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讲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内容: 金刚经讲义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金刚经讲义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江味农居士著 (辛)五,极显经功。 分四:(壬)初,约生福显;次,约灭罪显;三,约供佛显;四,结成经功。 (壬)初,又二:(癸)初,立喻;次,显胜。 (癸)初,立喻。 【‘须菩提!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此第五极显经功一大科,乃推阐无住以开解之最后一科,不但为推阐开解之总结,亦前半部之总结。 而语脉则紧承上文生起。 因上文言受持读诵此经,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何故能如是成就耶? 故极显经功以证明之。 虽然,此一大科既是总结前半部,而前已三次较显矣。 乃复说此以极力显之者,实因此经之义,不可思议。 上虽较显三次,犹为言不尽意。 故今乘上文文便,复彻底以发挥之。 不过由上文引起,非专为上文也。 当知显经功,即是显般若正智。 此智乃是佛智。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 为我世尊历劫以来,为众生故,勤苦修证所得。 即上文所说,无实无虚之法是也。 今将此法和盘托出,而成此经者。 为未见性者,示以真确之图案故;为指引众生到彼岸之方针故;为以亲身经验告人,俾有遵循故。 盖怜悯一切众生,自无始来,冥然不觉,长撄苦恼,或因障重而不闻佛法,或虽闻而未得法要,则前障未除,后障又起,所谓因病求药,因药又成病,则坐在黑山鬼窟里,如人入闇,而无所见,有何了期。 故精约前八会所说般若之义,而更说此经。 真乃句句传心,言言扼要。 能令众生开其始觉,以合本觉,而成大觉。 果能信解受持,便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且明告之曰:诸佛及无上正等觉法,皆从此经出。 则此经是佛佛传家法宝可知。 我世尊因亟欲传授家宝,亟欲一切众生皆知此经利益之大,不可思议。 正所谓开自性三宝,成常住三宝,能住持三宝者。 就极低限度言之,亦足以启发善心,挽回世运。 所以又复极力显扬此经功德,俾闻者生难遭想,生欢喜心,努力读诵,信解受持,皆得成就最上第一希有。 此极显经功之最大宗旨也。 显经功中,先显能生殊胜之福。 若不设一比喻,云何殊胜,便显不出。 故假立一极大布施之福,以为后文显胜之前提,故曰立喻。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是将一日分为三分,犹今人言上午中午下午之类。 恒河之沙,极细极多,不可数计。 劫者,梵语劫波,谓极长时间。 今不止一劫,乃是百千万亿劫。 复不止百千万亿,乃是无量之百千万亿劫。 华严经云:阿僧祇阿僧祇,为一阿僧祇转。 阿僧祇转阿僧祇转,为一无量。 阿僧祇已是极长极多不可计算之数,又将此不可计算之数,倍倍增加而为无量,岂有数可说哉! 则无量百千万亿劫,犹言无数劫而已。 每日以一身命布施,已非凡夫所能为。 况一日三时,每时亦不止一身命,乃是如恒河沙不可数计之身命。 况不止一日、一年、一劫,乃是无数劫中,一日三时,以不可数计之身命布施。 历时长极矣,布施重极矣,行愿亦坚极矣,此菩萨之行门也。 其福德之大,亦岂可以数计,而不及闻此经而生信者,何故? 此理下详。 (癸)次,显胜。 分三:(子)初,约福总示;次,举要别明;三,结显经胜。 (子)初,又二:(丑)初,闻信即胜;次,持说更胜。 (丑)初,闻信即胜。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不逆者,不违也。 闻得此经,深信非依此行不可,便发起一一如法行之之大心,是为信心不逆。 即是发决定起行之信心。 此中虽但言信,含有深解在。 若非深解,决不能发此不逆之信心也。 初发此心,固不如下之已经起行。 然起行实本于发决定心。 故发心时,其福便得超胜长劫布施无数身命之菩萨。 此中福字,正指下文荷担如来,当得菩提,果报不可思议言。 故非他福所可比拟。 (丑)次,持说更胜。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发心即胜者,正因其决定起行也。 则已经起行后,其福更胜,自不待言。 何况者,显其更胜也。 书写者,为广布也。 古无刻本,专赖书写,始得流传,故但就书写言之。 如今日发心宏扬此经,无论木刻、石印、铅版,其功德与书写者同,非定要书写也。 先之以书写者,明其如法发心,先欲度众。 而先以此经度众,又明其发心即为绍隆佛种。 受持读诵,虽若自度,实亦度他。 