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高僧】-佛教著名高僧 内容: 高僧(对佛门比丘之尊称)指德行崇高之僧伽,亦为对佛门比丘之尊称。 虹化就是得道高僧在圆寂时出现的一种神秘现象。 据说,修炼大圆满到很高境界的高僧在圆寂时,其肉身会化作一道彩虹而去,进入佛教所说的空行净土的无量宫中。 在西藏历史上,大圆满虹化身成就的事例非常之多。 四大高僧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分别是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 四大译经家精通佛教义理,娴熟中、印两国语言文字,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鸠摩罗什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人。 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 父亲原是国相,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亲出家,长大后精通大小乘佛法,成为一代宗师,声名远播。 前秦君主苻坚征服龟兹,想把他接到长安,但因后来亡国,使鸠摩罗什在后凉滞留达16年之久。 之后,后秦君主姚兴把鸠摩罗什接到长安,让他安心从事译经工作,最后圆寂于长安,终年69岁。 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性质的译经场。 鸠摩罗什与弟子共译出佛典74部584卷。 鸠摩罗什的翻译以意译为主,而且注意修辞,译文流畅,很有文采,主要有《摩诃般若》、《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金刚经》、《阿弥陀经》、《中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成实论》等,系统介绍了大乘中观派的思想体系。 真谛三藏法师真谛(公元499~569年),印度优禅尼国人,精通大乘佛教。 真谛在南北朝梁武帝时携带大量梵文经典乘船来到梁都建康,正准备开始译经之时,发生侯景之乱,真谛于是辗转来到富春,才开始译经。 之后,真谛又多次辗转各地,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始终坚持译经。 真谛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49部142卷,著名的有《无上依经》、《十七地论》、《摄大乘论》、《俱舍释论》等。 玄奘三藏法师玄奘(公元600~ 664年),中国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 玄奘12岁出家,遍读佛典。 因觉得当时佛典多有出入之处,令人迷惑,玄奘于是决定去印度取经。 玄奘在贞观三年时,一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 玄奘拜住持戒贤为师,后升至该寺副主讲。 玄奘在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其后,玄奘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等人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玄奘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 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实论》等。 不空三藏法师不空(公元705~ 774年),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 不空唐朝时来华,是开元三大士之一,对中国密宗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空随其师金刚智先来到洛阳,后又到长安,然后不空在长安大兴寺设立道场,翻译密宗经典,度僧受戒,使密宗在中国的影响大增。 不空及其弟子共译出佛典100多部,主要有《金刚顶经》、《般若》、《华严》、《大集》[2]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一、地藏菩萨肉身金乔觉(公元630729年),生于新罗国王族,俗姓金,号乔觉。 唐高宗永徽四年出家后,即携白犬善听航海来华。 至九华山,得闵公地建大道场。 开元十六年圆寂,时年九十九岁,其尸坐于函中。 三年后开将入塔,颜貌如生。 举起则动骨节,若撼金锁。 乔觉被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化身,遂建一石塔将肉身供于石塔中,尊为金地藏,所配殿宇称肉身殿。 二、慧能大师慧能大师(638713),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得传五祖弘忍大师的衣钵,这一传说许多人都听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首禅诗正是慧能大师的传世杰作。 关于慧能大师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大多与禅理相关。 三、海玉法师海玉法师(14971623)住九华山山洞一百年整,未下山,未见人,未带徒弟,直至一百二十六岁,九月十四日上午,他把自己一百年历史写好,放在身边,就圆寂了。 侍至明朝未崇祯三年,派兵部尚书王大人到九华山敬香,到东南第一山,当晚山头放光,一道白光照到东南山上的塔墓,东南方山上塔墓也放一道光,两光对照,兵部尚书连夜带人上山,此山无路无庙宇,只寻得山洞有一老人,已经坐化了。 遗体是乾肉之身,兵部尚书检查遗物都已腐烂,但肉体还是原样,只是乾了,发现旁有所书血经和身世自传,方知离坐化时间已经有三年又九个月。 四、憨山法师憨山法师(1546-1623),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以号行,全椒(今属安徽)人。 少入江宁(今江苏南京)报恩寺,十九岁圆戒,师从无极法师,又从云谷参禅苦修。 后云游四方。 得皇太后所赐《大藏经》及布金,建海印寺,任住持。 五、妙智和尚妙智和尚肉身舍利(18882003),祖籍福州,1937年,在漳州龙海浮宫镇鹳石岩寺剃度出家,二十世纪30年代末在福州鼓山涌泉寺;1996年住持于漳浦县乌石岩紫薇寺、兴教寺;1999年经弟子法光法师叩请,常住漳州龙文区香光念佛堂。 六、慈航法师慈航法师(18931954),俗名艾继荣,闽北人,17岁在福建大金湖剃度出家,后追随太虚大师,于全国各地巡回弘法,后访南洋,宣传抗日国策;晚年驻锡于台湾,创办台湾佛学院,开创台湾僧伽教育,收留大陆到台青年僧人,1949年,受诬告以匪谍罪被台湾有关方面逮捕入狱。 1954年在关房中示寂,寂后坐缸,面目如生,五年后开缸检视,面呈紫色,全身完好。 目前,慈航菩萨金身供奉于台湾弥勒内院。 七、大兴法师大兴法师(1894-1985),字了维,1931年于南京出家,1958年至九华山双溪寺,1985年2月17日零时5分,口诵阿弥陀佛数声,吉祥卧笑西归,年九十一。 圆寂七日后,盘坐装缸,后置于新建圆形砖塔内。 八、隐莲法师隐莲法师(19031997)1946年至湖南南岳,定居永丰参禅悟道。 1997农历十一月初五日圆寂,法体安放在一普通的棺材内,未经任何防腐处理,即存放在塔内。 经三年又五个月开棺,见面目如生,肉身完好,肌体有弹性,四肢灵活,终修成肉身菩萨。 九、释海庆法师释海庆法师(19091991),祖籍河南省泌阳,十八岁出家,1987年到河南省社旗县到佛寺常住。 1989年在白马寺受菩萨戒。 1991年圆寂,住世七十九年,僧腊六十一。 同修寺僧将其装缸入殓,葬于寺产之地。 1997年秋,遣骨送回祖地入塔。 十、仁义师太仁义师太(19111995),俗名姜素敏,东北人。 1940年奔赴五台山,在显通寺出家,取法名仁义。 出家后一心向道,潜心修持,深入经藏,农禅并重。 1995年4月,至九华山通慧禅林,是年初冬,停食7日,安然示寂,年八十五。 [7]释义释义1禅苑清规卷八坐禅仪(卍续一一一四六○上):若得禅定,其力最胜,古有习定高僧,坐常开目。 释义2又记载高僧[8] 之传记,称为高僧传。 (参阅《高僧传》4362)释义3历史上的许多大德高僧之所以能受人尊敬,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良田千顷,华屋万间,而是在于他们的甘于淡泊,他们不贪安逸,不务奢华,只是在淡泊之中,使僧格不断地升华、滋长。 众所周知,净土宗慧远大师,朝中王宫大臣请去供养礼拜,他拒绝。 一个人粗衣菲食,在小关房茅棚中修行,而且三十年不下山,因此他的德辉照耀于万世。 所谓人到无求品自高,虽然没有华衣来庄严,没有美食来饱暖,但是由于他甘于淡泊,无所需求,人格自然就会高贵。 发布时间:2023-07-06 12:07:34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