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讲义 大乘正宗分第三 内容: 金刚经讲义 大乘正宗分第三 金刚经讲义大乘正宗分第三 江味农居士著 (戊)次,详谈。 分二:(己)初,约境明无住,以彰般若正智;次,约心明无住,以显般若理体。 (己)初,又二:(庚)初,的示无住以生信;次,推阐无住以开解。 (庚)初,又三:(辛)初,明示;次,生信;三,校胜。 (辛)初,又二:(壬)初,明发离相心即是降伏;次,明不住于相,即是正住。 (壬)初,又三:(癸)初,标示;次,正明;三,征释。 (癸)初,标示。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佛告句,为结经人所安。 凡安此句,皆示人此中所言甚关紧要,不可忽略读过也。 诸菩萨句,即指发大心之善男女言。 凡言菩萨摩诃萨有两义。 一为菩萨中之大菩萨,如称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是约一人而称。 一为泛指多人而称,乃谓菩萨,或大菩萨也。 发心者不止一人,故曰诸。 诸者一切之意。 此中既说多人,乃泛指之辞也。 须知此经本是最上乘,则发心学此者,皆为大菩萨。 然而根性不同,虽同发大心,有发得圆满究竟者,则可成大菩萨。 发不圆满究竟,只可成菩萨矣。 佛之说此,亦希望人人皆要发得圆满究竟耳。 何谓圆满究竟? 如发上成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则菩萨也。 若知发心上成下化,而又知虽上成而实无所成,虽下化而实无所化,乃是无所成而上成,无所化而下化。 则性德究竟,体用圆满,而为大菩萨矣。 世间此类事甚多,虽所学是无上大法,而成就则甚小甚小。 皆由于不知如法而修,发心太小故也。 如念佛法门,本是至圆至顿之无上妙法。 乃仅仅只知自了。 则最上乘之法,不但不足为大乘,竟成为小乘矣。 所以只能往生下品,多劫不能花开见佛。 以与佛之悲愿相违,不知称性起修故也。 甚且并下品亦不够,只能生到疑城。 又须长时修行,方能离疑城而生安养。 岂不上负佛恩,下负己灵。 何故如此,皆由不明无上大法之所以然故。 所以学佛第一要开智慧。 开智慧者,就最初一步言,便是明理。 如不明了真实义理,发心不能达乎无上。 明理不是专在文字上剖解,必须修观。 云何修观? 即须多读大乘经典,更须屏除外缘,收摄身心。 若不先将此心摄在一处,何能依文字起观照。 故曰戒生定,定生慧也。 戒以屏除外缘。 定字有浅深,初下手时,必应勉强摄心一处,令心凝静而不驰散,乃能起观。 迨至观慧生,则大定即在其中,不待勉强。 故止观云者,止从观来,观成自止。 何以故? 观成则妄想悉除,便是止故。 非以遏捺暗证为止也。 总之,定慧二字,互相生起。 不能呆板看成两橛。 故曰如车两轮。 又曰即止之观,即观之止也。 止观是学佛紧要功夫,如上所说,又是止观中要紧道理,不可不知。 初发心人,何以便称菩萨摩诃萨。 以其能发大心,便有成菩萨摩诃萨之资格,故即以此称之。 一也。 佛之称之者,是令当人直下承当,不要自失胜利。 此其二也。 世尊平等平等,其视众生本来同佛。 然则称发无上心者为菩萨摩诃萨,又何足异。 此其三也。 如是,指下正明之文。 降伏其心,是令妄想不起,亦是使不觉者觉。 上文先问云何住。 佛之总示,亦先说应如是住,何故详谈时先说降伏乎? 此中要义,当分三层明之。 一切众生,从来不觉,今虽发无上觉心,亦不过发觉初心耳。 其不觉之妄习,分毫未除,安有真心可住。 若以为初发觉时便见真心,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也。 故初发心人,其下手只有降伏。 古人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即是此意。 须知吾人之心,虽完全不觉,而实完全为本觉之所变现。 所谓真妄和合,名之曰识,是也。 只要妄心分分除,真心即分分显。 迨至妄尽情空,则以其始觉合于本觉矣。 初不必言住不住也。 此所以不言住而先言降伏者,其理一也。 不但初发心时,应从降伏下手已也,自始至终,亦只有降伏之功。 乃至成佛,亦无所住。 须知妄想无明,(无明即是妄想。 )以破为鹄。 修行至信位,但能伏,犹未破也。 由十信进入初住,始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 (即是始见一分真心。 )十成只得一成,云何可住。 名为住者,明其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耳。 