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3)(《大经解》讲授) 内容: 黄念祖:无量寿经讲座(3)(《大经解》讲授) 无量寿经讲座03(前言) 但是观经里头,阿弥陀经也一样,阿弥陀佛是怎么成佛的? 不知道。 四十八愿是什么内容? 不知道。 怎么发起的? 也不知道。 而要修行之中,当然是观经讲了一个"观想",阿弥陀佛讲了一个"七日七夜",只举了一个法,但种种的修持道路也都没有像这个经说得完全。 所以这部经圆摄众妙,一切圆妙的地方它很完备,都摄在里头了。 它以什么为宗呢? 一部经都要有宗。 《大乘无量寿经》以什么为中心呢? 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修行就是要发菩提心。 《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要把菩提心忘了,去行种种的善,那是作魔的事,是为魔业。 菩提心重要,修哪一门都不能离开发菩提心。 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融化为一的心。 《无量寿经》就是以发菩提心为宗旨。 光发菩提心跟别的宗一样,加上一向专念,一向就是,老是这样,专念,专念阿弥陀佛。 发了菩提心,用念佛的法门是这个经的宗旨。 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 宗旨根本是什么? 这部经以什么为宗旨? 宗旨根本是什么? 就是弥陀有个四十八大愿。 四十八愿有个第十八愿,就是念十句必定往生,十念必生的大愿。 我们现在明真长老,他就修十念法,他是禅宗,禅宗的修持兼修净土。 他要往生,一天念十口气,十念法,十念也可以往生。 在临终的时候能念十句,哪怕念一句也可以往生。 这是弥陀大愿,叫十念必生。 在临终之时,你能有十念"南无阿弥陀佛",不管什么罪业,决定当时就生到极乐世界。 这称为十念必生的大愿。 日本现在有五千万净土宗,日本一亿多人口,种种的发达,有一半人口差不多都是净土宗,都是念佛的。 他就遵从中国善导大师的教导,他就是抓住了第十八大愿。 日本所以在念佛,分了好多小的宗,都是善导大师为主,抓住第十八大愿。 十八大愿是"至心信乐,愿生极乐世界",哪怕你念了十念,都可以往生,所以极言其方便大愿。 像明真法师这样念十念是可以的。 其余的人没有你修别的,成天看电视,成天逛马路,一天只念十句阿弥陀佛。 那我告诉你,你往生不了。 你为了弘扬佛法,你为了修持其他的事情,你的时间很少,你坚持每天十念这个可以。 不管用什么方法,在最后临终的时候有十念也可以往生,平时和临终两个都有十念都可以。 以这个为根本,弥陀有这个大愿。 他发这个愿,弥陀最慈悲,我要救众生,不是一个空口白话,我要救众生,你要给他一个方法,使他得度。 使他离开这个娑婆苦恼的世界,到极乐世界去进修,不是去享乐。 要是提倡他去享乐,那就不是阿弥陀佛了。 阿弥陀佛就是给你一个更好的进修的条件,一个环境,你去了之后决定成功,你再不会退步。 你的寿命无量了,那还有不成功的? 种种因缘都是助长你的道心,极好的环境。 深明三辈往生之因,这个经为什么好呢? 这第三句话,三辈往生,上辈怎么做? 中辈怎么做? 下辈怎么做? 上辈要求高,中辈就在中间,下辈就低一些。 不管你合乎哪一辈,因为有具体条件,具体情况,不管符合某一种条件,往生都是绝对的。 把三辈往生情况都说了,你这个修诸功德,智慧勇猛,种种的修持,你会上品上生。 上品上生当下就是大菩萨,他就可以分身到无量世界闻佛说法,分身到无量世界去度众生,他就得了无量陀罗尼。 这个还没断气就达到这个水平。 三辈往生都有一个共同条件,都需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 详细的我们以后还要详细去分析。 广摄九界圣凡之中,九界圣与凡都能摄受。 这部经还广摄人间。 众生我们要做好人啊,要求成佛求往生,先人要做好,在社会上信佛的人,所行所为让人家能敬佩。 "你看看就这样,还佛教徒呢",那就是以身谤法。 五恶、五痛、五烧,种种作人的狡诈,欺骗做种种坏事。 五恶,五种罪恶:杀、盗、淫、妄。 一来三棱刮刀捅进去了。 杀、盗、抢劫、绑架、淫乱、瞎说、妄语、挑拨离间,种种这些罪恶都要禁止。 这部经也讲了,不是只讲深的,做人的道理也讲了。 广摄九界圣凡之中。 