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心总持论全文 内容: 金刚心总持论全文 《金刚心总持论》-开示初机论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灵鹫山中。 清净台上与诸菩萨声闻。 天龙八部围绕听佛说法。 时有无量初发心比丘比丘尼。 优婆塞优婆夷各作是念。 佛说大法我意不通愿佛方便浅处开示。 令我等辈悟佛知见皆得道果。 若欲请问不得近前。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知诸四众心之所念。 即作方便从座而起前白佛言。 世尊。 大慈愿设方便开示初机。 直指众生见性成佛。 乃为末世初进佛门求道众生。 得正知见不遭邪惑。 不假多功皆得道果。 佛言善哉善哉。 文殊师利有大方便。 请问如来开示三根。 及于末世初入门者。 修行正路。 从汝所问当为汝说。 时诸大众默然而听。 《金刚心总持论》-金刚心论第二: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 有陀罗尼名金刚心。 能令众生一见一闻便得道果。 善男子云何名金刚心。 此心人人本有。 个个不无。 是诸众生自知自觉本等之心。 何以故。 一切善恶皆出自心。 自心修善令身安乐。 自心造恶令身受苦。 心是身主身是心用。 所以者何。 佛由心成。 道由心学。 德由心积。 功由心修。 福由心作。 祸由心为。 心能作天堂。 心能作地狱。 心能作佛。 心能作众生。 是故心正成佛。 心邪成魔。 心慈是天人。 心恶是罗刹。 心是一切罪福种子。 若有人悟自心。 把得定。 作得主。 不造诸恶。 常修诸善。 依佛行持。 立佛行愿。 佛说是人。 不久成佛。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求佛道者。 不明自心。 名未成佛。 若人明自心。 达自性。 依佛修行。 决定成佛。 胜如颂读金刚经三十万遍。 功德无比。 何以故。 一切诸佛及诸佛。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 皆从自心流出。 无穷无尽不坏不杂。 故名金刚心。 悟此心者。 名悟佛心。 是故佛与众生。 心性一般。 只因修与不修。 信与不信。 所以有成佛者。 有众生也。 《金刚心总持论》-金刚经论第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云何名金刚经。 世尊曰。 金刚喻自性。 经者喻自心。 若人明自心。 见自性。 是人自己身中有经。 六根门头。 常放光明。 照天照地。 具足恒沙功德。 出生四果、四相、十圣、三宝。 乃至如来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一切功德皆从自己心地修成。 不从外得。 何以故。 若是明心见性之人。 常闻自己心佛。 时时说法。 时时度众生。 时时现神通。 时时作佛事。 得此理者。 名持金刚经。 名得金刚不坏身也。 《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 为人演说。 所得福德。 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 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 又胜初日分。 中日分。 后日分。 乃至百千万劫以来。 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 未审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本来不生本来不灭。 只因迷误而致升沉。 何以故。 众生长迷不觉。 所以永劫堕落。 诸佛常觉不迷。 所以永成佛道。 若有男女求佛道者。 进道功程。 权分四级。 号四句偈。 一曰空身。 二曰空心。 三曰空性。 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 身是父母所生。 亦具父母息气。 九孔常流种种不净。 四大假合。 终须败坏。 有知男女知身是幻。 未死之前。 当死一般。 借此幻身。 学佛修行。 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复观自心。 非生非灭最圣最灵。 遇境似有。 境灭还无。 令悟真心。 常觉不昧。 