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正念_佛教的正念是什么_正念的意思 内容: 什么是正念? 正念的意思正念,八正道之一,指正确的念头,谓不生邪念,忆念正道。 也就是对正见铭记于心,时时保持。 比如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等,都是正念的表现。 内心知道哪些事情是对的,应该做,哪些事情是错的,不要去做,就是正念;一件事情,你知道应该什么时候去做,要怎么做,是为什么做,就是正念;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该工作就工作,就是正念。 正念的意思(海涛法师)什么是正念? 就是正确的心念──清净心、爱心、平等心,了解空性的般若空慧,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 因为空性,才了解众生和他是一体的,观众生苦。 观,用心去疼惜众生的苦,闻声救苦,这个就是正念。 正念的意思(达照法师)正念就是具有正能量的心念,或者能导致正能量的心念。 分为世间正念和出世间正念,世间正念就是善念,感召善道的心。 出世间正念则是解脱道的出离心和菩萨道的菩提心,当下与心性相应的、远离迷惑颠倒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是正念! 正念的意思(圣严法师)正念,又名谛意。 正念是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令不忘失。 即是依四圣谛理,顺念、遍念、忆念、念诸道品。 若以四念处为例,即是忆念观照身、受、心、法的自相及共相,以对治净、乐、常、我的四种颠倒,由四念虑而生起念根、念力、念觉支。 身念处观自相是观自身相不净。 其共相则是观自身是苦、空、非常、非我,以对治身净的颠倒想。 受念处观自相是观自己欣求乐受,结果却生苦受。 其共相则观自己所受是苦、空、非常、非我相,以之对治乐受的颠倒想。 心念处观自相是观自己能求之心不住。 观其共相是观不住之心,是苦、空、非常、非我,以之对治心是恒常的颠倒想。 法念处观自相是观一切法,皆为因缘所生,无有自性,即成观法无我。 观其共相是观一切法,无非是苦、空、非常、非我,以对治把一切法执之为我的颠倒想。 正念,是与无漏慧相应的,故又名为谛意。 事实上,八正道虽然是三十七道品中的第七科,但是它最完备,也可以独立运作,因为它涵盖了前面的六个科目。 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们修行时,最基本的佛法就是四圣谛与八正道,而八正道中的第一项正见,即为四圣谛。 因此,八正道里有理论、有方法,也有平常生活实践之准则,以及如何到达修行智慧和禅定的目的。 若以六念法门为例,一心忆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便是正念。 若以净土法门的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六字洪名为例,念佛念至临命终时,能够心不颠倒,意不错乱,便名之谓不失正念。 正念的意思(南怀瑾)什么是正念? 比如今天修净土,认清理论,今天只念佛就是正念。 它有一个范围,站在今天修净土法门的立场来讲,我只有念佛这一法门是正念,其它任何一念进来,乃至其他佛菩萨之念进来皆非正念。 如果站在其它宗派,修密宗念咒子或观想的立场呢? 今天念咒子这一念是正念,其它都不是。 那么站在空念的立场,今天什么都不念,空空洞洞的是正念,其它都不是。 正念是念的力量。 以禅宗立场而言,禅宗讲无念是正念。 拿唯识宗、净土宗或密宗立场讲,以有念为正念。 当然,正念有范围,我们可以再定一个范围,凡是能使身心安乐、安祥的,就是正念;身心感受不安乐、不安祥即非正念。 归纳起来,正念并非说空念才是正念,说我念佛这一念不是正念,那不对的;也不能说只有念佛这一念是正念,空念是非正念,也不对。 八万四千法门,方便修习,立场不同。 那么,所谓正念,是有念,不是无念。 在座诸位有许多学禅的,假使真能够忘记身心,一念空空洞洞的,本来无一物,你经常昼夜如此,这个就是正念,可是你不能说它是空,这也是一念,不过在空念中而已。 以四禅八定来讲,那属空无边处定,但还达不到真无边处,只不过有一个小空的境界而已,这就是正念。 如果完全无念而修,坐下就坐下,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知道,那叫顽空;不过顽空也是一念,非正念而已! 所以正念的道理要认清楚,换句话说,念念都在正念中就是定、就是慧。 譬如修白骨观的,念念都在白骨这一影像中,乃至走路、吃饭、做事,一切昼夜都在此中,这是正念。 其它的念头,能不能做事? 能啊! 能不能讲话? 能啊! 那个是正念以外的旁用,没有关系,这一念始终不变去,这是正念。 一得正念当然得定,当然止观具备,当然包括一切。 修净土的净土就到了;修禅的禅的境界也到了;修密的密的境界也到了。 所以,原理不会离开正念。 发布时间:2023-07-08 14:28:4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5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