。 好,那受八关斋戒的功德是什么呢? 受八关斋戒,就是你过一天一夜出家人的生活。 你今天受完一天八关斋戒,到明天你手掌伸出来,见到明相,就是说你手掌伸出来,可以看到你的手掌,才可以吃东西,第二早上起床看到手掌的明相,你才可以用早斋,这样是一天一夜的八关斋戒。 如果你还要再受,就必须要再举行仪式。 所以受八关斋戒,就是为了修戒定慧,又能够「忏罪、消灾、增福、增慧」。 如果能每月六斋日,六斋日就是每个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以及月底的最后两天,月底的最后两天受持,那么这样子六斋日所得的福德不可思议。 虽然只有一天一夜,但是如果能够受持清净,它的功德很大,不可限量。 在《无量寿经》里面,经云,「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就是你在人间八关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在极乐世界为善百岁。 《优婆塞戒经》云,受持八关斋戒,除了五逆罪,其他一切罪,悉皆消灭。 你看,你如果是受持八关斋戒的话,除了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这五逆罪以外,其他一切罪,悉皆消灭。 所以受八关斋戒非常地殊胜,这在《优婆塞戒经》里面有这样的开示以及经文。 又说,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关斋戒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所以佛陀为了让在家居士有机会种出家善根,特别是制定这个八关斋戒,让后世众生因持戒而获得安乐。 这是提到「斋戒」,我们特别举出八关斋戒。 再来『寂灭』,「以寂灭为乐」,这个「寂灭」,梵名涅槃的译语,就翻译成华语叫涅槃,「其体寂静,离一切之相,故云寂灭」。 这个寂灭,圆寂,我们要特别来介绍涅槃。 「修学佛法最后归趣在求证涅槃,那么学佛修行的人,当然要彻底明白它,不可以轻忽它」。 到底涅槃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来介绍一下: 「涅槃的意义」。 「涅槃是梵语」,顺古现在也称叫涅槃,又称「泥洹」。 古代翻「灭度」,或者「寂灭、无为、解脱、安乐、不生不灭」。 玄奘大师翻为「圆寂」。 这就比较完善啦,因为是寂灭、灭度、解脱的意思。 在《大智度论》里面说,「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谓永出诸趣生死,则亦可译为出趣也。」刚才讲说,玄奘大师翻为「圆寂」,所以涅槃又叫寂灭,寂灭又叫涅槃,玄奘大师把它翻为「圆寂」。 圆寂的意思是什么呢? 「具足一切福德智慧」叫「圆」,「永离一切烦恼生死」叫「寂」。 所以佛陀在雪山童子的时候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所以寂灭就是圆寂、就是清净心。 所以简单地说,「德无不『圆』,患无不『寂』」。 详细的解释说,「福慧二严做到圆满无缺」,三惑烦恼彻底消除。 三惑就是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这三惑烦恼彻底地清除。 「二种生死完全度脱」,「二种生死」就是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完全度脱」。 「永远不再被烦恼生死所困扰,回复『圆』明『寂』照的本有心体,而获得一种纯善纯美的庄严解脱」。 「这就是涅槃的境界--圆寂」。 这样各位就明白了,圆寂。 就是说,刚才我们提过,「三惑烦恼彻底清除」,就「福慧二严做到圆满」,三惑烦恼完全断掉,二种生死永远度脱。 「福慧二严」做到圆满叫「圆」。 三种烦恼,三惑烦恼彻底消除,「二种生死完全度脱」,这叫「寂」。 这样叫「圆寂」。 涅槃有两种,一种是有余涅槃,一种是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跟无余涅槃,我们从小乘跟大乘来探讨: 「就小乘方面」来说,「证得阿罗汉」,「阿罗汉果」,「对于招感生死业因的见思惑」,虽然已经断尽而不再生起了,但是还有前业所招感的生死果报,这个身体还没有灭,这个身体的生命还在。 阿罗汉他在当生成就了,他见思惑已经断掉了,会招感生死的这个业因,这个见思惑他已经断掉了,但是他身体还在,这个前业所招感的生死果报身还没有灭掉,这个叫「有余涅槃」,这个叫有余涅槃。 