从此步步增进,而经十住而十行、十向、四加行而后登地,至于八地,始称无学,无明向尽矣。 而十方诸佛犹复殷殷劝进,应满本愿,广度众生,勿得住入涅槃。 由是而历九地、十地至于等觉,尚有最后一分无明。 (可见至等觉,始破九分。 )仍当以金刚智破之,乃成究竟觉。 而仍然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也。 可知位至成佛,还是住而不住,不住而住。 如我世尊之示同凡夫,非住而不住之榜样乎。 然则始终皆无所住,只有降伏也,明矣。 其理二也。 善现前虽先问住,而其目光实注重于降伏。 盖以欲住不得,故继以降伏为问耳。 否则但问应云何住足矣,奚必更赘一词。 而总示之既言应如是住,复言如是降伏者,意亦如斯。 此则语有先后,意实一贯。 除降伏外,别无进修方法。 其理三也。 (癸)次,正明。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四大五蕴众缘和合而现生相,故名众生。 此众生之一名之本义。 引申之则为数多类繁,名为众生。 今人但知引申之义,而遗其本义。 不知本义极妙,乃令观照本不生,及当体即空之理也。 何以言之。 以众缘之和合,名之曰生耳,性体初何尝生,故曰本不生。 本既无生,今亦无灭矣。 既是缘合现生,所以缘散即灭,岂非当体即空乎。 此约相言也。 若约性言,性本不因此而生。 虽生灭之相纷然,与体何涉。 故曰当体即空也。 尽其所有之众生则数多,故云一切。 其类繁,故又云之类。 其类云何,若卵生至若非有想非无想是也。 佛经中言众生类别,有以六道分者,欲人明轮回之理也。 有以十二类生分者。 (如楞严卷八说。 )欲人明十习因六交报之理也。 有以三界分者,欲人明其高下依止,及不出色欲二事范围之理也。 今亦是以三界分类,而不言欲界色界无色界者,以无色界尚有特殊生理,须特别显出,方为彻底。 亦欲使人明众生之所以不能出三界,不但著色著欲之为障,尚有根本障碍,必应彻底了然,为之对治,乃能入无余涅槃,乃能灭度耳。 先言欲界。 欲界有二:一、上界六欲天是也。 (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以福德胜人,故生天。 以尚有淫欲,故居欲界。 以欲念较薄,故但化生而无卵胎湿三生。 二、下界人畜鬼狱是也。 (修罗分摄天,(化生。 )人,(胎生,从天坠者。 )畜,(湿生,最下劣,生大海心。 旦游空,暮归水。 )鬼,(卵生,以护法力,乘通入空。 )见楞严卷九。 )狱化生,鬼胎化二生,人畜四生具。 此等皆因淫欲而正性命者。 罪重情多,则愈下坠而堕地狱。 以次渐轻,则居人道。 色界天以上。 (色界十八天,分初禅二禅三禅各三天,四禅九天也。 色界亦有无想天,以既有色,故不摄入无色界。 )皆是化生。 故仅举卵胎湿化,已摄三界尽。 然因色界以上之特殊生理不显故,又举若有色若无色为言也。 以无欲故因定力而化生色界,此其异于欲界者也。 以并能不著色身相故,因定力而化生无色界,此其异于色界者也。 但举有色无色,亦摄三界尽。 欲界以下,无不各有色身也。 然欲天之下,不止化身。 故必先举卵胎湿化言之,于下界之生理乃备。 又无色界中,因定力之浅深,又有特殊之生理,不能不表而出之。 故复言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也。 无色界四天,曰空无边处,曰识无边处,即此中之若有想。 色相已空,故曰空无边处。 (无色界,但无业果色。 以其断欲不著色身之相故。 然有定果色,其色微妙,为色界以下所不能见,故曰无色界耳。 )粗(色界,)浊(欲界,)之色身既空,则不执吝识在色身之内。 故曰识无边处。 识即八识。 (总八识而言,非专指第八阿赖耶。 )真妄和合,名之为识。 因识故有想,想谓第七之恒审思量而执我,及第六之分别遍计也。 有想二字,统摄色、欲。 色欲界众生,莫不有识。 因六七识,故执色身为我。 因执色身,故起种种贪欲之想。 然色界以下,不但有识,而兼有色有欲。 故必先举卵胎湿化有色言之,以明其异于无色界也。 若无想以上,则为无色界之特殊生理。 故必表而出之。 明其不但以无业果色,异于色欲二界已也。 此即无色界之无所有处天。 谓第六识分别妄想无所有,以常在定中故。 及第七之执我亦无所有,以定中无思量,且不执有色身识无边处,故其定力更深于前矣。 若非有想非无想,即无色界之非想非非想天。 至此定力愈深,第八阿赖耶若隐若现,而未能转识成智。 谓之有想非,谓之无想亦非也。 殊不知前云无所有,非真能无所有。 不过六七识暂伏,彼自以为已无有耳。 何以故? 