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籍中记载的《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 内容: 第一:西印度小国讲《金光明经》敌国得和感应(出《开元录》及〈摩腾传〉)西印度有一小国,请摩腾尊者,讲《金光明经》。 俄而邻国师而来,既将践境,辄有事碍,兵不能进。 彼国兵众,疑有异术,密遣使睹,但见群臣安然,共听其所讲大乘经,明地神王护国之法。 于是彼国请和求法,俱得安稳矣。 第二:中印度有一中国讲《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出《西国传》)中印度有国,名:奔那代弹那,如来灭后八百年中,国荒凉,五谷不登,王臣士民饥饿,疾疫风行,夭死满路。 王问臣曰:何方便将救此苦? 智臣白王言:除国妖孽,不如佛经。 王将修行佛教,王曰:何经典? 臣曰:昔摩揭陀国救责难,依讲《金光明最胜帝王典》。 王将讲听彼典,王即请法师,一夏讲经得五返。 时梦诸孺子,执竹杖追打恶鬼驱出国,即时疾疫顿息,又梦有鼎力鬼神掘地,甘水涌出满一切田,即稼苗殷盛,五谷丰稔。 未出一年国民富,以为年式矣。 第三:温州治中张居道冥路中发造《金光明》四卷愿感应(出《灭罪传》)昔温州治中张居道,因适女事,杀猪羊鹅鸭等,未逾一旬,得宿疾便死,经三夜活,即说由缘:初见四人来,怀中拔一张文书以示居道,乃是猪羊等同词共讼曰:猪等虽前身积罪令受畜身,自丰年限,遂被居道枉相屠害,请裁。 后有判:差司命追过。 即打缚将去,直行一道向北,至路中使人曰:未合死,当何方便而求活路? 怨家词主三十余头,专在王门底,悔难可及。 居道曰:自计所犯,诚难免脱,乞示一计。 使人曰:汝为所杀生,发心愿造《金光明经》四卷,当得免难。 即承教再唱其言。 少时望城门,见阎魔厅前,无数亿人,哀声痛响弗成闻,便唱名,王以猪等诉状示之,居道述愿状:所杀者乘此功德,随业化形。 王欢乐再归活门。 闻此人缘,发心造经一百余人,断肉止杀弗成计数矣。 (更有安固县丞妻脱苦缘,烦故不述之)第四:则天皇后赡养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出《皇后传》)三藏法师义净,齐州人,姓张字文明,志游西域,所历三十余国。 天后证圣元年,还至河洛,天后受佛记敬法重。 长安三年十月四日,于西明寺译(《金光明最胜王经》)毕。 沙门婆仑、惠表、惠治等笔受。 同月十五日,即于西明寺而赡养,即施百尺幡二口,四十九尺幡四十九口,绢百疋香花等供具,皆用七宝而为肃静。 尔时紫云盖寺,经卷放光,大地微动,天雨细花。 自非受佛记,谁后五百年中,得此感应矣。 金光明经感应记明 盐官安国寺比丘(受汰)重辑光明一经。 大藏具存三译。 惟此北凉所翻。 文成四卷者。 其感应若桴鼓焉。 余自崇祯辛未冬日。 既集科注。 以疏解经王矣。 兹癸酉夏。 复念义理渊玄。 解入匪易。 倘其就一事。 而即能使人。 怖果修因。 迁善改恶。 则亦惟感应之说。 为得其要已。 于是即见闻所及。 聊录数则。 附之卷末。 并垂流布云。 敌国交欢汉沙门摩腾。 中天竺国人也。 美丰仪。 解大小乘经。 常以游化为任。 