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有漏(佛教名词) 内容: 有漏(佛教解释)梵语sa^srava。 为无漏之对称。 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 基本信息《 佛学大词典 》-有漏(一)梵语sa^srava。 为无漏之对称。 漏,梵语a^srava,乃流失、漏泄之意;为烦恼之异名。 人类由于烦恼所产生之过失、苦果,使人在迷妄的世界中流转不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故称为有漏;若达到断灭烦恼之境界,则称为无漏。 在四圣谛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之果与因,为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之果与因,为无漏法。 有漏、无漏之法,在修行之因、果当中,具有极重要之地位。 有漏之异称有多种,据俱舍论卷一所举,即取蕴、有诤、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 此外,尚有有染、有染污、有覆、尘垢等异称。 另据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三,举出六种有漏,即:漏自性、漏相属、漏所缚、漏所随、漏随顺、漏种类。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俱舍论卷二、顺正理论卷一、卷四十九、俱舍论光记卷一、卷二、俱舍论宝疏卷一、卷二](参阅六漏1299、有漏法2453、有漏无漏2455)(二)为三漏之一,四漏之一。 乃欲漏、无明漏之对称。 据俱舍论卷二十载,于色、无色二界之六十二种烦恼中,除十种痴烦恼(无明)外,其余之五十二种烦恼,皆称为有漏。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七、卷四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俱舍论光记卷二十](参阅三漏646)《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有漏(术语)漏者烦恼之异名,含有烦恼之事物,谓之有漏。 一切世间之事体,尽为有漏法,离烦恼之出世间事体,尽为无漏法也。 毗婆沙论曰:有者,若业,能令后生续生,是名有义。 漏者,是留住义,谓令有情留住欲界色界无色界故。 涅盘经曰:有漏法有二种:一因二果。 有漏果者,是则名苦。 有漏因者,是名为集。 《 陈义孝佛学常见辞汇 》-有漏漏是烦恼的别名,有漏就是有烦恼。 漏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也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而世间的一切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有漏法。 详细释义有漏善法有,依因有果。 故果名为有,如称三界为三有,九有等都是。 有法。 有作为之法,如体用具全的一切事物,名有法。 有流。 有是指三界的果报,流是指四种之惑,三界的果报实有,故说有。 四种之惑使人漂流於三界之生死海,故说流,故有见流,欲流,有流,无明流。 有为。 有因缘造作之法。 有为法。 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 有为空。 谓一切有为的事物,其本性皆空。 有为生死。 凡人的分段生死叫有为生死。 若是菩萨的变易生死叫无为生死。 有漏。 漏是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瞋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 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亦叫做漏,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有漏法,世间的有为法都是有烦恼的漏法。 有漏因。 指招感三界果报的业因,包括五逆十恶、五戒十善都是。 有漏果。 有漏业因所招感的果报,如人间天上乃至地狱等都是。 有漏禅。 有漏的禅定,即有烦恼的禅定。 有漏断。 以有漏的道法去断除烦恼。 有漏智。 带有烦恼的智慧。 有漏善法。 带有烦恼的善法,如五戒、十善都是。 有漏净土。 依有漏心而变现的国土。 漏。 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 (见有漏条)漏戒。 漏失戒律,即破戒。 漏业。 有漏的业因。 漏质。 有漏的体质,即有烦恼垢染的身体。 漏缚。 漏是漏失的意思,缚是缠缚的意思,两者都是烦恼别名。 漏尽明。 断尽一切烦恼,是以圣智断尽一切烦恼。 漏尽通。 漏尽智证通的简称,是三乘圣者所得到六种神通之一。 漏尽智。 断尽一切烦恼之阿罗汉的智。 漏尽比丘。 断尽一切烦恼的比丘,即阿罗汉。 漏尽意解。 断尽一切烦恼之后,心意获得解脱,这是小乘阿罗汉所证得之果。 善巧。 各种巧妙的度人方法。 善因。 招感善果的业因。 善法。 合理益世之法,如五戒、十善是世间的善法,三学六度是出世间的善法。 善果。 善良的果报。 善根。 善良的根性。 善神。 八部众中护持正法的神。 善业。 良好的行为及造作,如五戒十善等善事。 善恶。 合於理的行为叫做善,亏於理的行为叫做恶。 善心。 很善良的心,叫善心。 善现。 须菩提的译名。 善现天。 五净居天第三天,在色界之第四禅,因为有善妙的果报显现,故名善现天。 善逝。 如来十号之一,善是好、逝是去,佛修正道,入涅盘,向好的去处而去,故号善逝。 善士女。 皈依三宝并且受持五戒的在家信女。 善男子。 佛称呼信佛的男子叫做善男子。 (善男子善女人有不同的注解,要结合语境观察)善女人。 佛称呼信佛的女子叫做善女人。 善知识。 信解佛法而又学问渊博的人。 善宿男。 受持八戒的男居士。 善慧地。 菩萨十地中的第九地。 发布时间:2023-07-06 13:30:4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