六七识转,第八识及前五识随转,何至尚若隐若现乎。 且彼误矣,八识原为真心之所变现,何能无所有,更何必无所有,但转之可矣。 六识转则为妙观察智,七识转则为平等性智,第八识即随转而为大圆镜智,前五识亦随转而为成所作智。 如是而后体用全彰,又何可无耶。 总由不知佛理,全用暗证,不得善巧。 所以非想非非想,纵经八万劫长寿,仍然堕落也。 外道皆不知性,儒家亦然。 天命之谓性,性不由天命也。 或曰:天命者,谓其法尔有之,此违孔子意矣。 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成之者性。 此天命为性之由来也。 何谓法尔有之? 孟子曰:食色,性也。 性中奚有食色,乃无量劫来习气种子使然耳。 此正误认识为性也。 至宋儒周、程、张、朱,乃剽窃禅门门面话,(尚不足言皮毛,)大谈性理。 既非佛,又非孔,误法误人,莫此为甚。 凡先入彼等言者,佛理既绝不能明;孔子之真,亦为之障而不显。 须知孔子六和[合]之外,存而不论,故专就自天降命为言,虽不彻底,然能令人敬天命,畏天威,以立人道之极。 故孔子实为世间大圣人。 可佩可敬。 孟荀皆未能深契。 汉儒专重训诂,昧于大义,此犹有功。 群经及其训诂,非赖汉儒考订搜集之力,后人何从明之,又奚从见之。 宋人则别创一格,自以为直接心传,而不知孔学实因此而晦,其罪大矣。 革命之废孔,实误认宋学为孔学耳,奚止毁谤佛法之罪已哉,可叹。 卵胎湿化,先言卵生者,卵具胎湿化,故先言之。 居母胎胎中,以血为养为湿,本无今有为化也。 胎不兼卵而具湿化,故次言之。 湿兼化而不具卵胎,又次之。 (湿生者,湿地受阴阳之气而化生。 以其必在湿地,故曰湿生。 )化生无而倏有,不具卵胎湿,故又次之。 此约受生之繁简而言。 又卵胎湿化居先者,以其兼欲色识也。 若有色,不具欲而兼识,故次之。 若无色,不具色欲而有识,又次之。 有色无色,此约色相之粗妙而言也。 若有想,正明其虽无色而尚有识想现起,故又次之。 若无想,明其六七识已伏,并想不具,故又居次。 若非有想非无想,明其不但不具六七识,第八识亦半伏焉,故以为殿。 此约情识之起伏而言。 盖前前必具后后,后后不具前前。 卵胎湿化,虽不尽以前后判优劣。 而统欲、色、识三者言之,则又前前劣于后后,后后优于前前也。 佛之详细分类不惮烦琐者,并非闲文。 意在使知一切众生其类虽繁,不出识、色、欲三事,其所以成为众生者在此。 今发无上觉心,欲令一切众生成无上觉,非断淫欲,不取色相,转识成智不可。 妄尽情空,业识既转,则生灭心灭,生死海出,而证入不生灭之圆明性海矣。 此之谓入无余涅槃,此之谓灭度。 大乘涅槃有二。 (一)有余,已断枝末无明,(即见思惑,)尚余根本无明未断,(即业识,即是最初之不觉自动。 亦名生相无明,又名住地无明。 )故名有余。 (二)无余,业识皆空。 (即转识成智之谓。 )无明更无余剩矣。 (此与小乘之有余无余异,彼谓所学已办,尚余苦报身未尽者,为有余依涅槃。 所谓出烦恼障,有苦依身,是也。 尽此报身,则名无余依涅槃,所谓灰身灭智是也。 )无余涅槃,为究竟觉果之称。 以等觉尚有最后一分无明未尽故也。 (即微细业识,所谓生相无明是也。 ) 涅槃梵语具云般涅槃,不生不灭之意,谓性体也。 亦译灭度,亦译无为。 (观此,可知内典是借用有之向名,其义与儒道两家迥异矣,即彼两家,亦大不同。 老子之无为,谓因势利导,不图赫赫之功,不取赫赫之名。 以其绝不现有为之迹,故名无为,亦谓之清静。 自曹参误认清静无为为不事事,遂滋为儒者所诟。 曹参之时,本宜休养生息,虽误会而有益。 晋之清谈,则误国大矣。 甚矣真义不明之为祸烈也。 孔子之无为,则是形容尧舜,知贤善任,端拱垂裳而治,及荡荡民无能名之意。 )入者证入也。 即令众生证入究竟觉果之意。 灭者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 度者,度其分段,变易两重生死也。 此处不举梵音,而举其义为言者。 一以明所谓入无余涅槃者无他,灭识、色、欲之生灭心,便度生死海,而达涅槃彼岸矣。 二则便于立言,如下文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如换灭度为涅槃,则不易明了矣。 此译笔之善巧也。 无余涅槃,法相家译为无住处涅槃。 明其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 此译与什译,各有取义,皆妙。 至谓修行人逝世为涅槃为入灭者,乃藉以明其不住相而入寂。 世人多误会涅槃入灭为死之专名,宋儒更误认寂灭为一事不为,差之远矣。 