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四谛】_四谛是什么?_佛教中的四谛是哪四谛? 内容: 四谛(佛教解释)四谛,又作四圣谛。 谛,意为真理或实在。 佛教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概说「缘起」是宇宙人生一切万法生灭变异的定律,佛陀因证悟「缘起」而成佛,但因缘起深奥难解,为使尚未起信的众生免于畏怯,所以佛陀在初转法轮时,特以「四圣谛」来说明众生生死流转以及解脱之道的缘起道理,进而激发众生厌苦修道的决心。 因此,「缘起」是佛陀自证成佛的「自受用」,「四圣谛」则是「他受用」之始。 四谛,又叫四圣谛。 「谛」字是古印度梵文的音译,意译为「不颠倒」,引申义就是「真理」,「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真理,那么,「四圣谛」就是圣人所知之绝对正确的四条真理。 《中论疏》说:「四谛是迷悟之本,迷之则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也就是说,若能如实知见四谛,便是圣者,因此称为「四圣谛」。 四谛的四条绝对正确的真理就是苦、集、灭、道,四谛告诉人们世间的因果以及出世间的因果。 四谛奠定了佛教教义的基础,可以说佛教所有的重要的哲学思想都与四谛有关,都是为了从某一方面为它论证。 四谛理论在佛教的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不断地得到补充和完善。 四谛的苦谛四谛中的第一条真理是苦谛。 苦谛是释迦牟尼在彻悟之后,对人生现象的价值判断,认为现实世界中充满了痛苦。 四谛里「苦」的意义非常广,也许有人认为人生的苦乐是相对的,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某些特别的事物,各人感受自有不同,但人生许多重要的经验和大事,则是人人都有相同的感受,如生、老、病、死。 四谛中的苦谛所讲的,就是人生的根本痛苦与生命现象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具有普遍之真实性。 人生苦之事实,不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人们都有一种本能,固执地相信这个世界总有某些事情是快乐的,决不能说一切都是痛苦的,这正是人们不能解脱的缘故。 四谛的集谛四谛中的第二条真理是集谛。 集谛指出了人生之所以「苦」的根源。 集是众多汇集的意思,就是说众多痛苦的因,能招集众多生死苦果,故名为集。 四谛中的集谛内涵简单地说来,就是众生一切痛苦皆可以溯源于三项根本原因,即贪欲、嗔恨、愚痴三种本能的烦恼。 此三种根本烦恼即是造成一切有情众生痛苦之因。 四谛的集谛所解释的就是这三种根本烦恼的性质,以及如何由彼而生死轮回之事实。 轮回说和十二因缘说紧密相连,所以集谛又以十二因缘为主体,指出人生之所以苦的原因。 四谛的灭谛释迦牟尼不单指出了人生苦恼的现象和原因,更清楚地说明这些现象是可以消除的,这就是四谛中的第三条真理 --- 灭谛。 四谛中的灭是梵语「涅槃」的意译,梵文和巴利文认为涅槃是熄灭、止灭或吹灭的意思,表示火的熄灭。 贪、嗔、痴被佛教视之为三毒火。 在圣者的眼界中,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被这三毒火燃烧,无刹那之安息。 圣者能永断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了除生死患累的苦果,证得清净寂灭的解脱境界,这种解脱境界称为涅槃。 涅槃是人生理想归宿的最高境界、最终目的,也是佛教教人追求的方向和目标。 在几乎所有的宗教中,至善之境只有在死后方能达到,涅槃却可以当生成就,不必等到死方能获得。 凡是亲证真理、涅槃的人,就是世间最快乐的人。 他不受任何状态所束缚,他不追悔过去,不冥索未来,只是扎扎实实地生活在现在里。 因此,他能以最纯净的心情欣赏与享受一切,而不掺杂丝毫自我的成分在内,只有清净、温柔,充满了博爱、慈悲、和善、同情、了解与宽容。 四谛的道谛在找到了人生理想的归宿后,释迦牟尼又为人们实现这种理想提供了一些方法,这就是四谛中的第四条真理 --- 道谛。 四谛中的道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是道路、方法或姿态的意思,释迦牟尼借此词来说明要解脱人生苦恼的现象,就必须修道。 佛祖在初转法轮时提出了一种中道观,为的是避免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经由感官的享受去追寻快乐,这是低级、平庸、无益的凡夫之道;另一个极端是经由各种自虐的苦行以寻求快乐,这是痛苦的、无价值的、无益的。 佛自己都曾尝试过这两种极端,深知其无有实益,才由亲身的证验,发现了能够产生知见,导致宁静、内证、正觉、涅槃的中道。 中道一般称之为八正道,佛献身说法49年,几乎在他的全部教诫中都牵涉到这一道谛。 他以各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措辞,对不同的人宣说这一真谛。 除八正道外,后来又增加了四念处、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合称为七科三十七道品。 [1]四谛是佛陀初转法轮时所说,临涅槃时又再三叮咛弟子们,对四谛有不解的地方,可提出来问。 可见在佛陀的一代时教中,对四谛的阐扬是自始至终的。 尤其在初转法轮中,佛陀三度演说四谛的妙义,称为「三转十二行相」:第一次为「示相转」,将四谛的内容定义加以解说,以便弟子了解,内容为「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 第二次为「劝修转」,劝诱弟子修持四谛法门,以断除烦恼,获得解脱,内容为「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第三次为「自证转」,佛陀告诉弟子,自己已经证得四谛,勉励弟子们只要勇猛精进,必能同样证悟四谛,内容为「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四谛的修行目的佛教用修行的方法去掉修行者自己的欲望,罪孽和烦恼,以达至善,摆脱轮回,进入不(转)生不死的涅盘境界。 基督教则认为,人的灵魂不灭,人死后,灵魂或上天堂,或下地狱,本来就是不(转)生不死。 人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摆脱自己的欲望和罪恶的,既无法消除过去的罪,也无法保证现在和将来不会犯罪。 正因为如此,造物主上帝(道)派遣他的独生爱子降生成为人,就是耶稣。 基督教相信上帝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上帝。 圣子耶稣为担负和消除世人的罪被钉于十字架,受苦受难,舍身流血,死后3天复活,身体变为不朽不坏的灵性身体,显现于门徒后,升天。 人信靠他,自己的罪才会被消除,才能获得拯救和永生,与神和好,死后灵魂升天,与主同在。 末日基督再来时,要使死人身体复活,活人身体改变,成为灵性之体。 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均逃不出因果二字,所谓果不离因,无因不感果。 就四谛来说,苦是集的果,集为苦的因,灭是道的果,道为灭的因。 若没有贪等的集因,怎能招感生死的苦果? 若无精修道法为因,安得涅盘寂灭之果? 故四圣谛,照顺序来说,该是先因后果,则为集苦道灭。 因为果易晓而因难知,欲使其易导,所以先示苦相,令其厌离,次示业因,使它断集。 继则又先示以涅槃之乐相,令其欣慕。 然后再以道法,令其修持。 意在要人们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因此之故,而先说果而后说因,故为苦集灭道。 从京都向东,有粟田口与苦集灭道两条路。 从六波罗出发,苦集灭道更近一些,因此六波罗军选择了这一条路。 苦、集、灭、道本是佛教教义的根本,即痛苦(苦)、痛苦的原因(集)、消灭痛苦(灭)、消灭痛苦的方法(道),合称四谛。 当时的日本人对玄奘译《般若心经》中的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可谓耳熟能详。 暂时抛开佛陀的教诲不论,单就汉字字面看,又是苦又是灭,对逃亡者来说实在是深有感触的地名。 发布时间:2023-07-11 13:09:32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