正显持名念佛之法,把持名念佛这个法,这个门,堂堂正正的全部显示出来,直指往生归元之路。 大家得到往生,返本归元,恢复我们的本来,恢复我们原有的佛性。 这条道路给我们直指,指清楚了。 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部经也。 这部经称为净土第一部经。 为什么? 就是因为刚才说的这些理由。 这么殊胜的第一部经,可是这个殊胜第一的净宗宝典,竟在咱们国家大藏经里闲放着,尘土盖满了一千多年,这是为什么呢? 考其原因,追究它的原因,就是这五种原译,这个经翻译过十二次,传到现在还有五种,这五种原译出入太大了。 比如象《阿弥陀经》有两种翻译,鸠摩罗什也翻,玄奘也翻了。 《金刚经》也是这样有好几种,《心经》有很多种翻译,出入不是很大。 当然《心经》出入稍微大一点,我们这个《心经》只是中段,有的没有头,有的没有尾,有的还是有头的,还是佛在说法。 最后还是大家作礼而去。 现在大家念的是玄奘大师翻译的,这个经念的是一个中段。 别人翻译的还是有头有尾的和别的经一样。 这个出入不是很大,加上头尾就和别的经一样了。 可是《无量寿经》五本出入就太大了。 这一本和那一本,这个包括了这个内容,那个又包括了那个内容。 举一个例子就可以概括其他了。 我们刚刚说最要紧的是阿弥陀佛的愿。 我们大家都知道弥陀的四十八大愿,这个是在五种译本中魏(曹操)、康僧铠翻译的是四十八愿。 唐朝又翻译一次四十八愿。 这五种只有两种是四十八愿,其余的不是四十八愿。 更古老的汉朝就翻译了,在三国之前就翻译了,跟曹操同时孙权东吴也翻译了,这两本是二十四愿。 有人批判夏老师四十八愿到你这成了二十四条了。 没有仔细考究,有两种是二十四愿。 宋译是三十六,还有最古的《阿弥陀偈经》也讲了二十四愿,二十四章。 在古代经偈里头,二十四的占了三个,四十八的占两个,三十六的占一个。 你们想想看这个出入大不大? 而这是最重要的内容。 为什么这部经尘封大藏,在大藏中尘土盖满了,就是详略出入很大。 粗心的学者单看某一本,还有很多殊胜的东西你没看着,遍读这五种,也不好找,也费时间,也很困难。 过去有很多人不知道有五本,顶多知道魏译、康僧铠。 而且四十八愿里头也不够四十八,有的重复了。 往生净土有两个很重要的愿,一个是国无女人,一个是莲花化生。 你看敦煌画的像,佛都画有胡子。 最近广化寺有人给画西方三圣,把观音画成女相,送到香港去。 我说这个像不如法,极乐世界西方三圣都是大丈夫像,国无女人。 敦煌的画像都画上胡子,这个像他们就没要。 后来画像的人怪我,"你这一句话,画没人要了。 "国无女人,他这个界好就好在这了。 衣食完全不要你搞,没有恋爱问题分你的心,没有什么机会让你退,处处是说法闻法。 莲花化生,不是我们这个身体,血肉之体。 不是需要父母来生我们,就在莲花中长出来。 这两个愿很重要,但是在魏译里头也没有,所以就是说五种里头存在困难。 这个经大家这么难读,那么就去念《阿弥陀经》吧,《阿弥陀经》又方便又好。 所以在中国,从古到现在,五种原来译本做注解的,从隋朝到现在只有两个人。 一个是隋朝有个慧远法师,一个是唐朝有个嘉祥,就吉藏,作《嘉祥疏》,就这两个人,而他这一本还没有单行本,《大藏经》里头有,所以大家都集中研究《阿弥陀经》去了。 清朝彭绍升就说了,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 来弘扬这个经的人少。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没有完善的本子。 为什么这个经会出现这种情况? 此后来解释,今天来不及了。 种种原因,头一个原因,佛不止说一次,因为这经重要所以多次说,每次说的对象有不同,当机的情况有不同,因此说就有出入了。 正因为这样,这个经没有善本。 从宋朝起王日休,就是王龙舒,他是个进士,他汇集。 宋朝开始王龙舒给大家介绍。 第二个是清朝彭绍升。 前头引了他很多话,他删节了一本。 再有清朝末年魏承贯,他也汇集了一本。 除了五种原译,又出了三种汇集本。 王日休一本,彭绍升一本,魏承贯一本,成了八本,再加上夏老师一本成了九本。 《无量寿经》有九种。 宋代王日休,号龙舒。 写了《龙舒净土文》。 《龙舒净土文》我这个大经解里没写,根据古集记载,他这版(过去经是刻本版,木头上刻字印刷),这个木板上曾经出舍利,而且他是站着往生的。 王日休他自己是个进士,他着的《龙舒净土文》现在还在印。 