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佛教名词之沙弥_沙弥是什么意思_沙弥戒是哪十戒 内容: 沙弥是什么意思? 沙弥,是指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年龄在七岁以上,未满二十岁时出家的男子。 沙弥(samane ),华译息慈,即息恶和行慈的意思。 又译作勤策,即为大僧勤加策励的对象。 在佛教僧团中,首位沙弥为罗侯罗。 人若想成沙弥,需受十戒。 凡小孩出家,叫做沙弥。 人若过了七十岁,便不准受具足戒,祗能受沙弥戒,做沙弥,而不能正式成为比丘。 沙弥有三类:(一) 驱乌沙弥(尼);(二) 应法沙弥(尼);(三) 名字沙弥(尼)。 七至十三岁,名驱乌沙弥,谓其只能驱逐乌鸟。 十四至十九岁,名应法沙弥,谓正合沙弥的地位。 二十至七十岁,名名字沙弥,谓在此年龄内,本来应居比丘位,但以缘未及,故尚称沙弥的名字。 沙弥与沙弥尼,皆应受持十戒。 沙弥戒是什么意思? 是哪十戒? 沙弥戒,是指未满二十岁出家的男子(沙弥)、女子(沙弥尼)应该持守的十条戒律。 即:1. 不杀生;2. 不偷盗;3. 不淫;4. 不妄语;5. 不饮酒;6. 不着花鬘好香涂身;7. 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8. 不坐卧高广大床; 9. 不非时食;10. 不捉持金银宝物。 这是出家沙弥的戒律,也是进入解脱之门的守则。 一、不杀生生是生物,包含一切有生命的动物。 断除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之生命,叫做杀生。 佛制沙门不得杀害有生命的众生,叫「不杀生戒」。 上至诸佛、圣人、师僧、父母,下至蜎飞蠕动、微细昆虫,但有命者,不得故杀。 或自杀,或教他杀,或见杀随喜。 广如律中,文繁不录。 经载冬月生虱,取放竹筒中,暖以绵絮,养以腻物,恐其饥冻而死也。 乃至滤水覆灯,不畜猫狸等,皆慈悲之道也。 微类尚然,大者可知矣! 今人不能如是行慈,复加伤害可乎? 故经云:施恩济乏,使其得安,若见杀者,当起慈心。 噫,可不戒欤! 二、不偷盗凡是有主物,不与而取,便叫做盗。 金银重物,以至一针一草,不得不与而取。 若常住物,若信施物,若僧众物,若官物,民物,一切物。 或夺取,或窃取,或诈取,乃至偷税冒渡等,皆为偷盗。 经载:一沙弥盗常住果七枚;一沙弥盗众僧饼数番(fān);一沙弥盗众僧石蜜少分,俱堕地狱。 故经云:宁就断手,不取非财。 噫,可不戒欤! 《沙弥律仪要略》莲池大师三、不淫淫者男女交媾,以染污心,行秽恶行,名不净行,又名非梵行。 佛制出家僧尼,不得与一切男女作不净行,名不淫戒。 在家五戒,惟制邪淫;出家十戒,全断淫欲。 但干犯世间一切男女,悉名破戒。 《楞严经》载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自言淫欲非杀非偷,无有罪报。 遂感身出猛火,生陷地狱。 世人因欲,杀身亡家。 出俗为僧,岂可更犯! 生死根本,欲为第一。 故经云:虽淫泆(y)而生,不如贞洁而死。 噫,可不戒欤! 《沙弥律仪要略》莲池大师四、不妄语心口相违,说虚妄不实的言语,欺诳他人,叫做妄语。 此不妄语戒,正制不得说大妄语,兼制不得犯四种口过──妄言、绮语、恶口、两舌等。 妄语有四:一者妄言。 谓以是为非,以非为是,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不实等。 二者绮语。 谓妆饰浮言靡语,艳曲情词,导欲增悲,荡人心志等。 三者恶口。 谓粗恶骂詈(l)人等。 四者两舌。 谓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等。 乃至前誉后毁,面是背非;证入人罪,发宣人短,皆妄语之类也。 若凡夫自言证圣,如言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等,名大妄语,其罪极重。 余妄语,为救他急难,方便权巧,慈悲利济者不犯。 古人谓:行己之要,自不妄语始。 况学出世之道乎? 经载:沙弥轻笑一老比丘,读经声如狗吠。 而老比丘者,是阿罗汉,因教沙弥急忏,仅免地狱,犹堕狗身。 恶言一句,为害至此。 故经云:夫士处世,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噫,可不戒欤! 