如果连以前烦恼业障所招感的身体也灭了,就阿罗汉已经圆寂了,他已经往生了,前面的烦恼业所招感的这个业报身也灭掉了,他「不随业受生死」,这个叫「无余涅槃」。 简单地说,有余涅槃就是,阿罗汉他还活着,这个业报身,这个前业所招感的生死果报身还在,还没有灭,这叫有余涅槃。 无余涅槃就是他灭度了,这叫无余涅槃。 这是小乘来说。 「就大乘」来说,「若变易生死因尽为有余涅槃」,变易生死的「果尽为无余涅槃」。 这是大乘的有余跟无余涅槃。 「就大小相对」来说,小乘所证得的涅槃叫有余涅槃,「因为他仅断见思烦恼,灭分段生死而已,尚『有』其『余』的尘沙、无明烦恼未断,变易生死未了,故曰有余」。 所以就大乘跟小乘来说,小乘所证的涅槃,他是有余涅槃,因为他还没有破尘沙烦恼,还有根本无明,他还有变易生死未了,所以称为有余。 「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则为『无余』」,因为他「三惑全断」,见思惑、尘沙惑、根本无明全断,「二种生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永灭」,则「再『无』其『余』的烦恼可断,生死可了,故曰无余」。 此为大小相对的有余、无余的涅槃,我们做这样的解释。 所以小乘虽然不算圆满解脱,可是他已能够了脱分段生死,因此,也称为涅槃,这个叫小涅槃,佛陀称它们叫偏真涅槃。 他三德祕藏里面,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阿罗汉只「具解脱一分」,就是他恢复了解脱德,但是法身德跟般若德没有开发出来。 「至于大乘所证的涅槃,可就不同了,它是圆断烦恼、圆满解脱、圆证三身」,就是清净法身、圆满报身、百千亿化身。 「圆获三智」。 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具备」。 常乐我净「四德不缺」。 这个是大乘的涅槃,叫大般涅槃,我们一般叫做大般涅槃。 好,这个是「寂灭」,又称为圆寂。 这个「以寂灭为乐」,就是圆寂的意思,在玄奘大师是翻圆寂,我们刚才已经有提过了。 以前在玄奘大师之前,都称为「寂灭」。 我们再看下面这一个,『无生』,这句很重要,「无生」。 涅槃的真理,「无生灭,故云无生」。 在《圆觉经》里面说,「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 所以我们来讲这个「无生」,这是一个开悟的境界,我们就从高僧大德开示中来领悟何谓无生的境界,就是「而求无生者也」,这里面提到这个「无生」。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弥勒菩萨未来「在龙华树下三会成佛」。 无论哪个宗派,目的都是要成佛,「但如果弄不清楚『佛』的意义」,修行就没有方向,会「空过一生」。 在事相上来说,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这是事上的成佛」。 所以「成佛就是成道」,「有罗汉道」、有「缘觉道」、有「菩萨道」、有「佛道」,「所以成道也有层次上的差别」。 「理上来说」,「佛」,就指这一念,当下「这一念心」,「菩提心、涅槃性。 菩提和涅槃没有形相,是无相」的,就是指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所以修行的共同目的,「无论是声闻、缘觉、菩萨,最终都要证到菩提、涅槃的境界」。 我们「净土宗说『花开见佛』,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所见的『佛』、所成的『佛』,都是指菩提、涅槃」。 这个我们必须要明白,否则你不知道什么叫无生。 就是净土宗讲说,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说「花开见佛悟无生」,见的佛是什么佛? 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见什么佛? 这是见什么佛? 密宗讲「即身成佛」,成就什么佛? 这个佛你要搞清楚,这个佛是谁? 这个佛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它是指菩提、涅槃。 「因此,要成佛就要见性。 佛性就是觉性、灵性」。 所以修行必须要「知道佛性在哪里」,「如果不知道」,那修行就没有方向跟目标。 