不随妄想流转。 但依真性主行。 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变化无穷。 威灵莫测。 明明了了。 自觉自知。 灵灵寂寂。 无为常为。 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 皆是方便。 引导法门。 如水洗尘。 似病与药。 令证心空法了。 病退药除。 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此四句偈乃是超凡入圣。 进道门路。 三世如来从此成佛。 十方菩萨。 依此进功。 所以者何。 悟得初句意。 依义修行。 便证预流须陀洹果。 悟二句意。 依义修行。 便证一来斯陀含果。 悟三句意。 依义修行。 便证不来阿那含果。 悟四句意。 依义修行。 便证无诤阿罗汉果。 此四句偈。 大开诸佛道门。 受持读诵。 为人演说。 能令闻者。 悟佛知见。 成佛无疑。 是故得福胜前七宝身命布施。 所得福德。 百千亿分不及其一。 《金刚心总持论》-十种功德论第五: 佛告文殊师利。 前佛后佛一体。 皆在各人自己。 明心见性。 修而成之。 然则佛性人人本有。 不投佛修终不成佛。 何以故。 为无佛功。 有求佛者。 一用斋戒为佛基址。 二投明师。 指示功程。 三识心性。 了了分明。 四用作福。 助初发根苗。 五用结缘。 增自善本。 六明因果。 不妄主为。 七破邪魔。 远离外道。 八用通理。 不着有为。 九用精进。 习佛行德。 十用通达。 法法精明。 若人具此十种功德。 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心总持论》-参求明师论第六: 复次文殊师利。 吾灭度后。 末法年中。 多有钝根劣智众生。 心迷意醉。 智暗情昏。 虽有斋戒。 并无智慧。 愚心高傲。 邪见自专。 不肯下心。 参求明师。 正真法诀。 一向执着。 认妄为真。 或有执着。 经书文字。 或有执着。 诵持名数。 或有学得。 一言一句。 便为究竟。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修少善根。 生大果望。 是人愚迷。 不会佛意。 自诳自瞒。 虽是善因。 难逃恶果。 何以故。 种子不真。 所以不结菩提正果。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金刚心总持论》-四生果论第七: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云何四生。 造何等业。 受形禀命。 种种不同。 世尊曰。 一切众生。 无始劫来。 种种颠倒。 念念不善。 深迷自性。 久恋尘缘。 从贪嗔癡。 行杀盗淫。 造诸罪业。 无量无边。 轮回相遇。 受形非一。 略说四生。 颠倒业本。 一者卵生。 是人先世。 贪心机谋。 计较为活。 故堕卵生。 鱼鸟之类。 贪高为鸟。 见人高飞。 谋深为鱼。 逢人潜沉。 二者胎生。 是人先世。 贪恋淫欲。 故堕胎生。 人与畜类。 本分贪淫。 为人竖立。 横心贪欲。 作畜横行。 三者湿生。 是人先世。 贪食酒肉。 打闹作乐。 故堕湿生。 烂蛆厕虫。 蠛蠓之类。 四者化生。 是人先世。 心多恋异。 念念改常。 面是背非。 故作故犯。 故堕化生。 蜕壳飞行。 蛾虫之类。 佛告文殊师利。 六道四生。 为人最贵。 惟人最灵。 佛从人中修成。 业从人中造就。 人能修福。 决生天上。 人能造恶。 必堕地狱。 有德有神。 有道成圣人。 五总路头。 福罪不由。 近定临命终时。 随业受报。 人道不修。 馀道不及。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金刚心总持论》-五眼论第八: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以何知见。 名为五眼。 世尊曰。 肉眼者。 光见、暗不见。 见前、不见后是也。 天眼者。 前后内外。 山巖石壁。 真见无碍是也。 慧眼者。 能见文字义理浅深。 前生后生后世。 善恶因果。 如掌明也。 法眼者。 能见三世佛法则。 种种方便。 量根施道。 不失其时是也。 佛眼者。 圆明普照。 无始劫前。 无终劫后。 一切因果。 如对目睹。 毫发不失是也。 此五眼者。 乃从一切诸善功德。 福感而生。 唯佛能全。 馀人不及。 眼须分五。 照空一心。 见性修行。 人人有分。 《金刚心总持论》-清净佛身论第九: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云何是清净佛身。 