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见性(佛教名词) 内容: 见性(佛教解释)黄檗传心法要曰: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 所以达摩从西天来,唯传一法。 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 但如今识取自心,见自本性,更莫别求。 血脉论曰: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 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 祖师开示见性六祖开示:见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 去来自由,无滞无碍。 应用随作,应语随答。 普见化身,不离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戏三昧,是名见性。 是见到一切众生普具的佛性,此性即佛,名为佛性,见自佛性者,当下与诸佛无异,禅家名之为见性成佛。 见性:既是见自本性。 《高丽普照禅师修心诀》:三界热恼,犹如火宅。 其忍淹留,甘受长苦。 欲免轮回,莫若求佛。 若欲求佛,佛即是心。 心何远觅,不离身中。 色身是假,有生有灭。 真心如空,不断不变。 故云:百骸溃散,归火归风。 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嗟夫今之人,迷来久矣。 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 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 若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出髓,刺血写经,长坐不卧,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教,修种种苦行,如蒸砂作饭,只益自劳耳。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 故世尊云:普观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 又云: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是知离此心外,无佛可成。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 现在诸贤圣,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愿诸修道之人,切莫外求,心性无染,本自圆成。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何者是佛? 尊者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 尊者曰:我见佛性。 王曰:性在何处?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见。 尊者曰:今现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于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曰:若当用时,当为我说。 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王闻心即开悟。 十地菩萨少见佛性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 佛性者云何甚深难见难入。 佛言。 善男子。 如百盲人为治目故造诣良医。 是时良医即以金錍决其眼膜。 以一指示问言见不。 盲人答言。 我犹未见。 复以二指三指示之。 乃言少见。 善男子。 是大涅盘微妙经典。 如来未说亦复如是。 1十住因:如来既说即便少见无量菩萨虽具足行诸波罗蜜乃至十住。 犹未能见所有佛性。 如来既说即便少见。 是菩萨摩诃萨萨既得见已。 咸作是言。 甚奇世尊。 我等流转无量生死。 常为无我之所惑乱。 2十地。 尚不明了。 如是菩萨位阶十地。 尚不明了知见佛性。 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 3九个譬喻、令知「眼见」少分亦不明了。 -1仰观虚空鹅鴈。 为是虚空。 为是鹅鴈。 谛观不已髣髴见之。 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况复声闻缘觉之人而能知见。 -2譬如醉人欲涉远路朦胧见道。 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3譬如渴人行于圹野。 是人渴逼遍行求水。 见有丛树树有白鹤。 是人迷闷不能分别是树是水。 谛观不已乃见白鹤及以丛树。 善男子。 十住菩萨于如来性知见少分亦复如是。 -4譬如有人在大海中。 乃至无量百千由旬。 远望大舶楼橹堂阁。 即作是念。 彼是楼橹为是虚空。 久视乃生必定之心知是楼橹。 十住菩萨于自身中见如来性亦复如是。 -5譬如王子身极懦弱通夜游戏至明清旦目视一切悉不明了。 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 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6譬如臣吏王事所拘逼夜还家。 电明暂发因见牛聚。 即作是念。 为是牛群为云为舍。 是人久视虽生牛想犹不审定。 十住菩萨虽于己身见如来性。 未能审定亦复如是。 -7如持戒比丘观无虫水而见虫相。 即作是念。 此中动者为是虫耶是尘土耶。 久视不已虽知是尘亦不明了。 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 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8譬如有人于阴闇中远见小儿。 即作是念。 彼为是牛为人为鸟耶。 久观不已虽见小儿犹不明了。 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 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9譬如有人于夜闇中见画菩萨。 即作是念。 是菩萨像自在天像大梵天像成染衣耶。 是人久观虽复意谓是菩萨像亦不明了。 十住菩萨于己身中见如来性。 亦复如是不大明了。 ──所有佛性如是甚深难得知见。 唯佛能知。 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善男子。 智者应作如是分别知如来性。 4迦叶提问。 云何肉眼而能得见迦叶菩萨白佛言。 世尊。 佛性如是微细难知。 云何肉眼而能得见。 5佛言。 迦叶。 善男子。 如彼非想非非想天。 亦非二乘所能得知。 随顺契经以信故知。 善男子。 声闻缘觉信顺如是大涅盘经。 自知己身有如来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 是故应当精勤修习大涅盘经。 善男子。 如是佛性唯佛能知。 非诸声闻缘觉所及。 「善男子,如汝所问,十住菩萨以何眼故,虽见佛性而不了了? 诸佛世尊以何眼故,见于佛性而得了了? 善男子,慧眼见故不得明了,佛眼见故故得明了;为菩提行故则不了了,若无行故,则得了了;住十住故虽见不了,不住不去故得了了;菩萨摩诃萨智慧因故见不了了,诸佛世尊断因果故见则了了。 一切觉者名为佛性,十住菩萨不得名为一切觉故,是故虽见而不明了。 善男子,见有二种,一者眼见,二者闻见,诸佛世尊『眼见佛性』,如于掌中观阿摩勒;十住菩萨闻见佛性故不了了。 十住菩萨唯能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不能知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回族佛教评:禅宗祖师即本佛十地菩萨所不及《达摩无心论》开示:十住菩萨虽出离生死,而妙理未极,亦未为太。 十住修心,妄有入无,又无其无有双遣,不忘中道,亦未为太。 又忘中道,三处都尽,位皆妙觉。 菩萨虽遣三处。 不能无其所妙。 亦未为太。 又忘其妙则佛道至极。 则无所存。 无存思则无思虑。 兼妄心智永息。 觉照俱尽。 寂然无为。 此名为太也。 太是理极之义。 上是无等色。 故云太上。 即之佛如来之别名也。 唐朗州德山院宣鉴禅师一日上堂云:我这里佛也无,法也无,达摩是个老臊胡,十地菩萨是担粪汉,等妙二觉是破戒凡夫,菩提涅檠是系驴楔,十二分教是点鬼簿、拭疮纸,佛是老胡矢橛。 发布时间:2023-07-08 11:20:28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