「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最终统统归于「自性菩提」、「自性涅槃」。 「人人都有自性」,所以六祖大师不是跟我们讲吗? 皈依佛,皈依觉,皈依觉而不迷;皈依法,就皈依正而不邪;皈依僧,皈依净而不染,皈依自性的觉正净。 所以你看六祖大师他也是这样说啊,皈依自性的觉正净啊,皈依自性三宝、自性的菩提、自性的涅槃,「人人都有自性」嘛。 所以「净土宗说」,我们净土法门说,「花开见佛悟无生」。 「花开见佛」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悟无生」。 所以「这个佛是指我们内心的佛,不是外面的佛」。 「一般人认为」,见佛就能得到解脱了,「假使如此」,那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善星比丘为什么堕入恶道呢? 「就证明见佛是见自性佛」。 「花」是指莲花,它「是一个譬喻」,莲花是譬喻的意思,表「我们这一念心像莲花一样」清净。 「何谓不染着六尘境界?」譬如,脏的水你倒到莲花上面,「莲花也不嫌臭」,你「香水喷到莲花上,莲花也不觉得香」。 「换句话说,遇到不好的境界,心不嫌弃、不排斥」,「遇到好的境界」,心也不贪着。 「《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无染着,无住生心」。 所以「修念佛法门」,乃至于「听经闻法,忽然契悟念佛的是谁」,这禅宗讲,念佛人是谁,「能闻的是谁」,就是见到「我们本具的佛性」。 那黄念祖也跟我们讲,黄念祖在《大经解》里面讲,印光大师也说,我们念佛法门,念到后来,我们会跟禅宗这样的境界是一样的。 印祖印光大师说,暗合道妙,潜通佛智,巧入无生,业谢尘劳,带业往生。 这个潜通佛智,巧入无生,这在《印光大师文钞》开示里面,有很多这种印祖的开示。 黄念祖老居士也是这样说,就是我们念佛法门可以暗合道妙,可以跟我们的菩提自性不谋而合,会潜通佛智,巧入无生,就跟无生相应了。 你念到功夫成片,再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再提升到理一心不乱,你就巧入无生了,你就证到无生的境界,那就是什么? 念不退了,法身大士的境界了,不起心、不动念,这就是巧入无生。 所以见到本具的佛性,悟到无生。 所以无生是什么? 无生就是它不起心、不动念。 没有念头生起来,也没有念头灭掉。 因为你念头如果生起来,你生一个恶念就生到恶道,你起了一个「五戒十善的念头」,你就「生到人道」跟「天道」。 你如果「证到四谛寂灭境界」,你就「生到声闻道」。 你「证到十二因缘,是缘觉的果位」。 如果「修六波罗蜜,就生到菩萨的世界去」了。 所以无生是什么? 一念不生,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那一念心,那样的境界叫无生,就离开善恶对待了,恶念也不生,善念也不生,「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所以无生就是,你如果一直想过去,那就有过去,那过去还是过去了。 「所以,不想过去,也不住在过去的心境当中」。 「也不想未来」,「一般人常常想」,未来到哪里去,未来还是一个妄想,你再想还是空想。 所以「现在一起心、一动念」,就是「属于生灭,就不是无生」了。 「所以,过去也不想,未来也不想,现在也不要想,这就是无生」的境界。 无生就是「没有生灭」、就是「一真法界」、就是「菩提」、就是「涅槃」,这是真正的佛法。 在这个地方,因为无生是一个开悟的境界,我们就引用祖师大德他们的开示来解释「无生」。 再来,『行歌』,「行歌」就是边走边唱歌。 借以发抒自己的感情,表示自己的意向跟意愿,这叫「行歌」。 有个唱歌,「行歌于市」。 『深契于衷』,「契」就是投合、切合,「衷」就是内心。 指非常契合我的心。 『拜恳』,拜托祈求。 『心印』,「心者佛心,印者印可或印定之义」。 那么禅宗它是「不立文字」的,它「不依言语」,所以它是「以心传心」,「以佛心印定众生心,证不二相」。 这叫「心印」。 『仲秋』,「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即阴历八月。 我们来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初闻佛理』,萌发善根。 帝君说,我在朝廷的时候,听到修道人说,西方的国家(是印度,不是极乐世界),有位『大圣人』(是释迦牟尼佛,不是阿弥陀佛),不用言语就能自然感化众生,不用法律就能自然治理国家。 