最近居士林还印了,实在是证明这位居士是咱们净土宗的解行俱优,稀有的在家大德。 他就看到宝典没有人看,所以他汇集了一部。 他只会集了四种,没有把唐译加进去。 只是汉译、吴译、魏译、宋译四种。 这个名字叫《大阿弥陀经》,这部经出来之后,大家认为很方便,文字流利,比看原来翻译本容易多了。 所以庙里念经有念王龙舒这一本。 而且有的人也不知道《大阿弥陀经》是个居士会集的,那时也没有这个意见。 所以王龙舒会集的这本就比魏译的这一本流通的还广,其他的译本就没有谁念了。 念的就只有魏译本和王龙舒的译本。 王龙舒的这本在中国、在日本藏经都入了藏了。 莲池大师对于王龙舒的本子他有评价。 "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 "王汇集之后,他的本子比原来五种的译本相比较,他来的简单容易,词句意思明显。 "流通今世,意义甚大"。 在宋以后流通,利益很大,印的很多,刻本很多,念的人也很多。 莲池大师又说,莲池大师是明代了不起的净土宗的大德,都是开悟的人,弘扬念佛法门。 他又说"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 "因为王本世间通行,大家习惯,看的很多,所以莲池大师做的《阿弥陀经》注解,他要引用一些《无量寿经》的话做证明的时候,他都引证王龙舒的汇本文字,因为这个本子流通比较广。 王龙舒的本子很重要,宋译多数用了王龙舒所汇的本子。 净土宗还有一位祖师,幽溪大师。 幽溪大师更过于莲池了。 他作了《弥陀圆中钞》。 《阿弥陀经》三部注解,如日、月、星三光。 莲池大师的疏钞、澫益大师的要解、幽溪大师的圆中钞。 看了这三部注解,别的注解可以不看了,都非常的好。 尤其是《要解》和《疏钞》。 幽溪大师疏钞引证《无量寿经》的地方,全部是王龙舒的经文。 近代的三大德:谛闲老法师,我的皈依师虚云老法师,印光老法师,这三个人是近代的中国三大高僧。 印光大师给《圆中钞》作序,他也称赞王龙舒这本文义详悉,文义这是乙。 乙是概要,概要相当于一个经的概论。 这里头分了十项。 一上来就是教起因缘。 这个教为什么起这个教,必定有他的因缘呢? 这个是首先要说明的。 第二要注解这个经,先要明白这个经是以什么为体性啊? 它的体性是什么啊? 不然只是研究事相,它的这个体性,也就是本体有什么? 不明白,这就很不深入了。 第三译本经的宗趣。 它的宗旨,它的趣向是什么? 这个也是我们要研究一部经首先应该先知道的。 第四方便利用。 它有什么作用啊? 方便的利用大家可以做到的很方便的,能够切实可以去证到的,这叫做方便。 说了很多法门,你根本做不到,那对你对我们来说我们做不到,那就没有用。 第五,所被的根器,什么根器合适? 第六属于哪一藏哪一教? 第七是哪一部哪一类? 第八是这部经有多少翻译,多少会集,多少删校,还有多少故事? 第九是讲本经的题目,这个在五重玄义,是把它放在第一项。 先讲这个经的题目,经的名字是十分重要的。 第十就是正解经文了。 这十类等于是纲要。 我们要先知道一部书,要先明白它的纲要,就好像一个网子,衣服领子,得到它的纲领了,那么纲举目张,就自然而起。 有总的概念,不然你这个不明白,你读书就支支节节的。 有点好处。 但是你不明白它的纲要,不明白它的宗趣,不明白它的体系,你理解的就非常疏浅了。 这就进入到正文了。 等于是概论。 第一项讲教起因缘。 教起因缘又分两步,第一步就是普遍一切经典兴起的因缘,一个单说《无量寿经》这个教兴起的因缘。 因为这才契合我们自己呀。 我们要研究《无量寿经》呀,这一大教和净土法门的兴起,这是我们先要讨论的。 下面就这一段,一切法从因缘生啊,故一切法由因缘所生啊。 那么大教释迦牟尼的佛教,兴起于咱们世间有无量因缘,而这无量因缘中最主要的,唯一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一件大事因缘,大事情呀,不是一般的有因有缘呢。 什么是大事因缘呢? 用《法华经》的话来解释。 《法华经》我们知道,《华严经》是属于圆教,这是我们佛经中最圆融无碍,最高的最妙的教。 佛最初说《华严》,最后说《法华》。 有一个譬喻,像太阳刚一出来,太阳的光线先照在哪呢? 先照在高山顶上,只有高山顶上,那种最高的根器才能听得懂华严。 先讲华严。 等太阳落了,又照什么地方呢? 又照到山顶,山底就看不见太阳了。 跟太阳一样,日出先照高山,日落也照高山。 