往天竺附庸小国。 讲金光明经。 会敌国侵境。 腾曰。 经云能说此法。 为地神所护。 使所居安泰。 今锋镝方始。 曾是为益乎。 乃誓以忘身。 躬往和劝。 遂至二国交欢。 繇是显誉。 岂非金光明经之力与。 江鱼化雀隋晒台智者大师。 居台州修禅寺。 开皇中。 率励徒众。 货衣资什物。 就土民孔玄达等。 赎簄梁为放生池。 一时浸染。 至舍鱼梁五十五所。 尝于其上讲金光明经。 忍一日法堂前。 见黄雀无数。 翔集半日。 悲鸣而去。 大师见之曰。 乃江鱼化为黄雀。 来谢吾恩耳。 金人入梦隋释彦琮。 赵郡柏人。 李氏子。 开皇年间。 驾东巡。 诏扈从。 时炀帝在晋邸。 出总河北。 旋途并部上谒。 讲金光明经。 秦王俊镇太原居其宅。 一夕梦人身金色。 长三丈余。 授玻璃酒碗。 曰可饮尔。 辞以律。 遮不敢。 至是见王所事像如之。 灯焰自续隋僧法纯。 姓祝氏。 扶风始平人也。 住大兴善寺日讲金光明经。 尝叹曰。 身命无常。 何可爱保。 檀供难消。 吾其行金光明忏法乎。 更四十五年不废。 除饮食便利。 不出道场。 遂感灯无油而光焰相续者七日夜。 或闻道场中。 有演说教授声。 就视之则寂然。 忽一日闭室静坐。 学生惠进。 见白衣孺子。 手捧金光明经。 侍立纯右。 问曰。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天频来召我。 我以着乐。 妨于修道。 终不许也。 若无佛法处。 我则愿生以化迷类。 久之双鸽集于衣桁。 注目视纯。 都无惧色。 春秋八十五。 无疾端坐念佛而终。 火化获舍利无筭。 真心泉涌唐释空藏。 住京师会昌寺。 诵金光明经三百余卷。 说化为业。 游凉川原。 有缘斯赴。 又往蓝田负儿山诵经。 賷面六斗。 拟为月料。 乃经三年。 日啖二升。 犹未能尽。 又感神鼎不知自何而来。 又至玉泉寺以为终焉之地。 时经亢旱泉竭。 合寺众僧将散。 藏甚真心祈请。 泉即应时涌溢。 道俗动色。 赞叹不已。 诏讲太极唐僧智聚。 俗朱姓。 削发姑苏虎山寺。 至德二年。 诏于太极殿。 讲金光明经。 皇帝躬御法筵。 臣僚咸集。 于时云兴瓶泻。 莫不歆艳。 黄雀翔集唐释文举。 婺州东阳人。 张氏子。 温粹而玉。 动静以时。 视听之官有守。 言行尤谨。 此固律范之出于自然者。 尝诵金光明经。 兼通法华金光明义疏。 化王晒台。 至登讲训。 俦侣日填。 诏为国清寺主。 初智者大师。 尝立金光明道场。 每年九月。 集四众熏修忏法。 期满七七。 当时檀施云臻。 赡养丰富。 自信师之没。 世亦变更。 道场寖以寂莫。 至是几绝。 举乃罄己衣资。 重建金光明道场。 檀施四远复集。 感黄雀飞翔而来。 众皆叹异。 举曰。 金光明力也。 后知事僧清蕴。 谋之于举。 置庄田十二顷。 以给金光明会饮食之费。 无疾示终唐释广修。 东阳留氏子。 居禅林寺。 日诵金光明经。 每岁建金光明忏法七七日。 后台州刺史韦珩。 迎讲金光明经大义。 寿七十三。 无疾而终。 葬于金地道场。 门人良汶。 发而茶毗之。 获舍利千余颗。 天神拥卫唐释玄策。 会稽鲁氏子。 幼随父贾至晒台。 见乡里为诵金光明经会盛甚。 盖隋智者大师所开创也。 其法于每岁九月。 合远近僧俗之众。 无虑切切人。 而策心独伟之。 遂依禅林寺僧广智师削发。 日诵金光明经一部。 修礼忏法。 