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色欲_佛教对色欲的解释_对治色欲的方法 内容: 色欲是什么? 佛教对色欲的解释色欲,五欲之一,在佛教中有两种解释,一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眼睛希望看见亮丽的颜色(青黄赤白);二是指对男女情感的希求,对异性的需求。 贪色的人,为了美色可以将家庭、事业统统抛在脑后。 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至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是为色欲。 社会上有很多惊人的血案,都是为了色欲所致;使家庭破裂不能幸福,其原因也大部分源自色欲。 一个家庭除了一夫一妻之外,如果其中一人心中另有所属,这个家庭就埋伏了破裂的危机。 家庭一旦破裂,子女的教育就成了问题。 所以说男女的色情,除了危害自己的身心之外,也会破坏家庭,进而造成社会问题。 因此,男女色欲可以说是五欲中最严重的一项。 过去的富家子弟,在声色犬马中丧失了志气;现代的青少年朋友,在电动玩具、五光十色的感官刺激里迷失了自己。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在吃喝嫖赌中浪费了大好生命,断送了锦绣前程;多少英雄豪杰,在虚幻的美貌与空洞的爱情召引下,落得身败名裂,一无所有。 美色好物,使人身心堕落,受苦无量。 《摩诃止观》说:色害尤深,令人狂醉,生死根本良由此也。 学道者想要从生死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尤其必须戒之在色。 色欲的对治方法要想消除色欲的祸害,不如在见到一切女人的时候,都对她们作亲人想、怨家想和不净想。 亲人想亲人想就是看到年老的女人,就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想;年长的女人当作自己的亲生姐姐想;比自己年少的女人当作自己的亲生妹妹想;年幼的女孩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想。 纵然淫欲心强烈,也断然不敢对母亲、姐妹和女儿产生邪淫的念头。 看一切女人,总是作为自己的母亲、姐妹和女儿,这样理智战胜情欲,情欲就无法产生了。 怨想怨想是这样:如果见到美女,就产生了爱心,由于爱心,后来就堕入恶道,长劫受苦,不能解脱出来。 这样一来,所谓的美丽和娇媚,就比劫匪、小偷、虎狼、毒蛇、蝎子、砒霜、鸩毒的祸害大百千倍。 对于这样极大的怨家,还恋恋不舍,那岂不是迷上加迷的人吗! 不净观不净观是这样的:动人的美貌,只是外面的一层薄皮罢了。 如果把这层薄皮揭开,那你就不想看了。 里面骨肉脓血,屎尿毛发,乱七八糟地聚在一起,没有一样东西是讨人喜爱的。 但就因为薄皮盖着,人们就对它产生了爱恋。 花瓶装上臭大粪,人们就不玩赏它。 美人的薄皮就跟花瓶一样,皮里面所装的东西,比大粪更脏。 怎么能爱恋她的外皮,而忘了她皮肤里头的各种脏东西,产生各种各样的妄想呢? 如果不战战兢兢,痛切地改掉爱恋美色的习气毛病,那就会只看见她美丽的姿色,致使爱欲的箭深入骨髓,自己不能把它拔出来。 平时这样,要想死后不进入女人的子宫投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进入女人的子宫,那还可以将就。 要是投进母畜生的子宫,那将怎么办呢? 你试想一想这样的结果,就会心惊肉跳、恐惧不安。 然而,要想在见到女色的情况下不产生爱欲心,就必须在没有见到女色的情况下,常作上面讲的三种观想。 这样等见到女色的境界时,就可以不被女色所诱惑。 否则,纵然没有见到女色,心里面老想着女色,最终会被淫欲习气所束缚。 因此只有认真清洗心中爱美色的坏习气,才有获得解脱自由的可能。 各辞典对色欲的解释《佛学大辞典》:(杂语)五欲之一。 爱著于青黄赤白等显色或男女形色等之欲情也。 又男女之淫欲谓之色欲。 《三藏法数》:谓男女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种种妙色,能令众生乐着无厌,故名色欲。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五欲之一。 爱著于青黄赤白等显色或男女形色等之欲情也。 又男女之淫欲谓之色欲。 佛经对色欲的记载《阿含经》关于色欲的记载尔时,世尊告彼比丘:汝今当舍净想,思惟不净想;舍有常想,思惟无常想;舍有我想,思惟无我想;舍可乐想,思惟不可乐想。 所以然者,若比丘思惟净想,欲心便炽盛;若思惟不净想,便无欲心。 比丘当知:欲为不净,如彼屎聚;欲如鸲鹆,饶诸音响;欲无反复,如彼毒蛇;欲如幻化,如日消雪;当念舍欲,如弃冢间;欲还自害,如蛇怀毒;欲无厌患,如饮咸水;欲难可满,如海吞流;欲多可畏,如罗刹村;欲犹怨家,恒当远离;欲犹少味,如蜜涂刀;欲不可爱,如路白骨;欲现外形,如厕生华;欲为不真,如彼画瓶,内盛丑物,外见殊特;欲无牢固,亦如聚沫。 是故,比丘! 当念远离贪欲之想,思惟不净之想。 汝今,比丘! 当忆昔迦叶佛所奉行十想,今当重思惟十想,有漏心便解脱。 在密宗佛教修行中有很多是以欲望抑制欲望的修行方法,简单说可以理解成,得到欲望的时刻就是失去欲望的时刻,一个人渴求得到摸个礼物,当得到后就失去了对礼物的渴求。 这样的理念是密宗双修的一个奥义之一。 《佛说四十二章经》关于戒除色欲的教诲《佛说四十二章经》(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佛经中,有很多关于戒除色欲的教诲:第三章 割爱去贪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 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 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 使人蒙蔽者,爱与欲也。 第十六章 舍爱得道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 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 汝等沙门,当舍爱欲。 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第二十一章 声名丧本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 声名显著,身已故矣。 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 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第二十二章 财色招苦佛言:财色于人,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 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狱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荦狱。 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 情爱于色,岂惮驱驰? 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 投泥自溺,故曰凡夫。 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佛言:爱欲莫甚于色。 色之为欲,其大无外。 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第二十五章 欲火烧身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后之患。 第二十六章 天魔娆佛天神献玉女于佛,欲坏佛意。 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 去,吾不用。 天神愈敬,因问道意。 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第二十七章 无著得道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 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在,亦不腐败。 吾保此木,决定入海。 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第二十八章 意马莫纵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 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九章 正观敌色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 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 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姐,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生度脱心。 息灭恶念。 第三十章 欲火远离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 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 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 邪心不止,断阴何益。 佛为说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 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 佛言:此偈是伽叶佛说。 第四十章 真心出欲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 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 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发布时间:2023-07-08 14:03:2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