世尊曰。 自性清净。 是诸众生本性。 但见肉身。 不见法身。 诸佛悟后。 常见法身。 本来清净。 不生不灭。 无坏无成。 在凡夫地。 名曰心性。 在圣贤地。 名曰圣性。 在干坤地。 名曰天性。 在菩萨地。 名曰佛性。 在诸佛上。 名曰清净法身。 若不修行。 终不能悟。 本来面目也。 若人求悟。 不求师证。 认妄为真。 日久必成邪魔外道。 成妖作怪。 惑乱众生。 生遭王难。 死堕恶道。 一失人身。 万劫难回。 《金刚心总持论》-无馀涅磐论第十: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云何是无馀涅磐。 佛言。 寂然不动心是也。 三世诸佛。 共一路头。 回到不动心中。 齐受无乐之乐。 更无有乐。 过于此乐。 故名无馀涅磐。 《金刚心总持论》-证果论第十一: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以何工夫修证。 能超凡夫。 入圣道果。 佛言。 若有善男子。 善女人。 信向佛道。 便舍恩爱。 截断尘缘。 坚持斋戒。 精修十善。 清净三业。 远离六尘。 力投明师。 学问正法。 依师开示。 不杂用心流转。 只依佛法修行。 有此功者。 得须陀洹果。 复有善人。 习佛威仪。 清净戒律。 一心坐静。 摄心不散。 身口意业。 皆悉调伏。 于世间心。 动少静多。 有此功者。 得斯陀含果。 复有众生。 三业不萌。 六尘不生。 静久功深。 心性恒一。 于世间心。 寂然不动。 得心自在。 有此功者。 得阿那含果。 复有众生。 以自在心。 习成定力。 定性现前。 悟明自性。 本来空寂。 心境两忘。 澄心不动。 有此功者。 得阿罗汉果。 此四果人。 功超六欲。 凡夫天上。 得入圣贤。 寂灭场中。 同佛出世。 助佛宣化。 净佛国土。 自度度人。 报佛恩德。 直至菩提。 永无颠倒。 故名四果。 得道圣人。 复次文殊师利。 是四果人。 有真信心。 依师教诲。 不用二心。 成德精严。 威仪是足。 于世财色。 恩爱名利。 一断永断。 一了永了。 从始至终。 守道如一。 虽则不能大通大达心性坚固。 清净解脱。 与佛无异。 故得超凡入圣位也。 《金刚心总持论》-有无四相论第十二: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何等之人。 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世尊曰。 凡夫之人。 认自四大色身是我。 贪生怕死。 名有我相。 心存憎爱。 意不均平。 名有人相。 念念常随。 世心流转。 不求解脱。 名有众生相。 心识不忘。 业种常萌。 不悟无生。 真空实性。 常随心境。 意识流动。 名有寿者相。 菩萨之人。 知身是幻。 悟世无常。 不惜身命。 何况资财。 但学大乘佛之教法。 名无我相。 等观众生。 皆如赤子。 不择冤亲。 平等济度。 名无人相。 于世间心。 一了永了。 更不相续。 名无众生相。 明悟自己。 无生实性。 不随心境。 意识流动。 但依方便。 愿力行持。 名无寿者相。 有此四相。 即名凡夫。 无此四相。 是名菩萨。 《金刚心总持论》-五根五佛论第十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云何是五根五佛。 同种善根。 世尊曰。 若是清净斋戒。 明心见性之人。 投师口诀。 得正见者。 眼是佛见。 耳是佛闻。 鼻是佛嗅。 口是佛说。 心是佛知。 五根常显。 五佛神通。 同种善根。 成佛种智。 若人把得定。 作得主。 依佛修行。 佛说是人。 立地成佛。 《金刚心总持论》-六波罗密论第十四: 《金刚心总持论》-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云何修证。 得六波罗密。 佛言。 若有众生。 能舍酒肉不食。 能舍财物不贪。 能舍恩爱不恋。 能舍诸恶不作。 能舍人我不争。 名得第一布施波罗密。 复有众生。 能持佛戒。 能习佛仪。 能降六贼。 能断邪非。 名得第二持戒波罗密。 复有众生。 能受人亏。 能忍人骂。 非来正对。 逆来顺受。 都无怨恨。 返加度脱。 名得第三忍辱波罗密。 复有众生。 能学如来。 十二部经。 受持读诵。 书写讲说。 未通务通。 未证务证。 名得第四精进波罗密。 复有众生。 能断诛杀。 能止妄念。 能除昏散。 能习禅定。 定力如山。 魔扰不乱。 名得第五禅定波罗密。 复有众生。 能破无明。 能空诸相。 能通理法。 能决是非。 言言的当。 字字无差。 名得第六般若波罗密。 若人能具六波罗密者。 名出生死。 