法相家言,三分半众生不得成佛,即定性罗汉,定性菩萨,一阐提(无信根)是为三分,加以不定性为半分。 云何今皆得令成佛耶。 须知经云:佛种从缘起。 又云:(涅槃经)凡是有心,定当作佛。 又云:(圆觉经)有性无性,齐成佛道。 云何得? 盖佛性虽众生本具,而佛种要待缘生。 法相言不得成,是言无种则必不成。 非言定性一阐提无佛性也。 故种性二字,必不容混。 学性宗者,往往执性而昧种,如执性废修。 学相宗者,又往往执种而昧性,皆不明经旨之过也。 如是,指上句令入无余涅槃。 无量者,谓种类不限量,无论根性胜劣,皆度之。 无数者,谓多寡不计数。 然或只度一世界,一世界一劫十劫,亦可谓无量无数矣。 而今不然,乃无有边。 无边者,横遍十方,竖穷三际也。 故无边是总,无量无数是别。 因其灭度无边,乃得为无量无数也。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观照无生无得之理,乃真实无,非假想无也。 古德以五义作观甚妙。 (一)缘生。 一切众生,莫非四大五蕴之假合,当体即空,安有众生。 (二)同体。 我与众生,相虽别而性实同,所谓一法界是也。 然则见有众生,便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三)本寂。 所谓众生者,乃是缘合假现生相,其性则本无生。 本无生则本无灭,安有所谓得涅槃乎。 (四)无念。 如上三义观之,可知见有众生,见有众生得涅槃,全是妄念分别。 若无有念,则众生无,得亦无。 (五)平等。 如上所说,可见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平等平等。 故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也。 若见有众生得灭度者,便违平等法界矣。 总之,性真实,相虚妄。 欲成无上觉,当证真实性。 则于一切境界,当不著相而归于性,归之于性,乃为真实。 故约性而言,则众生得涅槃之为真实无,非假想无也,明矣。 或曰:上文云应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二字,正指此科。 然读之实不解所谓降伏者,降伏何物乎? 但发离相之广大心,便足以降伏乎? 曰:此义甚精,当为分析言之。 所谓降伏者,降伏妄心也。 妄心者,分别心是。 而分别起于执我,故我见为分别之根。 今故向根本上遣除,我见除则分别妄想自化矣。 又本科之文,著重在最后一句。 前文皆为引起此句来。 因欲说实无众生得度,故先说度无边众生入无余涅槃。 欲说令入无余涅槃,故先说众生之类不外识、色、欲。 然则知所以成众生,则知所以度众生。 知无边众生无非识色欲幻成之虚相,则知灭其识、色、欲生灭之相,令入不生灭,乃实无众生,实无众生得度。 何则,众生但为识、色、欲所障耳。 其本性原是不生不灭。 且与我同体,何所谓众生,何所谓得耶。 如是观照纯熟,则执我之见,不觉自化。 何以故? 知我亦众生故。 知当体即空故。 知起念则有,若无于念,一切皆无故。 知本来平等故。 此大乘法所以善巧,乃不降伏之降伏也。 此中尤有要义,当更为言之。 (一)妄想根深,今初发觉,道力微薄,岂能敌之。 且真心妄心,原是同体。 起心动念,则全真成妄。 心开念息,则全妄即真。 又何必除。 以此两种原因,所谓除妄,假名曰除耳。 实无可除。 所谓降伏,乃善巧转移,使之归化。 并非敌对而除之之谓也。 今令发离相心者,正是善巧方便,大而化之耳。 (二)何故发大心便能化? 须知凡夫心量狭隘,所以执我,愈执则愈隘。 若发广度无边之心,久久观纯,不知不觉,执情消泯矣。 (三)凡夫只知有我。 若令就自身上以观无我,必不能入。 今令从对面向宽阔处观无众生,则心量既扩,一对照间,而我之亦为缘生,为本寂,便洞然易晓。 此皆大而化之之善巧法门也。 (四)见思惑之根本为我见。 今以转移默化之法,断之于不自觉。 真至坚至利之金刚也。 (五)执我是末那识。 有我,便有人、众生、寿者等分别。 分别是第六识。 今一切不著,是转六七识也。 六七识转,前五第八皆随转而成智矣。 此之谓般若波罗蜜。 (六)度所有众生成佛以遮空,实无众生灭度以遮有,是为双遮。 虽广度而实无,虽实无而广度,是为双照。 观遮照同时以为因,则得寂照同时之果也。 (七)发广度心,大悲也。 观实无理,大智也。 悲智具足,又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因也。 (八)约上所说大悲边言,即是修福。 约大智边言,即是修慧。 福慧双修,又是成两足尊之因。 可知一切大乘法,尽在里许。 且皆是直趋宝所之法。 