始终不倦。 感天神常来听法。 现形拥卫。 四远檀那。 愈加信向。 大雨如注唐释从礼。 襄阳人。 居台州平田精舍。 慎重庄默。 喜怒不形于色。 平居必忠诚持戒。 梁干化年中夏旱。 知事僧以园蔬枯悴。 请礼祈祷。 遂诵金光明经。 未毕而大雨如注。 三日乃止。 四境沾足。 时武肃王钱氏闻之。 召入府建金光明忏法道场。 所得施利随散。 寒暑惟一衲。 日惟一食。 常坐不卧。 世寿七十九。 无疾端坐念佛而逝。 火化收舍利无筭。 浮舟放生宋释义寂。 温州永嘉人。 姓胡氏。 宁靖兴国年间。 居台州黄岩县海门灵石寺。 昔智者冬居道场也。 众请寂乘舟泛海。 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放生。 以为常法。 寺为一新。 上闻之。 诏遣高品卫绍钦等入山。 重建寿昌寺。 为所在官僚。 请法受戒。 寿六十九。 无疾垂诫烛后事。 奄尔而化。 白光自出宋僧晤恩。 姑苏常熟人也。 俗姓路。 母张氏。 梦僧入其室而娠。 孩童时。 见僧必迎拜。 年十三时。 闻诵阿弥陀经。 有所感悟。 因求削发。 汉开运间。 依钱塘慈光院志因师。 受晒台三观六即之说。 穷覈法华金光明等义。 日诵法华金光明经各一部。 雍熙三年八初一中夜。 睹白光自出。 明灭不恒。 谓其徒曰。 吾报尽矣。 自是专念阿弥陀佛不辍。 忽梦祖师灌顶。 执金罏焚香。 三绕其室。 曰吾来迎汝。 及觉犹闻香气馥郁。 面西端坐而化。 茶毗获舍利无数。 天王听法宋释岑阇黎。 姓杨。 临原人也。 戒行端谨。 布衣乞食。 于伞盖寺西山泉侧。 造诵经室。 诵金光明经三千余部。 每诵经时。 感得四天王来。 拥护听法。 凡施饭食。 鼠雀帖伏。 竞来食啖。 并无畏惧。 口齿不灰宋释惟渥。 钱塘人也。 姓金氏。 少小离俗。 即预法流。 立志深静。 杜门谢事。 生平诵金光明经五千余部。 念佛不辍。 所有善因。 肃静净土。 临终坐亡。 火化口齿不灰。 肃静净土宋释若观。 湖州乌程县乌镇人也。 俗姓钱氏。 居嘉会院。 立行卓尔。 四方钦之。 尝结缁素辈。 修行净业。 其劝化榜云。 某伏念死活无际。 轮回不息。 唯安养之归。 则无退转。 日诵金光明经一部。 始终不倦。 牵挂捆扎阿弥陀佛。 日夜不辍。 誓与法界众生。 肃静净土。 临终趺坐。 茶毗获舍利无数。 乘力迁职晋陈尧咨。 泊舟三山矶。 有老叟曰。 明天将来午有大风起。 舟行必覆。 宜避之。 明天将来晴和。 万里无片云。 舟人请解缆。 公曰。 更待。 同业舟一时离岸。 公托以事。 日午天色恬然。 俄黑云起于天末。 大风暴至。 折木飞沙。 怒涛若山。 同业舟多沉溺公赞叹。 又见前叟曰。 某实非人。 乃沿江之游奕将也。 以公异日当位宰相。 面当告诉。 公曰。 何以报德。 叟曰。 吾不求报。 贵人所至。 龙神礼当戍卫。 愿得金光明经一部。 某乘其力。 薄有迁职。 公许之。 至京以金光明经三部。 遣人诣三山矶投之。 梦前叟曰。 本祇祈一。 公赐以三。 今连升数秩。 再拜而去。 受刑特原隋计诩。 任台州郡守。 开皇年中。 尝请智者大师。 于江上讲金光明经流水品。 渔者闻法。 皆好生恶杀。 不复业渔。 诩后还都。 坐罪坐牢。 临当受刑。 诩遥祈大师伸一救护。 乃夜梦群鱼吐沫相濡。 明旦降来。 特原诩罪。 集僧转诵唐孔恪。 