名到彼岸。 名超三界。 名登十地。 成佛之数也。 《金刚心总持论》-大善知识论第十五: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云何行持。 名善知识。 佛言。 善知识者。 心性柔和。 戒行精专。 心无贪妒。 物无爱恋。 心行平等。 意无憎爱。 有大方便。 自度度人。 量根施道。 具大总持。 好心与人。 不求果报。 行门清净。 无诸过失。 说法论议。 皆合经意。 具足此行。 名善知识。 复有智慧出众。 福德超群。 无所不善。 无法不识。 为人天眼目。 作佛法栋梁。 掌佛祖权衡。 作佛门领袖。 开正道门。 塞邪魔路。 绍隆佛种。 续慧联芳。 以心印心。 流传不绝。 大机大用。 大愿大力。 此名真正。 大善知识。 《金刚心总持论》-得生天堂论第十六: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修何福业。 得生天堂。 世尊曰。 若有众生。 信佛因果。 受三皈依。 持五戒修十善。 事二亲。 截断邪淫。 常行正道。 斋僧供佛。 修塔造庵。 转诵大乘。 庄严佛相。 护善遮恶。 作大福田。 是人舍寿。 必生上界。 三十三天受诸天福。 五欲妙乐。 思衣衣来。 思食食至。 皆是自然化成。 不用人力所办。 天上一日。 人间百年。 各具五种神通。 快乐逍遥自在。 《金刚心总持论》-邪师外道论第十七: 复次文殊师利。 世间多有邪师外道。 不知善恶因果。 不达轮回报应。 一向狂心信邪。 倒见尊命神鬼。 行鬼教法。 诳惑世人。 广杀猪羊牛马。 禽兽畜生身命。 自贪食肉。 妄称祭天祭地。 祭神祭鬼。 求福求寿。 保家保身。 托鬼为由。 干人财食。 又有书鬼符牍。 传授世人。 妄称功力。 度人生天。 要人财物。 活自邪命。 若杀命。 救得命。 王侯常在世。 若符牍。 能度人。 邪师得上天。 世上迷人。 信此邪见。 大家相连。 同入地狱。 一失人身。 万劫难复。 何以故。 求福莫过斋戒布施。 求寿莫过不杀放生。 求慧莫过广学多闻。 求安莫过省禁是非。 是故欲求正道。 莫信邪师。 欲出轮回。 莫犯因果。 罪福报应。 如影随形。 邪正道殊。 苦乐各异。 《金刚心总持论》-外道六师论第十八: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云何是外道六师。 世尊曰。 如来灭后。 多有波旬入我法中。 住我寺院。 剃头被褐。 称佛弟子。 相共檀越。 饮食酒肉。 食污漫净地。 第一外道。 复有牵妻带子。 住佛伽蓝。 偏学瑜珈教相。 自称遗法弟子。 饮食酒肉。 与人修斋。 不僧不俗。 第二外道。 复有邪人。 上无师传。 下无师证。 被鬼迷制。 邪悟聪明。 不加修功。 自言成道。 外托佛教。 内行邪法。 乱惑世人。 同入邪路。 灭佛知种。 第三外道。 复有外见。 偏学有为。 行符咒水。 驱鬼遣神。 惑乱世人。 增长恶见。 灭佛正见。 第四外道。 复有道依休咎。 学问吉凶。 占卜鉴形。 先兆祸福。 惑乱世人。 灭佛正眼。 第五外道。 复有妆模作相。 空腹高心。 未证言证。 未悟言悟。 一言半句。 便为究竟。 不食油盐茶果酱醋。 执持邪戒。 惑乱无智。 不用看经念佛。 不用作福参禅。 不用出家受戒。 不用投礼别师。 偏指色身。 与佛无二。 诳惑无智。 同入黑暗。 断善根苗。 灭智慧种。 执着癡顽。 第六外道。 此等六师波旬外道。 于后末法。 入我法中。 坏佛伽蓝。 毁佛正法。 灭佛教相。 佛敕大乘愿力菩萨。 随方应现。 或为人王帝主。 或为宰官长者。 具大威德。 各作一方。 佛之檀越。 摧灭邪道。 护守正法。 无令外魔。 得其方便。 依佛说者。 是佛弟子。 随顺邪者。 即是波旬。 相同毁谤大法。 入阿鼻如箭。 一失人身无有出期。 《金刚心总持论》-根性迟钝论第十九: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或有善男子。 善女人。 根性迟钝。 福德力微。 虽信佛修。 心不开悟。 工夫不了。 云何得度。 佛言。 根性虽钝。 但有坚固真实信心。 不退斋戒。 时时发愿忏悔。 夙殃障消。 愿满慧性现前。 便得开悟。 见性成佛也。 《金刚心总持论》-毁善信邪论第二十: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若有众生。 见佛不礼。 闻法不信。 逢僧不敬。 毁谤善人。 破人斋戒。 不信因果。 轻慢贤圣。 却信邪鬼。 步步造业。 不修寸善。 云何得度? 佛言:此等众生。 具足邪见。 生前不信三宝教化。 死后决堕三途。 受大苦恼。 求出无期。 