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东 内容: 八风是最好的考验,不管什么境界现前,都能如如不动,不只心不随境转,且能转境。 八风,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境界之风。 称,当面的称赞。 讥,当面的讥讽。 毁,背后的毁谤。 誉,背后的赞誉。 利,获得的利益。 衰,遭受损害。 苦,遭遇苦楚艰苦。 乐,获得称心快乐。 前四项偏于名,后四项偏于利。 这八种境界是人生名利、得失、盛衰、成败的总和。 众生不时刻刻都被这八风所吹动,袭击,甚至被飘没。 有的人一碰到顺境便贪着,就入神,只图享受逸乐,放弃耐劳恬澹的修行,以至纵欲行恶;有的人遭遇困境,受到熬煎,便困惑因果无凭,退失约心,甚至毁谤佛法,种下恶因;有的人在言谈中,文字上很潇洒出尘,不为物累,大有八风吹不动之慨,及至得失厉害之境现前,便卖力执着,看不破,放不下,陷出神惑和动摇中而不能自拔。 引述两则公案,以供修行人作为砺缘考验的借鉴。 第一则虽然人人都已熟悉,但重温一下是有好处的。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博学多才,兼通释典。 他的作品中经常流露出超脱隽逸,耐人寻味的禅机。 他有一位方外石友佛印禅师,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解行俱优,苏东坡和他过从甚密,并颇为折服。 东坡在被贬时代,有一次,写了一首赞佛偈。 偈曰:稽首天中天 光芒照大千八风吹不动 端坐紫金莲这首偈语,气概不凡,意境很高,显示出东坡居士才华横溢,弗成一世。 香港天坛大佛落成,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提词照样用的这首偈颂。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是这首偈颂的中间思惟。 一方面固然是在赞赏佛陀;另一方面,是隐喻作者具有超俗,不为物累的境界,是自负不凡的自得之作。 苏学士写下这首偈颂,急速派人过江送给佛印禅师欣赏,期望获得这位方外厚交的赞赏。 哪知道佛印禅师拜读今后,提笔批了放屁二字,叫原人带回。 苏学士一见这粗恶而带辱骂的批语,不禁无明火冒三丈,拍案而起,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评理。 禅师迎上前来笑道: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苏学士一听,立时沉默无语,颇有愧省之意。 本来佛印禅师是比较懂得和关心他的,知道他虽然爱好内典,颇有解悟。 可是,缺乏实践工夫,习惯较深,对富贵功名,看不破,放不下。 所以,佛印禅师致东坡居士书中,曾不止一次点破他,说:时人忌子瞻作宰相耳! 三十年功名富贵,过眼成空。 何不猛与一刀两断? 又说:子瞻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 为何于自己性命便不知下落? 这些无非是禅师的一片婆心,随机劝导,为其解粘去缚。 可惜东坡居士并未接收这些苦口良言,乃至莅临命终时才知日常平凡的功夫不得力。 这则公案说明,佛法不是单从说话文字上学获得的,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才有受用。 否则,即使博览佛经,妙语惊人,但缺乏修持方面的砺缘考验,是经不起八风考验的。 另一则公案是,人们称为生果和尚的现代高僧广钦老法师的事迹。 广钦法师昔时在福建省承天寺的时刻,曾经有一段时间独自一人在寺后山上岩洞内,精进修持十三年。 后来又回到承天寺,他仍然不住寮房,每夜都在大雄宝殿上通宵打坐。 不久,一天大殿上功德箱内的公款忽然丧失了。 该寺监院师和香灯师宣布这一消息今后,全寺众僧哗然。 他未回寺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工作;他回寺不久,全寺僧人赖以为生的功德款竟然被盗;而且这件事让人人直接联想到的是:他每夜都在大殿内通宵打坐,假如是别人来偷盗,首先惊动的应该就是他;现在既然他没有反应,那么偷功德款的人是谁? 还用得着清查吗? 这一来,全寺僧众,甚至居士们,人人虽然都不明说,然则,无纰谬他另眼相看,十分小看。 可是,他处在这种人人横目相视的情况中,经历了七天时间,始终心平气和,若无其事。 既没有站出来申明一句,也没有流露半点受委屈的情绪,与平常没有两样。 这个时刻,监院师和香灯师才出来揭开这段公案的谜底:原来功德款并没有丧失,这是监院师和香灯师想借此考验他,究竟在山洞住了十三年,砺练出什么样的境界来? 没料到他竟能在横遭冤枉,大众侧目之下,不改常态。 这样一来,大众无不由衷地对他表示崇敬;而他却依然故我,毫无一丝自得之色,似乎这称,讥,毁,誉都和他不相干。 这则公案说明,真修行人,必定看得破,放得下,不管什么境界现前,都能如如不动的照样修持;不只心不随境转,且能转境。 这毫不是有时,也不能侥幸所致。 总之,八风恰是修行最好的考验。 修行人必须经由过程各种顺逆苦乐境缘,来策励自己,考验自己,果断自己和提高自己。 发布时间:2023-07-09 11:02:0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