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教名词:【缘觉】-什么是缘觉 内容: 缘觉(佛教解释)梵语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 音译钵剌医迦佛陀、毕勒支底迦佛、辟支迦佛、贝支迦佛、辟支佛。 又作独觉、缘一觉、因缘觉。 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 指独自悟道之修行者。 即于现在身中,不禀佛教,无师独悟,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之圣者。 声闻与缘觉,称为二乘;若共菩萨,则为三乘。 种类独觉之种类,依大毗婆沙、俱舍、瑜伽师地诸论,有部行独觉、麟角喻独觉二种。 经文记载依俱舍论卷十二载,部行独觉指声闻时已证不还果,而欲达阿罗汉果时,离佛自修自悟者;麟角喻独觉指独居修行一百大劫,而积足善根功德之觉者。 关于部行独觉,有一说认为原即指须陀洹等之声闻;另一说则谓彼等先为异生,曾修声闻之顺决择分,后自证道,由是而得独胜之名,此系基于本事经中苦行外仙效仿猕猴之威仪而独证之说,即阐明部行独觉乃异生凡夫之意。 此中,部行独觉之得名,系由其在声闻修行之际,多居僧团中生活;麟角喻独觉则系独自于山间、林下修行,不结伴侣,故以麟角为喻。 各类记载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四亦举出缘觉有三种之别:(一)缘觉之缘觉,此与因果俱相同。 (二)声闻之缘觉,其中因系指声闻,果成缘觉。 (三)菩萨之缘觉,其中因系指菩萨,果成缘觉。 大乘义章卷十七对声闻、缘觉有四句分别:(一)是声闻而非缘觉,即声闻人。 (二)是缘觉而非声闻,即麟角喻人。 (三)是声闻亦是缘觉,即为部行。 (四)是缘觉亦是声闻,即因缘觉。 又声闻、缘觉相较,则有五同六异之说,五同即:(一)见理同,同见生空之理。 (二)断障同,同断四住之烦恼。 (三)修行同,同修三十七道品法。 (四)得果同,同得尽智、无生智果。 (五)证灭同,同证有余、无余涅盘。 六异指:(一)根异,声闻为钝根,缘觉为利根。 (二)所依异,声闻依师,缘觉不依师。 (三)藉缘异,声闻藉教法为缘而得悟道,缘觉藉事相之现缘而悟道。 (四)所观异,声闻观察四真谛法,缘觉观察十二因缘法。 (五)向果异,声闻人中四向四果,缘觉人中一向一果。 (六)通用异,声闻之人二千国土为通境界,缘觉之人三千国土为通境界。 缘觉若与菩萨相较,则有一同十异,一同即入于圣位而永不退转,十异即:(一)因异,缘觉之宿善狭小,菩萨广大。 (二)根异,缘觉为钝根,菩萨为利根。 (三)心异,缘觉畏苦,菩萨不畏。 (四)所解异,缘觉观十二因缘而悟解生空之理,菩萨观一切法而解二空。 (五)起行异,缘觉修自利行,菩萨修自他二利行。 (六)断障异,缘觉断烦恼障,菩萨能断烦恼、所知二障。 (七)得果异,缘觉得小涅盘,菩萨得大涅盘。 (八)起化异,缘觉仅现神通而不说法,菩萨能现神通,亦能宣说。 (九)通用异,缘觉同于声闻仅一心一作,不能众心众作,而诸佛菩萨能于一时化现十方世界之一切色相、五趣之身等而施化用。 (十)体义异,缘觉所有之身智功德悉皆无常、苦、无我、不净,菩萨之涅盘则常、乐、我、净。 以上之比较系大乘家之说,小乘家则认为不论声闻、缘觉、菩萨等,最后均归于灰身灭智之状态。 缘觉人唯有自利行,而无利他心,故不起大悲心救度众生,遂难登佛果位。 此即缘觉之舍悲障。 若自声闻而言,则缘觉为利根;若自菩萨而言,则缘觉为钝根。 故旧华严经卷六等,相对于声闻之称为小乘,菩萨之称为大乘,遂将缘觉称为中乘;另于大品十地之中,称缘觉为支佛地,置之于已辨地之上,菩萨地之下。 亦即通教十地中之第八地。 以支佛地而言,本身便有十地之分类。 [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二、贤愚经卷五、大毗婆沙论卷七、卷一八○、大智度论卷十九、卷二十八、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二、辟支佛因缘论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一、瑜伽论略纂卷九、俱舍论光记卷二十三、慧苑音义卷上、玄应音义卷三、翻译名义集卷二 嗯 发布时间:2023-07-12 11:00:01 来源:生食主义 链接:https://www.shengshizhuyi.com/article/6722.html