千佛出世不能救度。 《金刚心总持论》-受持五戒论第二十一: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一切罪业。 何业最重。 佛言。 一切罪中。 杀生食肉。 其业最重。 何以故。 一刀还一刀。 一命偿一命。 千万生中。 相啖无休。 是故菩萨。 欲出轮回。 先学慈悲。 不食不杀。 二犯偷盗。 破人富贵。 本小息大。 千万生中。 酬他宿债。 何以故。 若物属他。 不与自取。 一文一粒。 皆用填还。 是故菩萨。 欲求富贵。 财物如意。 先学布施。 何况偷瞒。 三犯淫欲。 恩爱相缠。 千万生中。 不得解脱。 何以故。 生死根本。 淫为种子。 是故菩萨。 欲出生死。 先断爱欲。 四犯妄语。 口业相诬。 千万生中。 是非相攻。 何以故。 冤家相报。 世世相吞。 是故菩萨。 欲求入道。 先学诚实。 五犯饮酒。 昏迷本性。 千万生中。 智暗心昏。 何以故。 酒力迷心。 世世暗钝。 身体臭秽。 闷乱颠倒。 是故菩萨。 欲求定心。 聪明智慧。 当断酒业。 此五种孽。 最大最重。 若人全持。 直成圣道。 若人不持。 永堕沉沦。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金刚心总持论》-受饿鬼报论第二十二: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造何等业。 受饿鬼报。 世尊曰。 一切众生。 悭吝财物。 贪恋衣食。 偷瞒公众。 私己受用。 有人乞化。 不济一文。 反加嗔骂。 只图自己饱暖。 不惜他人饿冻。 寿终决堕饿鬼道中。 长饥叹欷嘘。 咽细如针。 吞食不下。 肚大如鼓。 头大如山。 倘逢饮食。 自然化作熔铜热铁。 饿的口吐猛火。 鼻出青烟。 裸形黑瘦。 业满力消。 《金刚心总持论》-堕畜牲报论第二十三: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造何等业。 堕畜牲中。 世尊曰。 一切众生。 贪酒食肉。 宰杀禽兽。 铺设筵席。 取欢作乐。 果报为牲。 酬前命债。 又有借人财物。 未足酬还。 或有偷骗他人。 夺人受用。 果报为畜。 还人钱债。 直至业尽。 方出轮回。 《金刚心总持论》-一体三宝论第二十四: 文殊师利菩萨问佛。 云何是一体三宝。 佛言。 性是佛宝。 如如不动是也。 心是法宝。 明决公正是也。 身是僧宝。 清净斋戒是也。 《金刚心总持论》-三种净戒论第二十五: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佛。 如何是三净戒。 佛言。 第一恶心去尽。 第二善心满学。 第三度尽众生。 是名菩萨三种净戒。 《金刚心总持论》-长得男子论第二十六: 文殊师利菩萨又问。 修何福业。 长得男子。 世尊曰。 恭敬三宝。 孝养二亲。 常行十善。 受持五戒。 心行公道。 志慕贤良。 修此善根。 常得男子。 三劫不修。 便堕女身。 五百年中。 为人一次。 或有转身换身。 忘却前因。 遇恶因缘。 同造不善。 便失人身。 万劫难转。 《金刚心总持论》-男子七宝论第二十七: 复次文殊师利。 男身具七宝。 女身有五漏。 何名七宝。 一有志气之宝。 到处游行无畏。 二有主为之宝。 行事善掌权衡。 三有成家之宝。 善能生财立业。 四有安生之宝。 善能辅君养亲。 五有圣智之宝。 善能决断是非。 六有安邦之宝。 举理上下皆从。 七有定性之宝。 善能亲贤袭圣。 是名男子七宝。 《金刚心总持论》-女人五漏论第二十八: 女身何名五漏。 一漏不能为身主。 二漏不能为家主。 三漏不能为人主。 四漏不能为物主。 五漏不能为圣主。 是名女人五漏之体。 《金刚心总持论》-到老修论行第二十九: 文殊菩萨问佛。 少年造业。 到老修行。 得成佛否。 佛言。 苦海无边。 回头是岸。 若人回心。 发愿修行。 舍非从是。 改恶向善。 长斋戒酒。 参投明师。 得正见者。 不拘老少。 皆成佛道。 《金刚心总持论》-破斋犯戒论第三十: 文殊菩萨问佛。 或有善男子。 善女人。 一生斋戒种诸善根。 老来颠倒。 破斋犯戒。 得何福报。 世尊曰。 此等众生。 虽有善根。 无大愿力。 无正知见。 远离明师。 漏失前功。 六贼返转。 劫自功德。 心生颠倒。 不成佛道。 其中或有食肉。 必落神道。 上品鬼王。 中品夜叉。 下品罗刹。 受人祭拜。 福尽气消。 随业转回。 一失人身。 万劫难复。 其中或有单犯饮酒。 必落鬼道。 上品有财鬼。 中品风月鬼。 下品消散鬼。 福尽气灭。 随业转回。 一失人生。 万劫不复。 其中或有单犯淫欲。