因受持即是解行并进,而所行不外离相三檀。 离相三檀,正为利益一切众生故也。 读诵,亦所以薰习胜解,增长胜行,非为别事。 为人解说,是行法施以利众。 此经甚深,发心为众解剖无谬,乐说无碍,令闻者得明义趣,启发其信解受持之心也。 此句说在后者,不能受持读诵,无从为人解说故。 合而言之。 是说此人既能传布此经以利众,复能依法实行以利众,更能广行法施以利众,足证其真是信心不逆。 故初发此心时,便胜彼多劫布施无数身命之菩萨。 其所以胜之理,下文世尊自言之,即教义、缘起、荷担,三者俱胜故也。 其义在下,今亦无妨说其概要,以便贯通。 此经是极圆极顿法门,故曰教义胜。 是为圆顿根机说,令佛种不断,故曰缘起胜。 荷担胜者,试观此人信心不逆,便是机教相扣,非般若种子深厚者莫办,是其慧胜。 书写受持,乃至解说,正是不断佛种,是其悲、其愿、其行,皆胜。 悲智行愿,一一具足,故能荷担如来,是为荷担胜也。 而彼长劫布施身命菩萨,虽难行能行,行愿坚固。 然若不具般若正智,便只能成五通菩萨,终不能理智双冥,得漏尽通,而证究竟觉果,一不及也。 既不具般若正智,自他皆不能达无余涅槃之彼岸,则无论如何苦行,皆非绍隆佛种之行,则利益生终有尽时,二不及也。 总之,般若是佛智,便是佛种,故为三宝命脉所关。 况此金刚般若,文少义多,阐发义趣,一一彻底。 若于此经不能信心不逆,则见地既不彻底。 其悲、其愿、其行,又何能究竟圆满。 且既不能信心不逆,自不能受持解说,广为宏扬。 则佛法究竟义不明,佛种便有断绝之虞。 此中关系,极其重大。 则信心不逆之人,岂彼但知长劫苦行者,所能及哉! 世尊说此,非谓不应苦行也。 是明但知苦行,不具正智,则不能成究竟觉,不能绍隆佛种。 而信心不逆,宏扬此经者,既能不断佛种;而又空有不著,则如彼苦行亦能行之裕如。 此能者,彼不能。 彼能者,此亦能。 则孰为优胜,不待烦言矣。 由此观之,可悟观行二门,虽然并重,而以观慧为主。 此般若所以为诸度母也。 更可悟虽观慧为主,而观慧要在实行中见,(经中处处以布施与无住并说)即明此义。 此般若所以不能离诸度而别有也。 故一切佛,一切大菩萨,虽以大空三昧为究竟。 然是于炽然现有时,便是大空三昧。 非一切不行,而坐在大空中也。 果尔,亦不得名为大空三昧矣。 何以故? 大空者,并空亦空故。 是绝待空,非对待空故。 此义紧要,正是般若精髓,务须彻底领会,彻底明了。 上来四次较显经功,次次增胜,当知非谓经义,前后有如此悬远之差别,实显信解有浅深之不同耳。 此义前曾说过,然关系甚要,恐有未闻者。 况又加入今次之较显。 兹当并前三次,彻底明之。 如初次于生信文中,以一大千世界宝施显胜者,是就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说。 以明其既知趋向佛智,便是承佛家业。 种殊胜因,必克殊胜果。 将来便不止作一梵天王也。 第二次于开解文初,以无量大千世界宝施显胜者,是说在应生清净心后。 是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而说。 以明人能信解及此,自他两利,是已成就无上菩提之法,则大有希望矣。 故其功德过前无量倍。 此处成就,非谓成就无上菩提,乃是成就其法,谓已了解之,修行之矣。 不可误会。 第三次,于开解文中,以恒沙身命施显胜者,是说在阐明如何奉持之后,以明若能如是信解持说,则其功行更为鞭辟入里,何以故? 不但知伏惑,且知断惑,可望证得法身故。 故不以外财之七宝布施显,而以内财之身命布施显。 今第四次以无数劫长时无数命施显胜者,是说在深解义趣及自证之法后。 以明其既能信心不逆,便不必经长时之苦行,便能如我所证得者,而证得之。 何以故? 上来犹未能一一如法。 今则信心不逆,是一一如法矣。 何以能一一如法? 由其已开解慧,知非如此不可,故能坚决其心,实行不违,是已背尘合觉矣。 正所谓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之人也。 (见华严经。 )便具有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资格。 下文所以曰荷担如来,当得菩提。 故虽尚是凡夫,其功德已超过长劫苦行之菩萨也。 当知世尊所以如是由浅而深,四次较显者。 意在使人明了,有若何信解受持程度,便有若何功德,所谓功不唐捐。 而宗旨则注重在信心不逆。 何以故? 若不发决定心,一一依教奉行,则不能荷担如来,不满世尊说经之本怀故。 故一切学人,不但前半部约境明无住,应信心不逆。 即后半部约心明无住,亦应信心不逆。 方合世尊说此极显经功,及说此信心不逆之宗旨。 故前云不过因上文生起,乘文便以发挥之耳。 岂专为前半部,而说哉。 当如是知也。 试观此一大科,是于上来诸义已作结束之后,特别宣说。 其末曰: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此二语既以收前半部亦以起后半部。 可见前后义趣,原是一贯。 