为遂州总管府记室参军。 武德年中。 暴病卒。 一日而苏。 自说被二人引至一官府。 官问曰。 何故杀牛两头。 恪云。 不杀。 官曰。 汝教弟杀牛。 何谓不杀。 因呼恪弟。 弟死已数年矣。 既至。 形销骨立。 官语之曰。 已追汝兄至矣。 初杀牛时。 谁之意也。 弟曰。 牛实某所杀。 兄不与焉。 官曰。 汝虽杀牛。 罪归造意。 汝欲代兄受罪。 固是善事。 然冥司与阳间不合。 凡有罪者。 虽父子不容相代。 况弟兄乎。 恪曰。 彼时杀牛。 实某请客。 故使弟杀之。 官语弟曰。 汝便无罪。 放汝受生。 言讫。 弟忽不见。 官又问恪云。 何复杀两鸭。 恪曰。 前任县令杀鸭供官客耳。 岂恪罪也。 官曰。 官客自有供。 无鸭。 汝何以鸭供之。 将以要誉。 非罪而何。 又问何故复杀鸡卵六枚。 恪曰。 生平不食鸡卵。 唯忆少小九岁时寒食日。 母与鸡卵六枚。 因煑食之。 官曰。 今欲推罪于母乎。 恪曰。 不敢。 但说其因耳。 此是恪杀之也。 官曰。 汝杀他命。 当自受之。 官遂命主司。 取恪善恶籍来观之。 既而谓恪曰。 人生于世。 所作罪福。 冥司悉皆录之。 如福多罪少。 先令受福。 如罪多福少。 先令受罪。 今汝杀生之罪如斯。 汝平生善行。 略不见有。 福少恶多。 宜即受罪。 恪甚恐惧。 无以应对。 时有鬼卒数十。 并在阶下。 将欲执恪而去。 官顾主司曰。 更考此人寿命当尽否。 主司取籍视之。 对曰。 尚有七月寿命未尽。 官曰。 寿命尽日。 罪报尚在。 宜且放还。 语恪曰。 我更放汝归七月。 可勤修福。 因遣卒送出苏醒。 恪乃大集僧众。 转诵金光明经。 修崇功德。 精勤懊悔。 至七月。 与众辞诀。 俄而命终。 经脱罪宋绍兴年间。 淮阴民家丧其女。 经寒食节。 欲作佛事荐悼而无财。 其母截发卖得钱六百。 出街请僧。 忽遇五僧过门。 迎接作礼。 告其故。 皆推避。 良久。 一僧始留。 曰适不携经行。 能自假借否。 其母访诸邻。 得金光明经以授僧。 方展卷。 母涕泪雨倾。 僧恻然有感。 曰吾当就市澡浴。 为汝尽诚看诵。 经毕。 具疏如法回向。 受嚫而去。 遇四僧于市。 索其所得钱。 邀往买酒。 已就座。 未及举杯。 忽闻牕外有女声叫号。 曰转经僧莫吃酒。 我是看经家亡女也。 沦滞冥途日久。 今蒙师课经功德。 方得脱罪超生。 师若喝酒破斋。 令我依前沉坠。 言已不见。 僧惭而罢。 其后五僧谨持斋戒。 念佛看经。 皆证极乐。 卖庄造经宋邓成。 豫章人也。 年二十余。 忽暴死。 经三日苏曰。 使者领至判官。 判官即成之表丈刺史公黄麟也。 见成悲喜。 具问家事。 成语丈人曰。 悉皆无恙。 成因请求。 麟曰。 我亦欲得汝归。 传语于我诸弟。 遂入白王。 既出。 曰已论放汝。 言讫。 王出召成。 问曰。 汝在生作何罪业。 至有尔许冤对。 然筭犹未尽。 当得复还。 无宜更作地狱业也。 寻有畜生数十头来噬成。 王谓曰。 邓成已杀尔。 尔复杀邓成。 无益之事。 我今放成回。 令为汝作功德。 皆使汝托生人世。 不亦善乎。 悉云不要功德。 但欲杀邓成耳。 王曰。 如斯于汝何益。 杀邓成。 汝亦不离畜生之身。 曷若受功德。 即改为人身也。 诸畜多有去者。 独一驴频来誻成。 一狗啮其衣不肯去。 成曰。 为汝造金光明经四卷。 驴狗遂去。 王遣原追成吏送之出。 见麟。 