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习气】-习气是什么意思 内容: 习气(佛教解释)习气,汉语词汇。 拼音:x q释义:1、 佛教语。 谓烦恼的残余成分。 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分现行、种子、习气三者,既伏烦恼之现行,且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余气,现烦恼相,名为习气。 2、多指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 词义习惯;习性。 基本解释[bad habit;bad practice;habitual practice] 不良的习惯或作风。 官僚习气。 1、行为举止上不良的习惯和作风。 一般指旧时代遗留下来的陋习,如小市民习气、市侩习气、流氓习气等。 共产主义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克服守旧心理以及旧习气。 2、书法术语。 对书法情调的品评语。 泛指用笔、结体等方面流于熟滥的情调。 寓有贬义。 清代王澍论赵孟頫书:子昂天材超逸不及宋四家,而工夫为胜,晚岁成名后,因难简对,不免浮滑,甚有习气。 3、此词语为贬义词。 引证解释1、佛教语。 谓烦恼的残余成分。 佛教认为一切烦恼皆分现行、种子、习气三者,既伏烦恼之现行,且断烦恼之种子,尚有烦恼之余气,现烦恼相,名为习气。 ①《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摧伏众魔及诸外道,灭除一切烦恼习气,入菩萨地,近如来地。 ②《大智度论释初品》:汝三毒习气未尽,以是故,汝影覆时,恐怖不除。 2. 习惯;习性。 后多指逐渐形成的不良习惯或作风。 ①宋苏轼 《再和潜师》: 东坡 习气除未尽,时复长篇书小草。 ②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财计》: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歛矣,而民间之习气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③清 昭连 《啸亭杂录太宗读金史》:曾御 翔凤楼 传谕诸王大臣,不许褒衣博带以染 汉 人习气。 ④ 郭小川 《秋歌》:滚它的吧,市侩哲学,庸人习气,懦夫行径。 发布时间:2023-07-09 14:27:57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