说《华严》也是照到高山,最后说到《法华》,说到《法华》时,四十九年说法,很多人一直跟着释迦牟尼佛,培养都成熟了,这才说《法华》。 但是《法华》会上还有五千弟子退席。 今天咱们听讲,有三分之一都出去了,不听了。 那时说法华时就是如此。 佛说什么? "退亦佳矣",退出去也好,听不懂就是听不懂,这个勉强不得的。 圆教的法门难懂,所以这个藏通别圆。 圆教就是《法华》和《华严》。 《法华》说什么呢?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 诸佛,十方的世尊,他们都是唯一的大事因缘故,而出现于世。 他们为什么在世间会出现? 咱们这个时候,出现了释迦牟尼佛,过去还有燃灯佛,过去还有很多很多的佛。 这一切佛出现于世,具有一个大事因缘,不是一个普通事。 什么是大事因缘? 唯以佛之知见,开悟众生,让众生得到悟解。 佛用佛的知见来开导我们,开发我们的本心,让我们得到悟解。 这个众生同于佛的知见。 就为这样一个大事因缘,这是日没照在高山上所说的话。 《华严》是日出所照的,所以成佛先说《华严》,大家都不懂,所以佛就想要涅槃了。 后来就说小乘教,他说如来应供等正觉,佛的十号。 这简称只说了几个,没有全称出来。 如来应供、明足行、善逝、世间解这都简略了。 等正觉这是佛,从本性起的正法是不可思议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样的一个佛兴起的正法,非少因缘而有佛出现于世。 是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祗因缘成等正觉出现于世。 阿僧祗是个大得不得了,说不出来的数。 无数百千阿僧祗劫因缘,那就是无量的因缘得成正等出现于世。 佛世成佛有无量的因缘才成了佛,在这世间也出现。 "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还得说无量无量因缘,但是实际上只为了一个大事因缘呢? 大事因缘是什么? "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 唯欲就是愿以众生能够开示佛知见故。 咱们老说请人开示,"开示"两字就从这来,是让众生能够开佛知见,悟佛知见,这个再有把开示悟入四个字一块说,大事因缘是开示悟入佛知见。 那么开示佛方面的事情就是把佛的知见开出来,表示出来,而众生能够悟而入证悟佛的知见。 所以这就说的很清楚,为什么出现一教,是为了这么一个大事因缘。 大家今天舍离了家庭,舍离了一切世间的一切享受,舍离了享受,行做沙门,也是一件大事因缘。 而这个大事因缘,也就是应当是要能开自己佛的知见,显现出悟佛的知见。 我们要学佛也就是要学这件事。 我们要继承,也就是要继承这件事。 这《法华》是最后的佛教,佛是涅槃之前说的。 说了《法华》,佛就涅槃了。 所以《华严》是佛最初说的,自始至终,两头中间也如此。 唯是为这样一个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佛的知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入佛知见,也就是愿一切众生,开明本性佛的知见,不是佛另外把一些道理灌进来,像录音带似的,说了录音带灌进去了。 实际佛的知见是什么? 释迦牟尼佛在腊八这天看见星星,头一句话就是"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 "这是佛的知见,一切众生都有佛的智慧和德相。 你跟佛的智慧,跟释迦牟尼佛,跟毗卢遮那佛是一样的。 这是佛的知见。 主要大家能够明白这个,悟这个,证实这个。 你要证实这个就是释迦牟尼佛。 所以我们要明白,先要明白这个。 支支节节都是做帮助的。 无量百千因缘,唯为这一个大事因缘,那么开明本性就如同佛知见,你跟佛的知见就一样了,这也是众生本具的。 你看众生本具的,你本有的嘛。 佛给你开开,你一下就豁然开悟,你同于佛的知见,你就是等成正觉了,你也就成佛了嘛。 佛的度化众生,佛的心愿,本经的兴起亦复如是,佛的大事因缘亦复如是,那么我们就举例了。 《华严》《法华》说的很明白,咱们《阿弥陀佛经》《无量寿经》有什么类似的吗? 玄奘大师翻译的《阿弥陀经》就很现成的。 "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啊! 