鳞谓成曰。 至喜莫过更生。 汝今得还。 深足忻庆。 吾虽为判官。 然日日恒受罪。 汝且住此。 少当见之。 俄一牛头卒持火来。 从麟顶上然至足。 麟遂成灰。 俄一卒持水喷之复生。 悲涕良久谓成曰。 吾之受罪如是。 弗成忍也。 汝归可传语我诸弟。 努力为造金光明经四卷。 作诸功德。 令我得离此苦。 然非吾本物。 虽为功德。 终不得之。 吾先将官料。 置得一庄所。 今可货此造佛经。 即当得脱。 或恐诸弟恍惚不信。 汝可持我玉簪。 还以示之。 因拔头上簪与成。 麟前有一洪水坑。 令成合眼。 推入坑中即活。 其父富于财。 喜其子更生。 数日之内。 为造金光明经。 作诸功德。 成既愈。 遂往黄氏家。 为说麟所托。 言造经事。 以玉簪还之。 黄氏识簪。 举家号泣数日。 乃卖庄宅。 为造金光明经。 临流建讲宋越州诸暨县令潘华。 敬奉三宝。 勤诵佛经。 谨依晒台智者教法。 每请僧临于江湖上。 讲金光明经流水长者品。 仍禁约不许诸人于江湖内打鱼。 是年奉诏还京。 夜梦江湖内鱼化为人形者数万。 号泣拜谢。 皆云相公去矣。 吾众不免死矣。 华异之。 乃作梦鱼记。 以嘱后来宰邑者。 冤家自释宋张居道。 沧州景城县人。 任温州治中。 未莅职日。 因嫁女。 任意屠宰猪羊禽兽之类。 未满一旬。 忽得宿疾而死。 唯心尚暖。 经三日回生云。 初见四人来一人持棒。 一人执索。 一人持袋。 一人着青。 骑马戴帽。 至门下马。 怀中取文书一纸示居道。 乃是猪羊等同词共讼居道。 其词曰。 猪等虽前身积罪。 合受畜生之身。 配在世间。 年限未满。 遂被居道枉将屠杀。 更归畜生。 再遭刀杌。 有骑马者。 即令从人缚居道去。 直行一道向北。 行至半路。 使人即语居道。 吾被差来时。 检汝寿筭。 元未合死。 但坐汝杀生过多。 众冤共讼。 今冤家尽在阎王殿前待汝。 居道闻之。 弥增惊怕。 告使人曰。 必作何计。 可解此冤对乎。 使人曰。 但能为所杀生命。 发愿造金光明经四卷。 当得免脱。 居道自发愿言。 愿造金光明经四卷。 忠诚赡养礼诵。 愿冤家解释。 少顷。 瞥见城门。 使人引向东入。 转向北。 见阎王殿前。 无数罪人。 问辩答款。 着枷被锁。 杻手镣足。 鞭挞狼藉。 哀痛叫号。 不忍听闻。 使人即过状阎王。 王曰。 急唤诉者来。 使人走出诸处巡问。 曹府咸悉称无。 即帖五道大神。 捡化形案。 少时有一主者报云。 世人张居道。 为杀生故。 愿造金光明经四卷。 依科。 其所遭杀者。 并合乘此功德。 化生善道。 王乃语居道曰。 再归活门。 当宜念善。 多修功德。 遣人送出城。 如从梦归。 后居道发心造金光明经四卷。 百口大小。 戒荤止杀。 毕生积德。 劝化百余人。 断肉止杀。 持诵此经。 冤化为人宋温州安固县县丞。 妻染病经年不瘥。 独自狂言。 口中叫痛叩头。 状有所诉。 治中张居道闻之。 为丞言曰。 如斯之状。 多是冤家所苦。 皆缘屠杀生命之过。 可急为造金光明经。 请僧转诵。 求哀懊悔。 病可却。 县丞遵其教。 即便请人书写。 未毕。 妻便觉悟云。 似梦中惛惛。 常有猪羊鹅鸭之类。 每日三次。 竞来啮噬。 痛弗成忍。 后皆化为人身。 来与我别云。 虽是冤家。 遭汝屠宰。 今汝为我敬造金光明经功德。 所以令我得化为人。 今咸闭幕。 不复相寻矣。 言讫即去。 病亦渐瘥。 