而中间所显教义、缘起、荷担、三胜,以及生福灭罪等功德,岂得曰:仅前半部有之,与后半部无涉乎。 断无是理。 则凡此一大科中所说,其为统贯全经也明矣。 (后半部之末云: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正与信心不逆相呼应。 ) 或问曰:信心不逆,与起信论中信成就发心,是一是二? 答曰:论位则不一,发心则不二。 当知论中是说十信位中修习信心成就,发决定心,即入初住。 初住,乃圣位也。 今不过初发决定依经起行之信心耳,信根岂便成就。 既未成就,尚是凡夫。 一圣一凡,相去悬远,故曰论位则不一。 然而信成就者所发决定心,摄有三心。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今信心不逆之人,是信得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信得应生清净心,岂非正念真如之直心乎。 又复信得利益一切众生,应空有双离,行布施六度,岂非乐集一切诸善行之深心,拔众生苦之大悲心乎。 (六度万行,是乐集诸善行。 利益一切,是拔苦也。 )故曰发心则不二。 何故凡夫发心便同圣位? 无他,蒙我本师,授以传家法宝故耳。 可见此经,真是大白牛车。 若乘此车,直趋宝所无疑。 以上因恐有见起信论而发误会者,故特引而明之。 更有不可不知者,此经观行,极圆极顿。 果能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其为圆顿根器无疑。 而圆顿人乃是一位摄一切位,谓不能局定位次以论之也。 因其已开佛知佛见,岂但初发信心,能与初住菩萨所发心同,且可一超直入,立地成佛。 惟在当人始终不逆,荷担起来,决定当得无上菩提也。 信心不逆中,既具直心、深心、大悲心。 当知此三心,即是三聚净戒。 盖离相发心,以正念真如,自无诸过,故直心便是摄律仪戒;离相修布施六度,以乐集一切善行;则深心便是摄善法戒。 为利益一切众生行布施,以拔一切苦,则大悲心便是摄众生戒。 由此可悟经初言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之所以然矣。 盖持摄律仪戒,可以发起直心;持摄善法戒,可以发起深心;持摄众生戒,可以发起大悲心。 而修福又所以助发深心悲心者也。 然则欲于此经信心不逆,决定当从持戒、修福做起,弥复了然矣。 复次,三心既具,便能成就三德三身。 盖正念真如之直心,能断惑而证真,故是断德,成法身也;乐集诸善行之深心,因具正智故能乐集,既集善行,必获胜报,故是智德,成报身也;拔一切苦之大悲心,广结众缘,不舍众生,故是恩德,成化身也。 信心不逆,成就如是种种功德,其福之殊胜为何如耶! 故下文曰:荷担如来,当得菩提,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也。 (子)次,举要别明。 分三:(丑)初,约教义明;次,约缘起明;三,约荷担明。 (丑)初,约教义明。 【‘须菩提! 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信心不逆,依教奉行者,其福胜彼长劫苦行菩萨,理由安在? 其要点可概括为三端,依次说明,故曰以要言之。 此句统贯下文缘起、荷担、两科。 不可思议,指法身言,法身即是体也。 性体空寂,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 故必须离相自证。 所谓言语道断,(不可议。 )心行处灭,(不可思。 )故曰不可思议。 是经之中,凡明离相离念,一切俱遣之义者,为此。 不可称量,指报身化身言,报化即是相用也。 证得法身则报化显现,而报身高如须弥山王,有无量相好,一一相好有无量光明,非言语所可形容,(不可称。 )化身则随形六道,变现莫测,非凡情所能揣度。 (不可量。 )故曰不可称量。 是经之中,凡明布施六度,利益众生之义者,为此。 体相用三大,性本备具。 故既不应著相,亦不应坏相,乃能有体有用。 是经之中,凡明二边不著,空有圆融,福慧双修,悲智合一之义者,为此。 此是将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两句,合而观之,以明义也。 此两句既明理性,故接说无边以明事修。 无边者,离四句之意。 不但有无二边离,并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之二边亦离,是之谓无边。 边见尽无,中道自圆。 此全经所以以无住二字为唯一之主旨也。 功谓一超直入;德谓体用圆彰。 盖是经教义,乃是理事双融,性修不二,能以一超直入之修功,成就体用圆彰之性德者。 故曰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以上是将无边功德约自修说。 然此四字,亦兼利他说。 自他两利,为菩萨道故。 盖法身周含法界,法界无边,况法身乎。 报身则相好光明,无量无边。 