所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是佛的知见。 十念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凡夫就证到不退,这是佛的知见。 上次不说了吗? 非九界众生自力所能信解,这样的殊胜法门,不是九界众生包括菩萨,他的自力所能相信,佛能够了解的。 也就是说不成啊。 我们要知道,我们研究净土法门不能把它看成一步一步的,这样的。 就是看到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这样的利益,这样的殊胜利益,这样的安乐,离开这些五恶五痛五烧啊! 得到清净的、圆满的法乐,这样的大事因缘"说诚谛语"。 告诉大家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可见净土宗的兴起跟《华严》、《法华》都是一样的大事因缘嘛。 很详,举世流通。 在宋朝有这样一本,流通于世,很多人采用,这本来很好呀! 但是这一本它有很大的缺点,所以底下我又写了。 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土,而所会之本,颇多舛误。 舛是颠倒,误是错误。 白圭之瑕,贤者惜之。 很好的一个白玉,可有些斑斑点点,那这很可惜呀! 错误在哪呢? 首先引用莲池大师的话。 莲池大师说他"抄前著后,去取未尽"。 一部分抄,一部分又自己著作了,叫抄前著后,先抄后头又著。 去取未尽,你所去掉的还没有都把他抄上去,去又很不恰当。 你取的,你把它都抄下来的又不是精华,而有很多很重要的又去了,去取未尽。 莲池大师的批评是这样。 彭绍升更尖锐了,"凌乱乖舛,不合圆旨"。 凌乱,俗话说乱七八糟,舛是舛误、错乱。 乖也是乖张不好。 凌乱乖舛,不合原旨,这就把它贬值,不合圆教的宗旨。 这一本虽然很流通,但是古德认为缺点很严重。 今笔者就是我本人,仰承古德诸说,把莲池、彭居士还有别人种种说法,把它归纳为,王龙舒会集的缺点有三方面:第一方面,王会集的是四种译本,还有唐译没有会进去。 但唐译在《大宝积经》里称为"无量寿如来会"。 这个唐译里头,菩提流志翻译的,有很多精妙的话在里头,净土宗的精华有很多。 而王龙舒没有,因为他在宋朝,他应当知道这个书,可是他忽略了。 他没有用无量寿《大宝积经》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称为"无量寿如来会",他忽略了。 他等于缺少一本。 这是第一缺点。 第二缺点:去取未当,取繁遗要。 收集了繁杂的东西,繁琐的东西,重要的反而去了。 该深为浅,这是我总结的,把深的改为浅的了。 这个我们举例。 举莲池大师的话。 莲池大师责备他"三辈往生",魏译皆愿发菩提心。 三辈往生:上辈、中辈、下辈。 在曹魏唐僧铠所翻译的三辈都说要发菩提心。 上辈也发菩提心,中辈也发菩提心,下辈也发菩提心。 可是王龙舒会集呢? 成为什么样? 只有中辈发菩提心,上头没有提,到底发不发,他没有提。 下辈不发菩提心,他就改了,跟魏译不一致了。 底下还是莲池大师的话,"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 "中辈都发菩提心,上头倒不说了,高下次序就不对了。 那上辈更应该发菩提心了,所以高下的次序就不正确了,"故云未尽"。 从上面所看,这是莲池大师的批评。 上竟不言,上头就没有说,你把重要的都丢了,下品你说没发,把深的改成浅的了,发菩提心本来是很深的事情,改成不发,不就变成浅的事情了吗? 很多人把佛经的道理作了很多解说,改深为浅,这是我希望在座的诸位今后要特别注意的事情,不要把自己所体会到的东西,很迅速的以为就是这样的。 《四十二章经》里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要慎重,不要相信你的思想,你的思想不可以信。 因为你在妄想之中。 很多改深为浅,他以为他懂了,他就做了一些解释,实际把很深的东西讲的很浅很浅了。 这都是缺点。 所以莲池大师和彭二林都批评王龙舒汇集的《大阿弥陀经》这两个缺点了。 第三个缺点是"率意增文",是王龙舒这个本子的致命伤。 我们不能开这样的例子。 这是很严格的。 莲池大师说"抄前著后,未顺译法"。 