以慈悲为主导,以方便为法门。 以整洁身心为入手,以离一切相,灭贪瞋痴,入于本体寂静,不生不灭的最高境界为法乐。 把生死看成朝暮,把恩仇看成作梦,梦醒了全无。 不因外境干扰,而生忧喜悲愤之情。 因知道人生短促,所以求无生无灭。 我曾经很敬仰向往学习这样的这些道理。 等到我辞退官职,荣归故里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一位隐居的人,在闹市中唱歌,他的歌跟我的心意很相契合。 于是我下车礼拜,诚心向他请教。 唱歌的人就仰天叹息,把心印指示给我,把要诀教导给我,说,这是西方圣人归向本体寂静的大法,你能够念它学习它,可以解脱生死轮回,证得无量寿。 如果能走到大道的彼岸,就能觉悟一切而成佛。 如果中途就停了,也不失作神仙。 我接受他的教导之后,就知道世间的缘分已经尽了,就把一切想法都放下来。 到了中秋,汇集亲朋,留下偈颂而离开人间。 这个偈颂记载在《文昌化书》上面。 好,我们看下面这一段: 【按。 或疑佛教自汉明帝时。 方传东土。 帝君当日。 何自而闻方外之言。 然历观记载。 乃知西周之时。 此间已有佛法。 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 为释迦如来降诞之辰。 其时但见日有重轮。 五色祥光。 入贯太微。 徧照四方。 宫殿震动。 河井汎溢。 王命太史苏由筮之。 得干之九五。 曰。 此西方圣人降诞之相。 却后千年。 教法来此。 王命镌石记之。 置南郊祠前。 出周书异记。 及金汤编。 至穆王时。 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入水火。 贯金石。 反山川。 移城邑。 穆王造中天台以居之。 出列子。 故山西五台山。 及终南山。 仓颉造书台。 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 檀台山。 在唐时玉华宫南。 数处。 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迹。 而列子。 仲尼篇。 亦引孔子之言曰。 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 不治而不乱。 不言而自信。 不化而自行。 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孔子又有一书。 名三备卜经。 次篇几章。 亦言西方圣人事。 唐敬宗时。 犹见有人引及此书。】 好,我们先到这一段告一个段落。 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解说,名相注释: 『周昭王二十六年』,「周昭王」,姓姬,名瑕,西周第四代国王,周康王之子。 「周昭王二十六年」,为公元前一O二七年,释迦牟尼佛降生。 『重轮』,日、月周围光线,经云层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圈,古代以作为祥瑞之象。 『五色』,指各种颜色。 『入贯太微』,「微」,太微星,是星垣的名字、星垣的名称,三垣之一。 《史记 天官书》,「南宫朱鸟,权、衡。」「衡」就是太微星,「三光之廷」。 「贯」是穿通、通达、贯穿。 就五色祥光上达太微星这个意思,叫「入贯太微」的意思。 『汎溢』,水面向四处漫流。 『筮』就是占卜。 『干之九五』,「九五」是《易经》卦爻的位名,「九,谓阳爻」;五,谓第五爻,「指卦象自下而上第五位」。 《易经 干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孔颖达《疏》,「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 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所以是九五至尊是最高的境界,「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按,谓「德备天下,为万物所瞻覩,故天下利见此居王位之大人」。 这是指什么? 进德修业完备,始成圣人,始能得其位,圣人与万物相感,圣德无所不合,天下苍生见之皆蒙其利。 以上祥瑞皆与佛之兴教相应。 这个叫做「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 再来,『教法』,「谓一切无漏善法。 教化众生,能破无明烦恼业障也」。 