化身则随缘示现,妙应无方,无方亦无边意也。 三身无边,故能遍满无边法界以度众生。 谓是经教义,有令人成就体用无边之三身,以利益无边众生,(功也。 )同证无上菩提。 (德也。 )又复展转利益,展转证得,其功德亦复无边。 而信心不逆者,既依教以奉行,当得如是功德。 此其福胜彼之理由一也。 教义胜,是约经说。 若约人说,当云熏习胜。 (丑)次,约缘起明。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缘者,机缘。 起者,生起。 谓教义之生起,起于机缘,明法必对机也。 发,谓发心。 大乘者,菩萨乘。 最上乘者,佛乘也。 大乘教义,有圆有别,有顿有渐。 佛乘教义,惟一圆顿。 发大乘,谓发行菩萨道之心;发最上乘,谓发绍隆佛种之心。 明此经是为此等人说也。 若约教义言,是经前半之义,非尽圆顿。 后半之义,专明圆顿。 又复前半非尽圆顿者,非谓有圆顿有不圆顿也。 乃是一语之中,往往备此二义。 故我前云,浅者见浅,深者见深,随人领解。 此世尊说法善巧,循循善诱之苦心也。 故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两语中,含有二义。 一明所说者有此两种教义;一明为发此两种心者说也。 曰如来者,明其从大圆觉海中自在流出也,明其句句传心也。 如来既为如是发心者说,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发如是心可知,其开佛知见可知,其为绍隆佛种也亦可知。 此其福胜彼之理由二也。 缘起胜,是约说者边说。 若约不逆边说者,则为发心胜,根器胜也。 (丑)三,约荷担明。 分二:(寅)初,正显;次,反显。 (寅)初,正显。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流通本,成就上有一得字。 唐人写经无之。 唐宋人注疏中,亦无得字之义。 足证为明以后人所加。 加者之意,必以为初发心人,岂便成就,不过当来可得成就耳。 疑其脱落,遂加入之。 殊不知此中所说成就功德,是指荷担如来言,非谓便成如来也。 经意正以荷担如来,为其福胜彼之最大理由。 若其荷担尚未成就,则是胜彼无理由矣。 何以故? 初发心修行之凡夫,其福胜彼长劫苦行之菩萨者,因其发绍隆佛种之心,修绍隆佛种之行故也。 荷担如来,正明其能绍隆佛种也。 此而未成,何谓胜彼耶。 且上明教义胜缘起胜者,为荷担胜作前提也。 盖因其教义缘起俱胜,所以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便为荷担如来耳。 倘若荷担功德,尚待将来,是其未受殊胜教义之熏习,不合殊胜缘起之资格,可知。 则上言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云云,便成虚语。 若其实是信心不逆,而又未成荷担功德,教义缘起,尚何殊胜之有。 则上言是经有不可思议等功德,如来为发大乘最上乘者说,又成虚语。 一字出入,关系之大如此。 前云凡读佛书,切忌向文字上研究。 因研究文字,无非以浅见窥,以凡情测,势必误法误人故也。 今观此处妄加一字出入有如是之大,则不但有误法误人之过,竟犯谤佛谤法之嫌矣。 可惧哉。 察其所由,无他。 教义不明,专向文字推敲故耳。 何以言之。 在妄加者意中,必系误会不可量等功德,即为上文不可思议等功德。 故以为初发心修行人,岂能成就。 遂加一得字以辨别之。 殊不知此处文字,虽与上文相似。 然既颠倒说之,道理便大大不同,功德亦随之而大大不同,岂可混而为一乎。 今竟儱侗颟顸,至于如此者,无他。 教义不明故耳。 教义云何得明? 多读大乘以广其心,勤修观行以销其障,常求加被以开其慧。 以如是增上缘熏习之力,久久自明。 若执文字相求之,则如人入闇,永无所见矣。 此是明佛理之要门,故不惮言之又重言之。 不可量云云,义蕴精奥,兹当详细剖解之。 然欲说明此中之义,仍不得不将上文之义,摘要重述一遍,两两对勘,较易明了。 其重述处,道理互有详略,听者须将前后详略互见之义,融会而贯通之。 上文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句,含有两义。 (一)不可思议,是说法身,亦即是体。 不可称量,是说报化身,亦即相用。 合此两句言之,为备具体相用三大之性德,亦名理体。 若将性德细分之,则惟法身之体,名为性之体。 报化身之相用,则名为性之用。 因其是性具之用,故可浑而名之曰性德,曰理体也。 此等名义,每有未能彻了者,兹乘便一言之。 无边,是说修功,谓离四句也。 合之上两句,为性修对举。 功德二字,功谓一超直入之修功,德谓体用圆彰之性德。 总以明是经教义有理事双融,性修不二,一超直入,体用圆彰之功德也。 (二)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义同上。 但前约备具三大之性言,以与无边之修对。 今则分而明之。 不可思议,可约性体言。 