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空性_空性是什么意思 内容: 空性(佛教解释)闻思空性的意义---雪歌仁波切开示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空性空性者,空间之本性、本体、本质即是,汝心亦是! 无处不在,细微无色,如空如水,不能眼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遍尽虚空,一切万物之本,此是一切众生觉悟成佛之本,亦是佛之神力之本与智慧之本,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正等正觉。 空性即名佛性,简名为空,或名为佛、第一义、涅槃、圆觉、虚空、真空、真如、本质、真心、法身、自性、心性、如来藏性、菩提、太极等名,异名虽多,实相不二,法界一如! 世界构成之四大元素,皆以它为根本,空性运动,则能变化出四大元素的现象,进而形成世界,现象是虚假的,所以必须以不断运动才能维持,并且无常败坏,只有空性才是唯一的真实,空性即是本质,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因不能以肉眼而见,佛故概说为虚空,而不是虚无,它非有非无,动则能显一切万物之相而非有,静则如太空而无一物亦非无,不堕有无生灭之道,能周而复始,流转不息,故名太极。 空性解说,以楞严经为尊,七处证心,深解空性、妙明真心,了达一切。 故言:性觉真空,性空真觉,周遍法界,清净本然。 一切佛经,皆唯讲本心,讲离相,讲涅槃,讲禅定,讲空性,讲法身,讲虚空,而不说肉身、色身、人身、妄想、道理等是解脱之体。 太空一切皆是空性、佛性,自心本体亦是空性,真心者,非指人之思想或感情,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意识与思想的本来之质,即本质。 故如佛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执着颠倒妄想、种种虚妄的运动现象以为真实,而不能证得永恒本有的妙明真心。 世间诸法,相妄性真,所以金刚经言:凡一切相皆是虚妄! 一切现象皆是虚假的,故名离一切相,即为见佛,得佛,见空,见一切本质,见自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本自永恒,不染一尘,不着诸有,本自解脱,不用余物,无法而法。 世人为何见不到空性,见到真理? 不见自性故。 大乘圆觉经:善男子。 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 名为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 教授菩萨。 一切如来。 本起因地。 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永断无明。 方成佛道。 云何无明。 善男子。 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种种颠倒。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 善男子。 空实无花。 病者妄执。 由妄执故。 非唯惑此虚空自性。 亦复迷彼实花生处。 由此妄有轮转生死。 故名无明。 善男子。 此无明者。 非实有体。 如梦中人。 梦时非无。 及至于醒。 了无所得。 如众空花。 灭于虚空。 不可说言。 有定灭处。 何以故。 无生处故。 一切众生。 于无生中。 妄见生灭。 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 如来因地。 修圆觉者。 知是空花。 即无轮转。 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非作故无。 本性无故。 彼知觉者。 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 亦不可说。 无知觉性。 有无俱遣。 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何以故。 虚空性故。 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 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如法界性。 究竟圆满。 遍十方故。 《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 识心见性,自成佛道。 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坛经:善知识!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迷即渐劝,悟人顿修。 识自本心,见自本性。 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善知识! 外离一切相,是无相。 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大般涅槃经:善男子。 譬如虚空是一切物之所住处。 因虚空是一切物所来之处。 世尊。 如佛所说义如是者。 何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善男子。 众生佛性虽现在无不可言无。 如虚空性虽无现在不得言无。 一切众生虽复无常。 而是佛性常住无变。 是故我于此经中说。 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 如其虚空有内外者。 虚空不名为一为常。 亦不得言一切处有。 虚空虽复非内非外。 而诸众生悉皆有之。 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 不见虚空。 何以故。 佛及菩萨虽有五眼所不见故。 唯有慧眼乃能见之。 慧眼所见无法可见。 故名为见。 若见无物名虚空者。 如是虚空乃名为实。 以是实故则名常无。 以常无故无乐我净。 善男子。 空名无法无法名空。 譬如世间无物名空。 虚空之性亦复如是。 无所有故名为虚空。 善男子。 众生之性与虚空性俱无实性。 何以故。 如人说言。 除灭有物然后作空而是虚空实不可作。 何以故。 无所有故。 以无有故当知无空。 是虚空性。 若可作者则名无常。 若无常者不名虚空。 善男子。 如世间人说言虚空无色无碍常不变易。 是故世称虚空之法为第五大。 善男子。 而是虚空实无有性。 以光明故。 故名虚空实无虚空。 犹如世谛实无其性为众生故说有世谛。 善男子。 涅槃之体亦复如是。 无有住处。 直是诸佛断烦恼处。 故名涅槃。 涅槃即是常乐我净。 涅槃虽乐非是受乐。 乃是上妙寂灭之乐。 诸佛如来有二种乐。 一寂灭乐。 二觉知乐。 实相之体有三种乐。 一者受乐。 二寂灭乐。 三觉知乐。 佛性一乐以当见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菩提乐。 佛教含义这一偈颂,总共有六句,第一句「彼器随生诸功德」是所立,后面五句以六个内容来说明。 六个内容即﹕一、常能正受住净戒,二、勤行布施,三、修悲心,四、修安忍为度生,五、善根回向大菩提,六、恭敬诸菩萨。 