《沙弥律仪要略》莲池大师五、不饮酒饮酒者,谓饮一切能醉人之酒。 西域酒有多种:甘蔗、葡萄,及与百花,皆可造酒。 此方止有米造,俱不可饮。 除有重病,非酒莫疗者,白众方服。 无故一滴不可沾唇。 乃至不得齅酒,不得止酒舍,不得以酒饮人。 仪狄造酒,禹因痛绝;纣作酒池,国以灭亡。 僧而饮酒,可耻尤甚。 昔有优婆塞,因破酒戒,遂并余戒俱破。 三十六失,一饮备焉,过非小矣。 贪饮之人,死堕沸屎地狱,生生愚痴,失智慧种。 迷魂狂药,烈于砒(pī)鸩(zhn)。 故经云:宁饮烊铜,慎无犯酒。 噫,可不戒欤! 《沙弥律仪要略》莲池大师六、不着花鬘好香涂身华鬘为妆饰品的代表,不着香花鬘,包括不得戴耳环、项链、璎珞、手镯、指环等妆饰品。 不香涂身者,包含不得用香水、香油、雪花膏、脂粉等化妆品,涂抹身体。 今南传佛教国家,每逢佛日(似六斋日)受持八关斋戒之男女居士,到佛寺烧香求福者,皆不化妆,不戴饰物。 若出家人以贪染心穿戴饰物,涂抹化妆品者,皆犯戒。 花鬘者,西域人贯花作鬘,以严其首。 此土则缯绒金宝,制饰巾冠之类是也。 香涂身者,西域贵人,用名香为末,令青衣摩身。 此土则佩香、熏香、脂粉之类是也。 出家之人,岂宜用此? 佛制三衣,俱用粗疏麻布,兽毛蚕口,害物伤慈,非所应也。 除年及七十,衰颓之甚,非帛不暖者,或可为之,余俱不可。 夏禹恶衣,公孙布被。 王臣之贵,宜为不为,岂得道人,反贪华饰? 坏色为服,粪扫蔽形,固其宜矣。 古有高僧,三十年著一緉(liǎng)鞋,况凡辈乎? 噫,可不戒欤! 《沙弥律仪要略》莲池大师七、不歌舞唱伎亦不往观听歌者唱歌,舞是跳舞,吹箫弹琴,操奏乐器,统名倡伎。 今时之电影、戏剧、魔术等,皆属此戒所摄。 若故自作、若教他作,若他人作时,故往观听者,皆犯戒。 歌者,口出歌曲;舞者,身为戏舞;倡妓者,谓琴、瑟、箫管之类是也。 不得自作,亦不得他人作时,故往观听。 古有仙人,因听女歌,音声微妙,遽(j)失神足,观听之害如是,况自作乎? 今世愚人,因法华有琵琶、铙(no)、钹(b)之句,恣学音乐。 然法华乃供养诸佛,非自娱也。 应院作人间法事道场,犹可为之。 今为生死,舍俗出家,岂宜不修正务,而求工技乐? 乃至围棋、陆博、骰(tu)掷、摴(shū)蒱(p)等事,皆乱道心,增长过恶。 噫,可不戒欤! 《沙弥律仪要略》莲池大师八、不坐卧高广大床佛制绳床,高不过如来八指,过此即犯。 乃至漆彩雕刻,及纱绢帐褥之类,亦不宜用。 古人用草为座,宿于树下,今有床榻,亦既胜矣! 何更高广,纵恣幻躯? 胁尊者,一生胁不著席。 高峰妙禅师,三年立愿不沾床凳;悟达受沉香之座,尚损福而招报。 噫,可不戒欤! 《沙弥律仪要略》莲池大师九、不非时食从清晨明相出现至日正中,为僧食之时。 从日过中至次日未天亮之前,非僧食时,故名非时。 非时而食,名为破斋,咽咽结罪。 若有病缘,可服非时浆、含消药、终身药等,不犯。 非时者,过日午,非僧食之时分也。 诸天早食,佛午食,畜生午后食,鬼夜食。 僧宜学佛,不过午食。 饿鬼闻碗钵声,则咽中火起,故午食尚宜寂静,况过午乎? 昔有高僧,闻邻房僧,午后举爨(cun),不觉涕泣,悲佛法之衰残也。 今人体弱多病,欲数(shu)数(shu)食者,或不能持此戒,故古人称晚食为药石,取疗病之意也。 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饿鬼苦,常行悲济。 不多食,不美食,不安意食,庶几可耳! 如或不然,得罪弥重。 噫,可不戒欤! 《沙弥律仪要略》莲池大师十、不捉持生像金银宝物戒此戒犯罪要件,须是以贪染心,捉持生像金银宝物者犯;若为三宝事暂捉持,或为和尚阿阇黎掌管,自不贪蓄,非犯。 生即金也;像,似也,似金者银也。 谓金色生本自黄,银可染黄似金也。 宝者,七宝之类也。 皆长贪心,妨废道业。 故佛在世时,僧皆乞食,不立烟爨,衣服房舍,悉任外缘,置金银于无用之地。 捉持尚禁,清可知矣。 锄金不顾,世儒尚然,释子称贫,畜财奚用? 今人不能俱行乞食,或入丛林,或住庵院,或出远方,亦未免有金银之费。 必也知违佛制,生大惭愧,念他贫乏,常行布施。 不营求,不畜积,不贩卖,不以七宝妆饰衣器等物,庶几可耳。 如或不然,得罪弥重。 噫,可不戒欤! 《沙弥律仪要略》莲池大师 发布时间:2023-07-10 13:17:5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