不可称量,可约性用言。 无边,泛指一切。 利益众生为功,长养菩提为德。 则无边功德四字,是专约利他言。 若对上性用说,此即所谓用之用也。 总以明是经教义,有证体起用,遍满无边法界,利益众生,同证菩提,无量无边之功德也。 此处则先说不可称量,继说无边,后说不可思议,与上文完全倒换,一不同也。 且不曰不可称量,乃分开而倒说之,曰不可量,不可称,二不同也。 又不但曰无边,复添一有字,而曰无有边,三不同也。 不可思议则仍旧,如是等处,其义精绝。 当知体相用三大,从来不离,其惟一湛寂,绝名离相,而为相用之本者,则名之为体。 与相、用迥然不同处,甚易明了。 若相、用二者,却是分而不分。 盖报化二身,皆由性具之用大所现。 正因其能现报化身,故名用大也。 而性具之无量净功德所谓相大者,即附于报化身而形诸外,故曰分而不分。 此上文所以合而说之曰不可称量。 此理细读起信论,便可了然。 然而相用虽分而不分,亦复不分而分。 故报化二种身,不但所现之相,所起之用,各各不同。 而修因时所发之心,亦各不同(因行是同,但因心不同,下当言之,须细辨明。 )正因其发心不同,故所现之相,所起之用,各各不同也。 盖报化之相用,虽皆由于修离相之六度万行,福慧具足,而后成就。 (此明其因行同。 )然而报身是由发广大无尽之愿,知得六度万行,缘生即空,而能增长福慧,达到彼岸,誓必一一修圆所获之果也。 化身亦由发广大无尽之愿,知得一切有情,生本无生,而犹执迷不悟,未出苦轮,誓必一一度尽所获之果也。 (此明因心不同也。 )以不同故,所以此处又分而说之。 正因其分而说之,便可悟知此处是约修因说,与上来合而说之以明修因克果者,其事理便大大不同矣。 由上说之义观之,可知欲成遍界分身,普度含识,不可量之化身,必当发利益一切众生,以拔一切苦之大悲心矣。 故本经启口便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又曰: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也。 今曰成就不可量,明信心不逆,即是已发非凡情所可测度之大悲心也。 发如是心,将来必证如是果矣。 菩提心以慈悲为本,故先说不可量也。 又由上说之义观之,可知欲成福慧庄严,相好无边,不可称之报身。 必当发广修六度万行,乐集一切善法行之深心矣。 故本经启口便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乃至处处以布施与离相对举说之也。 今曰成就不可称,明信心不逆,即是已发非言语所可形容之深心也。 试观五百岁忍辱及歌利王事,此等难行苦行,岂言语所可形容。 忍度如此,余度可知。 故非先发大悲心以为之基,深心决难发起。 而不发深心,又何以成就大悲心乎。 所以经中先言不可量,即接言不可称也。 首举不可量不可称为言,尤含要义。 盖般若是明空之法门。 此金刚般若唯一主旨,亦在应无所住。 无住即是离相,离相即是观空。 然而开经却先令广度众生,勤行布施者,正明空观不离实行,般若不离诸度别有之义,此之谓第一义空。 今此人发心,亦复如是。 大悲心、深心、与直心同发,正是实行经中所说,故曰信心不逆。 当知初发心时,尚未断念,正在生灭门中。 故虽直心、深心、大悲心,三心并发。 然只有向生灭门中,精进勤修不著相、不坏相、普利一切之六度,则既与备具体相用三大之性德相应。 复为成就报化二身之正因。 不致偏空,有体无用。 且无始来妄想,非历事练心,亦决不能除。 此皆学佛之紧要关键,千经万论,皆是发挥此理。 而般若言之尤精。 务当领会,务当照行者。 然而一面向生灭门中,实行六度;(六度等皆是缘生法,故是生灭门摄。 )一面急当微密观空,以趋向真如门。 不如是,则执不能遣,相不能离。 不但不能断念以证法身之体,报化二种身之相用,便无从现起;(必证体方能起用。 )且住相以行布施六度,如人入闇,一遇障缘,必致退心,如上忍辱一科所明。 故紧接曰无有边。 于无边中,加一有字,精要之至。 上文云无边者,明其四句皆离也。 当知妄想未歇时,起念便著,著便有边。 所谓有边、无边、亦有亦无边、非有非无边,一念起时,于四句中必著一句。 故欲得不著,必须无念。 今曰无有边者,是明其尚未能绝对无。 但能以无字对治其有边耳。 盖言是人正在无住离相上用功,以求证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之法身性体。 故接曰不可思议。 性体无变无异,故此语亦复仍旧以表示其不变不异。 将无有边、不可思议合读,正是发离一切相,以正念真如之直心也。 三心齐发,是为信心不逆。 既于此经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便有利益众生之功,长养菩提之德。 何以故? 因其能行一超直入之修功,求证体用圆彰之性德故。 无论僧、俗、男、女,但能信心不逆,莫不如是成就。 故曰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成此三心齐发之功德,方足以绍隆佛种。 