就责备他,前面是抄经文,四种译书,这抄一点,那抄一点,可是自己又在里头编了一些文句。 他把这个意思会集了之后,话怎么能把它衔接起来了? 自己编了些句子,作为经文了。 经文是佛说的话,你把自己编的话当作佛说的话,这个很不好。 这个例子不可以开。 抄前著后,你既然是会集就必须依据原经。 你会集几本,你知道从这几本里把原有的东西抄出来,不能自己编上一大段,你不能自己随便在原译之外擅增文句。 这就避免了改经的毛病。 所以,莲池大师批评他"未顺译法"。 你要是翻译也可以,你有印度文的原本,你看了之后这个原本翻译跟以前的不一样,你照原本翻译那就允许你用自己的文字,但现在不是你翻译,你是会集,那就不能随便用自己的句子。 所以王龙舒的错误不是在于不应该会集,而是会集之后存在一些毛病。 这是过程,这五种原译之外加上王龙舒的就是第六本了。 这个彭绍升呢,他看王本不好,他就把魏译本给删节了,把许多繁杂的东西给删节了。 当然这不是会集本,是删节本。 到了晚清魏默深,文字很好是个文学家,把五种译本来会集,包括唐译译本,一块来会集,同时尽量避免王龙舒的错误,就自己编一些。 他这本一出来,确实比王龙舒那本好,要流通,比王龙舒《大阿弥陀经》效果要好得多,可是他了也没有完全避免王龙舒的毛病。 好些大段讲咱们世界的这一些错误,淫欲、瞋恨、贪、瞋、痴这些全删掉了,这些还是很重要的。 你要学佛真要是一个社会上站起来的人。 这些都删掉了。 加上了些文句。 淫欲火烧,嗔恚火烧,这火来烧。 这些话不是原来经里的话,是他自己写的。 他说佛的宫殿或在虚空,或在平地,这是经上的话。 他忽然加了一句,或在虚空,或在平地,或在树间。 在宝树里头,人住的宫殿。 这又是他自己随便加上去了。 所以他没有完全补救王龙舒的缺点,那么这就到了先师夏莲居老居士。 老居士闭关。 他是文学各方面,儒家的,中国古典的这些学术,他是先修禅宗,从禅宗、密宗最后归到净土。 闭关,悲智双运,宗说俱通。 又有智慧,又有悲心,所以正因为这样才来会集,而且他是宗说俱通。 宗说俱通,这是咱们常用的。 宗,我们宗教。 现在大家所研究的都是教,佛教。 所以看经听讲都是研究教。 一个是教下,一个是宗下,一个学教,一个是从宗门进来的。 宗门就是不立文字,没有文字,教外别传。 宗和教大家要有所知。 在教以外的另一种传授,不立文字,也没有阶梯,也不是一步一步的,经过很多很多位次,经过种种禅定,修止观,四禅八定,八种定,一种一种要有个次第。 至于宗它不立文字,没有次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没有语言文字。 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中间没有阶梯。 第一件禅宗的公案,公案大家都以为这个作为一个案件,作为一个标准,就称为公案。 禅宗第一案,是世尊在灵山法会上,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花献了佛。 天帝以自己为座位,请佛坐在他身上说法。 佛就拈起一支花。 世尊拈起一支花给大众看,大家看了这花不知道什么意思,大众就惘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唯独迦叶破颜微笑。 他看看一笑,佛说"吾有涅槃妙心,正法眼藏,付嘱摩诃迦叶。 "涅槃的妙心,正法的眼藏,付嘱给了大迦叶了。 你看一句话也没有,佛也没给他讲什么,也没给他说什么。 大家都莫名其妙,就是大迦叶一笑,这就是拈花微笑。 世尊拈花,迦叶就微笑,称为禅宗第一则公案。 衣所以钵就传给了迦叶。 在涅槃会上以后,对经典有什么争论,一切都要听迦叶的。 他传了佛的心,他传佛心印,心跟心相印。 印字很重要,过去外国是签字,中国讲印鉴。 你要刻个图章,存款刻个图章,取款的时候把你这个跟你原来的图章对一对,图章对了就付钱。 印是很重要的。 迦叶就得了释迦牟尼的心印,不是在语言文字里头的,称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所以现在佛学院大家开始练禅宗这可能吗? 这主要是学来学去是属于教下。 当然学教也可以大开圆解,完全讲不立文字这样的门,这里没有语言,所以禅宗不需要读什么经,它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这一切都是本性。 