「无漏」就是「不漏落生死也」。 这是《三藏法数》里面的解释。 『镌』,雕刻,「镌石」。 『化人』,「神佛权自变形为人者」,就是神佛变化为人,以神佛之神通力化作人形者,这叫「化人」。 「《列子》曰:『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 『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这个「荡荡」是广大的意思. 这句出自《论语 泰伯》篇,「荡荡乎! 民无能名焉。 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 这就是指一般人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其德之伟大,就是西方的大圣人,就释迦牟尼佛之圣德广大,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个叫「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的意思。 好,我们先看这一段前半段的白话解: 有人认为,佛教从东汉明帝时,才传到中国,就会怀疑,帝君当时从什么地方听到僧道中人的话呢。 但是,只要从头到尾查考一下历史的记载,就知道西周的时候,我们这里已经有佛法了。 我们知道,佛法是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才传来中国,那时候竺法兰、摄摩腾两位印度的高僧到中国来,在河南洛阳的白马寺翻译《四十二章经》。 所以说如果佛法正式传进来,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但是这里记载,在「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的圣诞,这时候就见到太阳出现双轮,「五色祥光」,射向太微,遮没了星光,光明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之水猛涨。 周昭王就叫太史官苏由占卜,得干卦九五,苏由说,苏由报告皇帝说,这是西方圣人诞生之相,过后,再一千年过后,佛法就将传来我国。 周昭王就将这一段话雕刻在石头上面,记下这件事情,放在『南郊祠前』。 这一段是出自《周书异记》及《金汤编》里面有这一段历史记载。 到周穆王的时候,西方国家有神人来中国,出入水火,贯穿金石,翻转山河,移动城邑。 周穆王建造中天台让他住在那里。 这是出自《列子》篇里面,《列子》里面有这样记载。 因此,山西的五台山,陕西的终南山,『仓颉造书台』,在秦都,在秦朝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几个地方都有周穆王所建造的佛寺古迹。 在《列子 仲尼》篇里面也有引用孔子的话说,孔子说,我听说西方有大圣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劝说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实行,广大无边啊,俗人无法来说明。 孔子又有一本书,叫做《三备卜经》,其中有一些篇章,也说到西方圣人的事迹,唐敬宗的时候还见到有人引用这本书。 好,我们看下半段: 【又尝考秦缪公时。 扶风得一石像。 缪公不识。 置马厩中。 公骤得疾。 梦天神谪谴。 问诸侍臣。 由余答曰。 臣闻周穆王时。 有化人来。 云是佛神。 穆王信之。 于终南山。 作中天台。 高千余尺。 址基现在。 又于仓颉台。 造三会道场。 君今所患。 得毋此耶。 缪公曰。 近得一石人。 衣冠非今所制。 今在马坊。 将非此欤。 由余见之。 骇曰。 是矣。 高丽。 日本。 昔年佛法未至时。 土中有祥云涌出。 皆掘得阿育王塔。 公迎置净处。 像忽放光。 缪公以为瞋怒也。 宰三牲祭之。 时有善神。 擎掷远处。 公大惧。 以问由余。 由余曰。 臣闻佛好清净。 不进酒肉。 爱惜物命。 如保赤子。 君欲祠之。 果饼而已。 公大悦。 欲造佛像。 而无其人。 由余曰。 昔穆王造寺之侧。 应有工匠。 遂于仓颉台南村。 得一老人名王安者。 年已一百八十。 自言曾于三会道场。 见人造之。 今年老不能。 于是复于他村。 购得四人。 造一铜像。 公喜。 于土台上建重阁。 高三百尺。 以供养之。 时号为高四台。 出天人感通记。 及法苑珠林。 而扬雄刘向。 寻觅藏书。 往往见有佛经。 然则孔子所语。 及帝君所闻。 有自来矣。 