故接曰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则为者,便是之意。 若是当来得成,今尚未成者,何云便是耶。 合上说种种义观之,足证妄加一得字,显违经旨矣。 荷担者,直下承当,全力负责之意。 既曰如来,又曰无上正等觉者,如来为性德圆明之人。 无上菩提,为觉王独证之法。 许其荷担此二,盖许其为承继佛位之人,堪任觉王之法也。 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其义同前。 其上曰人能,即谓信心不逆之人也。 如是人等,等字与上皆字相应。 如来悉知悉见,此中无为字,亦无以佛智慧字,则如来悉知悉见之意,犹言常寂光中,印许之矣。 上来教义、缘起、荷担三要。 生福、灭罪、功胜供佛,无不由之。 虽说在生福文中,意实统贯下文,当如是领会之。 (寅)次,反显。 【‘何以故? 须菩提! 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此科文字,乍观之,似无甚紧要,实则字字紧要。 其中含义精深,头绪繁重。 盖得此一科,上说诸义乃更圆满,可见其关系紧要矣。 华严经云:剖一微尘,出大千经卷。 兹当一一剖而出之。 何以故句,不但承上科。 直与立喻一科以下一气相承。 此其所以头绪繁重也。 小法,谓小乘法,兼指不了义法。 正是无上深经反面。 乐小法,又是闻此经典信心不逆之反面。 故曰反显。 谓藉反面之义,显正面之义也。 乐者,好乐,契合之意。 即不逆之所以然。 因其好乐契合,所以不逆也。 著我之见,即是我执。 既有我执,种种分别随之而起,故曰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此极斥小乘语也。 从来皆谓小乘我执已空,但余法执未除耳。 今直斥之曰著我见,殊令小乘人颓然自丧,悟乐小之全非矣。 此真实语,并非苛论。 盖小乘已空我见之粗者,即执五蕴假合之色身为我之见,此其所以不受后有也。 然因其执有我空之法,(即指五蕴法。 )故谓之法执。 当知我空既未忘怀,谓之法执可,谓之我见未净亦无不可。 此前所以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寿也。 又复执有我空,即堕偏空。 偏空即是取非法,是执非法以为法也,仍为法执。 此前所以又云: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寿也。 故今直以著我见斥之。 痛快言之,心若有取,谁使之取耶? 非他人,我也。 故无论取法、取非法,皆为著我。 此前所以云: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也。 不过较之凡夫我执,有粗细之别。 何尝净绝根株哉。 世尊言此,乃是婆心苦口,警策乐小法者,急当回小向大之意。 此外别含深意,有二: (一)前来皆云我相,至此忽云我见。 见之与相,同耶异耶? 答:同中有异。 无论著见著相,著则成病,是之为同;然因有能取之妄见,乃有所取之幻相。 故著见,是著相病根,是之谓异。 由是观之。 但知遣相,功行犹浅。 必须遣见,功行乃深。 何以故? 妄见未除,病根仍在,幻相即不能净除故。 此经前半部多言离相。 相即是境,故总科标名曰约境明无住。 后半部专明离念。 (念,即见也。 )念起于心,故总科标名曰约心明无住。 此是本经前后浅深次第。 今于前半将毕时,乘便点出见字。 以显前后次第,紧相衔接。 并以指示学人,修功当循序而进,由浅入深。 此为世尊说著我见云云之深意,一也。 (二)克实论之。 凡事物对待者,皆有连带关系。 所以前半部虽但曰离相,骨里已在离念。 何以故? 著相由于著见。 若不离念,无从离相故。 不过但知离相,不及直向离念上下手者,其功夫更为直捷了当耳。 前来已屡屡将此意暗示,但未明说。 如曰应生清净心,信心清净则生实相,若心有住则为非住,以及叠问四果,能作念否,并请示名持中所说,皆是指示离念的道理。 其他类此之说不具引。 然则何故不明说耶。 因一切众生闻般若之明空,已经惊怖生畏,若此经一启口便说断念遣见,其惊畏更当何如! 不如但云离相,步步引人入胜。 至后半部,乃始露骨专明此义。 使钝根人,不致胆怯无入手处。 所以前半部语句,义味浑涵,可深可浅,随人领解。 浅者虽只见其浅,但在离相上用功,不能彻底。 然藉此亦可打落妄想不少,未始无益。 而深者仍可见其深,不碍一超直入。 今则前半部将完矣,不能不将真意揭出,使见浅者向后不致畏难,见深者亦知所见非谬。 并以指示学人此经前后所明,祗是一意。 不过前半亦浅亦深,后半有深无浅。 此又说著我见云云之深意,二也。 由此可见说法之善巧,摄受之慈悲矣。 既乐小法,于此深经,机教不相应。 如世尊将说法华,五千比丘群起退席,不能听也。 执见既深,听亦何能领受。 听且不能,遑论读诵。 受既不能,从何解说。 故曰: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以上就本科明义已竟。 