我们也有这个意思,一切法门都融在念佛法门里头。 刚才已经说到一切弥陀的功德庄严都在咱们心里头,直指人心,这也是佛的果觉。 佛在腊八这天看到明星成道"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佛的果觉别人说不出。 一切众生都有佛的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你因是妄想、执着不能应现,不能证得。 直指,你本身就是佛,这还用解吗? 在迦叶那时,没有语言,就是这花,他能一笑,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这是宗。 光研究教的,宗上不能通,大开圆解,从宗上这个门能通,能通通气。 你通,光研究教,钻究学问,拿佛法当学门去研究的人,往往只能成为佛教的学者,对于佛教是个门外汉,这一点必须知道,完全是十足的门外汉。 通教不通宗,老古典的话不是我编的。 "通教不通宗,长虫钻竹筒。 "一个竹筒子,这个长虫在里面钻竹筒子,你看看,多么的不自在啊,这哪天钻得出头? 所以学修并重,其实当做学问去学的时候,只能做一个佛学家,作为一个竹筒里的长虫,长虫北方话就是蛇。 还有很多学者,很有学问的人来学佛法。 他就按他研究学问的那些道路,去来研究佛经,往往非常吃力,甚至于走不通。 所以现在我们一方面大家在佛学院,要来上课,要来研究教;一方面要学修并重。 在宗上能通最好,不能通也要稍微通点气,这也都有好处。 夏莲居是宗说俱通的人。 因为他宗说俱通,所以他还能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 把显教、密宗、禅宗、净土都融汇了。 一心之中全融汇。 显教就骂密宗,密宗去骂显教。 密宗说显教水平低,就是很低的水平。 显教骂密宗是邪魔外道。 在外不能融汇,禅宗、净土也是如此。 禅宗说净土一步一步,你们哪年开悟啊! 净土说禅宗是口头禅,怎么能了生死? 互相轻视,实际真证,皆不可思议。 到了圆人,你真正有圆修圆解的人,你就看出法法皆圆,没有一个法不是圆法,法法道归圆顿。 佛法如旃檀木,片片俱香。 本来是一件事情,而佛曾对不同对像说不同内容,是一件事情。 你欲学显就说显,欲学密说密就说密。 一件事情,是什么事情? 就是除了你的妄想、执着,恢复你本来的佛性。 戒、定、慧都是为了这个事。 你慢慢地把你这个妄想、执着用戒来管一管,然后能够得定,生出智慧。 消灭贪、嗔、痴,种种都是这一个道路,都是一个事情。 所以宗说俱通,显明无遗。 夏老师这样一个人他专弘念佛法门。 这是我亲身的事。 贡嘎活佛来的时候,让我传话跟夏老师说,在北京能够当密宗做活佛,做一代法王,只有"夏"这个人。 只要肯来皈依,他就当成他继承这个法位。 我去跟夏老师说,他说我已经弘扬净土了,我不再转变了。 所以他专弘净土。 我又把这话回报给贡嘎活佛,贡嘎活佛他很同意,笑了笑,并没有觉得他不接受,没有任何别的感觉。 这都是圆融的人,他就是真正相信了,持名法门摄万德。 一切法的功德,就在净土法门中全有了。 很多人不安心,修着修着又想学学这学学那。 有一个八十几岁的老居士,到了晚年最后他想放弃念佛,又要去修禅定。 来不及了,都八十多岁了。 信心很要紧,你要相信净土法门摄万德,欲宏净土。 为了弘扬净土,就愿意净土中的第一部经破尘放光,能够弘扬,能放光。 让这样一个宝典饶益我们现在和将来。 所以就继续王龙舒等等之后,这些前辈、贤者之后再汇。 发了个很大的心,以后有工夫再讲。 第一次发心作了一个试验,梦中到了极乐世界见到莲池大师,还很殊胜的一些感应,以后再慢慢说。 "摒弃万缘,掩关三载"三年闭关,谁都不来见。 "净坛结界,冥心孤诣"。 冥就是很深的心,孤诣,孤字,禅宗的话,历历孤明,历历就是宗,不是断灭,很明,但是孤,也就是万缘放下,所以无住。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无所住心就孤了,心还在生就是明,孤字的意思就是这个意思。 禅宗说不依万法为侣,不跟一切万法作伴侣,这是孤的意思。 冥心孤诣是告诉你,就是一切放下。 闭门三载,谁也不见,什么事情都不管,只一个念头,就是弘扬净土法门了。 "精神孤明,稿经十易"。 改过十次的稿子方才大功庆成。 首先得到慧明老法师,这是安徽老法师,在五台山碰见茅棚老和尚,还提到慧明老法师,还提到那是开悟的大德。 举他一件事就知道老和尚风格了。 