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福尽气消。 随业轮回。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其中或有单犯妄语。 未得谓得。 未证谓证。 空腹高心。 必成妖类。 上品魑魅。 中品魍魉。 下品倚草附木。 妖气散尽。 随业轮回。 一失人身。 万劫难复。 其中或有多嗔怒者。 虽有福德。 必落修罗恶道。 上品阿修罗王。 中品阿修罗众。 下品阿修罗女。 常好斗争。 受劳不息。 福气消尽。 随业轮回。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所以者何。 食肉修行。 欲图成道。 如认冤家。 当己子想。 欲求相亲。 无有是处。 饮酒修行。 欲图成道。 如饮毒药。 欲求长生。 无有是处。 偷盗修行。 欲图成道。 如灌漏卮。 欲求平满。 无有是处。 淫欲修行。 欲图成道。 如蒸沙石。 欲求成饭。 无有是处。 不断妄言。 以虚言实。 欲图成道。 如彼凡夫。 自称国王。 欲求富贵。 无有是处。 心多嗔怒。 性好争胜。 缺平等慈。 而图成道。 如渡漏船。 欲过大海。 终须沉溺。 是人自堕。 非佛不渡。 若欲成就菩提妙果。 当持如来清净斋戒。 宁舍身命。 终不毁犯。 佛许此人。 立地成佛。 佛告文殊师利。 佛从发心斋戒清净得。 佛从久久不退真实得。 佛从广发大愿。 原出世间得。 佛从平等。 不择冤亲得。 佛从下心,参求明师得。 佛从慈悲。 忍辱得。 佛从精进。 解脱得。 佛从难行能行。 难舍能舍。 难学能学得。 乃至佛从一切种。 一切智得。 《金刚心总持论》-荐拔亡亲论第三十一: 文殊菩萨问佛。 云何凡人在生不能斋戒。 修诸佛慧。 死后有孝顺男女。 请僧转诵大乘。 修设水陆。 无遮大斋。 资度亡者。 未审亡者。 实得度否。 佛言。 凡人在生。 自无善功。 死后子孙。 修功报荐。 十分功德。 只得其三。 何以故。 修功作福。 无过财力。 是故生人。 出己财力。 众同分中。 得福胜前。 过于亡者。 其中或饮酒食肉。 不净人等。 诵经修荐。 善神不降。 圣贤不赴。 反累亡魂。 加增罪业。 若有真正。 孝顺男女。 父母亡殁。 七七之内。 三年之中。 合家斋戒。 出清净财。 命有德者。 诵读大乘。 修设水陆。 无碍大斋。 烧香散花。 铺设庄严。 如法供养。 一心虔诚。 代为亡者。 释罪请福。 如此拔荐。 亡者生天。 生人有福。 存亡两泰。 人喜神欢。 方为人子。 孝顺者也。 《金刚心总持论》-明师口诀论第三十二: 文殊菩萨问佛。 云何是明师口诀。 佛言。 如来灭后。 敕诸菩萨。 传佛心印。 续佛慧命。 各化一方。 开示未悟。 有缘众生。 正因正果。 正见正修。 降伏外魔。 破除邪见。 修正功行。 始终清净。 非根不度。 非器不传。 若有清信。 善男信女。 智慧高明。 力求道者。 数数亲近。 久久供养。 下心参求。 体性相和。 方得以心印心。 以道传道。 心心相印。 祖祖联芳。 流传不绝是名天机口诀。 有缘遇者。 根无大小。 皆成佛道。 《金刚心总持论》-轻师慢法论第三十三: 文殊菩萨问佛。 或有男女。 亲师闻法。 带信不信。 以皈不皈。 身虽礼拜。 心多疑悔。 自心不悟。 反言责师。 不肯开度。 此等男女。 如何度脱。 世尊曰。 此等薄福少慧众生。 不悟无为。 取相执着邪见。 自慢障碍本心。 不得正见。 何以故。 重师者。 便重其法。 轻师者。 便轻其法。 重师者。 法便行。 轻师者。 法不行。 轻师慢法。 是憎慢上人。 虽然与师同行。 如隔千由旬外。 身命终时。 入大阿鼻。 千佛出世。 莫能救度。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金刚心总持论》-七宝布施论第三十四: 文殊菩萨问佛。 云何是一身七宝布施。 佛言。 不贪布施。 所谓眼不贪色相奇物。 是色宝布施。 耳不贪好声音乐。 是声宝布施。 鼻不贪好上妙香。 是香宝布施。 舌不贪好上美味。 是味宝布施。 身不贪好妙衣服。 是触宝布施。 意不贪名利恩爱。 是法宝布施。 性不贪世间欲乐。 是佛宝布施。 若人能悟自身中七宝布施。 所得福德。 胜如世间。 金银琉璃。 珍珠玛瑙。 珊瑚琥珀。 七宝布施之福。 百千万分。 不及其一。 乃至譬喻。 所不能及。 《金刚心总持论》-王舍城论第三十五: 文殊菩萨问佛。 云何是王舍城。 世尊曰。 心喻舍。 性喻王。 清净斋戒喻城墙。 六根喻六部宰辅。 六尘喻六贼强梁。 六识喻六门出入。 五欲喻五道井坑。 见闻觉知。 喻住国四相。 同佐性王。 一体家邦。 性王一出。 坐于心舍。 常共六臣四相。 同理国政。 若性王有道。 不顺私情。 