所谓反显者,显何义耶。 显经功耳。 前云: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又说缘起胜、荷担胜两科,皆所以显经功也。 可谓无义不彰矣,何须更显? 虽然,恐闻上来所有言说,或有未能融贯,以致卑劣自安,怀疑自阻,则经功虽胜,彼将向隅矣。 佛视众生,如同一子。 亟欲一切众生皆能读诵,皆能信心不逆,依教奉行,皆能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故又自作问答,用反面之言词,显正面之义趣。 虽是彰显上说之种种义,其实皆为显是经之功德。 盖上之正显,是直接显之。 今之反显,则间接显之也。 何以故句,自问之词。 若乐小法者云云,自释之词也。 问意有三: (一)问:何故但言能持能说之功德,而不及信心不逆者耶? 此盖闻最初显胜中所说,未能彻了。 故发此问。 以为能持能说,其为信心不逆可知。 但前云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受持广说。 观此语意,是不待持说,已有胜福矣。 今明成就功德,独不及之。 不知其福究竟若何? 故以乐小法云云释之。 若知得好乐小法,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解说。 可知既是好乐此经,其必能持能说也明矣。 当知前云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是因其发决定持说之心,故发心便能胜彼。 若不能持说,岂得曰信心不逆。 前曰何况者,明其发持说心,便有胜福。 何况已持已说,岂不有胜福耶。 非谓发心与持说,其福不同也。 然则上科虽只言能持能说之福。 已将发心之福,并摄在内矣。 此释著重乐小法句。 如此显义,是教人应当发心依经实行。 则发此心时,便是荷担如来无上菩提。 以经中所说,乃成佛之心要故。 视彼乐小法者,其成就之大小,岂可以同日语哉。 (二)问:此经甚深,难解难行。 何故闻此经典,便能信心不逆受持解说耶? 此盖闻上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不免退怯。 故发此问。 以为如此根器,希有难逢。 世尊虽欲传授心要,其如难得其选何? 故以听受读诵云云释之。 若知得不能听受读诵,由于契入小法。 则知欲求契入大法,惟有听受读诵。 盖大开圆解,诚为不易。 莫若常听深解者之解说,可以事半功倍。 虽或一时未能深入,然听受得一句半偈,般若种子已种矣。 得此听受熏习之力,加以读诵熏习之力,一旦般若种子发生,将于不知不觉间,三心齐发。 虽极钝根,可变为上根利智。 经云:佛种从缘起。 仗此胜缘,何虑之有? 此释著重听受读诵四字。 如此显义,是为欲入此门者开示方便。 得此方便,则荷担如来之资格,虽难而亦不甚难也。 此释,兼有鼓舞能说者之意在。 强聒人听,固为轻法。 有愿听者,便应尽力为人解说也。 (三)问:真如无相。 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今虽三心齐发,正念真如。 然犹未能无念无相,何故遽许为荷担如来耶? 此盖闻长劫命施之菩萨,福犹不及,不无怀疑,故发此问。 以为长劫命施,虽以无般若正智故,其福不及,然而已是菩萨;信心不逆,虽以受持此经故,其福胜彼,然而犹是凡夫。 信根既未成就,保无退心时乎? 故以著我见云云释之。 若知得人我见、分别心,未能除净,是因其好乐小法。 则知能于无上大法好乐不逆者,其人我见、分别心,终能净尽,决定无疑。 所以者何? 熏习胜故。 既已趋向真如,现虽未能断念,得无上菩提。 当来必得故,何疑之有。 (故下文云当得阿耨菩提。 )此释著重著我见句。 如此显义,是的示学人欲除我见等虚妄相想,非于此一切无住之金刚般若信解受持,必不可能。 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 古佛既皆如是,今佛亦决定如是也。 总而言之。 世尊因防未深解义趣者,于上来所说,不能贯通,必生障碍,故说此科。 从反面显出种种道理。 使上说诸义,更加圆满。 本经之殊胜,更加鲜明。 俾得共入此门,同肩此任,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特说此科之宗旨也。 不然,上说三要,已将胜彼之所以然彻底说了,何必再说乎。 试观乐小法、著我见、听受,诸语,来得突兀之至,便可悟知如是诸语,其必与上说者深有关系。 若视此科仍为显明其福胜彼而说,则此诸语,便不能字字精警,皆有著落,世尊又何必如是说之哉! (子)三,结显经胜。 【‘须菩提!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当知此处,则为是塔。 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在在处处,犹言无论何处。 