这个庙是安徽很出名的一个庙,花非常多。 春天来了,庙里花都开了。 省政府要在这里赏花宴会,订了几桌席。 慧明法师说,你们来这赏花可以,但是只能素菜不能荤菜。 荤菜不许进山门。 省政府他们哪里肯吃素,他们坚持还是素的。 就看了许多交涉办不通,没办法交涉了,谈判不行,把僧袍一脱,拿了一个铁的锡杖,门口一站,你们谁抬荤进来,我们就拚命。 大家一看老法师今天变了样了身穿一个短装,拿着铁锡杖,站在门口,一看就走了,另外换一地方。 因为他不是屈于权势,佛法中通宗教都是很透彻的人,夏老师会集之后,他首先赞成,他是夏老师的老师。 当时居士中有两个泰斗,南梅北夏。 南方梅光羲是我舅父,北夏是夏莲居。 他们两个都皈依慧明老法师的。 慧明老法师为作证明。 因为每个人手里拿了一本就是《无量寿经》,每人捧着一本在佛前拍照,说我可以证明我承认会集本是好的。 十年动乱,这张照片居然又回来了。 这都是很不可思议,而印在前面作为证明,首先得到慧明老法师的证明,后头又得到北方三大高僧、华北三大高僧,慈舟老法师、真峰老法师、倓虚老法师,都过去了。 这三个人我都会见过,都很殊胜。 慈舟老法师在济南,到济南做了一件事就是讲《无量寿经》。 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专讲这部经。 慈舟老法师做了一个《无量寿经》的科判很殊胜。 他特别提出三辈九品,还特别提出一心三品。 一心不乱的一心,一心三品,一念信心,念一句佛也能往生。 一心三品这是慈舟老法师特别提出来的。 给《无量寿经》作科判的时候,分科判教的时候,他提出这个说法,很殊胜。 我舅父,梅光羲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讲这个经,并且称这是善本。 在经序里说"精当明确",精当,又精要又妥当,明确,很明白很确实。 "凿然有据",确确有证据,都是根据原来译本里出来的。 "无一译不在原译之中",没有意思是原译里没有的,没有一句话出乎本经之外,句句都是原译本中有的。 艰涩,很难念,很涩口的文字很多。 古字文章常常艰涩不好念。 艰涩的使之爽明,还有沉晦,天阴的很沉,初一是晦,没有月亮,没有光明,不明白,不明显的。 艰涩的,不显明的地方都使爽明、爽朗。 挑好的嘛! 几种译本中选好的进来。 "繁复冗蔓"很繁琐,很重复,很冗长。 蔓是枝蔓,支支节节,归于简捷,简单干净。 凌乱变成整齐。 缺的圆满了,比方魏译本缺的都把它补进去。 "必期有美皆备",原译中所有美的之处,全都备摄在自己的会本里头。 "无谛不收",没有一个真实的意谛不收进来的。 "欲不为之善本,不可得也。 "虽然你想不管他叫善本,也不可能了。 先师这个书问世以来,传播很快,各地都在印行,美国都在印,在讲解啊,比我们国内先走一步。 文字很明白,我就不多说了,一看就知道。 底下谈到我自己,我自己是个下凡,先师期待我完成这个任务,这个注解,我虽然发了个愿,报佛恩、度众生的愿,但是障深慧浅。 障碍很深,智慧很短浅,对于这样的重任很惶惧。 所幸听过先师讲,而且二十年随侍之中,常常听到关于禅宗、密宗各方面的夏老师的体会。 人家都知道我是从夏老师学净土宗,而不知道我在夏老师这,在禅宗得到的益处非常突出。 我是首先从禅宗打开一个缺口,这才能突出知道先师会集这部大经他的用心。 六十年代初,写了一个提纲,念给老师听。 我很简简单单读了之后,很简单说,这是夏老师的话"以后《无量寿经》随你去搞。 "经过十年动乱之后,我的稿子没有了,笔记也没有了,就因为夏老师说过这话,这个经随我去搞,所以斗胆又继续。 等到真正写来的时候已经七十了,年已古稀,很多病。 现在上课还是带病来的。 别的聚会都不参加了,最近中日学术交流会,两次会下了请帖都没去参加。 把这个精力留着。 他们还有宴会,我也没去吃。 一点点的精力来给大家上课。 当时写这个注解,也是这个心情,闭门谢客,现在我谢客的牌子还是没摘。 希望大家体谅。 精力很有限,全力注经。 底下这句话,这个断句稍有点毛病,为什么这么做? 就是为了打算报先师,还有十方三世的上师三宝。 上师三宝不要断,上师三宝,密宗是四宝,提了上师再加三宝。 一体读下来,与法界之生灵。 所以这么做,带着病来注解,一切一切就是为了报这个恩。 把这点讲完吧。 发布时间:2023-07-09 11:45:2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