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感应事迹 目录 序 语译说明 内容: 《金刚经》感应事迹200例印光大师 鉴定许止净 辑录郑金坤 语译目 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功德颂序》印光大师语译说明《金刚经感应事迹200例》一、往生净土二、临终瑞相三、得长寿四、得回生五、愈疾病六、救杀戮七、脱刑系枷锁八、救水火险难九、消罪报十、感神灵香 赞炉香乍爇(音zhà ruò),法界蒙薰(音xūn勋),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音ná mó)香云盖菩萨摩诃萨! (三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南无金刚会上佛菩萨! (三称) 开经偈(音jì记)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 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稀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 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 愿乐欲闻。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 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 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何以故? 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何以故? 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何以故? 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 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何以故? 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所以者何?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 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 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 何以故? 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 何以故? 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 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 我等云何奉持? ”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所以者何? 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 ”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 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 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稀有世尊。 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稀有。 何以故? 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所以者何? 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 何以故?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 何以故? 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何以故?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肢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 云何降伏其心? ”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 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 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 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何以故?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 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 ’即不名菩萨。 何以故? 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 ’是不名菩萨。 何以故? 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 何以故? 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 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何以故? 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何以故? 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 佛言:“如是,如是。 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须菩提,莫作是念。 何以故? 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 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 莫作是念。 何以故?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何以故? 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 ’是人不解我所说义。 何以故?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何以故? 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 所以者何?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何以故? 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 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 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何以故? 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云何为人演说?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补缺圆满真言唵(音ong)。 呼卢呼卢。 社耶穆契。 莎诃。 (念三遍)金刚赞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福德叹无穷。 南无金刚会上佛菩萨 (三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 玄奘 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回 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普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金刚经功德颂》序 六度,是菩萨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要法。 但如仅有五度,就像盲者,般若则像向导,五度如果没有般若,就不能究竟到达彼岸,不能称为“波罗蜜”;而般若如心,五度如身,般若如果没有五度,也不能究竟到达彼岸,不能称为波罗蜜。 如果二者具足,则一一度都可究竟到彼岸,都能称为波罗蜜。 (译者注:六度,又称为“六波罗蜜”,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 )《金刚经》,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人遍修六度的轨范。 因经文简略,所以只举布施为例。 如果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行布施等,就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与所度之“法”,以及受度的众生相,则能四相不生、三心不得,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得而成佛了。 因此,受持《金刚经》中哪怕四句、三句、两句、一句的人,功德也难以言说;受持全经的人,功德更不可思议。 所以,从古到今,都有许多人读诵,其中能顿悟自性、彻证唯心,生登圣流、死归安养(西方极乐世界)的人,不可胜数。 其次,读诵《金刚经》可以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转祸为福、化愚痴成智慧的例子,就更多了。 许止净居士选取古今典籍中的感应事迹,分类述颂;他的友人刘契净,又为这些事迹作注解,使读者都知道《金刚经》义理渊深,功德广大,生正信心,努力效法前人修行,随其功行浅深,也能得到种种利益。 《金刚经》中,释迦牟尼佛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如果读者能发至诚心、恭敬心受持读诵《金刚经》,便能跻身未来诸佛之中。 愿大家共同努力! 民国十三年甲子中秋日古莘常惭愧僧印光释圣量 谨撰 《金刚经》受持读诵说明:●念诵时,从经题开始,念到末尾“回向”完毕为止,为一卷圆满。 如念多卷,重复即可。 ●“我读不懂,怎么办? ”——这是圣人释迦牟尼所说的最伟大的经典之一,我们凡夫正因为不懂,所以才更应该多读、常读。 不要管是否能够理解经文“意思”,只管读下去,反复读,“经读千遍,其义自现”。 ●不论是否读懂,只要以恭敬心读、以至诚心读、经常读、劝他人读,功德、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 ●读诵速度:宜紧凑,开始一般30-40分钟,随着逐步熟练、能够背诵,就能缩短到25、20、15分钟左右。 能背诵后,就能随时随地念诵了。 ●发愿受持:坚持读诵,功德利益巨大,不要一曝十寒,不要自欺欺人。 印光大师 亲笔记录的《金刚经》感应安徽的马其昶(音厂),字通白,是当今(指民国时期)的文学大家,著述非常丰富。 起初,只是研究儒学,不知佛法。 近十数年来,才知道佛是大圣人,佛教中有不可思议的事,因此每天念诵《金刚经》,兼念诵佛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他的第三个女儿,名叫君干,嫁给方氏,很聪明,通文理,有古代烈女之风,通白非常喜欢她。 君干在提倡女学方面,不遗余力。 她起初肄业于上海的“务本女塾”,然后受北洋大臣袁公聘请,在天津开办女子师范学校,后来又游学日本,以广博见闻。 但对于佛法,绝无信仰。 民国十五年五月,君干产后得病,痛苦难以忍受,通白怜悯她,对着她念诵《金刚经》。 君干一听到念经声,就身心安乐。 等到经声停息,又觉得痛苦,通白于是彻夜为她念经。 她忽然坐起来,叫父亲停下不念,像好人一样,还说:“我对《金刚经》所说的道理,都已经悟到了。 ”便想现大人相,说无生法,期望一切见闻的人,同种善根,谎称家里太狭窄,想到医院休养。 因通白与女婿方时简,同住京城,租房共住,所以家中的确不够宽敞幽雅。 通白见她坚决,就叫她丈夫送她到德国医院,选择最好的房间安置她。 君干叫丈夫与医院护士都离开后,她则合掌坐逝了。 噫嘻,奇异啊! 这与庞居士的女儿灵照,借“日食”骗父亲离座,她却据座坐脱的事情,有什么差异呢? 李木公先生,素来不信佛法,听到通白说这段因缘(木公是通白的门生。 民国十年秋,通白回安徽,经过上海,到木公家说起)后,全家归依三宝。 《普门品》中所说的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岂能不信呢? 而君干丈夫方时简的作为,反而被遮盖了,罪过实在非浅非小啊。 (民国)释印光 记 郑金坤 译白语译说明本书所录感应事例,均出自民国许止净居士撰编、印光大师鉴定的《金刚经功德颂》一书,共200余例。 原书附载于《观世音菩萨本迹感应颂》书后,于1926年出版发行,后多次印刷,流通全国以及海外,深受欢迎。 随着时代的推移、佛教的复兴,受持读诵《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人越来越多。 同时,人们也越来越需要这些感应事迹,来启发信心、巩固信心、解除疑惑。 但这些在不同朝代、由不同人士用文言撰写的故事,文字比较古奥艰深,现在的学佛者、读者(特别是年轻人)大多难以读懂、无法理解这些故事的精彩内容,对受持、读诵、弘扬传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形成了较大障碍。 所以,译者不揣浅陋,发心译白。 文中较生僻的字,都标注了现代汉语拼音。 重起书名为《〈金刚经〉感应事迹200例》,并附载《金刚经》现代标点本,以方便读者在阅读故事、起信之时,立即就能同时受持读诵经典,早沾法益。 由于时间仓促,谬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祈十方善知识予以指正。 语译者:郑金坤 2006年10月●唐高宗时,禅宗五祖弘忍,居湖北黄梅的东禅寺。 他常劝人只要持诵《金刚经》,即自能明心见性,直了成佛。 《传灯录》●梁武帝请傅大士讲《金刚经》。 大士刚升座,用尺挥案一下,就下座了。 武帝愕然。 志公大师说:“大士讲经完毕。 ” 《传灯录》●唐时,五祖弘忍为六祖惠能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大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即传给他衣钵。 六祖于是南归广东,后来住曹溪(今广东韶关曲江)南华寺说法。 《传灯录》●南唐时,法眼文益说:“《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且说叫什么作此经? 不是黄卷、红轴的吗? 莫错认了定盘星。 ” 《传灯录》 ●唐时,朗州(今湖南常德)德山的宣鉴法师,在去澧阳(今湖南澧县)的路上,看到卖饼的老婆婆,于是买饼作点心。 婆婆指着他所挑的东西问:“这是什么书? ”答:“《青龙疏钞》。 ”婆婆问:“讲什么经? ”答:“《金刚经》。 ”婆婆说:“我有一问,你如果答得上,我布施您点心;若答不上,您就到别处去。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不知您点那个心? ”宣鉴法师默然,无法应答。 他后来到了龙潭寺,说出自己遇到老婆婆对话的事,就将疏烧掉了。 《传灯录》 发布时间:2023-07-08 10:30:1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