故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也。 (九)未能度己,先欲度他,菩萨发心,所谓大悲也。 今观此科之义,始知度他即是度己。 则大悲中便有大智,真善巧也。 (十)此科是令发愿。 从来学人每苦大愿发不起,可依上来(一)至(九)所说者观之,悲智具足之大愿,当油然生矣。 又上科所言降伏,亦含有别义。 盖令发大愿者当立志坚强,勿生怯弱,即此便是降伏其心矣。 此标示,正明,两科中,是的示吾人修功处,极其亲切,极其紧要。 约言之,要义有八。 (一)空生先问住,次问降。 答乃先降次住。 而答住中,复云应无所住。 可见吾人用功,只要除妄。 何以故? 真心不现,全由妄障。 妄不除尽,而曰安住如如之真,即此一念,依然是妄想也。 况佛究竟证得,亦不住于涅槃。 修因时何可言住耶。 楞严云:因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又曰: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是知有住便有所,有所便有立。 有所有立,便是大圆镜中自著尘染,光明何能遍照。 故曰:无明本,照性亡也。 所以禅宗祖师云:但求息妄,莫更觅真。 古德亦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此谓尽凡情,正是圣解。 经亦有言,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皆是说明用功只要降伏妄心之理。 由此可悟扫除差别知见,乃彻首彻尾功夫,岂但下手方法而已。 (二)降伏须得方便。 若无方便,妄心愈炽。 今寓降伏于发广大之心。 换言之。 发广大心,便是降伏。 然则降伏者,乃大而化之之谓耳。 无所谓降,而自然降。 方便极矣。 (三)降伏者,降伏妄心也。 须知妄心从分别生。 分别之本,在于著我。 故今以广大心降伏我人等四相。 且度尽无量无数无边众生。 如此大慈大悲,则贪嗔二毒除矣。 又虽度生,实无所度,无常见也。 (亦即不著有。 )虽无所度,而度之不息,无断见也。 (亦是不著空。 )不常不断,具此妙慧,痴毒亦除矣。 盖一切凡夫我见重三毒深者,病根实由心量狭隘。 须以广大心治其病根,从根本上解决,诸病自然易除。 (四)一切众生,无始至今,从来不觉。 所云不觉者,谓不觉知人、我分别皆由取相。 离相会性,本是同体,岂有差别。 以不知而著相,故愈著愈迷,迷即是痴。 由是因我而立我所。 贪嗔竞起,造业无穷。 更不了所谓我所者,莫非缘生之幻有。 无论法(有)与非法(空),但有所取,便是不了。 法、非法相,皆由性起。 且以性融之,相本非相,有何我所? 有何我、人? 因其不了,以致业系之苦,无由解脱。 今以广大心度生、不取,便是令离一切法、非法相,(即离空有二边),会归同体之性。 若会于性,岂复更有我、人等差别之相,不是度他便是度己么? 善巧孰逾于此。 (五)凡夫易为境转者,(境即我所),无他,著境故耳。 即发心修行,亦不无所缘之境。 譬如度生,即是大心行人所缘境也。 既不能无所缘境,(无境,即著空,亦即无从起修。 )又不能取著于境,(取境,即著有。 )今故首以度而实无所度,令不著二边,会归中道,合乎性体。 的示入手之方,何等亲切。 (六)此中虽言降,未言住,而住意实已默寓于中。 发大心者首宜度生,岂非明示安心之法乎。 而度无所度,亦即示以应住而无所住。 此弥勒偈颂,所以言利益深心住也。 质言之,即是令住般若正智。 所谓观照般若,观照空假,不离空假同时之中道第一义谛也。 因众生本有取著之病,故不明言,令不住相人自领耳。 (七)通常见地,每谓般若系谈深理,甚至畏其偏空,修净土者更不敢道。 而学般若,又往往执理废事,予人口实。 今观首言降伏,可见妄习之障不除,般若正智,云何能开。 且首言度生之事,可见历事煆心,正般若入手处,安可事外谈理。 又空有二边,皆不可著,岂偏空乎。 此等处,务须加意审之。 (八)此中降分别心,即是转第六识。 而降我相,即是转第七识。 须知众生无始不觉,自性清净心不显,而现为识。 识之作用最大者,惟第六第七,故当从此下手。 此时全个是识,那有真心可住。 此所以但言降伏,不言住也。 所谓观照般若之正智,亦仍是识。 须知识之为物,原是自性所变现。 用以分别执我,便成为识,名之曰妄。 若用以降伏分别我执,即是引归正道,故名之曰正智。 是为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亦俗语所谓解铃还仗系铃人也。 宗下所谓离心意识参,等同一味。 因其未离,所以教离。 