惜教未东来。 言之略耳。】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名相注释: 『秦缪公』是春秋秦国的国君,在位三十九年。 『扶风』,在今天的陕西省。 『厩』是马房,马住的地方。 『骤』,就忽然。 『谪谴』就是谴责。 『由余』是人名,出生跟死亡时间不详,他是春秋晋人,逃亡入戎国,后来向秦国降靠,就是投降到秦国。 「为秦谋伐戎之策」,替秦王献策如何去讨伐戎国。 秦缪公重用由余,「益国十二,拓地千里」,用了由余以后呢,这个国家有十二年的太平安定,而且秦国的土地也增加了千里。 「遂霸西戎,着有《兵法》六篇」。 这个是「由余」。 『骇』就是惊惧。 『阿育王』是古印度摩竭陀国国王,「初奉婆罗门教」,后「改信佛教」,「为大护法」,「于国内建八万四千大寺」、「八万四千宝塔」,「派遣宣教师,于四方传法,使佛教发扬于国外」。 『三牲』是牛羊豕,就是牛羊猪,「三牲」。 『擎掷』,「擎掷」就是举起而抛出去。 『购』就是悬赏征求。 『扬雄』是西汉的作家,西汉的文人,扬雄。 『刘向』,他也是汉朝,汉朝的文人,他是汉高祖弟楚元王刘交的第四代孙,刘向。 好,我们看这一段的白话解: 曾考证秦缪公时,陕西扶风发现有一座石像,缪公不了解不认识,就把这个石像放到马棚里面。 秦缪公突然生病了,就梦见天神谴责他,谴责自己。 醒来以后就问身边的臣子了。 由余就回答说了,我听说周穆王的时候,有神人来到我国,说是佛神。 周穆王信奉他,在终南山做中天台,『高千余尺』,今天这个基址还在。 又在仓颉台建『造三会道场』。 大王您今天得病,原因可能是在这里。 秦缪公说,最近发现一个石人,衣帽不是现在所制的这个样子,它衣帽不是现在我们所穿的这个样子,现在把它丢在马棚里面,难道是因为它引起的吗? 由余一见,由余过去看,惊骇的说,正是佛神呢。 朝鲜、日本往年佛法没有传过去的时候,土中也有祥云涌出,挖开获得阿育王塔。 秦缪公就恭迎这个石像放在清净的地方,石像忽然放光。 秦缪公以为是神像发怒,就杀了三牲来祭拜它。 这时候出现一位善神,就托起了祭品高高地抛向远处。 秦缪公非常地恐惧,就问由余了。 由余说,我听说佛好清净,不喜欢吃肉,不喜欢喝酒,不吃酒肉。 爱惜物命,就像保护自己刚生的孩子一样。 大王你想要祭拜他们,用果饼就可以了。 秦缪公非常地高兴,想要塑佛像,找不到人。 由余就说了,从前周穆王的时候所建造的寺庙的旁边,应该还有工匠在啊。 就在仓颉台南村,寻找到一位老人,这个人叫王安,可是年纪已经一百八十岁了。 他说曾经在三会道场,看见有人塑佛像,可是他现在年纪大了,他已经没办法塑像了,无力塑像。 于是再到其他村子,悬赏征招,最后找到四个人,就塑造了一尊铜像。 秦缪公看了很欢喜,在土台上建楼阁,『高三百尺』,来供养铜像,当时叫做『高四台』。 这个是出自《天人感通记》以及《法苑珠林》有记载。 从前扬雄,汉朝的扬雄、刘向,要寻找藏书,常常看见佛经。 这样看来,则孔子所说的,以及帝君所闻的,所听闻的,就有来历了。 可惜当时佛教还未正式传来中国,未东传,说得比较简略一点而已。 好,这一段的白话解说,我们就解释到这里。 那么这一段『按』主要是周安士居士他引用这些记载,周穆王跟秦缪公的记载,这些典故,来证明在汉朝以前,甚至在周穆王跟秦缪公的时候,那时候佛教已经传来中国了,只是记载的不是那么详细而已。 我们最后来引用老法师说的,佛法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华文化。 老法师说,世尊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三千年。 中国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是在周昭王二十四年,老法师是讲二十四年,那么这里是讲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 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灭度是周穆王五十二年。 那照中国这个历史记载,释迦牟尼佛距离我们现在应该是三千零四十多年,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 什么叫成佛呢? 成佛就是回归到自性。 刚才我们提到,菩提自性、涅槃,老和尚也是说,成佛就是回归到自性。 中国古人 发布时间:2023-07-05 10:48:4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