然不曰无论何处,而曰在在处处者,有应宏扬遍一切处,无处不在之意。 一切世间,世约竖言,三十年为一世;间约横言,界限之意。 故世间,犹言世界。 世界而曰一切,遍法界尽未来之意也。 天、人、修罗,为三善道。 言三善道,意摄三恶道。 言天,修罗,意摄八部。 谓遍法界,尽未来,一切天龙八部,四生六道,所应拥护。 供养,所以表其拥护也。 所应供养,视前言皆应供养意深。 皆应者,是明一一众生,应当供养。 所应者,是明供养为一切众生之责。 一不如此,是所不应。 则为是塔,亦视前如佛塔庙意深。 前说犹为经是经,塔是塔,但应视同一律。 今则明其经即是塔。 此与前言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义同。 盖塔中必安舍利,或佛、菩萨、贤圣僧像,故经所在处,则为是塔者,意明此经为三宝命脉所关也。 复次,舍利者,佛骨也,即是报身。 佛,菩萨,贤圣尊像,为令众生瞻礼启信,功同化身。 而经是法身。 故经所在处则为是塔者,又以明此经能成三德,现三身也。 如是种种皆是经之殊胜功德,故标科曰:结显经胜。 因有如此殊胜功德,故一切众生,皆应极力宏扬,令在在处处,皆有此经。 故经所在处,为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 又,塔必在高显之处。 安塔之意,在于表彰,使众闻众见,以起信心。 今云当知此处则为是塔,是教以当知表彰此经,宏扬此经也。 所应供养句是总。 则为是塔,是释明应供养之故。 恭敬作礼云云,是别明所供养之法。 其法云何? 皆应三业清净是也。 恭敬二字是主亦是总。 恭敬者,虔诚也,即一心皈命之意。 盖三业以意业为主。 若但澡身净口,而妄想纷纭,不能一心,尚何清净之有! 故首当摄心归一,不向外驰,是谓恭敬。 必恭敬乃能清净也。 恭敬是主者,恭敬即表意业虔诚,故是三业之主也。 作礼,如合掌顶礼等,此表身业虔诚。 围绕经行,亦作礼之一式。 围绕时,或称念圣号经名,或唱梵呗,赞扬功德,此表口业虔诚。 亦可作礼围绕,皆以表身业。 花、香、云散者,古时天竺,每以花朵或香末,只手捧掷空中,以表敬意。 我国则多插花于瓶,焚香于炉,亦是一样表敬。 散花香时,必申赞颂。 如今时上香必唱香赞,礼忏时手捧花香,口唱愿此香花云云云。 此表口业虔诚也。 身、口、意,三业皆应虔诚,以表恭敬。 故恭敬是总。 凡是供养必用花香者,此有深意。 花所以表庄严,故佛经亦取以为名,如华严经。 香所以表清洁,如曰戒定真香。 又以表熏习,表通达,如曰法界蒙熏。 总之,花为果之因,故散之以表种福慧双修之因,证福慧庄严之果也。 香为佛之使,故散之以表三业清净,感应道交也。 经所住处,如是殊胜。 则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之人,其福德之殊胜可知。 经应供养,则受持读诵广为人说者,其为龙天拥护可知。 行愿品云:‘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 如空中月,出于云翳。 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 ’诵普贤品如此,诵金刚般若经亦然。 当知此二经,一表智,一表悲。 日以此二种为恒课,正是福慧双修,悲智合一,功德无量无边。 前曾以此相劝者为此。 反之,若于此经或毁谤,或轻视,或浅说妄说,其罪业之大亦可知。 观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云云,则学佛人应在在处处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也亦可知。 不然,不能在在处处有此经矣。 而如今之世,尤应广为宏扬,令在在处处皆有此经。 则在在处处,皆有三宝加被,天龙拥护。 即在在处处,皆获安宁矣。 今虽未易做到。 然有一妙法。 其法云何? 发起大心,日日为在在处处读诵,求消灾障。 岂但在在处处,可获安宁。 且在在处处众生,亦必不知不觉,发起信心。 此等感应,真实不虚。 何以故? 一真法界故。 一切众生同体故。 冥熏之力极大故。 此经功德殊胜,为十方三宝所护持,一切天龙所恭敬故。 且人能如是行之,便是舍己利他;便是已开道眼;便是观照一真法界;便是行利益一切众生之离相布施;便是信心不逆,依教奉行;便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便为荷担如来。 我佛世尊便为授记,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 其效力之大小迟速,全视当人观行之力如何。 今日坐而言者,明日便可起而行。 诸善知识,勿忽此言。 发布时间:2023-07-11 11:21:43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