须知能离之念亦是识。 盖不从此下手,直无办法。 而宗下不明言是识者,与此中不言住,是一样用意,所谓等同一味也。 宗下或因此俯视其他法门,谓宗下下手,便已离却心意识。 这不是吃了灵药而不知药之所以灵么。 念佛法门亦然。 一言及念,便是心识。 殊不知一心正念,正所以降伏纷纷的妄念。 或曰:以其未能离念,终不及宗下直指的高上。 殊不知净念与妄念大不同,妄念愈念则愈起,净念则可以念念而至于无念。 譬如用泥打水,水愈浑浊。 用矾打水,水即清净。 若言直指向上,视彼宗下的直指向上,还要来得安稳,来得善巧。 直所谓就地跌倒,就地爬起,还不直捷了当么。 所以净土法门,下手便是转识成智,便是降伏,便是观照般若的正智,便是即念离念,二边不著。 并且念佛人要发大心,普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 就是以此正念,冥熏法界,广度含灵。 这不是与此中所说一样的么。 若能融会得这点道理,还有不加紧念佛的么? 还怕念佛不得力么? 要紧要紧。 (癸)三,征释。 【‘何以故? 须菩提!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征,举也。 举上文所言之义而释明之,曰征释。 即自问自答之意。 人众寿皆自我开出。 有我相,便有对待之人相。 人不止一,为众生相。 执我之见继续不断,即寿者相。 四相不外一个我相也。 今开而说之者,明执我者,便有分别心。 使知六识生于末那,有末那便有六识,不相离也。 如此执我分别,乃凡夫通病,岂是菩萨,故曰即非。 所以警诫发大心者至深切矣。 我相因我见生,我见以我相显。 一表一里,从来不离。 破我相即是破我见也。 相有粗细,粗则著境,细则著心。 后周亦言我相是约心言,即约识言。 盖八识为真如心变现之相,故唯识宗亦名相宗。 此科本释上科令发大愿之故。 何不曰:‘何以故? 大而化之故,断惑故,转识故,乃至度己先当度他,度他即是度己故。 ’如此岂不令上科之义更显,而必从反面言之,何耶? 盖断惑转识等等,皆法也,皆不可取。 取则又成我相,又成分别。 故不用表诠,而用遮诠,一齐遣荡。 此世尊之微意,亦般若之正宗也。 四相,即是一个我相。 有我,即有对待之人相。 对待者不止一人,即众生相。 我相在妄心中,念念继续不忘,即寿者相。 菩萨茍见有众生得度,自我度之,即有我相,从而四相俱起。 有四相,即有分别心。 有分别心,是凡夫,不是菩萨。 修行者,第一应撇开我字,发心为一切众生,此即降伏我相。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众生刚强,令他修行已不易,何况了生死。 然皆不问,无论人与非人,皆度之成佛,亦本来是佛,此即降伏人相。 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心中不起如何能度尽之念,此即降伏寿者相。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即降伏众生相。 何以要如是降伏,盖发无上心者,要行菩萨行,普贤行。 倘有四相,如何得称菩萨。 佛要修行人,从文字起观照。 不用观照功夫,凡情不能转,故学人须从此下手。 今就此段经文,详述观照之方法。 古人于观照,多未详说。 观是观察。 (最初译为思,是心中思惟。 )禅宗不可用心意识参,是明明教人不用思。 然又说不可堕入无思甲里,复是要用思。 所以如此者,以凡夫知见多,必须单刀直入,先将枝叶斩除也。 宗下看话头,要起疑情。 如不思,疑情从何起。 观是思惟。 然单是思惟不可,故又用照。 照即宗下之看。 如就文字起观照,一离文字,归到心上,然后能照住。 照住时,说有思惟,却无思惟。 说无思惟,又非无思惟。 此时心中自然开出智慧。 如何是开? 即是妄想停,而住于本觉也。 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指经文言。 实相指人人本具之性言。 佛说般若,即希望学人证此本具之性。 如何能证,即应就文字起观照。 若不观照,则文字自文字,不能消归自性,不得受用。 吾人读诵金刚经,原期消归自性。 佛说是经亦为此。 然则观照之道理,观照之方法,不可不知。 不但般若要观照,一切佛法,说到修持上,千万法门,亦不外观照。 学佛之三条件,曰戒、定、慧。 无戒,则身口意三业,不得清净,故戒是修学基础,是独立的。 定慧二字,互相生起。 就果上言,是定慧。 就因上言,是止观。 止者止息妄念。 观者即观照真心。 因止能生定,因观能生慧。 此是分配言之。 其实止观功夫,只有一个观字,此两者系一件事。 