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知足常乐_知足常乐的意思_佛教知足常乐 内容: 知足常乐知足常乐,是指知道满足,就会快乐。 谓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 佛教对知足常乐的解释《佛遗教经》曰:知足之人,虽卧地上,尤为安乐。 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如意。 知足是世俗心态的超越,是精神财富的积累,是物质需求的满足。 生活中何以知足常乐? 知足者,与人无争,心情舒畅,行也安然,坐也安然,贫也安然,富也安然,名也不贪,利也不贪,能忍自安,清净无为。 我没有楚楚衣冠,只有日常换洗的几件便装,可是我坐卧自如,不用耽心把它弄皱、弄脏、弄破。 我的餐桌上摆的是几碗粗茶淡饭,没有山珍海味,我却因此不必减肥,也与那些富贵病无缘。 我的住房不宽敞也不豪华,然而我知道,广厦千间不过夜眠八尺,有个安身的地方就很好,多了反而是个负担。 我更没有小车,犯不着为撞伤人而担惊受怕,出门安步当车,还锻炼了身体。 我没有太多的东西,但我有一颗知足的心,这就足够了。 我不去追求快乐,但我却得到了最大的快乐。 知足常乐的词语解释注:本词中的知是知道的意思,与知识无关,知足并无知识充足之意,更与《孙子》无关。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大于可欲,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有道,退马还田以耕种。 天下无道,兵马驰骋于郊。 祸患没有比不懂用兵之道更大的了,过失没比中敌人利诱之计更大的了。 所以知识充足之足,才是恒常之足。 孙子曰: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 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本意:知道满足,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 知足常乐详解很多人把知足常乐仅仅理解为,知道满足总是快乐的。 把快乐定义在所得到和满足的欲望上,片面的定义了知足常乐的含义,比较消极和安于现状,这样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其实是不能够长久的。 老子要告诉我们的是何时该终止自己的欲望,怎么样才能终止自己的欲望,如果不及时终止无穷的欲望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戎马生于郊)。 只有由知道满足而获得的富足,才是长久的富足。 这个由字,指出了长久快乐的根源(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这才是老子的大智慧啊! 在道德经中老子告诉我们只有拥有充足的知识和无比的智慧,把快乐建立在对事物通透的认识和理解上,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明白无穷欲望带来的后果,及时终止自己的欲望而免遭损失和灾难,只有这样才会获得长久的平安富足和快乐(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而不是把快乐定义在所得到和所满足的欲望上。 墨子曰:知止,则日进无疆。 隋朝中文子王通:大智知止,小智唯谋。 孔子《大学》:知止而后有定 。 魏王弼:天下有道,知足知止,无求于外,各修其内而已。 便是其印证。 即使在现代汉语中,知道也是在知识的范畴之内。 知识的解释已经包含了知道,它本身就是知识的一部分。 知道的本意就是指知识,是一种认知水平! 由此可见只有拥有足够的知识才能经常长久的快乐。 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 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见解,足够的认知水平,那么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待名利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认识,才会长久的快乐! 这里的知不作知识解,知足也不作知识充足解。 发布时间:2023-07-11 13:23:19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