有功则赏。 有过则罚。 体天行道。 死者无怨。 如此刑政。 能令在外戒墙坚固。 六门警慎。 六贼不起。 在内六臣清政。 四相体公。 不敢作弊。 内外如一。 性王大平。 若性王无道。 听谗纳佞。 背公向私。 赏罚不平。 上下相乖。 在内六臣相背。 四相作弊。 在外六门不关。 六贼乱起。 攻破戒墙。 入自家邦。 劫自功德。 福尽法无。 身心落泊。 便受沉沦。 是故治世有法。 治心有理。 不公不行。 不正不立。 直交内外一如。 上下无失。 君臣道合。 心性圆明。 体用一致。 性王君民。 同乐太平。 故名王舍城也。 《金刚心总持论》-自己佛法论第三十六: 文殊师利问佛。 云何是自己佛法。 世尊曰。 悟明自己本来真性。 即自佛也。 于世间法。 及出世间法。 通达无碍。 即自己法也。 心要理养。 佛要法扶。 是故财食养身命。 道理养慧命。 悟道兼通。 即成佛道。 《金刚心总持论》-千眼千手论第三十七: 文殊菩萨问佛。 观世音菩萨。 如何具千手千眼。 世尊曰。 眼表见性。 手表妙用。 若人澈悟明心见性。 亦同千佛。 见性一般。 故名千眼。 同放光明。 又体自性。 发生妙用。 亦同千佛。 妙用无二。 故名千手。 同作用也。 方成体用两显。 圆通教主。 观世音菩萨。 《金刚心总持论》-三毒论第三十八: 文殊菩萨问佛。 如何是三毒。 世尊曰。 愚癡邪见。 是一毒。 贪心不足。 是二毒。 嗔怒嫉女石。 是三毒。 此三毒。 是三恶道之种子。 若人具足。 决堕三途。 一失人身。 万劫难复。 《金刚心总持论》-四大论第三十九: 文殊菩萨问佛。 云何是四大论。 世尊曰。 地有坚性。 水有通性。 火有炎性。 风有动性。 在人身上。 四大和合。 方成一体。 所有皮肉筋骨。 胶成一身。 名地大。 津涎尿血。 滋润一身。 名水大。 暖气均融。 温和一身。 名火大。 动转施为。 运用一身。 名风大。 四大调和。 一身安乐。 四大不和。 便生病苦。 故曰四大。 《金刚心总持论》-孝顺论第四十: 文殊菩萨问佛。 云何是孝顺。 世尊曰。 孝者慈也。 顺者不逆正理也。 有孝慈者。 不伤生而自活。 不取私而背公。 尊重三宝。 敬顺二亲。 不醉不乱。 无爱无憎。 劝令合家。 同修福慧。 内和外睦。 上恭下敬。 现在父母。 心安体乐。 过去父母。 离苦升天。 是名世间孝顺男女。 若是日杀三牲。 奉亲祀祖。 皆与父母。 加增罪业。 是大不孝。 生前同造。 死后同堕。 父母冤亲。 相牵相连。 成群作队。 同入轮回。 一失人身。 万劫不复。 《金刚心总持论》-方便论第四十一: 文殊菩萨问佛。 云何是方便。 世尊曰。 方便二字。 略说有一十五种。 第一方便。 不养不杀。 第二方便。 不食酒肉。 第三方便。 不造酒浆。 第四方便。 不相侵害。 第五方便。 莫错指路。 第六方便。 不可烧山。 第七方便。 莫怨天地。 第八方便。 急难相救。 第九方便。 莫慢神明。 第十方便。 莫出浊言。 十一方便。 积仁布德。 十二方便。 勤俭知足。 十三方便。 敬老怜贫。 十四方便。 修因种果。 十五方便。 冤亲平等。 相济度也。 若人行得十五方便。 便得十五种清净福报。 常生人天。 受诸快乐。 《金刚心总持论》-好心论第四十二: 文殊菩萨问佛。 云何是好心。 佛言。 好心两字。 无人行得。 若是好心。 利益他人。 不求他报。 给事他人。 不求果报。 供养他人。 不求福报。 济利他人。 不求恩报。 及至下心。 满人心原。 难舍能舍。 难忍能忍。 难行能行。 难救能救。 不择冤亲。 平等济度。 真实能行。 非但口说。 愚人口说好心。 心无慈善。 贤人常行好心。 口不自言。 但念利济他人。 不求自己名望。 是名好心。 若是舍寸而求尺。 种少而望多者。 是不好心也。 《金刚心总持论》-智愚迷悟论第四十三: 文殊菩萨问佛。 如何是智。 如何是愚。 如何是迷。 如何是悟。 愿佛慈悲。 广为我说。 佛言。 智者知也。 智人知有佛道可修。 知有圣教可学。 知有明师可求。 知有福可作。 知有罪可忏。 乃至知有世出世间轮回因果。 如天有日。 如暗有灯。 能知能见。 善恶报应。 一知见后。 便能舍恶从善。 改邪就正。 非理不说。 非事不为。 非道不行。 非物不取。 念念中正。 步步真实。 积德成名。 流传后世。 是名智人。 愚者暗也。 愚人心暗。 不识高低。 不知有天堂地狱。 不信有罪福轮回。 一向贪花恋酒。 杀生害命。 而供口腹。 一生中。 杀害百千万亿众生身。 借下百千万亿性命债。 轮回相遇。 递相食口敢。 无有了期。 何以故。 一切牛马猪羊畜生之类。 皆是屡世冤亲。 善恶眷属堕入轮回。 改头换面。 来作畜生。 愚人杀食。 即杀自己眷属身。 即食自己眷属肉。 此遭彼杀。 彼遭此杀。 