止者,初下手时,要摄心一处,即古人所说之定。 其实初下手者,够不上说定,然定却由此而生。 久久则由定生慧。 何则,盖观一种法门成就以后,智慧即发生,妄想即脱落。 故有慧方能成就此定。 又初下手摄心一处,必十分作意,方能摄得,可见此中有观。 故说来说去,只有一观字。 所以般若不说止而说观照也。 观照有多种方法,无方法则不能起观照。 方法虽各宗不同,而其指归则一。 如天台宗之空、假、中三观。 华严宗之四无碍观,及法界观。 法相宗之五重唯识观。 密宗之道场观,阿字观。 禅宗之看话头。 净土宗之观无量寿佛皆是。 或云念佛不是观。 此语不然。 须知即念即观,若妄想纷歧,散心念佛,不得受用。 必须口念佛号,心想弥陀,如在目前。 如此念佛,则妄想无从起,即是观。 故用功莫要于修观。 修观是收掫意根。 意根摄住,身口二业,亦摄在一处。 故净宗之心想佛,口念佛,手持珠。 密宗之心作观,口念咒,手结印。 可见无论如何用功,皆非作观不可。 教下之空、假、中三观,四无碍观,似乎观法不同。 然其理则一,不可不知。 否则于各宗经典,不能融会,而有抵触矣。 作观方法,自唐以后,除禅宗外,各宗讲此者渐少。 如台宗在讲教时,于空、假、中之理,发挥颇详。 而用功时则不一定用此法。 惟禅宗则自古以来,说向上一著,且不许用心意识参。 因此有创为其余法门尚用思,惟禅宗不用思之说。 并引经言不可以生灭心为本修因,以证实之。 不知不许用心意识参云者,乃不许用凡情去卜度也。 一用意识,即是凡情。 以凡夫心情,推测佛说,决无是处。 所以不许。 古来又有说观即照,照是照住。 而古人对此,又有批评。 以为如是照住,即是暗证。 既不许用凡情卜度,照又是暗证。 而观之本义,又是思惟。 因此学者乃无所适从。 然则修观究应如何下手耶? 鄙人在这里参过多年,从南岳大师大乘止观,悟得其理。 古人说不用心意识参,即是不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佛意实不如是。 是说学佛者最初发心,不可以生灭心为本修之因。 如本经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也。 至实际用功,则须用思惟。 如本经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即是思惟。 最初发无上菩提,是称性起修。 是谓不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至修行必用观照,即是思惟。 禅宗说不可用心意识参,是祖师苦心。 其实仍要思惟。 不思惟则不能起疑情。 至不以凡情卜度,又是一事。 何以知唐以后,余宗多不知作观。 此可以善导大师十六观经疏中之说证之。 彼云:现在人根钝,修观不得成,故只提倡念佛。 此是指观经之观法广大,凡夫心量不能相应。 不可因善导大师有此语,遂屏观法而不道也。 唐朝中叶以后,密宗极盛一时,不久消灭。 华严宗亦然。 天台宗亦中衰。 经四明、慈云二位大师之提倡,各经疏又自日本取回,得以中兴。 然二师之实际用功,亦用净土,不是止观。 宋以后净土宗尚有几位大师,而作观方法,亦多不讲。 故惟禅宗尚有观门也,后世修行人未尝不多,而得力者少,此于作观方法之不讲,颇有关系。 又修行者,往往初修时甚得力,后则改变。 此亦因不知作观,枯燥无味,乃至于此。 又有读诵大乘经典,能明了其理,结果反生邪见,亦是不知作观之故。 又有读诵经典甚多,而道理是道理,于身心无干;而贪嗔痴之烦恼,毫不能除,亦是不知作观之故。 观即思惟。 照有二义:一是照住,一是照见。 照见者,指功夫修成时言。 如心经之照见五蕴皆空是也。 大抵照见,由照住而来。 照住,由思惟而来。 不思惟,即不能照住。 不照住,则不能照见。 思惟之久,心寄一处,即照住。 此时许多妄念,暂时停止,不来打差。 若打差即不能停也。 人人现前一念,真心本具。 只因妄念打差,所以不觉。 妄想一停,本有光明,自然发露,此即智慧。 观照须观吾人之心性,所谓消归自性。 然凡夫却观照不到,完全是黑漆桶,完全是妄心,将如何而可? 惟有依照佛说去观,即先就佛经之文字用功。 佛说观照方法,即不许吾人用凡情卜度。 如此段经文,若以凡情卜度,而不用观,即不能明了。 世人读经,专在文字上求之,以为已明其义,实万万不可。 如应如是降伏其心句,凡情度之,当然有许多解释。 此要不得,应除去之。 再想又有别种境界,又要除去之。 想而又想,皆要不得。 愈想愈进,久久如呆。 妙处即在此呆字。 古人云:须大死一番。 死者,即死此妄心。 如此用功,或半年,或一年,忽然开悟,出于意外。 要请求善知识,证其合否。 