「彼器随生诸功德」,「彼器」指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生诸功德」指闻思空性所产生的特性。 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他在听闻空性的道理之后,不只是可以了解空性,他还会想到其他跟听闻空性有关的内容。 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他可能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会觉得空性好像只是一般所谓的知识而已,而不会有接著六种感受的产生。 也就是说,本来空性能够断除我们内心的我执(轮回的根本)与自爱执,然而若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他没办法把空性及空性所要对治的颠倒心相关连到一起。 如果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之后,慢慢的他会理解到,空性在对治他的我执、对治他的自爱执、提升他的悲心是有帮助的。 或者说,提升他的持戒,或者在修世俗谛的这个方便部分,能够有助于观三轮体空。 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可能只会把空性当成研究外在的知识而已,与自己内心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六句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听闻空性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去想到听闻空性之后,随生这六种功德。 如果可以的话,那你也可以算是进入听闻空性的法器的行列。 如果不是的话,可能就还不是。 不过,不论你目前是不是适合听闻空性,重要的是,我们在听闻空性之后,要怎样用于实修,或是说,要怎样把这六功德做一个连系。 听闻空性假设是一位适合听闻空性的法器,当他听闻到空性的时候,他会犹如获得珍宝一样,他知道这是非常无价的宝贝。 原因是,整个轮回是无始的,假设我们不去对治,轮回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整个情况就像在一片混乱的状态当中。 通常我们会用无明的昏暗来说明这种情况。 再加上有情本身也没有看得见解脱轮回之道的一对慧眼。 因此,如果有一个人听闻到空性的道理,知道这个空性是可以帮助他从轮回的黑暗当中解脱出来,并且他也知道,空性不仅可以帮助他得解脱,甚至连成佛都可以。 他现在得到这样一个能够解脱的门,得到这样一个珍宝,得到这样一个慧眼的时候,他会希望来世仍然能够得到。 而为了来世能接触到空性,他还必须来世再得到人身,否则他就不可能再听闻到空性。 所以,为了来世能够继续修学空性,他这一世就要好好的持戒,持戒的心力因而比以前更强。 勤行布施。 光是持戒得到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还是不够,因为光有人身,仍有可能没有时间修学佛法,必需为了生计,譬如吃的、穿的,住的种种去辛勤奔波。 为了要让下一世不仅得到人身,还要有闲暇的时间修学佛法,听闻空性,在这一世就要努力的行布施,因为布施是让下一世自己生活不虞匮乏的一个主要因素。 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间,其实每个人都是为了钱在努力。 当然我们一生不能够只是往钱看,就以学佛者来讲,还需要考虑到,你必须要有时间学佛。 你的生活不虞匮乏,才能有时间去听闻空性,因此在这一世就必需累积布施这个因。 修悲心假设已经持戒了,也布施了,使来生也得到具有八暇十满的人身,也有时间去听闻空性,但是如果没有以大悲心来摄持,则听闻的空性所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 意思是说,这个空性顶多只能断烦恼障。 但是,如果所听闻的空性能够结合大悲心的话,这个空性的能力,就非常强大。 它不仅可以断烦恼障,也可以断所知障。 因为,有大悲心摄持的空性见,它能够从无边的正理去思惟空性,相对来讲,它的能力就变得很强。 修安忍为度生假设一个人因持戒得到了暇满人身;因布施而生活不虞匮乏,可以有时间听闻空性;也因有大悲心摄持空性见而能力强大。 但是,假设这个人没什么威严,或者说容貌丑陋,这在利益圣教与利益有情上也会有困难,因为别人看了他也不会起敬重心,所以这时候必须修忍辱。 善根回向大菩提要证得圆满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必须具备空性见和大悲心,两者具足才有可能达到佛果位。 假设不了解佛果位是以大悲心摄持的空性见、断除二障之后所达成的,则即使我们嘴巴念著﹕「所累积的善行回向无上菩提」,这个善行也不会成为真正成佛的因。 这点必须要辨认清楚的。 恭敬诸菩萨空性见与大悲心双运,这两者的结合非常的深广,能够修学这样的空性见的菩萨行者,他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了解空性后,这时候才会真正的对于修学结合大悲心与空性见的这样的菩萨,从内心深处生起敬重心。 也就是说,他知道菩萨行者与二乘行者,其优劣差别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假设一个人没办法了解,大悲心与空性见结合的深奥之处,我们会说这个人并没有真的尊敬诸佛菩萨。 或是说,他的回向无上菩提,也没办法真正的达到无上菩提的量。 甚至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对于三宝当中的佛宝,也没有真正生起归依的心,即使在归依这个阶段。 所以如果不了解空性,就没办法了解到属于甚深道次第的空性,与属于广大行道次第的大悲心的结合,也就没办法了解到菩萨的修行有多么的深广,也就没办法了解到无上菩提的功德。 所以,所有的这些,不管是归依境、对菩萨的恭敬、对无上菩提的了解、对无上菩提的回向等等,这些都跟空性见的了解非常有关系。 宗喀巴大师对这偈解释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研读。 他说﹕「得空见诸大乘人,由生清净正见,于修广大行品起极敬重。」这几句话有很重要的内涵。 就是说,如果对于空性见获得毫无杂染、非常清净的了解的话,连带的会影响这个人对于修广大行品的希求心,或者敬重的心,这是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宗大师的话是有根据的,也就是龙树菩萨《菩提心释》的一个偈颂﹕「由知诸法空,复能说业果,此为最甚奇,此乃极希有。」这里其实要说明,如果对于空性见没有得到清净的了解,会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说,不仅不会尊重这些广大行品,甚至「见」与「行」会相违。 如果对于空性见没有得到清净了解的话,得到这个空性见,反而会不去行广大行,甚至会去做犯戒的事情等等。 所以真正的空性见,或说清净的空性见,应该是你了解之后,反而会更希求广大行,两者是互相辅助,并不是相违的。 发布时间:2023-07-10 11:05:20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