由是温州一郡。 家家断杀。 人人向善。 虽因居道之指导。 实金光明经之力巨大也。 得经受生宋张龙图。 无尽张公之子也。 有仆舟行。 见妇人行岸上。 提一油瓶。 仆熟视之。 乃家故婢招喜也。 呼之不应。 而行愈疾。 停舟追及而问之。 妇人遥指岸侧一古木曰。 吾居于是。 复问用油何为。 曰。 吾遍体创裂。 藉以膏润。 则痛少差耳。 因谓仆曰。 郭门外精舍老僧。 戒行严洁。 每日持诵金光明经。 若为我诵十部以资冥福。 当即往生也。 仆归为访僧诵经。 还过其处。 击木呼之。 见白衣叟自木穴中出。 曰招喜得经。 已受生矣。 烦公为我诵十部。 仆方问尔何人。 忽不见。 天王救难宋崔绍。 从其父直。 宦游南海。 其家尝奉事一天王甚谨。 邻家李氏。 蓄一母猫。 尝往来绍家捕鼠。 南土风气恶。 他舍之猫产其家。 以为不祥。 李之猫。 产二子于绍家。 绍甚恶之。 因命家僮絷三猫盛于筐。 以绳固筐口。 加之以石。 沉之于江。 后不逾月。 绍忽得热病。 一夕遂重。 忽见二人。 手执文帖云。 奉命追公。 绍云。 生平履善。 不省为恶。 今有何事。 被此追乎。 二人曰。 公杀无辜三人。 冤家上诉。 遂展帖示绍。 文字分明。 绍颇畏惧。 刹那间。 见一神人来。 使者俯伏礼敬。 神谓绍曰。 尔识我否。 绍曰。 不识。 神曰。 我尔奉侍天王也。 常为汝赡养久矣。 今尔有难。 特来相救。 绍拜伏求救。 天王曰。 尔但共我行。 必无忧患。 天王遂行。 绍随之。 使者押绍于后。 至一官府。 天王先入。 使者先引绍见判官。 判官顾绍曰。 尔筭未尽。 判官领绍见大王。 大王与天王对坐。 大王曰。 有冤家诉汝。 手虽不杀。 口中处分。 令投于江中。 大王令唤崔绍冤家来。 少顷。 有一判官。 领一妇人至。 兼领二子。 皆人身猫首。 号泣不已。 称绍非理相害。 天王向绍言。 速开口与作功德。 绍遂发愿各写金光明经一部。 言讫不见妇人。 大王曰。 汝既能作是功德。 又阳寿未尽。 且放汝还。 绍拜大王而回。 绍与天王同归。 行至半路。 见四人皆人身而鱼首。 临一峻坑立泣。 拜谓绍曰。 性命危机。 欲堕此坑。 非公不能相活。 绍曰。 仆何力以救公。 四人曰。 公但许诺则得。 绍曰。 灼然。 四人拜谢。 又云性命已蒙公放讫。 更欲启难发之口。 有无厌之求。 肯许之乎。 绍曰。 但力可及者。 尽力而应之。 四人曰。 恳公写金光明经一部。 则度脱罪身矣。 绍复许之。 言毕四人不见。 却见本身偃卧于牀。 以被蒙覆手足。 天王曰。 此则公身也。 但渐渐入之莫惧。 如天王言入。 本身便苏。 问家人。 死已三日矣。 惟胸及口鼻微暖。 苏后一日许。 犹依稀见天王在面前。 又见阶前水盆中。 蓄四鲤鱼。 绍问此鱼何来。 家人曰。 本买充厨膳。 以君疾亟。 不及修理。 绍曰。 得非临坑四人乎。 遂命投之于陂池中。 即发愿写金光明经四卷。 以酬解冤之誓。 自是百口不杀生命。 蔬食斋戒。 持诵金光明经。 终日劝人念佛积德矣。 光明入室宋秦氏净坚。 家松江。 厌恶女身。 精持斋戒。 每日诵金光明经一部。 礼佛千拜。 久之有光明入室。 面西念佛。 安坐而化。 发布时间:2023-07-06 10:35:2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