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受戒_受戒是什么意思_佛教受戒的意思 内容: 佛教受戒是什么意思? 受戒,是指佛教徒在一定的仪式下受持戒律,是凡夫获得七众资格的必要手续。 戒者五八十具之别,随而受之者,各有其仪式作法。 凡为佛子,不论在家或者出家,一进佛门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受戒。 否则,即使自称信佛学佛,也是不为佛教之所承认的。 换句话说,那是一个门外汉。 受戒的仪式,或在师僧之前,发殷重恳切之心而感发戒体,纳受戒体,或在佛菩萨形像前,礼拜忏悔,见到好相,如见光见华,见佛菩萨前来摩顶,而得受戒。 但是,受戒者,只是一个佛子身分及其阶段层次的开始,绝对不是其身分阶段的完成,所以在受戒之后,必须学戒。 戒律的主要作用是防非止恶。 对于那些身陷不良串习的凡夫来说,即使有心对治,也会异常辛苦,这就必须防患于未然,在内心建立一套防范机制,以止息不良因果的延续。 这种防范机制,需要通过受持戒律来完成。 经由受戒仪式中的宣誓,在内心形成戒体。 具备这种力量,就能有效制止不善心念的生起。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 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 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菩萨戒。 《优婆塞戒经》就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弘扬。 此外,《瑜伽菩萨戒》的开遮也非常善巧,对在家居士修学戒律有极大帮助。 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更高,行持起来难度也较大。 我们受戒,是从皈依中获得戒体。 比如五戒、八戒、沙弥十戒,都是由三皈获得戒体。 所以,我们受戒前必须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否则就无法得到戒体。 惟有深信三宝,对三宝所发的誓言才会产生效应,不然可能只是说说而已。 如果有一天三宝在我们心目中失去地位,那么,曾经对三宝所做的宣誓也就难以产生效应了。 受戒,是我们的自觉选择。 发心受戒后,就应严格按照戒律规范调整个人生活。 戒律和法律一样,在原则问题上是没有通融余地的,不能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作为借口。 尽管戒律有时也会有开遮,譬如虽然禁止喝酒,还是允许作为药用,这就属于开的部分。 发布时间:2023-07-08 12:25:1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