轮回路上。 亲疏不知。 相杀相食。 无有休息。 一失人身。 万劫难复。 迷恋颠倒无数。 但念目前受用。 不顾身后招殃。 迷真逐妄。 背觉合尘。 纵遇圣贤。 不能救度。 长沉苦海。 永失真性。 一入轮回。 万劫不复。 悟者觉也。 悟人觉知自己是佛。 慕道修行。 三业无亏。 六根清净。 有方有便。 无我无人。 自度度他。 同成佛道。 虽住世间。 世法不染。 坐尘劳内。 转大法轮。 化娑婆界。 为极乐邦。 变地狱为天堂。 指迷徒见佛性。 作诸佛事。 度脱有情。 不舍慈悲。 誓相救拔。 若有众生。 得供养者。 所得福德。 如供养三世诸佛功德。 等正无二。 何以故。 自觉觉人。 名为正觉。 说法利生。 妙用神通。 与佛无二。 能开众生。 佛之知见。 能指众生。 悟佛知见。 能引众生。 入佛知见。 能究众生,成佛知见。 所以者何。 大悟之人。 得名菩萨。 得秘密真正口诀。 若有男女得见得闻。 信他法化。 皆是正因。 皆是正果。 是故少年修行。 得其正法。 即成佛道。 二十岁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三十岁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四十岁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五十岁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六十岁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七十岁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八十岁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男子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女人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富贵人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贫贱人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帝王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宰官修行。 得正法。 亦成佛道。 乃至人与非人。 修行得正法。 亦成佛道。 尔时世尊。 而说偈言。 若有男女等。 得见真明师。 修行得正法。 无一不成佛。 《金刚心总持论》-修道正果论第四十四: 于是文殊菩萨曰佛言。 世尊。 一切众生。 皆有佛性。 因何不修。 不得成佛。 世尊曰。 非是不得成佛。 只是业债广多。 何以故。 一切众生。 迷顽颠倒。 从无始以来。 不种善根。 只造恶业。 冤冤相系。 业业相缠。 你不放他。 他不放你。 结成业网。 弥满世界。 是故出入三途。 往来六道。 相逢相遇。 相害相吞。 递相报应。 无有了期。 假如债满。 生人道中。 又无善根。 不逢正法。 假若得逢。 诸根暗钝。 重重魔障。 不能进功。 所以不成佛道正果。 《金刚心总持论》-不持五戒论第四十五: 佛告文殊师利。 不持杀生食肉戒。 断绝慈悲种子。 不持不与不取戒。 断绝富贵种子。 不持邪非淫欲戒。 断绝清净种子。 不持妄言绮语戒。 断绝诚实种子。 不持醉酒昏迷戒。 断绝聪明智慧种子。 是故五戒不持。 人天路绝。 五戒坚持。 三恶道绝。 善恶由人。 自造自受。 所以者何。 公修公得。 婆修婆得。 多修多得。 少修少得。 回修回得。 不修不得。 你若修得功。 别人分不得。 你若造得罪。 别人替不得。 是故欲免地狱。 当除恶心。 欲免饿鬼。 先断悭贪。 欲免畜生。 莫吃他肉。 欲得人身。 先学孝慈。 欲生天上。 当持五戒。 欲成佛道。 先用明心。 心明则因果不昧。 见性则成佛无疑。 文殊菩萨叹言。 善哉善哉。 人身难得。 中土难生。 正法难遇。 知识难逢。 人身难得。 今已得逢。 头头具足。 种种现成。 若不发心。 佛也难救。 尔时会中。 初发心比丘。 比丘尼。 优婆塞。 优婆夷。 无量天龙八部。 皆悟自己本来佛性。 一切功德。 不出自心。 成就慧身不坏。 大众闻佛所说。 皆大欢喜。 信受奉行。 发布时间:2023-07-08 11:08:2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