如无善知识,则以佛经证明。 倘佛经上无此说,仍是凡情卜度。 如此则心中妄想,打断不少。 虽不即是消归自性,而已消归不少。 故须多读诵大乘经典。 本经处处说读诵受持,受持,即观照也。 又观所有一切众生至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上文说降伏,此段何以不提降伏,是何意义。 此是令吾人将心量扩至无量无边之大。 因众生之大病根,即是心量狭小。 因狭小,即执我。 故佛令将此心放大,潜移默化,所谓大而化之。 倘在寻常日用之间,时时如此观照。 将佛说心量放大,移到自己分上,即是除我见,去烦恼之妙法。 又观此段文字,其归结在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句。 此是令吾人除我见,而并不直指我见,偏在对面众生分上作观。 因凡夫执我,一刻不放松。 若就我作观,则不能得力。 故从众生方面观,观因缘聚合,当体即空。 又众生同体。 如此观照,则不知不觉,我执自然化去。 此乃消归自性之善巧方法。 又观若卵生以至非有想非无想。 可见一切众生,无不有欲、色、识。 此三者不转移,则永远轮回三界之中。 因知欲不可不断,色相不可执著,情识必须转移。 如此观照,则不知不觉,欲、色、识三者可去。 又观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众生既若是之多,而如卵生之愚蠢,定性之难化,有想无想之贡高,如何能悉数灭度? 然佛是无缘大慈,只要与我接近总是要度。 如此观照,则自己忝为人类,上则尚未修到非想非非想天,下则比卵生湿生高明,应当学佛成佛,无上心自然能起,妄心自然能转。 又观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句,在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句下,可见得有一众生未度,即我愿无尽。 如此观佛语,理不离事,事不离理,是为理事双融。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遣著空。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遣著有。 两边皆遣,是双遮。 两边又同做,是双照。 是为遮照同时。 此等修观,即能证寂照同时之果。 一切众生皆灭度之,是大悲。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大智。 是为悲智双融,能得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佛果。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是修福;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修慧。 是为福慧双修,能证二足尊之果。 金刚二字即断惑。 惑不外见思,见思即我相。 此经断我相,正有极大作用。 化除我见,即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 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不起分别,即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 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即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 所以下文有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之语。 岂不是成佛即在此一段经文耶! 一切大乘经典,说发大乘心之人,未能自度,先要度人,此是大悲。 然度人即是自度,此种道理,如观照得了然,则佛法看似广大无边,实则亲切有味。 看似高深,本是平实。 将此段经文,放在心中时时观照,寄心一处,妄想即渐渐消除。 即此数句,成佛已有余矣。 又观此段经文,不说降伏,即是降伏。 是要吾人发起此愿,坚强其志,则我执我见,一切扫除,降伏即在内,自然受用。 每日将此段文放在心中,受用无穷,所以须观照。 发布时间:2023-07-11 10:53:2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